|

楼主 |
发表于 2010-7-30 19: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4、对音乐性和解析力的误解7 g5 p2 v3 Q6 Y9 Y2 R5 V# M. s$ S) p: v
最常见的误区是把刺耳=高解析,音乐性=糊3 i3 D7 R: c3 {/ X$ q! U
这牵涉到主观的听感,没有绝对化的标准,而参照高端的音频器材也可以做一个相对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远离干、硬、刺的数码味。7 ~9 j8 N. C6 T; G% n6 S+ |8 Z
什么是真正的优秀的解析力?简单的概括起来,好的解析力=丰富的细节+不刺耳,长时间聆听而不会烦躁。不少人听惯了数码味重的ipod等产品习惯把刺激生硬的高频当作高解析力,其实这是地道的失真。) D; V, l' V" L& N+ |
什么是优秀的音乐性?既不是涂抹细节的掩盖细节的软、蒙,也不是生硬刺激的假“细节”。中频是人耳最敏感的频段,人声则是鉴别器材音乐性最好的方式,好的音乐性应该是亲切自然、细节丰富,人声与器乐拉开明显距离。8 Q7 q1 Q$ G% ]9 y* Q' q0 Y8 |0 Q
3 F( m# \# H' q0 S {' c0 ?, h& ]& P
5、对音频器材技术指标的各种误解
3 K- [3 B9 I' B常见的误解有:技术指标决定一切论、技术指标完全无用论、把声卡RMAA测试的数据以及不规范的测试数据当“客观数据”。7 r8 T% T% [) | e C( U1 K: P
对待测试数据要注意两点:8 [$ r9 m" t) f8 z: }( V3 h; X
A、首先要注意测试用的仪器和测试方式、负载情况等测试条件。
" N& h0 D# w! D; M) \常有人把某些非专业网站用电脑声卡+RMAA测试的数据当回事,这其实是很不靠谱的,特别是测试随身听,某些网站就是直接把随身听开到最大音量,不加任何负载用RMAA测试,不同随身听输出功率都不一样,声卡对较小的输入功率反应不灵敏,RMAA如果输入功率小或者过大都会得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数据。 对于台式音频系统用RMAA测试数据与专业测试仪就比较接近,可以在同一条件下测试相对数据做对比,但也不能拿来做绝对数值参考。声卡+RMAA很容易受电脑等外部干扰,测试得到的数据也容易出现各种偏差。
n+ A6 ?1 K! Z0 y$ c
}6 @% x" T- F; @& J5 b5 ZB、音频产品通过专业测试仪器测得的各项参数是能反应一部分器材声音特性的,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听感。类似冷暖、厚薄、韵味等等风格特性不是数据能体现出来的。所以最具参考价值的评测应当是包含了有效的测试数据以及全面的听感对比。
, }8 _4 Q2 W. t8 H6 m; ], W+ g N# `2 U+ v( S O
6、盲目崇拜国外大品牌
& A' q" H5 W1 l- X; k品牌效应在任何产品里都有,而在音频领域其实品牌是最应该忽略的因素之一。曾有国外音频大厂拿着中国品牌OPPO的蓝光机以及某日产廉价DVD改个商标、外观就多卖几倍价格的。如此明目张胆的忽悠,还一样有人买。国内音频企业其实不乏优秀的音频设计师和优秀的音频产品,很多产品在国外广受好评,要不然不会有那么多OEM业务。
- r" u7 [- q, |/ g8 ]6 r2 h: `$ v& Z% _$ _" M( Q
作为一个HIFI入门发烧友,如果抛开品牌、盲目崇洋等因素,平等看待国内外产品,耳听为实,那就可以少花很多冤枉钱。
6 z5 W+ t5 v- S1 W# }! {2 G
$ D; X& L" P" `: T4 D/ ]& W* x懂得了这些写误区,那么不懂耳机的你也可以成为耳机发烧友了!
& L) v ^2 G) q! }5 i) L; ?: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