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音频插件联盟,正版插件,欢迎大家选择!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15744|回复: 1

[歌词] 罗大佑:告别的年代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8

听众

6016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253
QQ
发表于 2010-7-29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1974——1980]:纯真的年代
70年代中叶,世界局势不安,石油危机频繁。罗大佑当时以一个医药学院学生的身份,进入自己的青春期和台湾的民歌时代。这八年是他音乐生命中最纯真最浪漫的时期,风格洗练清幽,旋律简单亲切,文词精雅深远。
动荡的局势对青春的罗大佑影响不大,他只专注于对自己音乐创作能力的惊喜。像1974年写的处女作《歌》(徐志摩译词)中洋溢的是死亡带来的安逸与永恒。不少早期作品像《错误》、《乡愁四韵》分别谱了郑愁予、余光中的诗,没有刻骨的血泪乡思,只有文人一缕如梦似烟的叹息。《牧童》则是稚趣与怀旧的完美结合。
几乎所有动听又广泛流传的情歌都写在这时期,像《恋曲1980》、《是否》、《爱的箴言》等等。罗大佑的情歌中总有一种百死无悔的坚定和绝望缠绵的等待。十几年后他重唱这些作品,染上了一点中年男人的风霜与苍凉,反而远胜原唱。
罗大佑的世界决非风花雪月,早年亦见端倪。《盲聋》对人性的冷漠、麻木与盲目就反讽得相当尖锐。《一样的月光》、《鹿港小镇》关注人文的变化,对15年后的中国今天的现况,依然有警世的作用。
这些歌都很简单,是已经失去的年月里褪了色的黑白歌曲,记录着一代人生命中光阴的故事,忧欢的回忆。
[1982——1984]:呐喊的年代
如果没有80年代初出版《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家》三张专辑,台湾80年代的歌坛将黯淡无光,罗大佑也不会有这么卓越的名望和崇高的地位。这三年内,罗大佑用歌者的良心与医生的冷静写下了台湾流行乐史上最有震撼性和革命性的一页。
在罗大佑之前,流行乐属于歌厅、酒廊,人们让歌曲与酒菜一齐下咽。他让人们领悟,真正的歌者不可狎玩,只可理解与共鸣。
迷茫的80年代初,青年们孤独的灵魂渴求着清醒的声音。罗大佑把这个音乐的希冀变成了现实,民众欢呼着他的出现——一位墨镜、黑衫、长发、充满民歌风味的冷峻歌手;一个批判、反省、嘲讽、用良知呐喊的沙哑歌声。罗大佑的歌是一面镜子,映出中国人内心深处积淀的自私和群体的保守与因循。同时也是一柄利剑,插入社会的心脏,无情地解剖软弱的政治、混乱的理论、污染的环境、麻木的人性、冷漠的人群、喧嚣的时代……他声嘶力竭地呐喊,把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化成悲壮的呼唤,洒向思索中的人们。
《之乎者也》、《鹿港小镇》、《亚细亚的孤儿》、《现象七十二变》、《未来的主人翁》……属于罗大佑的经典名作都洋溢着人文的光彩,在时光流逝中越来越显示出恒久的价值。尽管台湾当局曾因为他桀骜叛逆而查禁过作品,但外来的压力毕竟磨损不了人性与理性的光芒。
对人类有失望的一面,也由注目血脉传递的温情的一面,这就是《吾乡印象》、《小妹》等作品的感人之处。
[1985——1988]:蛰伏的年代
84年最后一天,“最后一个与你互相取暖的夜晚”演唱会上罗大佑挥别自己呐喊的年少。85年初留下一个现场版精选《青春舞曲》后赴美。罗大佑沉寂的年月里,台湾歌坛也寥落了不少。
88年他作为神秘嘉宾出现在齐豫、齐秦《天使与狼》演唱会上,人们又惊又喜的欢呼证明了罗大佑绝不会被人们遗忘。
这清寂的四年里,他做了些什么?
85年,应老友张艾嘉之邀,为将到来的和平年写下《明天会更好》,迅速在华人世界里传唱。因为他唱的是人类的心声:和平、祈祷与爱;
86年居港做电影配乐,写《东方之珠》;
87年领取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88年成立“音乐工厂”。
《爱人同志》专辑在88年问世,博大深邃的立意和完整的音乐理念再创了自身的高峰。他以世间爱情和革命的幻灭展开视角,用省视的目光关照中港台三个不同的华人社会,完成了“做中国人音乐”的理想。态度由激进变为冷静明智,但深意犹在。《爱人同志》用永不言悔的爱情隐喻痛楚的家国情怀;《游戏规则》轻松地揭下人们虚伪的面具;《你的样子》把深沉的人生感慨浓缩到一个爱情故事里;《恋曲90》则把无尽沧桑化为一声祝福,令人回味不尽。
沉默的日子从此结束,《爱人同志》是蛰伏年代终止时的一声春雷。
[1989——1993]:什锦的年代
88年《昨日遗书》象征一个时代的终结。89年的《情歌罗大佑:闪亮的日子/告别的年代》双唱片集(港版为《昨日情歌74~89》)则标志他已站到新的起点上。罗大佑开始穿和大家一样的西装,用MIDI代替木吉他、钢琴,热衷于电影配乐与写曲,把填词交付林夕,卸下在音乐中思索的责任,对时事的关切在报纸专栏偶露峥嵘。
《音乐工厂》系列合辑让人们看到一个全新的罗大佑。幽默嘲弄代替了抨击抗议,深刻的洞察隐于轻松的词曲后。91年的台语专辑《原乡》也染上了这个时代的气息,加入合唱曲目与别人唱的单曲。文案告诉人们罗大佑在追溯先人血痕,力图在泥土之下栽灿烂的花朵。粤语与台语之间改词翻唱的把戏难免令人不舒服,但《原乡》带来的历史沧桑和岁月风尘仍令人击节叹赏。
面对什锦而畅销的罗大佑,有人痛心地斥为庸俗,有人点头赞赏平民化的勇气。公平的说,他改变自己的努力是真诚的,可惜不甚成功。
[1994——?]:未知的年代
94年底,《恋曲2000》在人们的企盼中问世。俗艳的大花布和变异的诡异人形又一次展示罗大佑与众不同的勇气。纵横三十年的三支恋曲,流露出他用音乐划分时代的野心。坦白的说,《恋曲1980》聪慧而真诚,《恋曲1990》沧桑亲切,但是《恋曲2000》单曲大而无当,实属狗尾续貂。
作为一张专辑,整体的音乐更流畅也更高明了,并不时流露出一点西域风情。在隐讳曲折的歌词里,他仍然在努力靠近人性的共通点,力图表达人们的爱情、生命、怀恋、挫折与理想。但当直插心灵的锋锐与深邃变成了闪闪烁烁的欲言又止,罗大佑贵族气派的冷静从容已经溃散。
早期的罗大佑活在人们的认同、感叹与掌声中,《恋曲2000》里都流淌着浮艳红尘的气息。但对于1994年众多很胜利的音乐来说,这是一张高明的专辑。
在群体缺乏想象力的90年代,罗大佑仍然居高临下,俯瞰同侪。他失去的是鼎盛时期的大气与灵气。你不能苛求一个歌者永远傲立群山之巅。宽容与等待,也许才是正确的态度。
结论:告别的年代
“每一次手牵着手像在守护着你、守护着今生的潇洒和犹豫。每一次凝视的眼神的凝聚,羽化成无奈的离愁的点滴……”每听到《告别的年代》总感慨万千。
罗大佑是掌声最多的歌者,舆论的焦点。走过一个个动荡的年代,是不是真有“身处大时代的自卑感”和“想革命的男人的无力感”?他气势恢宏,他关怀人文社会,他结构严谨曲折多变的长句曾是众多诗人词人争学的,他平民化优美流畅的旋律一贯深得人心……可是,二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不再期待歌曲承载深邃的理念,只追逐视听之娱,纯感官的享受。当今天的视线聚焦在唱着嘲弄世人、无所谓的短句,起舞在华丽的MTV中的林强们身上,谁还有耐心去咀嚼品味华美精致的长句?
“告别的年代分开的理由终不需说出口”这是无情的事实,如天雨终将坠落。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243

积分

1

听众

41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1243
发表于 2017-8-28 |
分享,谢谢楼主的发布,我分享了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