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花边( y! R, N1 c4 T2 u. d
有时候玩编曲的人会觉得配器越多就越有层次感,和声织体越复杂曲子就显得越牛逼,其实音乐并不是单纯的炫技和盲目的器乐叠加,配器和声,混音都恰到好处才算是音乐中的美感。下面看看玩编曲的九大误区,看看你有没有躺枪,如果有,就要及时纠正哦,不然这些坏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最终影响你的作品质量。 c" Z; ^: \8 e7 e2 [
不够丰满,再加一轨
! ~: U% p: k# T5 ~ }/ o 结果加上去的不是丰满,而是堵塞。就如同火不旺就加柴一样,加多了反而会把火闷死。# k3 w/ G c/ F
【正确的做法】:检查目前已有声部的演奏方式是否已经发挥到了它本身应有的作用,让每个声部发挥最大功效,如果仍然不足,再考虑加声部也不迟。
1 l9 `0 f2 [3 `$ P 不够宽广,加混响
7 c! f) d' L) Q0 z) N [ 加混响如同娶老婆,没有更好,只有合适。听觉空间绝非只来自混响式的空间,更多原因来自于声部构成。
0 j) b* J5 H( J9 P' O& ^& L 【正确的做法】:设计合理的声部结构,检查高、中、低各个频段是否有合适的声部在那一带活动,或者反过来,是否某一频段声部过多而发生拥堵。因为拥堵会将这一频段的空间堵死,形成实心状态,越加混响越糟糕。比如:贝司、底鼓、失真吉他是否发生了拥堵,如果有嫌疑,适当减轻其中某一声部的密度听听看。0 X2 j6 y4 Z n% g$ N3 N
力度绵软,加大演奏力度, f) a: J: G3 d' S) ~' l. C
有理不在声高,四两可拨千斤。力量是相对的,有弱才有强。都很强=都很弱。
$ q4 w) T/ L2 h8 z3 _ 【正确的做法】:用弱的对比去突出强,良好的弹性才是真谛。所有的声部都不要有“抢戏”的心态,大家站好自己的位置,关键时候为“前锋”创造破门机会。严厉禁止所有队员都往球门里冲。8 }/ C. C! G b: \, J5 p
做的不够像,是因为音色不够好
3 a2 D9 `; g% M2 H; S+ n 拉不出Shi来怨茅坑。固然,茅坑差到只能一只脚站立的时候,拉不出来也有情可原。但是,目前采样音色已经GB级别了,还嫌不够?总是惊讶的询问:你这是什么音色?' w7 a, u0 w8 _& a7 c+ p- O
【正确的做法】:考察一下自己,你是否有足够的音乐表情信息;管乐器演奏是否留下了呼吸气口;声部本身是否有良好的句读感;你是否对此种乐器有足够的了解;你是否做到了扬长避短。记住,大师手里的东西,未必有你的多。- J' \9 M( X9 j; }& Q" S
高低频不丰满,加EQ) k; S3 \/ Q) l0 y4 Y' ^# ~
恐龙MM画口红,充其量就是个画了口红的恐龙。地瓜就是地瓜,加多少佐料也成不了鲍鱼。很多前期制作不足,指望后期缩混来弥补却惨遭失败,原因就在这里。$ \( U& R/ h% u1 V
【正确的做法】:声部构成是关键,检查一下贝司与中声部之间是否有断层,有的话,试试用吉他或键盘乐器来作补充,低音声部自然会丰满起来。检查一下贝司声部是否活动范围过小,让贝司真正充当一件乐器而不仅仅是低音,因为活动的声部更容易获得听觉的关注,这也会很大程度的弥补所谓低频空虚。高频也以此类推。漂亮MM不画口红也漂亮。
! |. Y0 e( z+ D9 R MIDI,可以让它做真实乐器所做不到的事
( {4 l9 @7 W6 D) ]. ~, q 这一条不算是全错,但要慎之又慎。每一种真实乐器,虽然都有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局限,但是,它之所以存在于世上多年,就一定有他的合理性。同时,当一件熟悉的乐器声音响起的时候,大家或多或少的都会动用内心的即成规则去听,如若与原本即成规则相差太远,就会造成虚假感,太多的虚假感会使得你的音乐可听性严重受挫。: Q' G, U' T. P, _
3 _4 c g V! `
1 B# J& g) S b; k i1 P
" `% r l2 z+ ?- l2 N' L
+ A7 B; y/ e' G0 n+ G; A
1 x2 r. O6 S' v2 U0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