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当喇叭的阻抗值不断下降时,后级输出一个固定电压,它的电流就会愈来愈大,你确定你的后级能输出这么大的电流吗?你知道喇叭阻抗不断下降的结果到后来就相当于是把喇叭线直接短路,所有的晶体管后级放大器,其输出电流的能力均有其设计上的限制,超出此范围,机器就要烧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常说的:后级的功率不用大,但输出电流要大的道理。当然这种讲法也不太规范。因为现今的高保真功率放大器基本属定型放大器,输出功率=负载的电流平方X负载阻抗来计算,大功率时电流大,小功率时电流小亦属于正常。如果我们把一台能在8Ω阻抗上输出28.3V峰值电压的50W。放大器输出力暂且看作“小功率”,而把40A的电流输出能力看作“大电流”,粗算一下要使这个“定压输出型”放大器输出40A的电流,这时的负载阻抗必须低至多少呢?大约0.7欧左右吧,或者说这个50W,放大器在推8Ω音箱时,40A这个电流值是不会出现的,如果这个输出28.3V峰值电压的放大器有能力在0.7欧负载上输出了40A峰值电流,这时的有效输出功率恐怕已超过500W了。如果真如此的话,这台绝对不是“小功率”放大器了。真正有机会在既定的负载上有“大电流输出”的,还是大功率放大器。
早期日本放大器给人的印象就是功率标示很高,但输出电流能力则令人质疑,其实输出功率和驱动能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讲到“输出功率”的高低与“驱动能力”的强弱,两者虽然没有绝对的关系,但却有相对的联系。输出功率很容易从数字显示,50W,100W,200W甚至更多,但是驱动能力的辨识就得依靠慧眼,甚至得真正试过才知道。 后级「功率」功放的驱动对象是喇叭,驱动能力愈强,也就表示愈能压得住喇叭。当然您会问,什么样的喇叭难推?我的看法是:低效率的(86db以下的),低阻抗的(4欧姆或以下的),静电式和铝带式等等,都是很考功放搭配的。而功放的驱动能力则完全体现在电流的供给上,电压X电流,就是真正的「功率」。如果有一部功放,其功率标称是100W X 2(8Ω),200W X 2 (4Ω), 400W X 2 (2Ω),我们通常称他是「大电流」设计,这种功放的驱动能力就会比较强,小小一套日本产的床头音响组合动不动就是300W,可是KRELL的300W后级你想一个人扛是扛不动的。这种高电压低电流的日本放大器如遇上现在满街都是的低阻抗喇叭,一下子就软了脚。4Ω喇叭的需求电压比8Ω低,但需求电流却比较大,就以4W为例,8Ω喇叭是0.7A,而4Ω喇叭则吃1A电流,故为何大家都说,低阻抗喇叭比较难推动。正由于低阻抗喇叭吃电流,故晶体后级逐渐形成大电流设计。 只要负载电流够,晶体机的输出功率会随着喇叭阻抗的降低而提升。但胆机因有输出变压器隔离,功率不随喇叭阻抗变化,因此当喇叭阻抗猛往下降时,胆机就可能使不上力, 因此时喇叭欲吃电流,但胆机却是电压组件,无法提供电流,此时是不是晶体机比胆机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