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3 21: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上述可知舞台形式的发展是影响观众厅等筑设计的关键;它与舞台设计和戏剧风格有关;它作为表演的“场地”,又是一种演出的“设备”,并且是戏剧所必要的“环境”,这三种特征的交织,必然与时代息息相关。但是,通过镜框台口使观众的演员面面相对的“你看,我演”的关系,还是变化不大,虽然出现了尽端式和中心式舞台,而镜框式箱形舞台仍然是观众厅的观演空间的主流。+ K% p2 Y8 H7 G2 W: @. S
1、舞台口区域
: I* o+ M+ H0 z8 B3 l 舞台口是观众厅内空间构图的中心,无论顶棚的倾势,座位耳,面光槽的向心,各种建筑处理和构件的重复,无不强烈地像众星拱北斗似地突出它的地位.并且,舞台的镜框也是观众厅设计的根据;它的高、宽尺寸决定了观众厅的规模、尺寸;箱形舞台的大小尺寸;甚至影响到剧场的体型。同时,也是舞台内的声场与观众厅的声场的耦合处,如同咽喉,对观众厅的音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8 M# H3 z$ `' e
(1)高——一般7米已够,但从发展来看希望是8-9米,特别是流行音乐和歌舞的演出,其舞美设计的要求比传统的演出对台口的高度要求高。尽端式舞台无法形成舞台,口,它与观众度连成一体,但是神经质高、宽也是受制于人的生理条件——视觉和听觉。
. b. w1 M4 h' X* K(2)宽——宽为14-16米,18米则已经是到了极限,这是受表演的限制并且演员在两台口近侧发声已大于50ms,会产生回声感觉,影响演出。传统做法是小型为10-12米,中型为12-14米,一般它是观众厅宽的一半。为了适应现代的导演手法和剧情要求,可以增加台口外的副台。
2 T' @' h3 k8 A( R(3)台唇——伸出舞台框部分不小于1.5ms
" d% G/ {) L* G- V2 a5 h& D2 j2、舞台
, X Q& E% m. a1 B9 h8 E/ R(1)宽——为台口宽的两倍(28-32米)。侧台应在舞台前部和表演区的一侧或二侧! e0 A7 ]3 j) ?1 K# s; Y4 e2 g
(2)深——一般为12-15米,中型为16-18米(适应性最强),大型为19-21米,北京首都剧场为19.5m。1 j" @7 b$ B- k T+ `1 ]
一幕与跑场过道应有隔墙隔断,跑场的门汪得小于1.5m,门高不得低于2.4m,(主要为了防火隔声的位置高度不防碍赏上下场)。此墙在舞台内的一面应进行吸声处理,以防止舞台空间内混响时间过长和产生其它的声缺陷而妨碍演出。尽端式舞台可以为9m。
. U& U! w2 u1 g# w, ]4 W(3)高——应是舞台高的2.5倍,另外1-2米的安装距离(到棚架俗称葡萄架的下沿)。
) p9 i- G; p9 Y8 b 一般舞台设天桥二层,第一层天桥离台面约为舞台口的高再加0.5米,并与侧幕相距为1m。天桥宽为1.8-2.5m,捂在桥为0.60-0.75m。靠台口一侧应设置灯光渡桥不应设天桥;并在离台口1.5m以内不得设置天桥,以利大幕、防火幕、吊杆等运行。第二层天桥约在10.5-11.5m处,它是电杆的设备层,它具有不小于200kg/m2的荷载。7 [6 M9 n2 }- K3 S; y
3、舞台的吊杆一般为3-5根/M,在表演区排列密些。每根吊杜荷重约为400g。
9 g8 U3 h! z! K2 h 舞台的幕布为大幕(采用电动导轨、滑轮联锁机构);其它还有前幕、侧幕、前上幕、二幕、三幕、灯幕、纱幕、天幕等均用电动吊杜升降。
& Y! b9 {( U0 | 大型舞台一般教师有假台口,有的还有转台、车台、升降台等,为了时装表演等特殊效果所用而有伸缩舞台。* M5 G/ u4 e) X n
大型舞台内有灯光吊笼,一般则有灯光架。) L E" g+ _( N5 e" j# v
目前的电影系统都是立体声宽银幕系统。宽银幕的宽度不应小于11m,一般为13-14m,其高度比例为1:2.35;为了获得左、中、右三个声道的良好方向感,镜框式台口的宽度不不宜太小,应不小于14-15m。尽端式舞台不会到受到此限制,因没有台口对水平视角的限制;它的银幕大多数是位于后墙前1.5m处,便于在银幕后安放电影扩声设备和吸声处理。放映机房的面积为55-75m2,应有排气口和单独空调设施。银幕到第一排观众席的距离不宜小于9m和银幕宽0.8m,黑布框离地0.5m。环绕扬声器的位置是:在前4-5排处或厅工的1-3处为第一个,每隔约4m一个,离地面为3m-5m,后墙以中轴线向二边展开按排,距离同侧面墙,声声器为480*500。$ b! K1 ?2 Z$ `$ g0 j: ?
四、视觉* g9 z, E. M* L; |
1、视觉——根据视觉的分辨力的特点,在20-25m的距离范围内,人们能够真切地看清楚演员的表情,由于演员的演出是在台口内3-5m处,所以视距的有效性最高是18-20m;但是实践表明视距在29-30m处也能看清楚演员的细微动作和表情,这是因联想而产生的效果。因此,根据上述观众厅的长度一般为30m左右。
% ~6 E& v" L3 g' \# M4 x, z% ` 2、立体感——视距越大则人们对演员的走动变化即对距离的变化越迟钝,例如在离舞台30m处的观众看在舞台上演员的位置变化,只有当基变化大于0.65m时才能感觉到,假如演员向观众方向迈出一小步(小于0.65m),则感觉不出其变化,所以立体感就大受影响。1 K: k$ U) h) \
3、视角——在不必转动眼睛的情况下是最舒适的条件,其水平视角30度,俯角则为15度;当转动眼睛的情况下,水平视角为60度,俯角为30度,超过此范围则是不合适的。! ^5 y. U0 |0 S2 F5 x
从观众厅的第一排最边沿的观众所看到的景深是决定于舞台口的宽度,最理想的是能看到二倍台口宽,此时,景深处的舞台中轴线与台口宽度的夹角为104度,最起码的景深为相当于台宽,此时的夹角为116度,或者是以第一排任意一观众众与舞台口宽所形成的夹角,即水平夹角应为30-60度的范围,因此,水平夹角的要求即决定了观众厅第一排的宽度。俯视角对加强立体感有好处,但是超过了30度,则看演员会变形,常用范围为20度-25度。
$ i0 N; A7 @9 S2 W$ `6 y 4、设在多数镜框式的观众厅高有楼座,由于受到俯视角的限制,为了使楼座上的观众多看到一些天幕,所以楼座不能太高,而挑台下的开口高度也不能太小,因此只能减小池座的升起,可以说,楼座前部少量高质量的座位是以占总数一半以上的池座观众度的质量下降所换来的,因为这部分的观众席的垂直视角一般达不到最佳值,多数观众是以爷角观看,立体感差,遮挡严重。+ a- u- E; |0 f$ b
5、升起坡度计算(以+/-0.000为基点)
. e0 x8 T4 ]# JH每排的总升起值距+/-0.000的标高;, I0 @9 \7 k: {7 N0 V+ h k
o视点,位于大幕线的中点即舞台面处,或高出舞台面300-500处;
! z8 a# G, F5 |( k3 ^- n3 l5 pa每排离舞台口的距离;
. I6 a7 e" p- L% R; Gh每排人眼距地面的高度,一般为1100mm;
( s5 p) v5 b& s6 q* Y- c& R: X4 df排距;# O5 Q( a2 H9 @1 k9 e! L
c为人眼与头顶之间的距离,建议为12cm。横过道宽度为1.20m。
: g2 z* ^4 R/ S; r+ S0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