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真相只有一个
: E$ s9 V! x6 `0 ?: K' u1 j" Q7 o1 `8 ~# L$ e5 u3 p
每年的315,各种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话题便会甚嚣尘上,产品的质量问题,售前售后的细节探究,都无不关系着老百姓的直接利益,当然对于小编看来,这些问题不仅是315当天我们需要去关注的,剩下的364天,我们同样要将消费者的权益放在首位,不仅是对于厂商而言,MacaW更应该时刻关注着消费者的原始诉求。1 T" k$ y# o" C4 w" ?5 d$ O
8 ]" ~1 U3 l) }) p
对于耳机这样的产品而言,其消耗率也是相当的高,因为其每一个电子元件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耳机失去其应该具备的作用——听音。但是往往即使在3月15日,对于这类产品的关注程度也只是寥寥无几,今天小编就做一回侦探,为大家探秘一下商家在购买耳机时常常会用到的一些骗局,要想不受其误导,就跟着小编来吧!
; \( p4 y! D( w1 ^/ ?0 H2 {' I k3 J( |$ E; U
2、价格虚假标高
# l. ] [! \& ?8 a9 R( O4 s+ R( S# d. p) u4 Z( T+ `4 i* q
从基本的入门级耳机,到高端的HIFI级耳机,价格的区间在无形中被拉开,路边摊我们可以买到10元不到的耳机,旗舰店中我们也能买到价值万元的耳机。对于很多普通的消费者而言,耳机或许仅仅是作为听音乐之所用,价格只要到达其预期就行,所以说这样就给了很多店家钻价格空子的机会。 l, ^, y! y% c- t, p! }
8 q5 O- H/ u) \& ?) e' a- f1 m零零总总的耳机) E# o2 K, y% _, P
. u3 g! w0 k3 ~; m耳机的价格高低取决于其制作工艺以及最终的调音水准,对于带有品牌的新款耳机来说,官方售价往往能决定价格的导向,而对于一些已经不再量产的作品,商家就会在价格方面做一番文章,通常而言,在重大的折扣活动之时,不良商家会将产品原价虚标,而优惠之后的价格其实已经超过了其市场的普遍价格。
/ H* \3 h( G% g& {9 p
$ u. |" I( n. j, ~) K" l价格虚标情况不限于耳机行业2 i7 j. `+ N# [8 E0 @7 s$ ^
A4 w- s: a4 X& S, ~! @所以说消费者在选购耳机之时,一定要在之前做好功课,尤其是进入实体店购买,一定要在心里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耳机的价格在心里所想的那个范围才去做决定,不然的话,那多花的就叫做冤枉钱了,而对于这类虚标价格的情况,作为消费者应该给予及时的举报,不让商家有任何侥幸的心理。
* S$ F/ j* B4 x0 ^2 r4 N
8 U! E; a/ J Y3 h0 l6 i" @& x3、盲目夸大音质
. G) C8 [0 S! U6 R7 O' Z% @4 n: Y1 g" g9 b6 E! A
其实对于很多爱乐者来说,比起华而不实的外在,更多关注的还是耳机的音质本身,三频均衡,解析度不错,这是对于小编而言最基本去认知耳机是否优劣的标准,然而在购买耳机的时候,如对于没有太多经验的朋友来说,往往会因为导购员的一面之词决定最后购买与否,尤其是对于音质评价而言。5 h- {$ d( P1 y1 p2 h. [
5 s$ C! j9 s# d
音质决定耳机成败) O( l r) j% z9 t5 w
" q4 I* @. s" |# s! }对于耳机来说,如果少了与其他同类型耳机的比较,那么对于音质的判断就更加趋于主观,再加上每个人对自己听感上有不同的偏好,所以说商家往往会利用这一点盲目夸大耳机的音质,“低频之最”、“音乐的最原始还原”,比起这样的音质说辞,有些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 @4 \+ m i; A4 N5 w; r# l" y5 F* e4 Y6 V1 U
莫盲目听信过分夸张的音质判断
! ]2 x1 G; u8 c* g0 {
9 r# l; t2 B2 }: z% X! V% M在导购员将耳机音质说得天花乱坠之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保持最理性的判断,将可供试听的耳机直接放在自己所带的移动终端或者音源之上,找到卖场中安静的角落进行现场的试听,凭借自己的听感做判断,那会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 U7 Y4 C! G. @) S3 m; F' Y5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