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上著名的十二位作曲家, a# j6 o; t" E, w% Y
, @" H" U# b1 h, _/ q* ~# @ 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7 N# o* u+ \+ g) b$ S% e3 @. d+ E3 k: ?9 s7 @7 H( j3 D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1685年出生于爱森那赫城的一个著名音乐世家。# ^3 H! ]! T% }3 N& I
) U+ \- i5 t( {) c# Y" C) o 巴赫早年丧父,是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音乐的,从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巴赫笃信宗教,他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巴赫的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达到了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其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故巴赫有着“西方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
; m, S+ Z3 ^- ^" g1 ]
# H" V0 y2 i" C4 P! @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仅流传下来的就有500多首。主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弥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为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器乐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赋格的艺术》、《音乐的奉献》、《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六首等。. Q1 S+ S9 q4 \* T% `9 |* B" Z
2 G; v) X/ P# W( C M0 z- F! z& t, o% u* g( I6 H
3 O8 V* s. B, E$ r! c P3 M% q
2、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1 s' _: | `: N2 y# \- @( M3 u: t! \
( z) F; J9 L$ x% `4 r" k" y. C+ J# N 约瑟夫·海顿出生于奥匈边境卢瑙的一个铁匠家庭,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之一。
3 U' Z1 n0 G5 P+ i2 y1 G: a
3 E1 o# `) t0 r# ]; C7 W5 ] 海顿出身贫困,从小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学,成年后长期任乐队队长,至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1791、1794年他曾两度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从此名扬全欧备受欢迎。海顿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是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四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s, H2 |+ l( v8 L- F
" {# v2 |) _. y) Q* t } 海顿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了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
+ j/ E# ?8 b- o0 k2 B- S& _
6 a7 W: n! H. [8 I2 {- T 海顿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交响曲,其中较著名的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津》等。其它主要作品有三部键盘协奏曲、3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部大提琴协奏曲、两部圆号协奏曲、1部小号协奏曲,约18部歌剧、8部清唱剧和康塔塔、12首弥撒曲、84首弦乐四重奏,31首钢琴三重奏,105首《嬉游曲》,约56首弦乐三重奏、52首奏鸣曲、47首歌曲等。
3 l- ?$ q* f- T5 h& [' X3 W
+ {' z; \) T+ U 3、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u; l6 o. L: W0 [8 y# w k
. ^# @. ^8 y: I1 B( r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8 _0 `4 u* @9 \% R2 x- t) G& g) U3 f- S2 J$ R R! {
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他短暂的一生作品极其丰富,创作的重要领域是歌剧和交响乐。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莫扎特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地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为德国民族歌剧奠立了基础,创造出一种现实主义音乐剧的新体裁。他扩充并革新了器乐作品的内容,使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形式格外严谨。莫扎特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十八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的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Z% k) ?" P0 }9 y
+ @: y& r+ H6 F" ~; ]$ h2 O 莫扎特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此外还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和室内乐重奏。9 w+ A/ R+ S1 W0 l
) _/ J, N' {7 ?) P7 w0 f 4、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 R% S. [3 u$ F
. ?2 m4 }7 L* {" W+ b0 s" R 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 [9 B+ Q$ i7 R
- h2 y8 d, {" b$ r# U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 R; W( n7 T8 R9 ^
; b2 _0 _( m* O, R1 f+ F- F( x
尽管出生于音乐世家,而且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提琴,但贝多芬并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猎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 U. w# v8 X- E( u% a2 l+ W% K! b5 W$ O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许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着崇高的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敏锐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0 l/ a, r% y! N& Y% ^
2 v% G4 D9 \, h. {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降E大调第5号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9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等。
1 D: l; {( @) c: L3 t5 ]! b2 _$ m8 p$ o9 N! w( k7 B( u0 H$ K
5、弗朗茨·舒伯特 (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
8 E+ U2 Z$ D2 y
& g% P9 G q l! v, c 弗朗茨·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教师家庭。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生前受到歧视,死后才得到很高的评价,成为和莫扎特、贝多芬并列的音乐大师。8 I6 n+ C0 j4 L9 X8 g4 W
5 m" G1 w( v, J 舒伯特是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他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Z1 H* h y+ f& U3 i9 G9 g5 P
: U' y0 g" d0 I! x
舒伯特短暂的一生十分清贫,大部分时间靠偶然赚点稿费和亲戚朋友的接济度日。虽然他三十一岁就去世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誉为“歌曲之王”。在他十八年紧张不间断的创作活动中,舒伯特一共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包括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等。
9 { d" z) E3 _! ]/ q( z: T1 n$ r2 E5 Y
6、弗雷德里克·肖邦 (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
A( ^, r4 D3 D
$ x# y" y0 o5 q" u6 M! R) F 弗雷德里克·肖邦,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 [! W3 z/ i; l. `6 h$ {
1 U& [7 M, p+ R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5 }/ {" _$ c; r q* |
$ @; n3 n" {2 {8 F 7、理查德·瓦格纳 (Richard Wagner,1813-1883)* p/ U1 w" @+ T6 D$ d
/ H) P, @+ d; s T* t
理查德·瓦格纳生于莱比锡,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6 Q( A2 N; @. I: k! E
l9 I- @; I; Q% N/ a9 r {
瓦格纳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对歌剧的革新上,他在猛烈地鞭挞当时流行的迎合贵族和资产阶级庸俗趣味的歌剧的同时,大胆地提出了歌剧应该和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及贝多芬的交响乐一样,成为进步思想的宣传者。瓦格纳对音乐的另一个贡献是他撰写了大量的评论和论文,瓦格纳的文章有的讽刺了所谓“上流社会”的音乐与社会风尚,有的则对艺术家的处境表示理解和同情。青年时期,瓦格纳的思想主要倾向于“青年德意志”,但他也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后来甚至成为种族理论戈比诺的忠实门徒,开始大力宣传大日耳曼主义,瓦格纳的“音乐艺术”也成为德意志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和“普鲁士精神”的一面旗帜。
& e: [' }% v: m0 t: }- A5 s: H+ I' m. K$ [
瓦格纳是大型管弦乐的创始者,对歌剧艺术有重大改革。首先,他建议一个歌剧作曲家要参与剧本创作,作整部歌剧的总导演;其次,他强调预先确定的和弦是歌剧艺术的基础;第三,他作品中的内核就是连续旋律的发展,利用翻来复去的旋律产生柔顺悦耳的音乐效果,乐曲内部很少出现正常的终止式。瓦格纳探索和发展了前人对铜管乐器的研究,他的许多作品有着威武骑士的色彩,充满了金属的辉煌。
/ S3 w. a e1 H' z9 T3 a! i5 k) h1 Y4 Q- O
其代表作品有《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等歌剧。 u5 r9 l. I2 S$ p
: d2 c, P) u4 l: A! j 8、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1833-1897)6 t i+ \& P @" B2 b6 Q9 _# d
) j1 R: q! u% u+ I4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出生于汉堡的一个市民家庭,是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
! [ @ t8 @. N& E- B X K& r/ E8 E: R2 G* ^! a
勃拉姆斯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其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他对音乐的贡献首先是对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作为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不断演奏和钻研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从而使他自己的作品也与巴赫、贝多芬的作品一脉相承。同时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也抱有深厚的感情,他整理的《德意志民歌集》便是他这种情感的最好体现。他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并不仅限于德意志地区,他对匈牙利和斯拉夫的民间音乐的喜爱在他的作品中也时有表现。有人甚至将勃拉姆斯与巴赫、贝多芬并提,并把勃拉姆斯同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3B”。
1 n- _* \$ h% B- K# y2 u: R
2 N3 a0 |' x' B3 j! b N 勃拉姆斯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4部,钢琴协奏曲2首,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大提琴协奏曲,《学院节庆序曲》、《悲剧序曲》、《德意志安魂曲》、钢琴四重奏3首,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3首、间奏曲、狂想曲、《匈牙利舞曲》、独唱歌曲近二百首。
& h! x8 G5 p3 g8 y2 F; v8 a: ^2 z& r; p! f
9、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
3 l" v3 Y5 d& P" q- O0 V# ]" p3 J0 A: O# }: c9 h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十岁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乐曲中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惯于采用起伏的相对主题,利用音乐形象来表现生活中各种心理和感情状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贯穿着他全部的创作活动,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 N+ C5 h2 t& w
% ]& Y; j9 \$ V% G, f5 ? f 他的许多作品都是极其优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 r/ R n- n: b1 ?
! X5 ?" ~7 Y+ k' P+ C( b
10、古斯塔夫·马勒 (Gustay Mahler ,1860-1911)
4 Z8 S' [5 e1 H+ A& @: K
' f/ r9 C$ N+ k- T# ?2 _ 古斯塔夫·马勒,奥地利籍波希米亚作曲家、指挥家。他早年于维也纳音乐大学攻读时,兼在维也纳大学修习哲学,并对瓦格纳的音乐极为醉心。毕业后以指挥身份游走欧洲各地演奏,1897年荣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总指挥,为该剧院带来空前的全盛时期而声名大噪。应聘前往美国后,担任纽约大都会歌剧(1907)及纽约爱乐管弦乐团指挥(1909),声名达到最高峰,后因操劳过度,于1911年病逝。除了绚丽的指挥职业外,他一生也潜心于作曲,作品以瓦格纳式的交响曲为主,蕴含着深远的意境和人生的思索。其代表作品为十首交响曲;三部杰出歌曲套曲《旅行者之歌》、《少年魔角》和《亡儿之歌》等等。
) a" o- H1 W) H# v0 v0 @- R O" R) W
2 W1 L/ V' ~4 Z( X7 [& \ 11、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
- h, {$ K( C* A+ g3 q1 c& P2 v
- b/ B g" @: ]4 b* m8 V 克罗德·德彪西,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乐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2 o' Z* [8 k: O! ]
8 \% ~: R0 V- _/ B3 l 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
; w" h& ]' Z% S' p3 }0 T
* V; `5 R8 [2 ~5 U' Q% Y( }8 i& P8 X 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4 z. L$ v4 \# s3 ?- ?
2 d& z$ e4 Q6 u. p- p: x
12、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
9 k" y' M/ v+ C) s8 H7 ?
* L. t g) Z f( H6 F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曾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后从事指挥,介绍了不少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移居美国后,创作上充满了不协和与悲剧性,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重要的钢琴演奏家。作有四首钢琴协奏曲,三首交响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24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死岛、钟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 [+ v% d: C ], K' j8 X1 U
9 A" _8 x" s/ r( [& 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