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少发烧友,喜欢比较耳机,喜欢PK耳机,而比较的时候,都是割裂片段的比较,先比高频,比完了比中频,比完了比低频,然后比分析力,比音场,比力度,比"气势",比这些零碎的HI-FI要素. 那么,耳机的整体风格的把握呢? 整体声音特点的把握呢?- o# I' s% X3 R4 F! M6 a1 U
一副设计完成度高的耳机,其声音,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统一风格. 没有耳机是完美的,但成熟的耳机产品,一定是有自身的统一风格. 需要使用者通过聆听, 去领略其风格. 如果一定要PK耳机,一定要"斗机",那么应该是一副耳机整体风格,和另一副耳机整体风格的PK,而不是零零碎碎的这个的高音PK那个的高音,这个的低音PK那个的低音,这个的中频PK那个的中频,,这个的XX方面PK那个的XX方面,等等等等等等.7 G/ {' X4 M, P2 u }" d
我举1个实际的例子: 最近很多人在把K701和HD650做PK. 零碎地PK地话,HD650的高频延伸会比K701听上去好一些. 低频方面,K701量感比HD650少,但分析力是更好些,下潜两者都很好. 但稍等! 这样的"比较",其实只是对两副耳机的特点描述. 如果依据这个便说, HD650在高频上可以PK掉K701,而K701可以在低频方面PK掉HD650,或者中频HD650薄K701厚等等,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零敲碎打的PK. 在我看来,这种PK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为这种比较法,都是只见片段,不见整体,犹如盲人摸象.
* B# w4 ]/ ]" ~2 J! [更重要的,甚至说唯一重要的,是整体声音风格上的差异. 并不是这些盲人摸象式的比较和PK.$ V# T! C* D- p n" W8 B
HD650整体的风格是高度统一的: 厚重,饱满,声密度大,气势磅礴,中高频清爽自然, 频响宽,动态大, 最适合古典交响,爆棚音乐或AV影音; 她不是以声音的艺术气质或音色迷人,而是以动态\气度\密度\声音刻画能力见长的美人." W0 }0 ]3 t2 V" y9 l6 n
K701的整体风格同样是高度统一的: 它是一副音乐耳机,有着迷人的醇厚中频,和与之相配自然延伸的漂亮高频音色,同时,在低频质量方面达到AKG的最高高度. 整体风格具有朴素的艺术气质和淳朴的音乐感情. 这才是她的最吸引人之处. 单纯说高频如何低频如何,并没有抓住K701的特点,并没有懂得鉴赏这位AKG最新的美人!6 b+ L z; H% [" Z6 E# R
只有从整体的高度上去欣赏,去把握一副耳机,才是鉴赏它的应有方式. 就犹如只有从整体上去欣赏和了解一个女人,才是鉴赏她的应有方式. 拆成小块,零碎PK,并不是鉴赏耳机或女人的好办法.0 f2 {* i8 p- p9 j" J
同样,测评耳机,我个人的看法, 除了描绘声音细部的特点,一定要站在整体风格的高度,去准确把握耳机的特点. 很多测评文章篇幅巨长,写到的测评CD暴多,细部描绘"分析力"高得不得了,然后就是根据主观想法评定它适合XX音乐不适合XX音乐, 但最后却未能准确把握或描述出耳机的整体风格, 这样的测评,往往是写的累,读的也累,累完之后还收获甚少的东西.
8 c( A4 D" N9 V8 L3 B, M- Z" ` 3 \9 n4 ^% C( w, C8 K! ^# G
2.所谓XX耳放配(或不配)XX耳机9 n& B: q1 |4 ~. i# [' r
经常在论坛上,和商店里看到,见到,听到一些耳机发烧友的此种说法: 这台耳放"配"这副耳机; 这台耳放听说和那副耳机"不配"; 这副耳机据说一定要XX耳放来推才好; 那台耳放好象只适合推XX耳机 ......
9 x: b: ~) t/ L8 T4 h虽然耳机和耳放声音要"配"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件高度个人化的事,而且过分执着于"XX耳机一定要XX耳放来推""XX耳放只适合推XX耳机",又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S3 k0 l' }4 e+ f! e$ `
耳机放大器的天生职责或者说功能,就是放大信号,把原本微弱得无法有效驱动耳机的信号,忠实地放大到足够驱动好耳机. 和其他所有功率放大器件一样,它追求的就是尽量不失真地放大信号,没有其他职责和功能. 可惜的是,在目前科技条件的限制下,还没有一种放大器件能真正做到毫无失真地放大信号,而都多少带有一些失真和放大器件本身的特点(就好象目前还没有一种录音重放技术能完全忠实地复制和再现现场的音效一样),故此各种种类和风格的放大电路,百花齐放,以各自的特点吸引着不同的发烧人士. 而带有不同声音特征的耳放,在驱动同样带有各自特点的耳机时,会出来不同的声音,变化多端. 这也正是玩HI-FI发烧的"乐趣"的重要组成部分.2 o& O Q# X* F$ R
然而,不管何种风格和形式的耳放,其作用还是一致的,就是放大信号. 这点不可搞错. 耳放可不是"音效处理器"! 只要使用的耳机阻抗适合耳放, 能有效地将足够的不失真功率馈入耳机,理论上任何耳放可以推好任何耳机. 不存在某耳放"只能推"某耳机的故事. 或者XX耳机一定要XX耳放才能推好的传说.3 z. T% ` \, L, H8 U' }- Z- P: x7 i
很多人会说: 但是前面也说了,没有一种耳放能真正臻达"完全不失真放大信号"的境地,那么目前的耳放都是带有自身特点的. 这种特点,和耳机的特点,肯定存在"相容","不相容",能互相"补偿"或互相"抵触"的关系. 这不就构成了XX耳放适合,或不适合XX耳机的理论基础了吗?
: y f: o; @ u$ M1 C* Z8 G对此问题,我的回答是这样: XX耳机,到底应该出怎么样的声音最理想,到底怎么样的风格算最好,是一个主观的问题. 举例来说,HD600,你说是配胆机好,还是晶体管放大好? 前者可能会使其略显冷淡的中频增厚变暖,中高频可能会更好听,但可能同时会拖慢其低频,后者可以使之发挥出大动态,声音刚劲的一面,低频凝聚有力,但中高频未必好听. 所以,很多情况下"到底哪种耳放最适合HD600"这种问题,是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正确回答的! 再比如MB QUART的高端耳机,解析力超强,细节好,低频准确,但中频清瘦. 那是否理所当然一定就要配厚暖的胆机呢? 我的回答是: 可能它配胆机会使很多人喜欢,但并非一定! 优质的晶体管耳放声音一点不会硬,搭配它会加强它超级解析力的一面,声音更理性工整,也不失为一种方案.
( [& D& d+ @4 @8 ]所以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是优质的耳放,不管是胆机还是晶体管机,还是运放机,都能推好在其适合阻抗范围内的一切耳机. 优秀的耳放,适应面肯定是很广的,能推好各种不同品牌特点的耳机(只要阻抗匹配范围正确). 所谓"XX一定要XX耳放推"或"XX耳放只适合推XX耳机"的说法,作为一个原则,我个人是不甚赞同的! 具体到"某一台耳放+某一种耳机出来的声音",我和其他人一样,可以有一个主观的评断,认为这声音效果好,或不好,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但作为一个普遍原则来讲,耳放和耳机之间,不存在XX一定要搭配XX的理论——任何一个人的个人口味,是不能强加给所有人接受;一个有理性主见的独立人,也不应随便去受别人的声音趣味所领导.2 j; i( B( ^0 `9 H9 v
常听有些人说,某某放大器是,任何"专为XX耳机设计的",个人认为,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 如果说一台耳放是"专为"某耳机设计的,那是否意味着这台耳放的职责,就不是忠实地放大信号,而是去"迎合"XX耳机的特点? 比如这副耳机低频少,那么耳放就把低频多做些,去"补偿"XX耳机的缺陷,那么,当这台耳放推其他耳机时,会出现何种结果?声音还会中性吗? 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尾巴摇狗",而不是"狗摇尾巴".. B/ B- w' \9 ]! O' e' R* h& N
理念正确的设计师,在设计耳放时,是不会去考虑它要"专配"XX耳机. 否则此耳放的通用性就是个大大的问号. 至于设计完成后的作品,事实证明在推XX耳机时风格特别融洽,这是可能的. 同样,这个"风格特别融洽",也是个主观的看法. 某某DX认为这个耳放搭配那个耳机好,未必符合你的,我的,他的趣味,而某某人认为那个耳放搭配这个耳机不好,也未必值得轻信,说不定他的口味特殊,或听音观念根本就不对. 很多网上传言不值轻信!0 A- m+ i$ u, p7 h3 v8 `9 l+ s; I( O
最后说2句话,也是我的建议,和经验之谈,就是,第一,不要轻信网上XX配,或不配XX的传言. 当然,如果是可靠的,听音经验丰富而且观念正确(熟悉现场,音乐修养好)的大侠的论断,可信性会较高,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替代你自己的听音感受——多亲耳去听听!这是比什么都更重要的,是最最关键的。第二句,优秀的耳放,应该具备适应面宽的特点,能推好阻抗匹配范围内的大多数耳机,不论风格. 这也是优秀耳放的特征之一. 如我听过的老叶8P,LUXMAN P1,丽特E100, 吴刚T2.6F,都是如此! 本色地,忠实地放大信号,让耳机在充裕的功率驱动下,去发挥其本身的特点,是耳放的基础功能. 这点不可忘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