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
' A9 _! U4 ]) w 萨拉邦变奏曲- Sarabande-马克西姆
9 c: C- H: d' V( K 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 ^8 x1 ]* j( b% I& o
是最古老的曲式之一,它的起源与民间音乐有密切联系。当分节歌及其器乐伴奏部分每次反复,并将旋律作某种程度的变奏发展时,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变奏曲。这种手法至今在民间音乐中依然盛行。15世纪佛兰德乐派作曲家开始使用固定歌调创作复调作品。3 D* G3 V6 V# L( x; ~! q$ T
变奏曲式乐曲形式之一,是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原则组合而成的一种乐曲结构形式。采用同一主题材料,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变化重复,形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的曲式结构。主题可以是作曲家自创的,
( v1 o% ]% W c" n 变奏曲式
- Q" c+ B$ M+ b9 e9 z 也可以是其他作曲家作品中的主题,或是以民间音乐作为主题素材
4 i' |; J- p. \4 u# n第一部分主题,是全曲音乐形象的基础,其它各部分都是这一音乐形象的进一步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和说唱音乐中用得较多。如笛子曲《喜相逢》、琵琶曲《夕阳箫鼓》以及民族器乐合奏曲《十六板》等都属于这种曲式结构。变奏曲式也常用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或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大型乐曲中,其变奏的次数并无限制,少则四、五次,多则数十次。如贝多芬《C小调32次变奏曲》比较著名。
" M* E ^5 j/ H: g: ?" T变奏曲式 - 变奏要素
& s/ N8 `/ n: |) G- B) a/ ?变奏曲式是最古老的曲式之一,分节歌及其器乐伴奏部分的每次反复,可谓变奏之雏形。经过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曲家们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变奏方式,形成了固定低音变奏曲、装饰变奏曲、自由变奏曲等几种主要变奏曲类型,它们的产生是以变奏的要素——主题的旋律、和声、织体、结构为出发点。该曲式可独立存在,也可作为套曲曲式中某一乐章的曲式。著名的变奏曲有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曲》等、埃尔加的《“谜”变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等,均是运用变奏曲式创作的杰出代表作。8 R: f( s0 ^, r. _. J
( W, R* O$ b+ g9 B+ v' X什么是变奏曲式?
+ x% t) f& u- ~$ L/ A 以一个主题为基础,用各种不同的变奏手法写
8 l2 o7 c& `9 u( ^成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这部作品的形式就被称为
P; F9 X: `# D" v- m/ w变奏曲式。与其他各种曲式结构不同的是,变奏曲式; K& s9 |- q1 Z: W' \: d! e
是除乐段之外唯一一种以单一主题为依据展开乐思
! A+ M4 W5 ^% @5 \的曲式,而其他曲式都拥有对比程度不等的两个以
5 h) _: j6 {9 {9 ^0 \上的主题。它是通过节奏、和声、织体、音区、音色、2 z! O, T: N: l. D! ]/ Q
调式、调性等变化,形成音乐作品的对比的。9 s' ?1 F: `9 S; X. w ]9 M
/ n% U# o0 [" M3 A 变奏是一种来源于民间的音乐发展手法,在我国
+ A# c, ~ B& ?- k# X和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的民间音乐中,变奏是器乐、声
. G; @6 u2 X" ]6 v( R9 Z乐都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采用变奏手法来展开乐思
+ t/ P- i6 ~7 R的最明显特点是音乐中所包含的统一性,无论变奏的
4 N2 R2 v9 o& X( s2 Z1 U1 L手法多么复杂,它们也只是主题的某种变化重复,单
, A/ O0 B9 b6 u, A/ T一主题的统一性将贯穿整个变奏过程的始终。
0 ?( U/ _4 l9 B0 A' ]变奏曲分类
- i% E/ y' O5 S1 Y9 \ 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 9 j; `0 y$ K& h( C0 P6 e9 z
变奏曲可以包含一个主题,也可以包含两个主题。包含两个主题的变奏曲又称复变奏曲或双主题变奏曲。这种变奏曲有两种结构形式,即两主题先后分别变奏或两主题依次交替变奏,前者如М.И.格林卡的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后者如J.海顿《第一○三交响曲》的慢乐章。 7 L' {6 n- |2 Z
变奏曲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声乐曲或器乐曲),如:A.亚当的《莫扎特主题变奏曲》(花腔女高音独唱曲)、巴赫的《戈尔德贝格变奏曲》;变奏曲也可作为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室内乐、组曲等套曲的一个乐章,并常用于慢乐章,如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的第2乐章。某些变奏曲,按其艺术构思将一系列变奏划分为几个部分,因而使变奏曲具有组曲的性质,如С.В.拉赫玛尼诺夫为钢琴和乐队而写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见变奏曲式)。 - U B0 v+ G. r1 x! M4 H. _
固定低音变奏曲
5 H% _ h2 s, n% R 以4~8小节的低音旋律或和弦进行为主题(前者如J.S.巴赫的c小调《帕萨卡里亚》,后者如他的d小调《恰空》),当主题不断反复时,上方声部蜿蜒不绝地变化复调结构与和声织体。在巴罗克时期的组曲中,有些舞曲反复演奏时,往往将旋律加以装饰,或同时改变其织体,称为“复奏变奏曲”。 # J$ o ]8 Y. n. S
装饰变奏曲2 H" Q" M0 @- |, H
将一个结构完整(通常为二段式)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常用的变奏手法有:①装饰主题的旋律,并改变其织体;②保持主题的旋律,而改变其和声与织体;③改变主题的速度、节拍、节奏、调性、调式;④从主调体变为复调体(卡农、赋格)等。固定低音变奏曲,主题和变奏是连续不断地发展的;装饰变奏曲,主题和每个变奏都是结构完整的段落,变奏少则3、4次,多则几十次(L.van贝多芬的《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多达33次),除了从主调体变为复调体的变奏外,主题结构都保持不变。 " f( e3 P, w |( b
自由变奏曲
3 r, G, L' J1 N1 Q* x! f 不仅主题的结构常起根本的变化,主题的性格和体裁也变幻不定(如从抒情性变为谐谑性,从进行曲变为舞曲等);保持不变的,只是主题的个别音调和若干和声轮廓,因此又称“性格变奏曲”。R.舒曼的《交响练习曲》是性格变奏曲最早的范例。19世纪末叶的标题音乐常利用性格变奏曲移步换形的特点来揭示特定的标题内容。如R.施特劳斯的《堂吉诃德》(1897),主题带有骑士性格,各个变奏描绘了堂吉诃德的10次奇遇,终曲则描写了他的死亡。在V.丹第的《伊斯塔尔变奏曲》中,甚至运用了独特的倒装变奏的形式,从最复杂的变奏开始,随后的一系列变奏描写伊斯塔尔在经过七重门时所受到的考验,最后才出现齐奏的主题。在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中,往往同时运用装饰变奏和自由变奏,如П.И.柴科夫斯基为大提琴和乐队写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1 O+ F$ }- h5 q, c% D
5 p9 {$ w8 d8 b$ Y
. p' D J" k( U0 `# z变奏曲式
5 ?! P. j- o+ ?2 o: q4 F& X" B 乐曲形式之一,是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原则组合而成的一种乐曲结构形式。采用同一主题材料,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变化重复,形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的曲式结构。主题可以是作曲家自创的,也可以是其他作曲家作品中的主题,或是以民间音乐作为主题素材。 3 E7 U2 h2 U- L+ z% |
变奏曲主题内容
5 w% v$ u1 o8 v主题内容
) ? M- } T6 u. s. ]6 g/ m 第一部分主题,是全曲音乐形象的基础,其它各部分都是这一音乐形象的进一步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和说唱音乐中用得较多。如笛子曲《喜相逢》、琵琶曲《夕阳箫鼓》以及民族器乐合奏曲《十六板》等都属于这种曲式结构。变奏曲式也常用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或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大型乐曲中,其变奏的次数并无限制,少则四、五次,多则数十次。如贝多芬《C小调32次变奏曲》比较著名。 - D9 z, C( F4 y+ @# Z+ m% C
变奏曲要素
6 B4 |% }. J; B3 {+ Q' V! X4 J9 k 变奏曲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曲式之一,分节歌及其器乐伴奏部分的每次反复,可谓变奏之雏形。经过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曲家们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变奏方式,形成了固定低音变奏曲、装饰变奏曲、自由变奏曲等几种主要变奏曲类型,它们的产生是以变奏的要素——主题的旋律、和声、织体、结构为出发点(有时候会反复)。该曲式可独立存在,也可作为套曲曲式中某一乐章的曲式。著名的变奏曲有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曲》等、埃尔加的《“谜”变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等,均是运用变奏曲式创作的杰出代表作。
4 _* d& p# m, o* f" \+ R$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