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响
声音在房间内衰减的方式是影响声音录制的重要因素。混响对声音的作用是两面的,可以更好也可以更坏,混响时间是其中重要的条件。混响时间指的是从声源停止发声到声音完全消失所间隔的时间。用更技术性的语言描述就是:声音衰减60dB所需要的时间。
对语言和人声的录音来说,混响时间必须很短(“寂静”的房间)。控制室的混响时间要相对短一些。而音乐收声间的混响时间通常要视音乐类型而定。
一个房间的脉冲响应(声音取自一只爆炸的气球),可以看到所有的独立反射。
将声音转换为电平值(这样可以以dB值读取)
混响时间的频率分析。信号已经经过滤波器处理。在这个例子中低频(63Hz)的混响时间已经超过了限制,这个采样取自一个用于声音编辑的小房间。
通常而言,关键的问题在于混响时间随频率不同的变化。如果低频的混响时间超出中频太多,就会造成很大的困扰。在录音棚和控制室里,一般低于125Hz的低频混响时间达到中频的1.5倍是可以允许的。不过,在摇滚乐现场则更倾向于低频的混响时间与中频相近。
混响时间的计算
T = 0.161 * V / A
T 表示混响时间,以秒为单位
V 表示房间的容积,以立方米为单位
A 表示房间总吸声系数
总吸声系数是根据房间内每种材料的吸声系数乘以该材料的总面积(平方米)得出。该公式适用于任何需要计算的声音频率。一般经常采用的计算方式是使用从63到8kHz的八度带通,或从50Hz到10kHz的1/3八度带通。
如何得到合适的混响时间
房间内总音量的大小和总的吸声系数决定了混响时间。(见下文关于吸声的段落)。应当知道的一点是,穿孔型吸声材料是非常高效的——但只是在高频端。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很多的低频吸声来获得整个频段的自然混响。
6. 驻波
在开放空间里,声音会自然向各个方向传播。而在房间里,当声音碰到墙壁时,它会被反射回房间内。这样声音就会在两面同样的平行墙之间来回传播,在角落里来回传播,等等。低频波长通常与房间的尺寸相近,尤其较小的房间。
一个有趣——但通常都不怎么受欢迎——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驻波。当某个特定的波长正好与房间尺寸相近时,随着你在房间内录音或听音的位置不同,所得到的声压级差异会非常巨大。在房间交界处声压级会达到峰值——在房间墙角处最强。而在房间的其它位置,同样的频率可能会低上20到30dB。
想象一个靠近墙壁摆放的音箱。声源(也就是音箱)产生声音,从音箱幅射出来,打到对面的墙壁并返回到声源处。如果它恰好在音箱发出下一个同样频率声音的波长周期时到达音箱位置,那么上一个反射声和新的声音处于同一相位位置。两个声音同时会向对面的墙壁传播。到达墙壁后它们会同时被反射,同时到达音箱并与音箱发出的第三个波长周期混合,以此类推。
两个平行墙壁之间所产生驻波的最低频率,其波长等于墙间距离的两倍。
举例:两面墙之间距离为2.5米,声音的速度为340m/s,两倍距离长度为5米。驻波波长的计算如下:
λ = c / f
其中
λ 表示波长(米,m)
c 表示声音的速度(米每秒,m/s)
f 表示频率(赫兹,Hz)
在这里
5 = 340 /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