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说来,主要的误区之一是国内许多电子音乐爱好者把MIDI当成了电子音乐的代名词,甚至一些从事专业音乐的人都随着惯性误以为电子音乐就等于MIDI了,特别是把MIDI和音乐两个名词合并为"MIDI音乐"成为专有名词后,更容易使电子音乐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变得混淆并产生误导,是有必要加以说明和澄清的。MIDI作为Music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的英文缩写并不包含比字面更复杂的其他内容,最简单明了的意思就是-"音乐设备(乐器)的数字化接口",所以MIDI既不是一个音乐品种,也不能代表某一类音乐形式,更不能作为电子音乐的代名词,而只是八十年代开始形成的一种音乐设备(乐器)之间数字化连接的技术标准和电子音乐众多制作技术手段中的一种技术规范。既然字面的内容一目了然,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误会"呢?我认为大多数人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和缺乏对电子音乐历史沿革的了解,误以为只要沾了"电"的边儿,就是电子音乐了,只要沾了计算机的边儿,就是计算机音乐了,其实本文前面提的"电脑作曲"的实质是"使用电脑辅助作曲",而不等于电子音乐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为了能让大家更加明确电子音乐与MIDI在概念上的区别,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的饮食文化中,主食有米饭和面食之分,我们暂且把面食比作所有与"电"沾边儿的全部电子类的音乐,把面食类中的面条儿比作其中的电子音乐,我们知道面条儿具体做法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使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标准,如机器加工类的有挂面、切面、压面、方便面等;手工操作类的有拉面、抻面、刀削面、手杆面等等。我们可以把MIDI 技术比喻为机器加工的挂面,挂面作为加工面条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有它自身的优势,如标准化程度高、储存方便、易携带、可批量生产等,但挂面不能因此就等于面条儿。挂面只是完成了把面粉加工成条儿的一个技术环节而不是全部,接下来把挂面做成什么花样的面条儿才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样式"上是过水的、热汤的还是凉拌的?在"个性"上是麻辣的、清淡的还是三鲜的?在"流派"上是担担面、阳春面还是延吉冷面?MIDI技术作为电子音乐的一种技术标准为我们创作电子音乐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通道,同时MIDI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电子音乐的众多技术环节,包括音频、甚至视频领域,因此了解和掌握MIDI技术原理及操作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进入电子音乐创作领域的途径之一;但应该搞清楚的是作为专业电子音乐创作众多手段中的一种,MIDI技术既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更不是必选。了解电子音乐发展历史和经典作品的人都知道,事实上在专业层面的电子音乐作品中很少使用MIDI技术,在电子音乐诞生和发展的前十十年中,计算机还没进入电子音乐的大家庭,当然更没有MIDI的问世;从另一个角度看,电子音乐创作有众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就象面条儿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花样,什么牛肉面、阳春面、炸酱面、担担面、兰州拉面、延吉冷面等等数不胜数,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音乐风格和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的技术途径,比如,我们要做山西风味的刀削面或家常风味的手杆面又何必非把面粉先加工成挂面或切面不可呢?况且做原汁原味的意大利面条儿更不能简单照搬我们中国人的常规模式。
无论如何,称呼只是一种"符号",叫什么名字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实际内容和形式特征是否"名"符其"实",是否能让大家准确的对"号"入"座"。比方说交响乐、合唱、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称呼绝大多数人都能对号入座,一般不会张冠李戴;电子音乐尽管也有不同的称呼,但在发达国家大多数人(包括非专业人士)基本上也能明其所指,这是因为电子音乐在已有五十年的历史,人们通过音乐会演出、电台广播等方式对电子音乐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接触和感性认识,所以都会准确的对"号"入"座",特别是由于电子音乐具有独特的技术特征,而这种技术特征又常常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当这种时代烙印作为"阶段性"的特征经过时间的沉淀最终成为相对固定的音乐专有名词时,就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通用符号,前面提到的"具体音乐","磁带音乐","电子音乐"和"计算机音乐"大都面目清楚,勿庸置疑。时至今日,"具体音乐"和"磁带音乐"早已作为定型化的"历史人物"而进入了博物馆,电子音乐的发展已经跨入了以数字录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新时代,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概念是Electroacoustic Music(电子音乐),和Computer Music(计算机音乐)两种主要称呼,不过目前在国际领域常见的电子音乐会节目单和CD唱片上的文字说明中则以 Electroacoustic Music 占绝大多数,甚至在查尔斯-道吉(Charles Dodge,美国著名电子音乐作曲家、理论家,计算机音乐专著 Computer Music 一书的作者)1999年来华参加北京电子音乐周的作品介绍中还沿用了 for tape alone("播放磁带"形式的纯粹电子音乐)的字样,其实是一部计算机音乐作品,可能还受多年以来的"惯性"影响吧。早期的电子音乐是以模拟录音技术为工作"平台",不断吸收和融入新的技术和新的理念(包括计算机技术),一直是沿着一条继承传统、兼容并蓄、开拓未来的技术路线而发展至今,得到了专业界的普遍认同;而计算机音乐虽然诞生较晚,但其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工作"平台"则有着强大的社会性发展动力,特别在与其他媒体形式的沟通和信息互动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近些年来,由于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更趋于"计算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所以二者尽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音乐理念和技术路线,在音乐风格和演出样式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新世纪,这种不同和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很少还有人在名称上花工夫,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音乐创作、理论创新和技术开发上面。而事实上二者也是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正慢慢地趋于向相同的方向靠拢。
说到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ete)自然离不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巴黎,以及那位曾在法国电台工作过的、著名的电子工程师皮埃尔-舍费尔先生(Pierre Schaeffer)。 如果回放一下历史的镜头,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的场景:1948年,在法国巴黎一个名叫巴蒂诺勒的地铁站里(Gare des Batignolles),满怀激情并充满奇思妙想的舍费尔手举着古老的录音话筒,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用古老的铝箔录音盘录制着地铁列车进站、鸣笛、行驶、机械磨擦碰撞等声音,他要把这些人们生活中最耳熟的声音经过特殊方式的剪接、重复、循环、拼贴和编辑,以及再合成技术,加工制作成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音乐",他自己把这种以"具体"的声音(音响)为音乐素材、经过电子技术加工处理而成的新音乐称之为"具体音乐"。这就是五十多年前的今天,没有电脑,没有电子合成器甚至也没有模拟的磁带录音机,我们的前辈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早期电子音乐的探索。历史永远不会忘记1948年6月20日,舍费尔在巴黎电台《绝对第一》栏目中(Premire Absolue)第一次正式推出了以"噪声音乐会"(Concert de Bruits)为主题的电子音乐节目,紧接着又于同年10月3日在巴黎德维兹音乐工作室(Paris Studio Deveze)举行了世界上第一场实验性的电子音乐会,展演了他的第一部作品《五首噪音练习曲》(Cinq Etudes de Bruits),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和非同寻常的面貌出现在群芳争艳的现代乐坛,不仅使人耳目一新,而且轰动了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