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9-7-31 12:00:34
|
只看该作者
华星在开创初期,只不过是一家街道集体企业,但它现在已经成长为上海市黄浦区的明星企业,它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它的主打产品---电子琴。这个品牌的创始之初,华星并不具备电子琴软件的开发能力,它主要依靠世辉公司和得理公司为其提供主要芯片,其中,当时的世辉公司是它的主要供片商。在FM音源时期,它的代表作是H-616和H-818,其音源芯片是世辉公司开发的H-882。在PCM音源时期,它的代表作是H-6000和H-6500,从产品本身来看,H-6500无疑是一款比较完整,而且性价比较高的产品。这两款产品的音源芯片是法国DREAM公司的9233和9407,产品的控制软件起初由世辉公司开发,现在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替代软件。在华星发展过程中,还采用过美国ENSONIQ的音源芯片,但由于其复杂的电路结构,生产成本相应提高,而最终使华星放弃了这一方案,但在市场上,华星有一款电钢琴,是采用这一方案的唯一作品,它是个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在90年代中期,华星立足于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一支软件开发队伍,开始摆脱供片商的束缚,这使它形成集开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企业模式,从而具备了在国产电子琴中傲视群雄的低气。这听起来象是“蜀中无大将,寥化充先锋”,但对电子琴的现状而言,它不是典故,而是现实。
华星是YAMAHA的忠实追随者,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它始终笼罩在YAMAHA的阴影之下。华星产品的功能几乎是YAMAHA的翻版,然而翻版是及其表面化的。YAMAHA的产品功能的运行是建立在一套精细、完备的规则上的,而相比之下华星产品的运行规则就显得粗陋、简单、有不少漏洞,它只是YAMAHA的一些表面模仿,而远远没有触及其精髓。一个产品的表面模仿和深入开发是两种层次的概念。
华星电子琴的音色基本上是向其供片上DREAM公司购买的,它本身不具音色制作能力。然而DREAM公司的芯片尽管有着不错的硬件品质,但由于它的芯片主要供应给多媒体和MIDI VCD的市场,而这类产品对音色的要求要比电子乐器低得多,而且DREAM公司本身并不具备很强的音色制作实力,它所作的音色与电子乐器的要求有着较大的距离,但它向客户提供一套音色制作系统。然而,由于华星没有自己的音色开发人员,使得它只能受制于供片商,形成自己的音色特点和概念。而且由于DREAM公司自被ATMEL收购后,它的开发动力也日趋衰弱,使得华星不可避免受到牵制,这样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华星应该明白: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音色,否则世界上就没有必要存在不同品牌、不同厂家、不同品味的钢琴、小提琴了。所谓GM标准只是一种音色序列标准,它并没有将音质作出规定,也没有可能作出规定。但正因为存在音质、品味的差异,而使得构建自己的音色概念成为可能,更何况音乐在发展,新的音色在不断产生,音色的制作是每一个电子乐器制造商必须去做的工作。华星也没有自己固定的音乐人员,使得它的自动伴奏系统的音乐素材要么由下订单的外商提供,要么由一些不谙要点的、本身并不熟练掌握各种音乐元素的音乐人编写,或者干脆去欧洲购买一些二三流的货色,而这些千辛万苦收集来的音乐素材未必就适合于它的音乐和箱体,而华星又没有自行的调整能力,这样它的音乐品质当然就得不到保证。而且由于没有音乐人员为其产品设计一套符合演奏需要的、细致自动伴奏运行规则,使得产品的音乐表现力大打折扣。华星也应该明白,如果没有音乐设计人员的深入研究,它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产品品味,也无法形成自己的音乐理念和风格,它的产品因而就没有灵魂。
华星在市场上坚持走着它的低价路线,这是其最以为得意的策略,但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它的致命弱点,它至少减弱了华星的发展动力,因为电子琴永远不可能达到电视机、电冰箱、VCD的生产和销售的规模,低价路线无异于慢性自杀。
作为国产电子琴的后起之秀,美得理显示出了强劲的态势,华星在国产电子琴市场的一枝独秀的局面受到严峻的挑战,从今年的市场销售情况来看,这两大品牌在国内的市场上已形成分庭抗礼的格局。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得理具备了较强的后劲。
美得理这个品牌始创于九十年代中期,创立这个品牌的公司是香港的得理电子有限公司,但其公司本身的创办则可往前追溯十几年,而现在其开发中心已经于九十年代中期转移至上海,并同时在深圳建立了生产和销售基地。
在其公司创办的初期,得理公司主要以开发各种电器的控制软件和芯片,电子琴只是其中的一个项目。然而其最为成功的一个产品是MC-3电子琴的芯片,它以欧洲各种品牌的OEM方式,在全球销售了100万架以该芯片为内核的电子琴,并为其在电子琴领域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内,一时间各种外形、不同包装的以MC-3为内核的电子琴充斥着全国各大百货商店。那个时期几乎没有一家生产电子琴的国内厂家不使用这块芯片,连华星也不例外。在第一届全国电子琴金音奖评选会上,MC-3电子琴几乎占据了一半,而另一半则由以嘉华、世辉、安达等公司设计的芯片为内核的产品来瓜分,可见当时MC-3的风头之劲。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们的专家竟能在诸多MC-3为内核的产品之间,区分出种种本质差异,令人啼笑皆非。
在华星的整机产品风头正劲的时候,得理不动声色地积蓄着它的能量,而美得理这个品牌正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
MC-3在市场上的大获成功,使得得理有了进一步在电子乐器领域向纵深发展的基础和决心,紧接着,得理抛出了它的经典之作MC-10。如果说MC-3的最大成功体现在它使得理在世界玩具琴的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的话,那么MC-10则是得理步入专业电子乐器制造领域的一个标志。在这个产品中,一些最为专业演奏用琴的功能框架、自动伴奏系统的处理规则运用得相当完整、合理,即使现在的其它品牌的国产电子琴在这些方面仍然没有达到当时MC-10这样的高度。MC-10采用的音源是YAMAHA FM音源YM-3812的替代品H-882,是由当时的世辉公司开发的,后来得理也开发了相同功能的9008音源,并取H-882而代之。一时间,国内各电子琴制造厂对MC-10趋之若鹜,纷纷用MC-10的芯片制作产品,其热闹场面绝不亚同样MC-3,而美得理的运用MC-10芯片的整机产品是MC-108。同时,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当时一百多家国内电子琴生产厂家,到这个时候已经所剩无几,市场的份额开始集中于几个少数品牌,他们是竞争的幸存者。
即使从现在看来,MC-10电子琴仍然是学习电子琴演奏的一个相当好的入门用琴。尽管在它以后,各香港及内地公司(包括得理自己)设计的FM音源的电子琴品种繁多,但没有一架真正超越MC-10的水准,从各方面讲,MC-10都是一款相当完整、出色的学习用琴。
九十年代中期,得理公司完成了它的战略大转移,它的开发中心从香港移至上海,开始发掘和利用内地的人才资源,同时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美得理这个品牌也就在这时被创立的。在上海的开发中心,得理配备了国内其它同类公司至今没有的音乐部,它使得理在电子乐器领域的发展上如虎添翼,使得它在其产品的音乐品质上有了保证,这是得理的得意手笔,我们不得不佩服它的经营者的远见卓识:在各公司技术水准大体相当的条件下,音乐资源的自主支配和合理运用,无疑提升了它的产品的专业素质,并与其它公司的产品拉开了距离。他们的音乐人员对各进口品牌的音乐素材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并与工程部通力合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产品设计规范,其中音乐人员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和卓有成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