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音乐要有好切入点7 }5 ?+ R! V7 H$ V
' x- W3 Z- @8 U6 }; b; ]8 v0 o$ m
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是既往国人智慧的结晶,它有历史遗存、民间流传和创作等种类。要想使其在现代音乐审美之下获得新生而又不失其原有音韵,并非易事,尤其在当下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现代化、交响化更要有好的切入点,方能使专家认可,百姓接受,甚至能与国际接轨。* p* A0 {. q* w
8 o! A" ~% Z8 g5 a' g
在素材的运用上,原型曲调的直接引用不失为好的形式之一。因为它能使听众直接感知到原来经典旋律的风格特色,并由此建立音乐形象上的具体指向,尤其对地域性较强的那类曲调来说,此法更为简单有效。如李焕之1956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春节序曲》就是直接引用陕北民间秧歌音调和节奏为素材的成功范例,《又见国乐》中曾对这一历史进行过描绘;还如刘铁山、茅沅于上世纪50年代取材粤北瑶族民间舞曲《长鼓歌舞》创作的《瑶族舞曲》;何占豪、陈钢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以越剧主题音调而作的《梁祝》更是此法中的典范之作。6 U# b( o1 X7 k: i$ T
; k: k1 h8 t. V0 a4 B 但在当下音乐技术发达的情况下,作曲家们对原型引用优秀传统音乐旋律心有顾虑,技术程度不高,发展空间较小,尤其害怕同行不屑。所以,更多的作曲家喜好汲取核心素材的手法进行创作。此法虽然拓展了更多的空间,但却不经意间削弱了传统音乐物态化的明确指向,使得素材和所要塑造的音乐形象在认知上困难了很多。6 m Y, n/ _6 m5 L! h( I
+ b% v9 H6 i7 a3 l4 l+ ^% Q+ i
其实,现在运用民间音乐原型曲调进行现代化、交响化发展的仍然很多,艺术效果仍然很好。尹眀五引用原型朝鲜民歌《阿里郎》创作的管弦乐《长白山随想》就获得业内外的广泛认可,张千一引用秦巴之地的民歌《十送红军》创作的交响套曲《长征》亦得到普遍赞誉。事实上,越是作曲技术日益丰富的时代,原型曲调对听众来说仍是重要的艺术审美依托,优秀传统音乐的内在魅力利于曲调下多声音乐的现代发展。其实,这种创作观念早在1947年桑桐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时就有,他以同名青海民歌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就是将民歌原型旋律进行了着意的强调,但却在纵向声部及和声上采用了自由无调性的手法,从而在熟悉旋律的框架之下延伸出新的趣味。, I0 `0 m% V7 _%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