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这个时代,作诗填词早就失去滋润它的土壤了。所以我们这些人,基本上是半路出家,都是吃了鱼觉得好,再去学捉鱼做鱼的。像我一开始,不但平仄不分,连韵脚也不明,就自己在那里捣腾。捣腾了一两年吧,然后开始看诗词格律的书,又买了《宋词三百首》等等的来看。看不明白,还是接着捣腾。就这么着把光阴捣腾过去了。现在自己琢磨着摸着点儿门道道了,再回头看,走的弯路老了去了。所以就想起来乱弹一下,当然也仅供跟我一样在黑灯瞎火摸来摸去的人参考。
* q0 s/ R. A" x! D& m( v+ ?; h1 s
要作词,先作诗。这是一个很要紧的忠告,我一路撞得鼻青脸肿撞出来的忠告。
' M0 x: _& Y' U8 Z# {
1 |5 x1 _6 n' n# Q' F3 \! S/ f I9 C V 你说为什么?首先,诗词都遵从一个格律。这个格律大致来说就是平仄相间。按今天的发音,阴平、阳平是平,上声、去声是仄。五言近体诗有这么四种标准句式: S% R" G; z& E. Q+ o
03443% i' R/ ~) x0 e" G) T4 C' V
03344! M* b- V2 K8 _ n) v
04334
0 C9 H1 G! g, V5 c$ c2 M 04433
$ a4 t2 _- V8 J" R8 t; K0 L; K% L/ k
上面“0”是指的可平可仄,“3”是平,“4”是仄。“平,可仄”和“仄,可平”,我偷懒,未加区分。而七言,就是在五言前按平仄相间的规矩又加了两字。七言的正常句式为:
# F. [ u$ Y% T. o 04034431 u0 f8 ~3 j* B3 h
0403344& I6 Z( u+ q$ }+ n+ F& ~9 H; T2 v
0403343 (拗句)
3 q5 N. C W4 q/ I5 A, o 0403434 (拗句)
5 v o: y: o; g* J d 0304334% d4 V* d& n8 N3 w/ |/ }
0304433+ v- |; L( z/ i' Z8 R- z0 [! D
0304434 (拗句)
3 d7 I8 i: w. p5 P3 g1 M0 f) H 0304343 (拗句)
( T+ d l2 f% _5 C) D
" X8 B! t I0 B: k6 D$ d' Y1 { 因为重音往往在后(一字豆例外),所以一句的后几个字最要紧;因为念诗的节奏是如“衣冠/简朴/古风/存”这样2/2/2/1的,所以又有一句话叫“一、三不论,二、四、六分明”(七言律诗里的“五”、五言律诗里的“三”是要论的)。词的音韵道理是基本相通的。9 E9 @4 q; f9 z0 o3 o
0 J$ b" Z# J) c8 q* v 现在来看个词的例子:( B& N( L, H& H, e- j H
* S: l7 z- H* x6 X1 [: O K$ {
踏莎行
, j9 N- L1 m7 b. |, D& J4 X+ O; _ 0433,0304,
+ Q9 v5 {* B6 R6 q 0304334。
# u% X+ c, Y$ a 0304433,0304334。 (下阕同)* W' {( W4 R; g6 @& ~. s
/ q5 w2 d% I# P4 \4 Q9 a8 O
这里换行的地方就是韵脚。看第一句,就是从五言标准句式“04433”截去第一字来的;第二句是从“03344”截去第一字来的;第三、第四、第五句都是七言律句。你再去看其他词,大体都有这个规律。所以说,诗你能作了,适应词就很容易。' T, b$ x+ o' |9 l6 {. R8 q0 F
, ^# P# P m* b% W+ h' f 古时候以词为小技,就是它不及诗古朴,长短不齐的句式适合抒情,不如诗为堂堂之阵,很容易能“大声镗鞳”。所以刚学作诗词,也要以诗为重,先学会在五言、七言这种拘束了的阵势里头表达,然后才可以放开去作词。4 O+ W" }3 k- q
而作词的时候,也应该先作小令,然后再作中调、长调。为什么?原因就是开始作词,必然流于粗、浅,甚至有平仄未解就想自比于古贤人的。这种轻浮,可说是作文的大敌,一旦沾上,事事都休。所以先得作小令,小令里让你废话的空间小,你就不得不炼字炼意,把口水话都撇开。到能“言之有物”时,才可以去填一些长调。
1 [ k H6 ~) _& @/ v, C
8 g* ?# c2 V. S j8 n$ N 跟学英语一样,读诗词也要读,最好能大声读,去体会那种音韵节奏(当然由于古今隔阂,有好些地方的和谐也被破坏了)。熟悉这种节奏了,再动手,才可以事半功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