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调基本知识及五类对位法写作
! J) f* f2 m4 ^$ A" j4 X. g 复调音乐学习资料
0 |" y& k2 _- n, W# W! q0 H
6 e( k: M2 ~" ~- `6 F * X6 i# [ [: W; x* I) `) I
) d' X7 ]( v- r% s
1、复调一词在拉丁文中即多声部的意思。复调音乐可称为对位法音乐,有人也称之为编织物音乐,其实它就是不同旋律交织在一起的多声音乐。摘自:孙云鹰《复调音乐基础教程》91年6月第一版P1
/ e- g h, Z0 y; @+ A6 e# x/ b5 _
, N) _+ h. S* | j 2、复调音乐: Polyphony一种作曲风格,作曲家特别注重每一声部的旋律性,不同于用和弦伴奏旋律的主调音乐。摘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编译、钱仁康校订《外国音乐辞典》,88年第一版,P596
, v- ^/ ^- s5 {8 i k$ Q5 N2 @
! Q% S d" o0 g0 ?' @3 J U, ` 3、Polyphony:(音乐)复调音乐;对位法。- H6 n8 @1 a5 a, D
0 H: h3 R+ p4 T2 Y$ n( i# Q
摘自A.S.HORNBY E.V.GATENBY H.WAKEFIELD:《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82年第14版P8126 D7 a; T8 U2 G" F! G
_+ ]3 R5 X1 @4 B$ S: D% D 4、几个具有独立意义的旋律性声部,在运动中同时结合在一起,构成丰富多样的织体形式,这样各自具有独立旋律意义的多声部音乐,称为复调音乐。摘自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86年第一版P10 `: A- [9 S# C7 c
5 T% o# e/ G! v
5、对位:(counterpoint)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声部在和谐的织体中的结合。各声部在旋律和节奏上都有独立性,节奏上的独立性尤为重要;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没有旋律性格的节奏上的独立性也不足构成对位。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的结合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和弦。每个和弦中的个音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弦与和弦之间的关系构成和声。因此对位与和声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既然可以写出一系列和弦,其中每个声部在旋律上和节奏上都没有独立性,那么和声还是可以脱离对位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和声的传统规律从历史上来说是对位的产物,亦即对位写作的某些规律造成习见的和声关系,使它们定型而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因此和声是对位的结晶。对位是一种组织音乐素材的方式,可以随作曲家的意愿而用作整首乐曲的基础或间隔地应用。- G" O* {9 Q: O5 z4 P
9 _) I) t) u! b 对位教学早在16世纪就已经系统化。扎科尼在他的《音乐实践》(两卷,1592和1619)一书中举出一系列两声部对位的曲例,其中一个指定的全音符旋律(定旋律)用种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9 i. F6 k) I$ I6 z8 R
\* X N. G' y \
(1)一个音对一个音,增加的声部也用全音符。/ G' n2 L6 u* Y" D* T
9 {# U- ]% R5 r, ^8 `% ~
(2)(一个音对两个音,)增加的声部用二分音符。
8 j0 c7 D- Z" r% R5 I6 {
$ q6 h0 F: d8 F5 d (3)(一个音对四个音,)增加的声部用四分音符。5 U* U! T4 @- B+ p0 t& s
( w- y" Q+ ?) S* Y- r2 o' R
(4)切分对位,作为对位声部而增加的声部是全音符,但出现在定旋律之后,与定旋律相距一个二分音符,造成切分节奏。
/ o% |; `0 R7 W$ \( Z- H. C* }0 |2 T: L
(摘自上海音乐出版社钱仁康译《外国音乐辞典》88年8月第1版P176-177)
2 x" o0 d) e+ D; Z
& ?/ S7 g- h$ @9 d: l4 D 6、 定旋律:来自拉丁文(cantus firmus)标记为C.F、或C.D的声部即指定旋律声部。" X; S& ^5 k' ?8 J! z6 q: v
) o" V6 z4 R' W+ k% n 7、对位法:是“结合曲调的艺术”,就是用一种方法在指定的曲调上面或下面加一个或更多的曲调,使整个听起来会产生满意效果的艺术。Counterpoint(对位法)这个字,是从拉丁文 punctum contra puntum推来的,在古代(指中世纪-译者)音乐里,音符从它的形状看起来,都可以叫做“点”,因此一个音符对着一个音符就是punctum contra puntum(点对点)了。& `2 t8 z/ _% [; _; I
# ]- P5 R# R# C- f& w. K) o1 [+ H 以上两点均摘自[英]柏顿绍《和声与对位》P161 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3 v" }7 D* y6 Q/ ~
6 _& e$ x6 i! ?' ^! p! e
8、单对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都有各自的旋律进行,相互之间形成对比、统一的结合,而声部结合的关系上不作任何其他变动的写法,即称单对位。由于这种声部结合的方法属于对比性质的写作方式,故又称对比复调。
' ? [, K# P3 [) |1 P9 C$ A: p
3 ]: o) }, |0 z' o$ q4 n 摘自: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86年9月第1版,P18/ p) v4 ^/ R+ p1 j+ }# ]6 O
- |' g# J" Y4 Y; f
9、 复对位:两个旋律按照一种方式结合之外,还可以相互在音高位置和音程关系上加以变换,产生新的结合方式。) V! s! A9 D7 c5 f6 q V
* y/ }- i- z$ E* D0 Q. n 摘自: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86年9月第1版,P45
; P' y) T! X' e. a; f, a% m" v- P6 A& F; H, m5 p
4 j) E7 m* f5 U
$ |% k! F- {) B6 d5 z" N% c
& q- s% D$ P# k) _! k( m w: |) Y( }! R" I' d: H, h" a5 b/ t6 o* E4 t
如何分析复调音乐的主题旋律
- Z1 H: w2 C* l# p9 O7 R
6 w, P. v% B8 t0 R 即复调音乐主题旋律的特性,分为四个方面:
: D3 }7 i5 k0 D, W! |
3 \) y5 d U& R7 t7 n' Y( m1 t (一)主题元素的分析 元素是复调音乐主题的动力源所在。主题只有具有无穷的动力性,作曲者才能更好的对主题进行展开,使乐曲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而主题的动力则来自元素。一首复调作品。一般来讲至少具有两个元素,很少有利用单一元素进行发展的。+ C: |! H& V; C, \6 I
v* ^* y. t# d& l
(二)主题节奏的分析 对复调音乐的主题进行节奏分析时,不是从正拍子上开始分析,而是从第一个音出现的节奏位置开始分析,再寻找重音。级进、跳进等声部进行方向的分析在此也归类到节奏的分析中。伴随着一定节奏的级进、跳进也对乐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动力。) ~8 p/ b! p, o4 s# \" `
4 t/ c: f! [: \' O2 c (三)主题调性及音级关系的分析 此处所指的调性及音级关系,除了以往我们所必做的调性分析之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对主题结束音做调性分析。如果主题的结束音在属音上停止,则乐曲的主题为开放性主题,易于乐曲的发展。如果主题的结束音在主音上停止,则乐曲的主题为闭塞性主题,不易于乐曲的发展。1 O8 e7 h5 _$ F4 w
) |' t+ P* c' ~% F
(四)主题音域的分析 即对主题音乐的音域度数进行分析。复调音乐的主题旋律不超过八度,七度是极限。目的是避免出现声部交叉,减弱各旋律声部的独立性。
1 d+ \8 _. e+ H( n3 d
" @8 ^! U" X- S 除了以上对主题做四条基本分析之外,最后要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对作品主题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形象的分析。
7 T' B d% ~ Q( z; p+ w. q( x9 ], ]+ \( p* t
9 S) w* I% [1 t' k' s6 m
' n. |8 |* |! J6 W; F. ]$ |9 c . V6 _& s( `, t# w! x! A' b& s
$ I. [' c9 W2 i/ i 复调音乐旋律的写作+ K$ e/ [" u% y* P
3 t. G6 W6 j$ B 旋律是多声部音乐中的主要表现因素。在复调音乐中主题旋律的写作尤其重要,它是整个乐曲的核心所在。同单声部旋律的写作有着不同的处理原则。归纳如下:
_6 u r( V( w1 C0 r! ~( w6 l. z) o* T3 R; D+ \ |
一、(主题)旋律要有“波浪形”的特点,即旋律的进行要有起伏、有层次和前进的动力。在写作中需注意一下的处理方法:1 ^% [2 F% G1 ^* ]9 H* y! X; Z1 k
' U( ~$ T# T5 z+ H' R (一)旋律进行的方向
: V5 U- L ~! K
2 {) y+ ^5 ~# _) D0 L+ H! D (1)旋律的进行,要有明确的方向,线条的起伏要自然清楚,而不是无目的的徘徊。
5 Q! V4 K' v; E" r' E/ U
" R! @7 J- x( Q5 ?7 }; J (2)旋律向同一个方向作向上或向下的连续进行时,不宜过长,应适时地反向折回,以取得平衡的效果。3 Q- e& b5 b) {: L8 F2 N2 q0 S
% a% [( [& e- a0 x: i4 _" u
(3)如果需要继续向同一个方向发展,则前面连续进行的一组音的最后一个音,在时值上就要长一些,形成一个句逗,然后再作同向进行就自然一些。- S& z% P, P- n5 p% V
" }; N' K3 k/ u& E (二)级进与跳进
1 _! d0 t8 w+ C! }9 x
- |/ w: k% ~* {* N) s5 ] 在旋律的发展中,级进与跳进相间进行是基本的方法。级进是平稳的进行,跳进是为了在级进中求得变化。跳进是吸取新因素的方法,旋律可以通过跳进引进新的音。由于跳进留出的音程空隙,可以使人对后引入的音产生新鲜的感觉。但跳进不宜过多使用,特别是连续跳进,容易破坏旋律线条的连贯性。总的来说,旋律线条应以平稳音阶级进和小跳起伏为主,辅以大跳。五度以上的大跳后要反向折回。8 c# A8 d8 x% d7 r! k3 S& [! }: U
7 \; e b9 N: g
(三)高点与低点
$ R7 p# d1 M( k0 P/ r3 g, p, A9 p5 a5 A. `) [2 n
高点和低点是旋律结构中的极限音,也是线条发展过程中的集中点。高点比低点更为重要。因为音区高,音响强,地位比较突出。高点与低点音通常均不宜重复,特别是高点音,如果重复距离应远一些,或在节奏、时值上有所区别。2 x8 Y& U( n! y6 m7 F3 f: |
% {# U: M, J) {: s9 y. u
(四)线条起伏的平衡点
# c3 v: E" u( a1 E1 d
( ?5 ^0 m6 r3 I 在最高与最低音之间,在上下进行的比例上较为适中的那些音,称为线条起伏的平衡点。作为宽广的旋律线在音域两端来回摆荡的枢纽。一般地说,在旋律的进行中,很少在同一高度上作长时间的逗留,而总是在音高关系方面有所变化与发展,在线条的起伏进行中有所对比,形成自然而流畅的进行。* @% n- t9 A/ M
?, \; K' x1 R3 v 二、旋律的节奏
: E0 d8 B2 l, S: C$ I
. g1 \% n) z- V4 Z& Z( \ 在复调音乐写作中,节奏是对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几个声部同时结合在一起时,如果各个声部的节奏不一致,就更能显现出复调音乐的特点。1 j4 U2 f( @. R6 m7 @
: Y6 U! ?/ f: k
(一)时值的安排
$ z! q+ K$ P- Q" e1 ]. c- t! o/ j+ ?3 ]) P y
时值长,地位就重要,也就是重音位置。旋律音在时值的安排上常采取以下的处理方法:. H! A& R, p+ A0 ]5 t6 n
4 T; I8 w5 z0 q (1) 旋律向上进行时,通常短时值的音在长时值的音之前。短时值的音(一个或几个)从弱拍或弱位上进入长音,更富有动力和节奏感。* ]* T* Q9 Y! s$ j6 p; m B
* s6 V S5 Q5 o4 V8 N5 ]
(2)旋律向下进行时,常采取相反的处理,即长音在短音的前面,以取得平衡的效果。 J1 D! b: a& V# ^8 E% T6 w
" }+ I5 _ M8 s# X3 Y$ @. K: p 以上两种处理方法,主要是使节奏富于动力性,并取得平衡。当然在写作中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原则。5 o6 `6 {6 ]& i( A. m
" g; t+ L2 y8 L% \/ D9 \$ q
(二)、切分音的应用( v8 {- Y, o7 S' D @/ a. ^
% V2 R( w9 J0 P2 p2 l
在复调写作中,切分音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切分节奏所产生的暂时的停顿,给另一个声部留出填补的地位。形成切分节奏的两个音,在时值上最好是前长后短,或两个音的时值相等。切分音具有向前推进的作用。连续的切分音,更能加强旋律进行的紧张度。但也不能过多的连续使用。否则将减弱旋律的独立性。& A) z9 ?/ D* Y, j8 I& T: d/ U8 A
) L! Z$ ]: F+ p/ L1 X0 C: O
(三)、休止的运用
0 }& R8 |7 h5 ?) B; g0 a
' f, J% ?0 _7 O8 a3 Q 从对位的角度 来看,休止与切分节奏有类似的效果。不过,切分音的节奏是将音延留下去,而休止则是无声的。旋律明显地停顿下来。
9 P: F. e# {4 k3 I; k
1 Y! V9 Y% E' r1 ] Q6 ]0 S$ h 旋律进行中出现休止,大多在一个句式结束处暂时停顿一下,然后再继续发展;或者当旋律形成较小的单位时,用休止把它隔开。句式停顿的音在时值上不宜太短,而且总是停在强拍或弱拍的强位上,休止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切断旋律的连贯性。因此,应使节奏充满动力,相同的节奏型最好不要连续重复。休止不宜多用,以免造成停滞不前的效果。
+ [& u9 d- D; n/ i( H6 q$ U9 k K8 K4 g# h6 V: [
旋律的结构& o% l: j6 b, H7 N' U# |
: x6 A6 f1 `1 _/ [* V1 N; m 在写旋律时主要采用乐句式的结构。复调音乐的旋律在结构上应具有连贯发展的特点,常是一气呵成。方整性的上、下句的句式结构需要打破。如果两个句式的长度差不多,两句之间,最好作连贯进行。旋律的结构还可分成一些短小的分句,每个分句可采用休止的方法隔开,各个小分句的长度与节奏型不宜完全相同。$ n7 W4 n1 d% b9 P
, L/ c8 j. P* d% j
5 ^* a2 ^' O2 J* d1 y0 G
' [& D1 a9 q& Q8 `- n( L6 d 对位法! C8 h/ U/ e* T: B2 y1 G
2 Y) g9 v, @; L p
第一类写作:
3 Z, u) {( d1 W$ w% z, P( v& N8 G
要求对位声部(Cpt)必须以一个全音符与C·F的一个全音符相对。9 b3 O+ D* |) a# X. I2 B* h
+ D. _3 U! P2 F! s+ V, ]# R
(一)和声基础
5 G9 z/ y9 Y- u& U3 K" A# r( M# L2 l* W3 ^* x2 `
协和音程: 完全协和音程(同度、纯五度、纯八度)
! ?/ n3 a* N1 M# T C! D1 }6 b' R
. P0 d% G" \3 q# J 充实的协和音程(大、小三度;大、小六度). t; n9 U7 G0 u
9 o+ D8 r: d# V8 h( U! F0 N7 O 不稳定的协和音程(纯四度)3 i$ S5 J0 T/ P( o6 Q5 U
' R- U' R( I/ o: c 不协和音程:柔和的不协和音程(大二度、小七度). ^8 I7 I! [9 z, j3 l
* b1 O! l) m: Y1 W! p 尖锐的不协和音程(大七度、小二度)
; N) `; [9 H- P! t ~5 u5 B Q* s; ^. v# c& S- y' e/ b
暧昧的不协和音程(增四度、减五度)" u5 u+ {3 ~. T4 m
' B. }4 X5 ]7 N& T( p& f8 ?7 n6 g& d
(二)二声部对比复调第一类写作规则(一对一)" f* g) D/ b7 e; ]! m$ d
h" M4 z. D6 l& f @ 1、声部进行:两个声部最好形成反向进行,斜向也可以但只能出现一次。平行、同向进行暂不能使用。特别是结束时要反向进入主音。
, ?% I+ k% E: a: \+ h0 M$ \6 ^, w; j; n+ C- w# f( p6 L4 r& p5 j
2、和声关系:两声部旋律音点的结合,除了大小二度、大小七度,纯四度,其他音程都可以使用。/ Y- |# S, ]- d& Q8 L, w
; T4 w- r6 W4 k4 U6 B
3、禁忌规则:
3 {& w2 v$ { E, w- R) j( J0 N
6 Q2 t( ]/ X. O j A 纯八度、同度只能用在开始的第一小节(音)或结束的最后一个小节(音)。
' z5 C7 H2 n$ {& U+ P& h
; G8 T9 d; Q) f, F0 a B 严禁平行五、八度、隐伏五、八度音程的出现。 ?- @6 E8 f& w8 U( Z
( s$ l& A2 Z6 d9 ]; l 第二类写作:
) J" N7 ]8 d* I' q: _, p
b8 J. ?3 g" T& @* ~2 ? 要求对位声部(Cpt)必须以两个二分音符与C·F的一个全音符相对。
+ I3 n% V8 K. w3 ]! N' O
+ s, ^: `" |" R" h* {! m9 ^9 p* d 二声部对比复调的第二类写作(即一对二)规则相对于第一类来说,相对的稍加松弛。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三点:
6 u% ]5 f/ \% r8 Q8 N6 P O9 V8 Z }% F. g. R; ]0 C
(1)声部进行:旋律可以做适当的流动,加强了独立性,二声部仍然保持反向进行。% K3 I6 K7 D+ C; }1 T* C
* S0 U& [$ |, v1 Y$ e
(2)和声关系:可以采用和弦外音,但此时只限于经过音(倚音、换音等暂不能使用)。由于使用经过音所形成的纯四度,大、小二度、大、小七度关系允许出现。
% n. e4 T6 Q8 ]& g- _) g6 m9 T3 H/ K; ]9 e& i" A* A% W! W4 k
(3)禁忌规则:除由于使用经过音所形成的纯四度,大、小二度;大、小七度。其他地方都不可以出现。还要注意平行五、八度。
8 o8 }$ z' \& R! f$ {
5 P! Z9 l. f& T& g8 P 除了上述三点基本规则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y3 B+ Y) _8 X
2 [ o% ^ J$ L$ D5 K
1、一般在开始小节空二拍,这样可以使两声部错开,声部对比性强。结束时,终止前一小节的两个二分音符必须都是协和音。其功能意义:$ q! V8 d& n4 \/ N/ w3 G3 d: c
8 w0 {0 m; [! T* g% G! x (1)用两个和弦音级进或跳进到主音。
/ I: e; E ]- v) W; y2 k" s0 G, f) d) A6 H. J; v& w
(2)同和弦转换,绝不能用不协和音进入结束的主音。& J6 _" \# A6 C- m( i5 D
* v. J4 A1 l2 q+ g- d9 Z$ ?
2、跳进的协和音转换,在第二类对位中处在小节强拍上的协和音用跳进的方式进入另一协和音,如同同和弦转换。这种进行的功能意义是改进声部进行,改变旋律的音域,以取得旋律变化。( I! b/ y. p( L8 G
3 |; R, X" M9 E) O! w! x5 T) _ G 3、由二度进入同度的经过音,必须禁止使用。用作辅助音由二度离开是可以的。用作经过音时,由二度同向进入三度效果不好,但并非不可。(禁用同向)。
9 w/ `8 ~2 f$ H' O
7 U. q2 J* M- R `9 Y) k9 S2 w+ w 和弦外音:分为旋律性质的不协和音(经过音、助音、换音)和和声性质的不协和音(倚音、留音)两种。
% x. ]. c/ W& @4 F
. K9 G/ s! F( ]4 y. K8 W6 h& H (1)经过音:& g- D6 e9 N! {
& v$ K/ N0 w8 w/ z
不协和音位于弱拍或弱位,插在两个协和音之间,形成直线上行或下行级进进行。其节奏感觉不强。5 e0 G; S; h1 o/ W7 L6 G
* j5 Y6 q4 J7 T% Y: c& \7 N (2)辅助音:
( i) r3 ` y$ Z0 ?: y' ]% B% j+ s F5 t
不协和音位于弱拍或弱位,插在两个同音之间,形成上、下级进进行。主要作用是对一个单音加以装饰。% e6 ?5 W) f& ?5 v9 q; b- Q% s
^* V: L3 H4 _$ t: b. t' ? (3)换音:
9 j& ~0 E# {$ m! S, ]; s+ I v8 C7 W' p" y5 l
也有称为邻音。跳进到弱拍或弱位的不协和音后,再级进到下一强拍的协和音上;或级进到弱拍或弱位的不协和音后,跳进到下一强拍或强位的协和音上。上行或下行均可。
6 I. D$ c, U9 b+ M( z) O1 l' b, l! R- b3 x& j$ b; H- u. ^9 F
第三类写作:8 _, ?$ G6 e. m
9 t7 L$ M" D5 W8 Y
外音公式:
' v# g+ C2 L. @* o; X5 _7 [3 g1 f+ H/ k5 M( }/ @# i4 {( f( Z1 k, W
一、骈枝音(Cambiata),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中常见的音调,5个音为一组:
5 r" j2 h6 Z; ]0 _1 m$ G; }
' L/ d; G+ o$ F8 F$ } 1、 第一和第五个音是协和音,而且构成上行或下行的级进关系;
4 M2 y8 h/ Z4 a# V1 a
' a, i0 T. v9 a. F 2、 第二音随着第一音之后或上行或下行均可,与C·F声部的全音符构成不协和音程。; J; [& s# P8 H$ n7 Z. V
) v$ D3 q- _3 }! s 3、 第三音沿既定方向(前两个音的进行方向)作三度跳进$ r7 G, w# k& H( h8 l
$ Q2 v3 {3 K& j+ E
...
5 J6 k' b9 l! L+ L, f1 v6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