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朗、王羽佳的这位老师是怎么看待音乐教育的?; k, {9 \4 K/ V( A
5 n( O; |3 [' W; j% }2 l作为郎朗、王羽佳、张昊辰的老师,在中国,别人介绍格拉夫曼时,都要加一句“郎朗的老师”或“王羽佳的老师”。其实,格拉夫曼不仅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也是声名卓著的钢琴家,是古典音乐界的传奇人物。
4 \/ e5 d- f) B! I$ b# ^! Y% s8 X! j, {
6 [( r2 u4 D/ w r+ i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出身音乐世家,7岁考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被誉为“乐坛神童”,50年后,他成为该校校长。17岁起,格拉夫曼师从钢琴大师霍洛维茨,21岁获得列文特里特音乐大奖。
! s+ w3 _5 o2 R3 r, a' ^6 r) h
* I2 Y! p' m, S- ~此后30年,他在世界各地巡演,每年平均超过100场,在各类独奏或协奏音乐会上演奏过钢琴史上难度最高的作品,并是至今唯一与美国六大乐团一同录音的钢琴独奏家。
# [6 s/ Z4 U; P. v! K: r$ B7 x; x. S' a% F; D
1979年,格拉夫曼的右手受伤不能再弹琴,他不得不把职业方向转向音乐教育,并以惊人的毅力专攻左手演奏的曲目,铸就音乐史上的“左手传奇”。1 ?1 Z/ _7 }' d# y* j/ F* [, Z2 g$ l' U
! O/ W: K1 ~ A/ S9 Y3 X% L F+ {6 d4 }
0 h( O) z$ A; u9 |4 I" l. A右手受伤后铸就格拉夫曼的“左手传奇”
9 z9 s$ y4 ~. t# t( H
@0 z' \- Y' q; f" {! ~) @格拉夫曼说,英国《金融时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称中国有5000万孩子在学钢琴,还有5000万在学习小提琴等其他乐器。在美国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走在中国成都街头的孩子有两类,一类是背着乐器的,显而易见是在学习这门乐器;一类是没背乐器的,那肯定是在学钢琴。
3 M8 R3 W. J/ r9 i) R4 x
7 s% H* {, g; ~很多家庭因为钢琴爆发了激烈的亲子矛盾和冲突,贪玩的孩子不愿意练琴,父母于是不停督促甚至严厉斥责、打骂。这种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观念相悖,认为是在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然而,如今功成名就的郎朗恰恰是这种严苛教育的成果——郎朗小时候,父亲不仅打过他,甚至让他“跳楼”去死。6 y* I9 L; `4 j) a; G: [
" w1 ^8 V* O: F6 \8 ^) _$ P/ t
# G( {# o+ W7 I9 F) P学琴要有压力才行?* {+ @1 W1 O' @
0 D: x5 }" R# {& Y格拉夫曼说:“有一定的压力和约束是好的,但很多情况下要因人而异。严厉的教育方式对郎朗是适合的,因为他有天分,而且喜欢弹琴。”
7 @9 @) [" G6 @/ S3 j1 h/ V1 C3 |% t3 _ % L( X9 n; a5 I0 G
格拉夫曼回忆自己童年学琴的经历,因为父亲是著名小提琴家,所以他3岁就开始学小提琴,父亲认为他没有拉小提琴的天分,于是4岁时让他改学钢琴。
* v3 x1 I+ G4 g) p+ d8 `$ b
" P: n( K. ^+ D- B+ h3 }“七八岁的时候,父亲也经常督促我练琴。比如规定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练琴,一过3∶05的时候,父亲就会催促我说‘你该练琴了’。”( I* r( z, `/ w! t6 I Z: c
. y* N- `- b/ \" ]! n) Q6 y0 l4 d! K
虽已年过八旬,但格拉夫曼现在每天至少还要练琴两个小时,“这只是为了保持一个基本的状态,如果有演出,练琴的时间就会更长。”1 d7 p( v$ c" y4 H! Y( X$ r
3 X E( j! r" O2 Z8 e
# F2 Z A a7 |, m, e! j1 S
- h( S, P- M4 N格拉夫曼的教学模式?
( J( C ]9 r' k7 G) Y A ?* V
, d- e* a/ b# z8 }/ J4 g" A在郞朗之后,格拉夫曼的另外两个中国弟子——年轻的王羽佳和张昊辰,也相继在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得大奖。谈到自己的3个中国得意门生,格拉夫曼说:“他们非常不一样,听他们弹琴,根本听不出是同出一门。他们的性格、经历各异,对音乐的理解认识不同,但都在用有说服力的方式来表现音乐。”1 [2 ^+ I/ G2 P2 j+ y4 F- v9 O
0 o9 H8 k/ Q7 [) h8 A8 |
. q4 f1 A, ?- }7 t& p* y* ?1 k3 L& _; I+ |0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