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资讯] 全员“拉踩”苹果!入局一年多,苹果芯片已成为“行业标杆”?

[复制链接]

1425

积分

1

听众

46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14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12 06:41: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5 n4 t4 i( E: `* {5 [: B3 i8 V/ @& u
全员“拉踩”苹果!入局一年多,苹果芯片已成为“行业标杆”?
) b' l/ I* K& X) ]) y4 z2 s
( L( s5 M7 M* w) [# }, K) f3 N
6 d8 z# }8 ^$ P+ E出品 | CSDN(ID:CSDNnews)
! d" O* ?. i1 H0 C$ g  Q, i9 t) ^4 x; N" @, G6 b
还记得上周吗?彼时为证明这一说法,英特尔甚至直接官方下场与苹果 M1 Max 进行性能对比,看似取得了“碾压式胜利”——不知何时,“与苹果自研芯片相比”似乎已成为各芯片厂商的常规操作,仿佛以此才能更直白地体现其优势所在。* i" q3 r# f6 J; L
* p! C* ]4 d/ ~9 p! }! P; S( r
回想此前,几乎没有一家计算机芯片公司会在主题演讲中提及“苹果”,但仅在苹果推出 M1 芯片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前后被英特尔、AMD 和英伟达等公司多次“碰瓷”:刚正式进入芯片领域一年有余的苹果,居然已成为“行业标杆”的存在。
( d3 }8 z# j! ?/ w' ~1 `& u
" x" r$ U4 Z) k  U' N8 K) k1 L- _' `! u- f! u7 V4 V% \% z

) C# ~2 l3 h& x: d. P# K; s
: b+ M. K) E' Z+ X( N7 ]9 ]: b英特尔、AMD 和英伟达,全员“拉踩”苹果
  W2 J: [7 o1 n. K) V( u
( t1 Y- \4 t% K5 T2 Y' M. R英特尔:酷睿 i9-12900HK 性能碾压 M1 Max
$ n' m+ G' a7 A( `+ h! T+ n1 U7 h" F$ Y8 A% G7 t
在众多芯片厂商中,身为苹果“前任”的英特尔似乎是最急于证明自家芯片比苹果强的公司了:上周,英特尔在 CES 主题演讲中,用一张与 M1 Max 和 AMD 锐龙 9 5900HX 对比的性能测评图,显示其新款酷睿 i9-12900HK 的性能优越性,轻松夺冠。
$ `# \1 J% `& C9 F, t% m
8 h  ~) F! Z3 f, O6 s$ S! n# o& E- a( \+ b. P' v

" [, `  x* `9 A4 V( o: h% l& j可正如许多网友嘲讽其“续航怕不是只有 1 小时”,新款酷睿 i9-12900HK 固然性能强悍,但功耗相比 M1 Max 也高出了一个等级,反观 M1 Max 却能够以更低的瓦数实现类似的性能。8 i0 X3 U  X( V% M. m& S
/ [' E4 S/ U+ d6 g* t3 r$ M
彼时有人曾提出“苹果是否会后悔改用自研芯片”的疑惑,但最高功耗可达 115W 的酷睿 i9-12900HK 不论对哪款 Mac 来说都提出了极高的散热要求——从图中可以看出,同为 35W 的功耗,于酷睿 i9-12900HK 而言不过是起点,对 M1 Max 却已是较高功耗了。8 H4 g: @$ i* Y2 v! o& U* \! W
6 g9 m/ ~* M0 y* e( Z
此外,酷睿 i9-12900HK 还未正式投入市场,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对比还需待观测,甚至届时的对比可能也并非全然客观,因为苹果早已决定将 Mac 全面过渡至自研芯片,英特尔芯片无法进入 Mac 与 M1 Max 处于同一条件下公平对比。
+ }* z# f. }/ q/ D7 |' U0 _( p# r- k9 n7 N7 K) h( o
英伟达:新 Studio 笔记本比配备 M1 Max 的 MacBook Pro 快 7 倍. Y! o, s, C2 W$ F1 l+ ?3 U$ p
6 _' E, q+ Y' H
处理器并非苹果在芯片领域唯一拿得出手的东西,苹果最新推出 M1 Max 和 M1 Pro 的一大优势就是其极其卓越的图形性能,分别具有最高 32 核和 16 核 GPU——过去,苹果在显卡方面曾与 AMD(2006 年收购了 GPU 公司 ATI)和英伟达合作,但最近这两家公司也先后向苹果“开炮”。' j. o% Z% B9 ~2 k# X1 F" W
, y. |( o/ n# Y  O
同样在 CES 2022 新闻发布会上,Nvidia GeForce 高级副总裁 Jeff Fisher 宣称:“在特定的 3D 设计工作流程中,我们搭载新型 RTX GPU 的笔记本电脑比配备 M1 Max 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的速度快 7 倍。”' X9 B$ H9 c* ]
+ t$ L& x" I4 t9 ]# {& S, z: J
但据 MacWorld 报道,英伟达提供基准测试的几个工具要么仅支持在苹果芯片上本地运行 beta 版,要么根本不支持。例如在性能测评中显示最大差异的 Blender Cycles 包,目前就根本不支持苹果的 Metal 图形框架,在测评上 M1 Max 明显处于劣势。+ N- p; ]' ]$ _. H% H$ O5 r

2 |" D) q0 k! n7 P( e  {6 {% mAMD:新 Ryzen 6000 芯片可实现 24 小时的电池续航时间(苹果曾称 M1 Max 可播放 21 小时的 Apple TV)
0 d; ^& x' j. Y: ?4 P$ k0 r3 \0 U. K$ ~% v# T) h! {
AMD 也在续航上与苹果“杠”上了。按照 AMD 的说法,相较于去年锐龙 5000 移动版续航时间为 17.5 小时、视频播放最多也只有 21 小时,今年最新的锐龙 6000 笔记本可以提供长达 24 小时的续航,不仅超越了苹果在发布 M1 Max 时宣传的“可以播放 21 小时的 Apple TV”,也打破了苹果曾表示“x86 CPU 无法实现 24 小时续航”的说法。
; G  c9 q: L8 [, b9 O1 i8 Y8 M4 L& _4 f$ C& j

% G3 C8 K1 m% U9 F/ W难以企及的优势:数十年在 macOS 上的优化
/ @& ~. K- m. ~' |9 m# ]3 G) k4 @+ S* G/ N
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苹果是如何做到“初出茅庐”便一举成为芯片巨头的?答案可能是“厚积薄发”。
) E4 }( ^# X7 a/ u* a
! s* ^6 R% g; d: x& t早在 2008 年,苹果就收购了为其自研处理器奠定基础的半导体公司 PA Semi。直到 2018 年,苹果还收购了德国电池管理芯片供应商 Dialog Semiconductor 的部分业务,后续还大力投资于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等图形技术公司。  S& m$ Z1 c( `$ f  h% y

" C; s! y$ M8 I3 L从过去十几年对芯片领域的多桩收购及投资中,苹果不断改进其移动设备的处理器和图形芯片,最终才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中实现了最想要的结果:以最低功耗获得最佳性能。
6 j% h& @& n6 E. I8 y- S
/ N# V0 J% p% L0 Y$ t+ C此外,与其他芯片厂商不同的是,苹果还拥有 45 年历史的桌面操作系统 macOS——能针对自研芯片提供所需的全方位优化支持,进行最高程度的适配。
" y. w! p8 k& p# D+ b: g8 ^2 [9 u# ^% M6 I$ h$ N, E/ q1 c
不过话虽如此,相信对很多人而言,性能并非他们选择使用 Mac 或其他 PC 的唯一原因,例如 Mac 上的游戏市场从来就不能与 Windows 相提并论,因此游戏爱好者可能大多会选择 Windows PC,但也有那么一群人始终更喜欢 Mac 带来的体验。那么,你是哪一派呢?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