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4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乐理] 说说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

[复制链接]

303

积分

2

听众

55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3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2-8 22:2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说古诗词曲中的点染手法
6 |8 _3 F+ n6 u7 B0 N) {
/ D0 S4 x; l  z  J( y+ ^: U3 L' B% g* b2 {3 Q8 {

) |1 m! n4 v" S5 e( e* i1 N4 i/ M什么是点染? % b( \9 [# s) l3 {# D: ^
  高中教科书江苏版第四册上说得很明确:“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 y2 Y, ?: V) Q9 W" H! f4 T' y! G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o7 g! W1 l3 S( V9 D
  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试作说明。 1 L" O8 m" w/ s/ |+ [7 K1 F
  
/ o" ?# d6 a7 G8 u4 @5 ?3 y9 l7 l8 b2 @  一、诗中 的点染
5 o/ {; G6 x  [' j  请看下面例子(2005年高考重庆卷古诗词鉴赏材料):/ w, [7 C7 _8 j; J7 n
+ _% }' x) o8 T, Y% L( h7 F' ]
  从军行七首(其二) 2 _9 L) a: f$ Q$ g; T
  王昌龄 2 R- Q% K$ G+ c% C& H.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1 p- ^* f3 M% M7 c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6 {! w7 x. y0 b. H/ G  
, @6 F4 ~6 l* [$ a  这首诗通过边塞军旅生活中的一个片断,表现了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情感。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感情溪流一波三折,第四句是以景结情。 / g$ d1 P- d7 q0 s/ y& ~
  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点染”的手法。第三句先点明“边愁”,第四句则是由情入景,用清冷的秋夜、高空的明月、绵亘起伏的长城这样莽莽苍苍的景象来渲染烘托“边愁”,使人们感受到戍边者那种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有无限的乡愁,也有立功边塞的雄心;有对现实的忧怨,也有对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的挚爱。 5 @* R/ P- S5 t& X7 {# m( U# x
  再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古诗词鉴赏材料):
$ H$ q/ Z8 T+ J1 X  _3 h* ~  
, l" b3 k% b  A+ f% L  晓上空泠峡 / W& I. c  Q& S' U$ F/ Z/ Y
  王闿运 & |2 b6 x) z2 A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1 L$ t. P1 B8 k0 ]  E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 F9 }2 J* w/ E: B( @$ }   2 |9 Z# [5 E% o- D9 w: |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峡中行船溯流而上的情景,这是借景抒情,是“染”,意在烘托“不解愁风水”。第三句是“点”,点出作者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风波发愁为何事,这实质上是一种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又是“染”,用“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烘托“惯行不解愁风水”的心态,即诗人面对一切艰难都无所畏惧的傲然气度。 9 u( a5 |4 F1 H& v" ~
   5 w0 s2 p, w& z& u; }
  二、词中的点染
; U# L1 ?/ ^/ K) n  请看下面例子(2006年高考安徽卷古诗词鉴赏材料): " s+ z0 r: H6 L" C7 l7 ]/ h% R. `9 [
   ; O1 g; D, [( ^! J* }# U4 q
  柳梢青·送卢梅坡
) a/ [5 a* U: r6 Y3 O  刘过 / H8 K' h/ D; ]7 `. _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2 H' |6 |! l3 s9 c5 p. d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 A# ~( k5 M( k4 T! `  
$ \) i3 a0 k. Y6 {. K  这首词是词人为他朋友卢梅坡送别时写的。词中有三处点染:
( w- U4 O" c/ m7 f! D; \3 X  一处是“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这首词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聚散匆匆”是承上启下,点明二人相聚短暂、相别仓促,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友情难以畅叙。“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二句是比喻,是景物描写,是渲染,写他们分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里“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烘托了“聚散匆匆”的遗憾,与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伤心动情。
7 L# Z( I( w) v( ]& R  二处是“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教人怎不伤情?”换头(填词过拍后另起,叫做换头)设问句,直抒胸臆,是“点”。“魂飞梦惊”四字是“染”,写“伤情”的状态。“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的情形;“梦惊”,写他因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的情状。前面用“几度”修饰,更见情深意切。
* H! V, b0 l! A  三处是“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这里“后夜相思”点明“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则是渲染,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如此情景,烘托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刻骨相思,升华了主题,拓宽了词境。
- s% R* r: l% P- a0 w, e  这三处点染,情中生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9 F3 m5 z! ]& @4 O4 ]# t% X
   ) k8 b' l( C" S; S+ j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303

积分

2

听众

55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303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8 22:21:35 | 只看该作者
 三、曲中的点染
. w9 P& C; n4 M# N6 J5 W( W% C  请看下面例子(2005年湖北卷古诗词鉴赏材料): % H9 R( I! U. B
   3 c# L2 _- S! R7 q% U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6 K1 K- @  p2 ^0 O% x# [  马致远 5 L9 |( y( E; H& Y! B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 I5 x' p; ?5 I' s
   * J3 h! m1 B/ v3 w+ P" b
  这段曲子描写了汉元帝灞桥上送别昭君时的所见、所想。 8 Z: _+ v! G& y8 k
  开篇用点染手法抒写离别的哀伤。“俺向着这迥野悲凉”直抒胸臆,点明“悲凉”之情,紧接着用“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等景物来渲染。你看那枯黄的衰草,那迎霜的兔儿,那褪了毛的狗儿,那扛着樱枪的猎户,那慢腾腾的负载着行装的车马,那一望无际的围场,简言之,那苍凉而又粗犷的塞北风光烘托了汉元帝那种孤独、忧伤、悲凉的情感。   S" V2 G5 r4 _: l, W( H6 e& p/ c. M: A
  曲子接下来“他他他”至“我銮舆返咸阳”是叙事抒情,其中“我銮舆返咸阳”是“点明”将“返咸阳”,紧接着用宫墙内寂寥的景物来渲染烘托相思之痛。这里昏黄的月亮、清凉的夜色,蟋蟀的鸣叫、绿色的纱窗,是景语,更是情语。是描写,是叙事,也是抒情,抒情、描写、叙事融为一体,如诉如泣,令人荡气回肠。清代梁廷柟在《藤花亭曲话》中说:“写景写情,当行出色,元曲中第一义也。” 2 N6 G0 }- n, ?. Z8 E) ?8 q7 |
  点染常常和其他表现手法综合运用,像上面一曲,如果试题题干无任何提示或限定,此曲还可以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进行赏析。这里写的景,并非实景,而是幻景,是剧作家采用幻觉的形式所作的间接抒情。那宫墙、回廊、椒房、月色、凉夜、寒蜇、纱窗……那令人伤情的画面是虚景实写,实中有虚,虚中还渗透着元帝与昭君诀别之际难以言状的情愫。同样,此曲还可以从修辞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此曲用得最妙的可算是顶真,“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是短句顶真,节奏鲜明,旋律优美,使人身临其境,不仅刻画了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还能让人体味到元帝内心离恨未已、相思又继的思绪。 4 E/ o( ^* k: ?( s# t$ I: _7 h/ J
  点染这种表现手法源于国画技法。《辞海》说点染是“画家点笔染翰”。并举例:“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
1 `2 y, F. q' q% w5 n  古典诗词文论专家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说:“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点明后用景物来烘托,更有意味。” ( F5 Z/ \: e: S4 b- X+ N
  点染是一种写情写景的手法,可以先“点”后“染”,也可以先“染”后“点”,也可随“染”随“点”。凡是“点染”之处,都可以从“情”和“景”的角度进行赏析。
5 s$ U, n) E: f! T2 [  值得注意的是,点染之间要衔接紧密,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说:“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这就是说,诗歌中如果有“他语相隔”之处,一般不宜从点染角度进行赏析。
+ e$ o) s, I8 ]9 Z' j, w' C6 I& @  “点”与“染”相辅相成:“点”因“染”才有依托;去掉染,就显得空洞干瘪,索然无味。“染”因“点”才显得深刻、厚实,才能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8 G: V+ l0 u8 ?- V) C
/ b" I  h: E2 c/ K4 {; m# u* U4 w$ _% U; `- l+ O
点染是绘画中常用的手法。画家挥毫作画,有时用点,有时渲染。两法交互使用,画出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图。点与染,这种绘画技巧,被我国古代许多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诗词创作中来。
" P6 ^# C9 K8 G' j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两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p1 ^8 Q( g' r( y* b
  这位清代文学批评家告诉我们,“点”就是“点明”。“染”就是用景物来烘托。根据这种解释,《雨霖铃》中还有一处“点染”。那就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里先点明“去去”,这次分别是去了又去,远而又远,然而这“去去”的具体情状又怎样呢?紧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种景物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山高水长和离情的深沉凝重。
& R  a  A) o3 c3 k- u. V  点染也有用在诗中的。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里“归思”是点。用“秋雨”“雁声”来烘托来染。岑参的《碛中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先点明无处投宿,再用“平沙万里”来渲染,这样,诗的意境全出来了。
1 ~1 `4 @/ D. ~" S  点染还有用在曲中的。元人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先写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在刻意渲染旅途黄昏萧条、寂寞、悲凉的气氛下。结句为“断肠人在天涯。”这是点睛之笔。凸现了客居异乡的游子日暮途穷、离愁肠断的心境。; r. Y# m* n+ D
  综上所述,点染手法包含“点”与“染”,是辩证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点”,指的是画龙点睛的主句(或中心词)。它在适当的地方(或开头。或结尾)点明诗的旨意。“染”,是用意象来烘托渲染,最好伴用各种修辞手段。这样点与染结合运用。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抒发强烈的感情。能够增强诗词的艺术魅力。
: `' @, }  v% \: C) ?1 x/ L- s/ O  了解点染手法,有助于提高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还可以运用到诗词的创作中去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