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3514|回复: 2

[资讯] 桑田月明珠有泪 话说香港电影国语配音

[复制链接]

6711

积分

0

听众

371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6711
发表于 2008-9-27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桑田月明珠有泪 话说香港电影国语配音
  附录 庄文强与众国语配音前辈冯雪锐与张济平是香港国语配音的黄金过错

  蔡澜说:我尊敬配音这个行业,但反对整个配音轨制。理由为:配音是演技的一局部,现场录音的切实感是后期配音无奈取代的。诚然,自从有了配音制度,便降落了演员的门槛,假如演员无心不专业,记台词揣摩语气也非必需之事。但幻想状态永远可望不可即,配音制度必有其存在理由,譬如徐克,不仅拍戏临场发挥,还擅长在后期配音时进行二度创作,“强奸”演员的口型,从新设计对白。徐克版《黄飞鸿》国粤配音都极杰出,但到《西域雄狮》李连杰(微博)亲自配音,后果却大煞风景。又如周星驰,粤语表演堪称一绝,但被更广泛的华人地区(如中国台湾、内地)观众接受,石班瑜的国语配音功不可没。

  桑田月明珠有泪 话说香港电影国语配音

  电影配音的好处,还可以举出好多,但对配音的故事,尤其是港片的国语配音,却鲜为人知。以前的香港电影,“茶水”都能上字幕,“武师”也有名字,但配音就至多列一个“领班”。近年随着粤语配音名家丁羽荣获香港金像奖的专业精神奖,港片配音开始受人凝视,但说到国语配音,不仅资料难寻,受重视程度也远远不迭粤语。起因无他:粤语乃港片原音,就算后期配音,也多由演员亲自上阵,所谓地道正宗是也。但也不应忽视国语配音,除了发行华语地区的传播功能,港片的国语配音历史更远远早过粤语,曾雄踞六七十年代的主流影院,论其影响,香港电影史应有一席之地。

  有关国语配音的轶事渊源,够资格谈的未几,姜小亮无疑是其中一个。他曾在《阿郎的故事》、《醉拳2》、《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辨别为周润发、成龙(微博)、李连杰配音,80年代至今从事配音工作将近三十年,亲自经历港片国配的兴衰沉浮。再者,姜小亮的舅舅毛威曾长期担负邵氏国语配音领班,熟谙个中底细掌故,老人家虽已过世,外甥却也多蒙现身说法。话说某一日,我有幸与姜小亮谋面,谈及港片国语配音,俱怀逸兴壮思飞,收获大堆宝贵资料——特此整理编写,渴望对香港电影研究有所补充。

  邵氏配音组的成员,大多是演员转行或兼职。须知当年配音工作并非局限中国电影,更多为日本片、韩国片等外语片配音,工作量诚然大,收入也相当可观,比做基本演员还要高很多。如张佩山,他虽然面孔帅气,可惜很少担正领衔,但配音就部部男主角,后来絮叨做专职配音,但又不属于邵氏配音组,李小龙电影的国语版都是他的配音。又如姜大卫,自己诚然国语不错,但当红之际片约如潮,很难有时间亲身参加配音。1975年他在李翰祥执导的《倾国倾城》中饰演太监寇连材,本来也是找人配音,但总配不出角色的憨直感,最后仍是他亲自出马搞定。另外,在《倾国倾城》中表演慈禧的卢燕,同样擅说国语,但导演总觉得不够森严跟贵气,点名找姜大卫的母亲红薇配,因她是正宗旗人,本身又是配音高手,她配的慈禧,按照专业人士姜小亮的话说:“红梅阿姨平常谈话就带着贵气,她的国语出来,带着礼仪。”

  对邵氏而言,启用后期配音制度,除了能够节省成本(片场不必增加隔音装备,保障拍摄进度),另一个利益是放宽挖掘新人的限度,要知道五六十年代能说国语的香港演员基本是内地移民,且普遍超龄——虽然外形好、演技佳的年青人并不难找,但他们往往说不好国语,如果有了后期配音,就可以解决这一艰苦,方便邵氏片场的流水化作业。邵氏虽然率先实行配音制度,但初期也是演员自己配自己的声音,李丽华、林黛、陈厚莫不如此。后来胡金铨拍《玉堂春》赶上男主角赵雷与邵氏解约,戏虽然拍完,但赵雷的部分对白需从新配音,只好找来当时刚入邵氏做基础演员的毛威。二人音色凑近,效果截然不同。又如林黛,拍戏始终都是现场收音,只有拍外景戏才需要配音,但也是亲自上阵,1964年林黛自残时,《宝莲灯》和《蓝与黑》还没拍完,只好还遭面貌酷似的杜蝶代替补拍,对白则找了黄曼配音,居然也能不露破绽。这些虽然都是非常之举,却间接证明配音的踊跃作用。1965年张彻首次做导演、全部启用新人上演的《虎侠歼仇》正式采用全体后期配音,配音组随之成破,有些邵氏艺人即便可认为自己配音,但有时须要去本地拍外景,也由别人代配,省得影响影片如期推出。

  香港电影自进入有声以来,始终都是同步录音,50年代影坛盛行粤剧和黄梅调以及歌舞片,无法做到同步录音,于是呈现了放声带,演员只有跟着歌词对口型即可。像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凌波这些唱功了得的明星,就算放声带也是自己原音,但如果换成夏梦、林黛,就需要幕子弟唱,宽泛而言,也算配音一种。50年代末,邵氏筹建清水湾片场,就建造隔音设备产生分歧,如果仍然沿用现场收音,就必须增加隔音设备,所以张彻倡导改用配音。“那时港片全仗现场录音,而设备简陋,收音全然手产业化,‘咪’要跟人,拍摄时避‘咪’及避‘咪’影,隔离杂声也不易,整体音效甚差!拍摄时因要同步收音,只能用笨重的‘大机’,要用可以手提的轻盈摄影机,是不可能的事,到我参与西片现场工作,看他们‘咪’随便一放,不搭理收音效果如何,甚至导演出声指挥也照录,才恍悟现场录音不是全部利用,有些只作为配音的参考,方开端有了后期制造的概念……”(摘自《张彻回想录》)

  香港最早出现电影配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结束时期。因为市场供求关系(譬如邵氏,在新加坡、最新综艺娱乐马来西亚有数百家影院,只靠港产片,基本供不应求,为了充实片源,于五六十年代购入大量日语片),需要将外语片配成国语上映,当时条件艰巨,没有配音间,李丹霞领导的配音小组只好趁电影放映缝隙,在戏院赶工配音,技术也落伍,只能一本一本的配,后来发展到有配音间,也可以用拍电影的方法,把胶片分成很多段,而后拍板衔接。50年代配音技术有所先进,对配音恳求也有提高,个别来说,配音分为对白、效果、音乐三组,各组有时合作、有时分开。其中配对白的人才最为难找,根本都是从有电影从业教训的人员中发掘,李翰祥、姜南、欧阳莎菲、杨群、朱牧都曾先后加入。张彻初入邵氏时,恰逢公司购入韩国名导申相玉的电影,他也曾担当国语配音领班。

  红薇来自上海,与李丽华、欧阳莎菲、陈燕燕一样南下香港,成就另一段影坛人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南亚华人地域和中国台湾是港片最大的本地市场,国语版供不应求,就算在香港本土,因为邵氏的龙头效应,上映国语版的院线起码也占了半壁江山。刘丹曾言,为了争取好角色,只能苦练国语,与李翰祥张彻这些大导演套近乎,结果由于说得太好,反而常被拉去配音。狄龙为说好国语下了不少功夫,但在邵氏电影的演出多由毛威配音。陈燕燕曾回忆,阮玲玉一个鲜为人知的压力是有声片的突起,因她是广东人,不会讲国语,当年又没有配音,所以对未来的电影事业颇感扫兴,加之舆论的“人言可畏”,才有轻生之念。此言虚实暂且不论,却足以可见配音之重要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港片市道好,电影还没开拍,已经预售台湾、东南亚,同时也带动整个工业,光一个台湾市场,已经让国语配音旱涝保收。当时香港颇多配音高手,如王莱、张佩山、谷峰这些实力派影星,但大家多是各自为战,有活一起干,事后各分散。即使如嘉禾,也只养一个配音领班,真正长期固定的专业配音组,只有邵氏一家。

  “邵氏影城不是一座山嘛,山上是六个摄影棚,山下是录音棚,有A配、B配、C配。A配最大,配乐;C配做成果;B棚配音,全部配音棚是架空的,不杂音,棚也很大,跟当初中影的差不久。”姜小亮至今还记得1982年初入邵氏的情形,那时他刚从内地来港,正逢邵氏配音组招人,与他一起考上的还有李志学,代表作为李连杰版《黄飞鸿》,他们是邵氏招收的最后一批配音学生。在此之前,邵氏国语配音领班毛威还曾主持过一次大范畴的招考,上千人报名,只录取了十个左右,其中就有冯雪锐、张济平这对最佳拍档,以及廖静妮(曾配翁美玲版黄蓉)等。“冯雪锐是他们这批里面上手最快的,算是佼佼者。张济平配反派多一点,他俩最经典的当然是《喋血双雄》,张济平配周润发,冯雪锐配李修贤。”

  邵氏配音组除了冯雪锐、张济平、李志学、姜小亮这些每月发工资的公司员工,还签了一些演员的配音散约,如田丰、乔宏、樊梅生。邵氏配音组先是毛威做领班,后来是李岚(所谓领班,即配音导演,负责给资方报预算,把对白整理好,而后再找人,到最后给钱),女配音员有“七公主”,焦姣、王玫、黄曼、小金子、叶琳、赵灵芝、周瑾,个个演员出生,声线各具特色。邵氏配音组虽然从属SB,但配音组成员也可以跑场子接活儿,与其余领班和同行配合。八十年代配音界一大盛事就是李翰祥拍完《火烧圆明园》跟《垂帘听政》拿回香港配国语。姜小亮说:“李翰祥拿梁家辉当狄龙了,拍的时候就想,这个角色我得找毛威配。当时我舅舅已经移民新加坡了,但还是被李翰祥请回来,刘晓庆(微博)是我舅妈(王玫)配的,唐菁配的项堃,岳华配的张铁林,我和秦沛配多少个大臣,乔宏也参加了配音,乔宏夫人小金子配的给塞在井里的珍妃。”

  随着邵氏停产,邵氏配音组也随之驱散,诸位成员各自为战,有的进了TVB,有的本人做领班,比喻新艺城的戏,国语配音多是诞生邵氏配音组的赵灵芝与老公薛群做领班承包,但像《火烧圆明园》可能邀集到多位影星配音的阵容却难以重现了,毕竟老一代毛威、李岚还有这个体面,80年代的新一辈则需要面对更多数目标影视剧配音工作。在有限估算下,如何做到精益求精,也是冯雪锐、李济平、姜小亮他们思考的问题。“很多香港导演国语不好,也就无奈监督配音工作,这时候就看领班的素质了,领班要想凑合、蒙混过关,这个导演一点性情不。徐克国语也不好,虽然他很器重国语配音,但最主要的还是石天帮他盯。”原来石天自己国语极好。早年更在邵氏跟毛威学过配音技能,绝对业内人士,是以从《上海之夜》到《倩女幽灵2世间道》,国语配音现场总少不了“石老板”的身影。

  为了照顾当时港片最大的市场,国语配音也时常加进一些台湾俚语或时髦用语,以适应台湾观众的欣赏习惯(譬如将警察叫条子),王蕙君就曾被邵氏从台湾请过来,专门负责将对白调成台湾国语。与此同时,台湾本土的国语配音班底也逐渐发展,许多港片因为发行的起因,国语配音会在台湾实现。“譬如永盛,在台北有分公司,他们与当地做后期的很熟,有些戏后期也在台湾做,索性就连国语配音一起做了。”永盛拍《赌侠》的时候,由张海靖(曾担任《妖魔道》及《新碧血剑》导演)负责后期制作,为周星驰的国语配音人选不假思索,最后选中之前从未配过主角的石班瑜。

  依照配音名家毛威的观点:“配音员需要有一条中性的声带,意即适合各种人物情感的声带,若是声带尖利或沙哑,并非空想的配音员。”石班瑜的声线就很尖锐,早年多配太监、怪人等配角,因与周星驰声线濒临,且用心演绎其夸张风格,受到永盛和观众的认同。随后永盛连续用石班瑜配《整蛊专家》和《上海滩赌圣》,麦嘉李修贤拍《情圣》也照搬沿用。

  “只有《审去世官》和《济公》不是我,可能是导演不喜好我吧,哈哈。”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微博)与石班瑜聊到此节依然遗憾,但依在下浅见,不必他未必与导演杜琪峰有关,可能是大都会(即邵氏)的决定问题。石班瑜堪称配音界一个异数,固然成为周星驰的御用配音,声音被几亿观众熟悉,但也因此画地为牢,再配别的角色总会被辨出。石班瑜自认周星驰之外配得最好的是《风尘三侠》中的梁朝伟(微博),“个人认为诠释出了心田戏,与周星驰比较很收敛”。

  七八十年代的电影配音技术落后,只有两条声带一个麦,“比如这场戏有5个人,我们就5个人一起配,各用声音演一个,跟演员演戏是一样的,我们管这叫演音,彼此有飙戏的感到。我们常说配音要吃画面,真实未审就是吃这个人物,像这个人讲话。譬如配狄龙,听不出这个是毛威配的,那个是李岚的音,听着就是狄龙,听着就像大侠。”姜小亮与张佩儒音质相近,又都配过成龙,《双龙会》时,二人调配双胞胎兄弟,闭眼听时跟一个人配的一样。比这个更难的是两个人配一个角色,还要让人听不出来。这事发生在《马永贞》:“最后一场是马永贞中刀后重伤,由楼梯上一路狂笑着跌滚下来,拍摄时岂但用慢镜头拍摄强调他的痛楚,而且还分为几组镜头,有近景,有远景,可是配音毛片连接起来之后,就是相称长的一场戏。在配音的时候,狂笑声和苦楚哀号声音不能间断。演员拍摄时,因为不需用收音,所以只有做出痛苦悲伤哀叫状就可以了,不用真的出声。可是配音的时候,岂但要大声狂笑,还要持续一直的呻吟,所以配音员试了几次之后,都无法支持这么长时间的狂笑,到最后只有用两个人交替接连一直地狂笑呻吟,在呼吸之间要配合得浑然一体,声音感情都要连贯,观众相对不会察觉出其中的巧妙。(摘自毛威著《台前幕后一百天》)”

  因为技术掉队,不能单独收音,很多演员无法配合档期,“以前曾志伟不仅国语,连粤语都没亲自配过,成龙也是,但周润发和张国荣都是自己配粤语。”姜小亮至今记切当年配《阿郎的故事》的情景,“以前有个光艺录音室,后来被新艺城租了,改叫新艺录音室,别人可以租,反正是两个棚,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分A配和B配,咱们经常A配国语,B配粤语。《阿郎故事》我在A配,配周润发;周润发在隔壁B配,配自己。我会从前听听周润发自己怎么配的,有时候他也过来问问,这句话你们国语怎么说?”

  九七后配音技术进步,全是单收,演员不仅可以自己配音,甚至现场收音,观众也能听到曾志伟、成龙亲自演绎的国语。但问题随之而来,“以前大家围着一个麦可以飚戏,可以配浮现场感,现在单收,我来一天,配完走了,第二天你来了,配完走了,第三天他来了……最后所谓的对手戏,配音都是凑起来的。”

  尔冬升曾与姜小亮探讨过是否用回邵氏以前的办法,“我说很难。第一,配音演员太忙,人家是靠这个生活的,第二,存在估算问题,他来一天我把他配完了,给他一天钱,走人,你让他在这儿待4组,就得给他4组的钱,然而这4天里面他又不用老说。我是以为近十年配音这行,有些规矩变成了恶性循环,电影配得并不好,预算也没便宜到哪儿去。以前像《阿郎的故事》这种戏,我们十几、二十人整组同时动工,四天也配完了,有谁谁上,没谁外边睡觉也行、聊天也行,打打扑克。我们那个时候接了这个领班的戏,就把这几天的时间给你,跟演员拍戏一样,通告一发,就算今天现场可能就两个镜头有我,但一样在现场等。有对手的感到,跟本人单收完全不一样!”

  与良多老派香港影人一样,姜小亮很吊唁当年邵氏学徒制的创作群体,“我感到电影的后期配音应该就是跟电视剧是不一样的,咱们以前配音都是看大银幕,领班都理解给拷贝分片的,当初年轻一辈都没看过大银幕,只能看电脑,看时光码走到多少分几秒谈话就行了,完整不懂得怎么看画面抓嘴型。” ——技巧进步了,创作反而退步了,这不仅是国语配音的困境,也是全部电影产业的窘况,如何去改变?或者要阅历又一轮的技术革命和系统改革来解放创作,欲望那时不要太远……

  注:本文如非特别注明,“”引用内容都是姜小亮原话。

  另,感谢石班瑜供应部分材料。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5万

积分

3

听众

3368

音贝

音频应用中级会员

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59618
发表于 2008-9-27 |
支持大哥童心之作:lol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6711

积分

0

听众

371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67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1 |
原帖由 midi键盘 于 2008-9-27 21:03 发表
支持大哥童心之作:lol

谢谢midi键盘支持并问好。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