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调式辨析
中古调式辨析一、简介
中古调式又称教会调式、特种自然大小调。它在大小调盛行之前,就在欧洲音乐中应用。大小调体系是由于和声的运用之后,脱胎于自然大小调从而发展出的和声、旋律大小调。而自然大小调式是中古调式中的伊奥尼亚调式和爱奥利亚调式。
大小调的区别在于主音与三度音的关系。大三度是大调的属性,小三度是小调的属性。正是大小调的根本区别,决定了中古调式的属性。
因此我们可以将中古调式分为:
大调类:伊奥尼亚Ionian,利底亚Lydian,密克索利底亚Mixolydian;
小调类:爱奥利亚Aeolian,多利亚Dorian,弗里几亚Phrygian,洛克利亚Locrian。
除了自然大小调的伊奥尼亚和爱奥利亚以外,其它的调式均有特征音程,因此称为特种自然大小调。
二、中古调式的记忆与分析
分析或者记忆中古调式,要将其与自然大小调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其特征音。
大调类:
伊奥尼亚——自然大调
利底亚——升四级大调
密克索利底亚——降七级大调
小调类:
爱奥利亚——自然小调
多利亚——升六级小调
弗里几亚——降二级小调
洛克利亚——降二级、降五级小调
中古调式的分析有两类:
1、使用同名大小调调号,特征音使用临时记号;
2、使用以伊奥尼亚调式主音为主音的调号,调性中心在除自然大调和自然小调之外的音上。
三、中古调式的特征和声运用
由于中古调式产生于大小调盛行之前,那个时候的功能和声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中古调式出现在一些欧洲民歌或者教会圣咏的音调中。
大小调一统天下的时代过后,许多作曲家在寻求新的音调时,又重新使用中古调式进行写作。此时中古调式的特征音,建立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决定了一些不寻常的和声运用。
我查过一些和声书,对于中古调式的和声运用,都写的不是特别详细,因为一旦使用中古调式的特征和弦,其功能性将大大减弱,因此许多作曲家在实际运用的时候,都采取与大小调和声交替使用的方法。
这里只写一些简单的特征和弦用法。
多利亚调式。多利亚小调,主和弦为小三和弦,属和弦为小三和弦,而下属为大三和弦,它的下属和弦就非常明亮;
弗里几亚调式。弗里几亚小调,特征在于降二级音,这样它的二级和弦就是大三和弦(我在想拿波里降二级是不是就来自这里),一般小调二级都是减三和弦;
上述两个小调,都是在下属使用大三和弦造成明亮的效果。
洛克利亚由于主和弦是减三,几乎是没有人用的。(忽然看到一本书说爵士音乐使用洛克利亚比较多,对于爵士乐研究不多有空去看看)
与之相反的是密克索利底亚大调,v级小三和弦弱化了调式七级音的导音功能。
而利底亚调式的升四级,则常常使用二级大三和弦作为重属离调的音使用。
下文是我在另一个回答中写的有关密克索利底亚的和声运用。
流行歌曲中五级小和弦起什么作用?应该如何使用与解决?
v级小三和弦弱化了调式七级音的导音功能。
调式中七级和主音之间是小二度关系时称为导音,这个音通常会高于平均律更贴近主音,从而起到引导主音出现的作用。
当调式中七级音和主音是大二度关系时,称为下主音,此时这个音引导主音出现的功能减弱。
使用下主音的调式通常有自然小调和密克索利底亚大调。下面分别分析一下小五级在这两个调式中的色彩作用。
和声小调的正三和弦中,i、iv是小三和弦,V级是大三和弦,这样功能性更强,主和弦也更稳定,而且有色彩对比。自然小调的正三和弦i、iv、v是小三和弦,这样它的正三和弦就只有一种色彩,功能性也不强。
自然大调的I、IV、V级都是大三和弦,为了使正三和弦有更多和声色彩,我们通常在IV级下属和弦上做文章,降低vi级音使其成为小三和弦,并与主和弦、属和弦形成色彩对比。而下主音的使用,使属和弦变成小三和弦,主和弦和下属和弦是大三和弦,与通常和声大调的用法不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弱功能色彩和弦。
因为有人问v级和弦的解决问题,再详细讲一下自然小调和混合利底亚调式的和声布局。
由于v级的下主音弱化了七级音功能,使调式的和声布局不再以属到主的解决为调性核心。属和弦弱化,下属和弦的地位必然增强。
在自然小调中,由于导音作用的消失,调式六级下行到属音的倾向性增强,下属和弦的地位提高以后,为下属——主的变格进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六级音下行到属音,也可以配置iv—III的进行,使其达到平行大调的变格进行的效果。
密克索利底亚调式由于属和弦功能的弱化,即使在民族乐派的作品中,也多为小属和大属和弦交替运用,密克索利底亚的VII级大三和弦,倒是常与IV级联用,或者在和声布局中强调下属到主的变格进行。
因此,小属和弦,一般是不直接做v—I的解决处理的。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中古调式辨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