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12414|回复: 3

[资讯] 入门器材购买的误区

[复制链接]

1606

积分

3

听众

145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1606
发表于 2009-3-2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入门器材购买的误区


误区一:讲求外观
我将这个放在第一位来阐述,因为讲求外观是音响器材购买的大忌。如果追求外观漂亮而音质出色,那价格不是普通入门爱好者所能够承受的。而那些外观出色,价格尚可的器材,声音实在是不敢恭维。而入门爱好者往往由于刚入门,也没用听过太多的器材比较,以至于一些投机的品牌用外观做幌子,打着hifi的名义,以玩心理的方式卖掉大量垃圾产品。而那些入门消费者听着垃圾还说“声音真好”。这其实是很可悲的!
这里来简单解释下为何追求外观的不好好声音的原因。
首先,音箱系统中。音质的好坏,箱体的材质、结构、形状有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售价高昂的音箱,使用的却是配不上售价的扬声器,但是其声音就是配得上它的价格。原因在哪里?就在于出色的箱体设计和分频器设计。在箱体设计中,箱体的容积,形状,导向孔或者填充棉的设置都会左右声音。那些外观漂亮的低端音箱,往往都并没有考虑这些东西,只是将外观做好而已。一款容积和结构经过精确计算的音箱的开发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低端器材自然不会在此方面有过多的投资。甚至有些厂商为了令外观变得漂亮,使用外形美观、便宜价格的塑料或其他不适合做音箱外壳的材料,更是毁灭了音质。

Hivi的T200B,关于大家对其有好声的评价,很大一部分其实和它的箱体设计有关,出色的箱体设计对于音质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其次,不论是何种器材,复杂的外观无疑增加了材料和加工成本。
这是很好理解的道理。精装修的成本肯定比普通装修的成本高。像我比较喜欢的一些品牌,比如NAD、Audiolab,讲求的都是简约的外观,将最大的精力全部耗费在器材内部的电路设计和优化上面,其貌不扬外观下藏着惊人的音质表现。

Audiolab 8000S合并式功放,外观简洁直观,控制力惊人

经典的NAD 3020功放,直板的外观下有出色的声音内涵
一般来说,器材的外壳应该是和肚子里面的东西配套的。但是有时候,国内真的有厂商造出外壳成本高于内部元件的功放、CD机什么的,可想而知,如此不妥当的成本分配下生产的产品会是怎样的。

著名的B&W鹦鹉螺音箱,出色的外观设计下,是极其高昂的价格

出于同门的Vivid Audio G1,价格更是高昂
最后,这是我的个人观点——音响是听的,不是看的!
说到底,这是个发烧品味的问题,如果真的是讲究器材是看的,那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发烧友”没资格做发烧友。如果真的要追求好看,那这点钱还不如买些不发声音的家具算了。免得到时候邀请朋友过来听音乐被人说没品。难怪有些音乐人评论某些器材说“外观美过家具,声音响过破锣……”

外观美过家具,价格贵过家具,声音响过XX
误区二:追求补品
随着DIY的风行,音响器材也开始流行自己组装。网上也开始出现了不少套件。但是遗憾的是,国内器材DIY 都走了畸形,疯狂的用补品做套件。一次和一位无线电厂老工程师在一家二手音响店结识,无意中聊起。老人一片感慨:“当年我们那四色环的电阻做的收录机都很好听,现在这些动不动就上五色环、大红袍的东西,出来的声音也不过如此啊!想当年大红袍都是军工雷达这些高精尖器材才能用的呀!”(解释一下,四色环电阻是指普通精度碳膜电阻,五色环电阻是高精度碳膜电阻,大红袍是高精度线绕电阻)
想想吧,这样高级的元件和普通元件在DIY套件上的使用后的区别竟然是这么小,补品真是可笑。
而且,由于DIY热潮兴其,很多商家利用大家的无知,宣传一些荒谬的“知识”。下面举几个例子:
1.电容看品牌
电容产品的确是品牌好,东西好。但是要看电容的适用性,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容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在不合适的地方用了不合适的电容,那只能毁坏音质而与品牌无关。举个例子,音频输出电容用上名牌的ELNA滤波电容,那效果可能还不如什么“天和”的国产电容。所以,正确的电容使用观念是要看电容的适用性。

即使是品牌电容,那也是分很多类型的,如果把工业级的电容用到音频级的话,那效果是一塌糊涂
2.元件看布局
其实这也是迷信外观导致的。现在很多套件的电路板都设计精美,元件排列整齐。虽然排列整齐的元件的确比较美观,但是不是什么元件都能够随便排列的。功放电路中,输出负反馈引脚到元件间的距离应该尽可能的短,而有些为了追求外观的商家,推出的产品都违背这些道理。

布局整齐只能说明做工不错,单不能证明音质的出色,一定要实际试听
3.电路板求美观
说老实话,现在不少做套件的都是从数字电路设计改行来的,不怎么懂得音频电路设计的原则。用一些自动软件优化外观后就直接做板子了。那些满板子的地线,夸张的滤波设计,错误的接头选择,都在破坏着音质。这些往往并没有引起重视。曾经见识过一款采用经典电路设计的耳放,虽然电路的确是经典的甲类设计,但是PCB设计得一塌糊涂,音质更是惨绝人寰。更匪夷所思的是,作为耳放,居然采用半波整流。

堆满补品亮晶晶的电路板,你得到的真的是和付出相等的音质吗?
误区三:迷信品牌和广告
品牌就是高品质,广告就是好产品,这是很多小白购买器材最容易犯的错误。简单想象一下,厂商投入那么多的广告,这些广告开销如何回收呢?那肯定是分摊到产品中让消费者消化。这样一来,在同价格下的广告产品,其售价必然包含了广告成本,它的用料也会比没做广告的同价位器材有缩水。

文质彬彬的麦博形象代言人,似乎有这样的形象就能有出色的产品,多少人为之迷倒而选择了他们的产品。不过要是大家有几把螺丝刀的话,华丽的外壳下又是什么呢?
器材,品牌器材的厂商,往往规模较大,环节复杂。虽然的确有些厂商的品质不错,但是规模决定了其产品趋同性,往往由于顾虑到其他因素而在产品上有所局限。比如某厂商曾经主打产品为扬声器,设计多媒体音箱后,必然使用自品牌产品。如果该品牌曾经做的扬声器是不适合多媒体音箱的话,必然造成局限。又比如某厂商主营家电,涉及多媒体音箱必然会有普通家电设计的影子。当然,关于品牌,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品牌,都不可迷信,因为即使是国外知名品牌,同样会有一些不佳的产品。
所以,选择器材的原则是——选产品,而不是选品牌!
误区四:迷信仿制名牌
随着音响多年的发展,一度出现过很多经典的品牌和型号,留下很多出色的产品。虽然当年那些产品非常出色,但是如今的仿制产品能否达到当年那样的效果吗?答案是不能!
分析一下为何这麽说,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难觅元件。元件的搭配对于器材的声音取向有很大影响,不同品牌间的同类电容使用在关键部位出来的声音取向是会不同的。那些经典的铭器诞生时代的那些元件,如今哪能再找齐?用现代元件取代的器材,怎么能够说还是当年的风格?何况胆机之类的器材,其输出变压器等关键元件集中了大量厂家独门技术,很难仿制,即使是仿制出完全一模一样的的机器,只要有一项技术不能复制,也不能达到效果。
原因二:电路板不同。我们也知道,有很多众所周知的卖家,打着“仿XX,高性价比”的旗号销售产品。但是只要看到他们的产品就很清楚,他们至多只是沿用了经典机器的电路图,而电路板都是缩小体积重新布局。不要小看这个布局,即使是同一张电路图,用不同布局的电路板,也会导致声音优劣的不同,这点前面解释过。为了节约成本,使用小机箱而改用小板子,这无疑对于当年那些器材的设计是极大的否定。

网上评价不错的一款KSA100仿机,丝毫看不到原机的影子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606

积分

3

听众

145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1606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
误区五:迷信高手,眼见为实
先来说说迷信高手。高手虽然有很多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但是不是所有高手的经验和知识都是正好适合自己听音的要求。比如有些高手是搞专业录音的,那么你让他给你选择一套入门hifi可能毫无头绪。有些高手熟悉胆机,那么你让他推荐电脑声卡也可能是一窍不通。真正综合而又全面的高手少之又少,所以真正要听取高手意见,一定要多问问,多听听,自己判断。
再来说说眼见为实。音响器材讲求的是听,再多的指标,再多的评测,哪怕是再好的口碑,如果没有亲自在合适的环境下听过,是无法判断该器材是否符合自己的听音风格的。有些器材音色华丽,初步听感很好,但是听多了容易疲倦。有些器材音色平凡,但是耐听,越听越有味道。有些器材讲究搭配,不尝试多种搭配很难找到合适的配置。音乐这种东西收到听音习惯、听音环境、回放音源等很多因素影响,选购称心如意的器材一定要带上自己喜欢和常听的唱片,搭配自己熟悉或者随行高手熟悉的音源来试听自己希望的器材。这样才能购到称心如意的音响器材。
买器材最忌讳的就是网上开贴问,网上直接买。我这里看到太多帖子了,很多入门会员提出很初级的配置问题,20个回帖里面三分之二都是推荐什么广告上面看到的“知名品牌”或者“知名型号”,说句老实话,那些“推荐”者甚至自己都没听过这些器材,都是跟风或者跟广告的,甚至在跟风的时候还没有看过这样的推荐怎么得到心仪的器材?其中,也有一些会员的确是自己用过觉得不错而推荐的,但是每个人的听音风格不一样,即使是适合了别人,也未必适合自己。所以,即使开贴了,也绝对要自己多想想,去听听大家推荐的器材到底如何,分析下个别会员与众不同的推荐又有什么区别。这样既能得到心仪的器材,又能长进自己的器材知识。
如果直接选择大家都推荐的东西在网上买,那更加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一方面有可能如前面所说的原因,买到不合适的;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网络的不规范,不合格的网购方式可能得到假冒伪劣的商品。
一句话——耳朵验货!
误区六:迷信价格
价格虽然可以作为购买的参考,但是不能作为购买的真正依据。很多人总是认为一份价格一分货,但是在音响领域不是如此。由于技术不透明,市场相对较小,一些垃圾货色经过包装以后同样当成宝贝卖。
这里需要分辨两种不实的价格:
一种就是价格虚高,明明不值这个价格,但是通过各种宣传、“评测”、“试用”等方式将产品吹得很好,让消费者以为这真的是高档产品,这种是最卑鄙的器材营销方式,不过这种方式的确很容易让人上当。
另一种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在国内价格较高的产品,其实在国外只是普及型的产品。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汇率和消费指标。比如一款国内售价5000元的人民币的功放,在欧洲市场的售价可能是450欧元。450欧元的售价按照汇率折算过来,差不多的确是接近于人民币4600元,算上关税,国内卖5000元真的不贵。但是事实上,450欧元的消费在欧洲国家,就和我们在国内消费450元人民币差不多感觉。你想想,如果告诉你说5000元的英国功放和500元的国产功放差不多,你能够接受吗?不过幸运的是,由于技术的成熟和出色的设计,即使在这等级下的国外功放不少依然表现出色,只是不值那个价罢了。当然,设计失败的产品也是有的,如果真的话5000元买到和国内450元功放差不多的东西,那也只能自认倒霉了入门器材购买的误区


误区一:讲求外观
我将这个放在第一位来阐述,因为讲求外观是音响器材购买的大忌。如果追求外观漂亮而音质出色,那价格不是普通入门爱好者所能够承受的。而那些外观出色,价格尚可的器材,声音实在是不敢恭维。而入门爱好者往往由于刚入门,也没用听过太多的器材比较,以至于一些投机的品牌用外观做幌子,打着hifi的名义,以玩心理的方式卖掉大量垃圾产品。而那些入门消费者听着垃圾还说“声音真好”。这其实是很可悲的!
这里来简单解释下为何追求外观的不好好声音的原因。
首先,音箱系统中。音质的好坏,箱体的材质、结构、形状有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售价高昂的音箱,使用的却是配不上售价的扬声器,但是其声音就是配得上它的价格。原因在哪里?就在于出色的箱体设计和分频器设计。在箱体设计中,箱体的容积,形状,导向孔或者填充棉的设置都会左右声音。那些外观漂亮的低端音箱,往往都并没有考虑这些东西,只是将外观做好而已。一款容积和结构经过精确计算的音箱的开发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低端器材自然不会在此方面有过多的投资。甚至有些厂商为了令外观变得漂亮,使用外形美观、便宜价格的塑料或其他不适合做音箱外壳的材料,更是毁灭了音质。

Hivi的T200B,关于大家对其有好声的评价,很大一部分其实和它的箱体设计有关,出色的箱体设计对于音质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其次,不论是何种器材,复杂的外观无疑增加了材料和加工成本。
这是很好理解的道理。精装修的成本肯定比普通装修的成本高。像我比较喜欢的一些品牌,比如NAD、Audiolab,讲求的都是简约的外观,将最大的精力全部耗费在器材内部的电路设计和优化上面,其貌不扬外观下藏着惊人的音质表现。

Audiolab 8000S合并式功放,外观简洁直观,控制力惊人

经典的NAD 3020功放,直板的外观下有出色的声音内涵
一般来说,器材的外壳应该是和肚子里面的东西配套的。但是有时候,国内真的有厂商造出外壳成本高于内部元件的功放、CD机什么的,可想而知,如此不妥当的成本分配下生产的产品会是怎样的。

著名的B&W鹦鹉螺音箱,出色的外观设计下,是极其高昂的价格

出于同门的Vivid Audio G1,价格更是高昂
最后,这是我的个人观点——音响是听的,不是看的!
说到底,这是个发烧品味的问题,如果真的是讲究器材是看的,那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发烧友”没资格做发烧友。如果真的要追求好看,那这点钱还不如买些不发声音的家具算了。免得到时候邀请朋友过来听音乐被人说没品。难怪有些音乐人评论某些器材说“外观美过家具,声音响过破锣……”

外观美过家具,价格贵过家具,声音响过XX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606

积分

3

听众

145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1606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
误区二:追求补品
随着DIY的风行,音响器材也开始流行自己组装。网上也开始出现了不少套件。但是遗憾的是,国内器材DIY 都走了畸形,疯狂的用补品做套件。一次和一位无线电厂老工程师在一家二手音响店结识,无意中聊起。老人一片感慨:“当年我们那四色环的电阻做的收录机都很好听,现在这些动不动就上五色环、大红袍的东西,出来的声音也不过如此啊!想当年大红袍都是军工雷达这些高精尖器材才能用的呀!”(解释一下,四色环电阻是指普通精度碳膜电阻,五色环电阻是高精度碳膜电阻,大红袍是高精度线绕电阻)
想想吧,这样高级的元件和普通元件在DIY套件上的使用后的区别竟然是这么小,补品真是可笑。
而且,由于DIY热潮兴其,很多商家利用大家的无知,宣传一些荒谬的“知识”。下面举几个例子:
1.电容看品牌
电容产品的确是品牌好,东西好。但是要看电容的适用性,由于技术的进步,电容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在不合适的地方用了不合适的电容,那只能毁坏音质而与品牌无关。举个例子,音频输出电容用上名牌的ELNA滤波电容,那效果可能还不如什么“天和”的国产电容。所以,正确的电容使用观念是要看电容的适用性。

即使是品牌电容,那也是分很多类型的,如果把工业级的电容用到音频级的话,那效果是一塌糊涂
2.元件看布局
其实这也是迷信外观导致的。现在很多套件的电路板都设计精美,元件排列整齐。虽然排列整齐的元件的确比较美观,但是不是什么元件都能够随便排列的。功放电路中,输出负反馈引脚到元件间的距离应该尽可能的短,而有些为了追求外观的商家,推出的产品都违背这些道理。

布局整齐只能说明做工不错,单不能证明音质的出色,一定要实际试听
3.电路板求美观
说老实话,现在不少做套件的都是从数字电路设计改行来的,不怎么懂得音频电路设计的原则。用一些自动软件优化外观后就直接做板子了。那些满板子的地线,夸张的滤波设计,错误的接头选择,都在破坏着音质。这些往往并没有引起重视。曾经见识过一款采用经典电路设计的耳放,虽然电路的确是经典的甲类设计,但是PCB设计得一塌糊涂,音质更是惨绝人寰。更匪夷所思的是,作为耳放,居然采用半波整流。

堆满补品亮晶晶的电路板,你得到的真的是和付出相等的音质吗?
误区三:迷信品牌和广告
品牌就是高品质,广告就是好产品,这是很多小白购买器材最容易犯的错误。简单想象一下,厂商投入那么多的广告,这些广告开销如何回收呢?那肯定是分摊到产品中让消费者消化。这样一来,在同价格下的广告产品,其售价必然包含了广告成本,它的用料也会比没做广告的同价位器材有缩水。

文质彬彬的麦博形象代言人,似乎有这样的形象就能有出色的产品,多少人为之迷倒而选择了他们的产品。不过要是大家有几把螺丝刀的话,华丽的外壳下又是什么呢?
器材,品牌器材的厂商,往往规模较大,环节复杂。虽然的确有些厂商的品质不错,但是规模决定了其产品趋同性,往往由于顾虑到其他因素而在产品上有所局限。比如某厂商曾经主打产品为扬声器,设计多媒体音箱后,必然使用自品牌产品。如果该品牌曾经做的扬声器是不适合多媒体音箱的话,必然造成局限。又比如某厂商主营家电,涉及多媒体音箱必然会有普通家电设计的影子。当然,关于品牌,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品牌,都不可迷信,因为即使是国外知名品牌,同样会有一些不佳的产品。
所以,选择器材的原则是——选产品,而不是选品牌!
误区四:迷信仿制名牌
随着音响多年的发展,一度出现过很多经典的品牌和型号,留下很多出色的产品。虽然当年那些产品非常出色,但是如今的仿制产品能否达到当年那样的效果吗?答案是不能!
分析一下为何这麽说,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难觅元件。元件的搭配对于器材的声音取向有很大影响,不同品牌间的同类电容使用在关键部位出来的声音取向是会不同的。那些经典的铭器诞生时代的那些元件,如今哪能再找齐?用现代元件取代的器材,怎么能够说还是当年的风格?何况胆机之类的器材,其输出变压器等关键元件集中了大量厂家独门技术,很难仿制,即使是仿制出完全一模一样的的机器,只要有一项技术不能复制,也不能达到效果。
原因二:电路板不同。我们也知道,有很多众所周知的卖家,打着“仿XX,高性价比”的旗号销售产品。但是只要看到他们的产品就很清楚,他们至多只是沿用了经典机器的电路图,而电路板都是缩小体积重新布局。不要小看这个布局,即使是同一张电路图,用不同布局的电路板,也会导致声音优劣的不同,这点前面解释过。为了节约成本,使用小机箱而改用小板子,这无疑对于当年那些器材的设计是极大的否定。

网上评价不错的一款KSA100仿机,丝毫看不到原机的影子
误区五:迷信高手,眼见为实
先来说说迷信高手。高手虽然有很多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但是不是所有高手的经验和知识都是正好适合自己听音的要求。比如有些高手是搞专业录音的,那么你让他给你选择一套入门hifi可能毫无头绪。有些高手熟悉胆机,那么你让他推荐电脑声卡也可能是一窍不通。真正综合而又全面的高手少之又少,所以真正要听取高手意见,一定要多问问,多听听,自己判断。
再来说说眼见为实。音响器材讲求的是听,再多的指标,再多的评测,哪怕是再好的口碑,如果没有亲自在合适的环境下听过,是无法判断该器材是否符合自己的听音风格的。有些器材音色华丽,初步听感很好,但是听多了容易疲倦。有些器材音色平凡,但是耐听,越听越有味道。有些器材讲究搭配,不尝试多种搭配很难找到合适的配置。音乐这种东西收到听音习惯、听音环境、回放音源等很多因素影响,选购称心如意的器材一定要带上自己喜欢和常听的唱片,搭配自己熟悉或者随行高手熟悉的音源来试听自己希望的器材。这样才能购到称心如意的音响器材。
买器材最忌讳的就是网上开贴问,网上直接买。我这里看到太多帖子了,很多入门会员提出很初级的配置问题,20个回帖里面三分之二都是推荐什么广告上面看到的“知名品牌”或者“知名型号”,说句老实话,那些“推荐”者甚至自己都没听过这些器材,都是跟风或者跟广告的,甚至在跟风的时候还没有看过这样的推荐怎么得到心仪的器材?其中,也有一些会员的确是自己用过觉得不错而推荐的,但是每个人的听音风格不一样,即使是适合了别人,也未必适合自己。所以,即使开贴了,也绝对要自己多想想,去听听大家推荐的器材到底如何,分析下个别会员与众不同的推荐又有什么区别。这样既能得到心仪的器材,又能长进自己的器材知识。
如果直接选择大家都推荐的东西在网上买,那更加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一方面有可能如前面所说的原因,买到不合适的;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网络的不规范,不合格的网购方式可能得到假冒伪劣的商品。
一句话——耳朵验货!
误区六:迷信价格
价格虽然可以作为购买的参考,但是不能作为购买的真正依据。很多人总是认为一份价格一分货,但是在音响领域不是如此。由于技术不透明,市场相对较小,一些垃圾货色经过包装以后同样当成宝贝卖。
这里需要分辨两种不实的价格:
一种就是价格虚高,明明不值这个价格,但是通过各种宣传、“评测”、“试用”等方式将产品吹得很好,让消费者以为这真的是高档产品,这种是最卑鄙的器材营销方式,不过这种方式的确很容易让人上当。
另一种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在国内价格较高的产品,其实在国外只是普及型的产品。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汇率和消费指标。比如一款国内售价5000元的人民币的功放,在欧洲市场的售价可能是450欧元。450欧元的售价按照汇率折算过来,差不多的确是接近于人民币4600元,算上关税,国内卖5000元真的不贵。但是事实上,450欧元的消费在欧洲国家,就和我们在国内消费450元人民币差不多感觉。你想想,如果告诉你说5000元的英国功放和500元的国产功放差不多,你能够接受吗?不过幸运的是,由于技术的成熟和出色的设计,即使在这等级下的国外功放不少依然表现出色,只是不值那个价罢了。当然,设计失败的产品也是有的,如果真的话5000元买到和国内450元功放差不多的东西,那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3万

积分

8

听众

-3306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5829
发表于 2009-3-6 |
点赞了,好文章,不错啊,可以收藏学习了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