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专业的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到大学一年级期间,歌曲写作一直是作曲学习的指令性内容。早在基本乐理的学习中他们就有了转调的概念,加上有相当长时间的歌曲写作体验,将转调手法用于歌曲写作一点儿也不陌生。可以说,“转调”是作曲技术中一个及其简单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手法。但我注意到,在年度学生作品观摩会上的声乐作品中,“转调”问题比较突出。总体看,转调效果好的作品不多,大部分作品的“作业”痕迹过重。有的作品由于频频转调,以致音乐方向难辩,缺乏可听性。我感到问题集中反映在对技术的认识和技术应用层面上。即不在于学生是否会“转调”而在于是否会用“转调”。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拟从音乐创作角度与作曲专业学生谈谈有关歌曲写作中的转调问题。 $ W/ s' P g- M0 y; ^! V 7 J" r! M [9 |7 v一、转调的再认识5 Z% Z D* S4 F1 t; @& W
这里不需要回过头去纠缠“转调”是什么,因为它太简单太容易理解,它仅仅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手段而已。可以说,利用转调获得的音乐效果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的。打个比方吧,从甲地到乙地的途中要过一条河,有两种过河方式:一种是游泳,这有危险;另一种是乘船,较舒适安全。这好比一段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音乐,在交接处有两个选择:过渡到新的调或保持原调,确定哪一个选择取决并服从于音乐的整体效果。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中也有类似转调效果的事例:一个人陈述某个事件,当涉及对某个人的描述时,陈述者会由普通话突然插入一两句地方方言,借此使被描述者的形象更加生动。歌曲《那就是我》(谷建芬作曲)中段的扬起句不动声色的由主到属的调性转换效果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首歌曲中没有技术的张扬却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而这些都融汇在音乐的整体效果中了。总之,我们的注意力要放在如何利用转调手段将最好的音乐效果传递出去上。1 h- T8 C! ]' |( M2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