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第一点后,我们应该对要写的歌词有了比较清晰的感觉,同时也应有了最精彩的词句,接下来就应该精心构思整首歌词的结构。有一些朋友一有了好的感觉或词句就迫不急待地坐下来写作,这往往得不到好的作品。我们要养成先规划好歌词段式的习惯。流行歌曲的基本段式有一段式(如邓丽君的《小诗》,见《如歌浓情》),二段式(如邓丽君的《云河》,见《如歌浓情》),三段式和多段式四种。目前大多数流行歌曲都是三段式或多段式,一段式和二段式因为太短,难以很好地表现情感,已经很少用了。一首歌曲的段式一般是由其旋律决定的,像前面的《同桌的你》,还有张楚的《姐姐》等,就是多段式。
! o3 n- e1 h9 _
# E* _# K e W
" Q! S; [9 X* u8 Q4 ?我在第一条里讲到“不要只有抒情没有故事”,主要就是针对用三段式或多段式进行整体布局而言的,因为在写三段式的歌词时,用“故事+抒情”的手法相对容易一些。而且一首歌词如果能有一点故事情节,就能更好地进行“起、承、转、合”的变化。虽然这听起来有一些老套,但对于刚开始学习歌词写作的朋友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其实,大多数优秀的歌词作品都是很好地把握了“起、承、转、合”的结构。我们以《驿动的心》为例,来说明歌词中的“起、承、转、合”。
8 B V. Q1 o3 B" K, e6 ^5 o7 v) i* u2 _2 b# R5 C
% ~- q( B( S; ^( M2 B
驿动的心 词:梁宏志
& @( ~1 A$ w9 a1 f P8 g9 r% N4 y3 H& g6 p# W1 ~
(起——)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 + S. C# b( x c9 {& R8 x
) ?: u" Y2 C$ H& Y* M3 Z(承——)这样漂荡多少天/这样孤独多少年/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 ( [# l4 Z5 r) q1 T+ E7 I6 N2 w) n1 r
(转——)哦……
( o. v9 x: T. \: b1 P" Q# z f/ j! k
(合——)路过的人我早已忘记/经过的事已随风而去/驿动的心已渐渐平息/
6 k, y! ]% F* }3 D疲惫的我是否有缘/和你相依
. _. j* b: w( h" g6 r$ O7 e$ B. R ?1 N( q% d
" \1 [# h" _9 [9 R4 \" q
大多数三段式和多段式的歌词,“起、承、合”都十分明显,却没有明显的“转”。这种情况下,“转”主要体现旋律上,一般都是在第二段(承)的最后一句上出现向高潮过度的旋律进程,而这时的歌词往往也有比较明显情绪和语气的变化,以配合旋律转到“高潮”。虽然说“起、承、转、合”的步调主要是通过旋律的变化来体现,但词作者在作词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才行。曾见过有的朋友把一首词中最好的句子放在开头,这样只会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我常常戏称之为“塌台”,意思是词的后半截撑不起来了。 9 W% V5 F( ^" E; {: Y8 f4 ]
9 h9 \4 d- F$ G5 p
" l: \% A# m0 X8 i% q! u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歌词的结尾,以及全词的和谐。词的结尾一般有三种:一是将高潮的全部或部分反复至结束,例如《凡人歌》;二是从高潮过渡到一些虚词上,像“啊”、“啦”之类,例如《同桌的你》;三是重复开始头(也可以略加变化),让高亢的情绪平静下来,例如《恋曲1990》。歌曲的结尾主要由曲作者安排,可词作者如果能在创作时就考虑到,就能给曲作者留下更多的创作空间。另外,全词的每一个段落要做到前后呼应,尤其在细节上,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 s6 N0 H1 C& y( D7 U% `6 B
! P- W: H' U+ o+ W3 u6 ~ z5 Q
: M( z( ^" R; X, H. X% \9 ?" [: _这里要注意的是: 3 c. } D" T: F- ^& d
●起——开头和高潮一样重要,你的故事、你的情感一开始就要能吸引人;
7 m* G) P# [/ }% v1 y8 j3 v3 A0 O4 t+ z' l: `0 p# G1 G
●承——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能否顺利过度到高潮,全看最后一二句;
" o5 {' @$ Q% G; @3 A●转——不一定要有明显的“标记”,更多的可能只是情绪和语气的变化;
- _) @5 d# A2 x9 ]' a" b
% ^; t* s1 o5 u- y2 e- R. u( V5 _●合——早说过了,没有想出这一段,就不要轻易动笔。
' m6 b6 K4 ]1 {( Y; v; R●结尾——要让人有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4 W7 Y6 z" s& m* H1 c4 @( |
r: c y1 U/ ~
7 n$ ~+ _5 s: G! C% p第三,把握好歌词每一段的节奏感,运用合理的句式来组织语言。
5 A7 Z' O, c) Q8 t) Z2 u3 q! r3 `- D0 _5 `4 A
0 z, Y$ d$ b1 c
词作者如果是填词,那有原曲的旋律参照,一般都会处理好语言的节奏感。如果是先创作歌词,那就要会为自己的词设想一种旋律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创作。这一点很重要。 6 T- |! h6 m( K% O7 v! X! H. y
1 u6 V% P1 d3 H- M' w
7 c9 h# g$ N) x6 d7 u- v
流行歌词有别于美声歌曲和民族歌曲类歌词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相对自由一些。传统的歌词对句式有一定的要求,如2+2+3的七字句、2+3的五字句。流行歌词没有这些限制,在同一段内句式可以有比较大的变化。但在不同的段落之间,尤其是旋律相同或相近的段式中相对位置上的句式,要求不能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这些段落句式差别太大,就会给谱曲造成极大困难。《同桌的你》中不同段落间相应的句式就很同步,只在B1段的第三句上句式有少许变化。这样的变化不但是允许的,对于流行歌曲而言往往是必须的。如果每一句(或每一段的相应的句)字数完全一样,旋律上一旦处理不好,就会给人以僵化、单调的感觉。这时,相应句式的少许变化,反而会使整首歌曲显得更生动。
! j [! b) {1 W3 t; x& b: _7 p
. N5 g! A$ `' J" {0 X9 j6 i2 A D; U2 H% L! w( O
每一句字数基本都相同的歌词是非常难写的。没有顶尖大师的水准,最好不要尝试。这样的代表作有:罗大佑的《恋曲1990》和李宗盛的《凡人歌》。前者基本上是十二字句,但在高潮和尾声部分句式仍加入了微小的变化;后者前四段全是五字句,但进入高潮却从一个六字句过度到七字句,再进而过度到三个九字句,给了高潮部分激越的感情以充分的语言空间,在将前四段进行第二遍反复时,句式又加入了微妙的变化(加上了括号中的字)。这样的作品将语言和旋律运用得出神入化,可以说是流行歌曲里的巅峰之作了。 7 l/ p$ N/ `( F8 v0 n
9 Y, _, p) U2 N+ p" b4 [: s
5 C: r* n" X0 I4 U8 V, H+ ?
- c& `: C; i$ r5 U" X m恋曲1990 词:罗大佑
7 ^: e/ M8 [9 p% w/ U k6 L9 y- B6 L1 ?! |( _5 p7 d/ F$ t6 l! C% E& Y
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 6 d8 j3 y+ x9 e/ |) V! d, E
$ Y a* X% g K6 ^( u' i7 s' z: v
轻飘飘的就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 : @, N2 e: h l8 b( ?& v
: Z/ j1 _+ z5 @6 u i4 K3 d
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漂泊/寻寻觅觅常相守是我的脚步
: z$ q- ^) \! b7 s6 D- S+ c* E# _7 \& g' c2 j+ r) b- t
黑漆漆的孤枕边是你的温柔/醒来时的清晨里是我的哀愁
; g2 @6 g* Q6 F! z
- L G, {/ d/ U3 c/ n3 G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你将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 7 L( L2 X" {" f' q! B/ Q1 b7 u
7 D* N' P1 K2 y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生命中就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 ]: h' m3 ?3 C. B# m' C: {
, z4 R: f$ d: H. K
轰隆隆的雷雨声在我的窗前/怎么也难忘记你离去的转变
1 a6 y8 W, G: E2 u- y* t. y8 \# f7 s" F
孤单单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
2 W$ T4 A+ s: Z3 g7 _5 l( i5 g! @* ^4 J- _6 W. M9 k: |
* t! e( Z+ X) r C3 t! {% m' ~
凡人歌 词:李宗盛 . P4 Q$ t6 `( l
3 U/ H" \- Y5 q! q% Y! `! G8 Y0 b" f" t
+ F0 W- ? Z) e$ [: D: C7 y! @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 O$ M9 T$ z" H; B- ?(你)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8 c* G9 I1 O, G& w o
2 A/ J9 g& H' S1 S4 s8 G- \5 c, X多少男子汉/一怒为红颜/多少同林鸟/已成(了)分飞燕 ( h8 H3 L8 G. x) Y" ]
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恋/爱人不见了/向谁去和喊冤 ( `' U4 L9 F T
1 W3 E# ] z" N+ I& O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L. Z6 A( `! r) @1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