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机知识入门:最理想化的耳机
3 z; n8 M: U. z( N8 w2 Z6 X, ]( }' H9 h) ~, j+ b
不同的材料、不同发声原理、不同的结构设计、不同的振膜等等,都是为了设计出一款理想的耳机,那理想化的耳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 Q0 `( \! O( a) q
要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现代的技术几乎是没可能的。体积与频率的关系、刚性与内阻的关系……简直就是一对对冤家对头。简而言之,最理想化的耳机是不存在的,这是个伪命题。绝对完美的设计,大概也就是Matrix那样脑后插一根针了。
2 C- k& a! r8 B* E7 M! J 讨论这个话题的意义在于,建立一个平和的消费心态,增强抗忽悠能力。正确的了解不同耳机天然优劣,可以有效的防止钱包的侧漏。
% {& |: ?4 T/ \* m) U* Y 最理想化的耳机不存在,就意味着每一款耳机优点的背后必有缺点,有所得必有所失,这在耳机消费中也是真理,并不会因为你多花几千块钱而改变。
3 s6 _$ Y& V4 y 不要被宣传忽悠。很多产品的宣传当中,虚标参数的现象普遍存在,耳机的参数已经成为了最没参考性的典型案例。文案中强调XX技术有多好,XX涂 层有多牛,但这基本上是优点放大说,缺点永不提,不停的暗示,这就是最理想的耳机。典型的说辞是XX涂层能够将失真抑制到最低程度,其实这种说法多数不靠 谱,这个时候,更应该去查查资料,看个究竟。; c& F; V9 m) Z. s" Z* q
对于很多菜鸟来说,对官方资料不信任也不看不懂,但对于价格,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非常明显,商家也很乐意灌输一分钱一分货的消费理念,越贵越完美越理想。利用这种观点进行营销的也越来越多,于是我们发现了不少奇葩的产品,售价几千元的可能还不如低端货。# W) t. Q. c) D- {0 v1 {% Q6 Q% _
即便不存在诱导消费的陷阱,从技术上说,顶级的动圈一样有它的毛病,最好的静电耳机,也会有它的缺点,单单元有不足,多单元也有难以克服的技术 障碍,这和它们卖多少钱没关系,卖1万时缺点存在,卖5万时,缺点依然会存在。你需要了解这些缺点。了解缺点并不是阻止消费,而是更冷静的消费,这很关 键。+ u' z4 I2 C4 ?2 f
现有的技术能做到的是缓解缺点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研发各种复合材料、涂层来降低分割振动,或者加入“味精”掩盖不足,例如人为的改变声音风 格,这些被笼统的归纳到了“调音”的范畴。涉及到“味道”,这是考验厂商实力的一个模糊指标,也是一个很容易产生玄学观点的地方,“大师调音”变成常见的 忽悠手段之一。其实“味道”有有意为之的部分,也存在不得已而为之的部分,“味道”并不是完全可控的,应该冷静看待。
* `% s" w$ m# h' C. e- d' J7 I 冷静的看待高端货,就是在保卫人民币。因为真实的表现、宣传的引导、心理的暗示,很容易让人产生冲动,尤其在听好耳机时,很容易因为其优秀表现 忽视其不足的一面,我们也去过一些实体店体验,店员那种贴身促销,冲动就有些难以控制了。听的时候眉飞色舞买回来又有些后悔的案例其实不少,所以冷静很重 要,珍惜人民币,人人有责。
8 H' @6 o% {8 V P. z" \ 最理想化的耳机虽然永远不可能被设计出来,但努力设计出更好的耳机的目标从未放弃。这些年,材料科技进步很大,很大程度的推动了振膜设计的更 新,我们可以用相对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耳机,另一层意义是,新技术也可以将耳机的最佳表现提高到更接近“最理想化”的程度。所有的耳机的设计,都有一个时 代背景,如今的耳机整体水平好于10年前、20年前的,它不会有穿越的,所谓明日科技,今日享用是不可能出现的。在耳机行业,很难出现跨越式的进步,那些 “革命性”的XX都是不值得信赖的,起码需要打个问号。千万不要用芯片行业的进步速度来要求耳机行业,耳机行业整体能进步就已经不错了。6 h- b6 j7 B# N1 b5 T%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