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02|回复: 0
收起左侧

[音频] 音频设备发展过程

[复制链接]

171

积分

3

听众

46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171
发表于 2008-11-5 13: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设备发展过程

音频设备的发展充满了革新

泡泡网音频频道8月27日 声音对于人太过重要,虽然我们曾被卓别林等大师的无声默片所打动,但必须承认,没有声音的世界肯定是了无生趣的,会让人觉得压抑。除了自然界的声音和社会环境里的各种声音,我们也会主动去寻求包含声音的娱乐,如音乐、电视、电影等,针对人们的需求,各种音频设备也相应产生,在人类现代科技的多年发展中,音频设备的发展变革不计其数,也一次又一次的在向人们更舒适更优质的使用体验冲击。






美丽声音就像彩虹一样带来斑斓色彩

小编之前曾写过两篇回顾类的文章,一篇关于老款声卡,一篇关于老款音箱。在本文中,小编将就一些音频设备的发展史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因为涉及到的东西比较多,而小编也不想写一篇那么专业的说明文,只是想给有同好的读者带来点情感上的共鸣。从我们的祖辈们用过的黑胶唱机,到父母这代人用过的广播收音机和VCD、家庭组合音响,再到我们现在用的CD机、Mp3、随身听、多媒体音箱,光阴荏苒,这些设备也在不断变化中演变成几代人的某种回忆,在它们身上,我们不经意间便开始了一次怀旧之旅。

黑胶唱机和黑胶唱盘

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见黑胶唱机的身影,特别是一些诸如老上海滩的故事之类的电视剧、电影中,它优雅的木质底座,纤长的唱臂随着黑胶唱盘转动,唱针在唱盘上缓缓划过的性感姿态,上面花朵状的喇叭,来上一曲《天涯歌女》,俨然就是身份的高贵象征。






某品牌黑胶唱机






古色古香的老唱机

黑胶唱片作为一种声音和音乐的载体几乎占据了整个20世纪,直到1984年CD诞生。我国在1992年进入CD时代,黑胶生产线大量被淘汰,黑胶唱片当时的价格从30元左右跌至15元左右。但是由于收藏者的喜好,从1994年开始,黑胶唱片的价格逐渐回升,在1996年就已突破百元,目前珍藏版的数千到万元不等。1998年国内最后一条黑胶生产线关闭,目前国内市场的黑胶唱片都是引进海外的,或者二手的。黑胶唱机在二手市场一般需要好几百元,通常还需要买家自己花几百元更换唱针,总的花费要上千。一手的黑胶唱机都是进口的,至少也要两千元。






黑胶唱盘

虽然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但直到现在,黑胶唱片依然被认为是音质的保证,仍有相当数量的发烧友想方设法购买黑胶碟,一般这样的碟片都经过了苛刻的制作,内容也是极为严格的录音,所以使成本较高,留存数量较少且价格不斐,少数甚至被称为天碟。现在有很多DJ都用黑胶唱片和黑胶唱机或仿制的CD机来打碟,当我们听到那种搓碟的声音,在嘻哈音乐的新潮感受中,我们是否能想起多年以前很多人的家里用它来听纯美的人声呢?

广播收音机

各位的家里估计都曾有过收音机,它曾是我们孩提时代的一个不太明白的玩物,小编记得刚开始觉得这匣子怎么能有声,后来看到许多老人手拿个收音机在外边纳凉,父亲讲解了一番才明白一些,那时候家里的桌上也有一个小小的收音机,什么牌子早不记得了,天线一拉出来,拨弄拨弄旋钮,就能听到带着“沙沙”的声音,各种节目随之而来。






精美的老式收音机

收音机在过去俗称为半导体,主要用于收听广播电台的无线电波声音信号,在我国接收的信号主要有AM(调频)和FM(调幅)两种,别看收音机外观似乎比较简单,但其工作原理却是较为复杂的,内部构造也有变频级、中频放大极、功率放大电路、三级管、接收天线等等元件组成。不过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所要做的只是去调节频段,收听不同的资讯或者娱乐节目,在电视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收音机在人们生活中可是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






德生牌R1012便携式收音机

收音机有真空管收音机、半导体收音机、电晶体收音机等种类,现在收音机虽然已经不是那么常见,但仍然为许多人效力着,车载的收音机在的士上随处可见,一些音箱上也设计了收音机的功能,记得小编在大学时,一帮宿舍的哥们儿就用改良型的收音耳机播放过电台节目,用那充满磁性的声音陪伴漫漫长夜,可以说广播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媒方式,就像那部老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VCD机、DVD机和组合音响

有那么几年,家庭里都流行买一台VCD,在家里看碟或唱卡啦OK,屋里竖几个或者在墙上挂几个大音箱,成为了当时的风潮,似乎从那时起,卡啦OK真正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进入了私人家庭,无论唱的如何,都可以在家里吼几嗓子,而不用去歌厅;而家庭影院的理念,也从那时起慢慢地深入人心。






VCD播放机

VCD播放机通过内部设置的光头读取VCD盘,VCD机可以播放的视频一般扩展名为MPG或DAT,标准格式为352*288,25帧/s,1394kbps。通过转接头在电视上播放,我们就可以观看电影、音乐MV等刻录节目或者唱卡啦OK,当年风靡一时也是因为它丰富的功能和良好的使用性,刚开始的VCD机体积比较大,后来出现了许多超薄的产品。






DVD播放机

用户对于高质量影音享受的渴求使DVD播放机应运而生,DVD播放机能够播放DVD光盘和高清视频,而且也能播放刻录歌曲的CD盘,在功能性上要比廉颇老矣的VCD机更为强大,也逐渐的普及到各个家庭。






组合音响

家庭组合音响这一说法实际上是比较宽泛的,一般来说它指家庭影院AV音响,效果震撼而强劲,音质出色,价格比较昂贵,可以作为在家中欣赏电影时的影院音响来使用,也可以用来欣赏歌曲和进行娱乐活动。

便携式CD机、单放机、Mp3

便携式的音频播放设备早已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无论是以音质为荣的便携CD机,或是装磁带的随身听,还是小巧但大容量的Mp3,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设备。






便携式CD机

便携式CD机可以随身播放CD碟片,它又称Discman,最早是由SONY在1984年推出的,其后迅速风靡,刚开始价格很高,慢慢的也能够为大众所接受了。你所喜欢的音乐专辑都能用它聆听,CD格式对音质的损坏很小,压缩的比特率高,还原度高,音质非常出色,是追求音质一族的首选,当然,最好是买正版的专辑碟片。CD机经历了一个从厚重到轻薄的演变过程,现在流行的便携CD机外观大都十分时尚,操作也很简易,功能丰富,但也有一些桌面用的大型CD机为人所喜欢。






索尼Walkman便携磁带播放器

估计从学生年代过来的差不多都有单放机,这种以播放磁带给我们带来音乐享受的设备普及度相当高。而最早它的中文名字“随身听”就是由索尼的Walkman系列演变而来,世界上第一款随声听是由Sony公司于1979年研发出来的Walkman便携磁带播放器,标志着便携式音乐理念的诞生。而便携磁带播放器即是俗称的单放机,无论是正版磁带还是盗版带、打口带都能使用,而且有些还能收音、录音,漂亮的外观和简单的操作性都很吸引人,而且价格也不算贵,例如国产的单放机最便宜的也就几十元,在雄霸市场多年后,它逐渐被Mp3所取代,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iPod nano3

Mp3就是指能播放Mp3等许多音频格式的随身播放器,MP3播放器也可以上传、下载其他格式的电脑文件,有些能支持视频播放。它采用了特殊的数据压缩算法对原先的音频信号进行处理,使数码音频文件的大小仅为原来的十几分之一,而音乐的质量却没有太大变化,这样就可使它在较小的存储空间里存储大量的音频数据,如果我们用CD一张盘可能只有十几首歌、磁带也大致如此,但一个较大容量的Mp3播放器则可以存储几百上千首歌,不过不同比特率的Mp3的录音还原度是不同的。虽然很多品牌都有旗下的Mp3产业,其中不乏设计出色、音质不错的产品,但是苹果公司的iPod系列产品可以说是最能代表Mp3时尚文化的,而近两年主要用于播放视频文件的Mp4产品也慢慢兴起。

多媒体音箱

说到多媒体音箱了,因为工作的关系,小编在平时接触了许多的多媒体音箱,我们音频频道一直以来也向大家介绍了各种音箱。多媒体音箱虽然种类众多,但大致上可以分为2.0小型书架式音箱和X.1结构音箱这两种主要结构类型,而X.1结构目前又包括2.1、4.1、5.1、7.1声道这几种。一般而言,多媒体音箱主要用于听音乐、看影片、玩游戏等用途。




   





2.0音箱和2.1音箱

2.0音箱通常由两只音箱组成,每只音箱包括高音、低音两个扬声器单元,一般来说优质的2.0音箱更适合表现音乐,这是因为它的箱体结构、声音单元等方面决定的,但也不是绝对。2.1音箱则是在2.0音箱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个独立低音单元(俗称“低音炮”)的设计,进一步强化了音箱的低频表现,2.1音箱是目前市场上最为常见的多媒体音箱。






4.1声道音箱




   





5.1和7.1声道音箱

对于一些需要在电脑上达到更好的影音效果的用户,比如看DVD多声道影片、玩大型游戏时,可以选择一套4.1声道或者是5.1声道、7.1声道的家庭影院式音箱并配以相应的声卡,(目前4.1声道和7.1声道较为少见,5.1声道相对来说比较主流),可以重现较为精确的3D效果,并且在整体音效上更为震撼,具有影院般的声场包围感。




   





笔记本用迷你音箱和iPod专用音箱

而除了那些主流的类别以外,现在越来越多的针对笔记本的便携式迷你小音箱产品也出现在市场,另外各大品牌也纷纷推出了专门针对苹果Mp3产品iPod 系列的专用音箱。它们以小巧的体积、时尚的外观、良好的音质等方面博得了消费者的喜欢,这也表明了多媒体音箱应用方面的广泛性。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对目前的音频设备发展历程做的一个简单的回顾,涉及范围较广,时间仓促也使准备不是很充足,遗漏偏颇之处难免,各位网友可以提出宝贵的意见。所谓心有余力不足,这篇文章本人也并不满意,只是希望借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完成对各种音频设备的回忆,它们曾经或者现在都用声音给不同的人带来了美妙的体验,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感谢它们,因为动听的声音,生活变的更精彩。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QQ|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 )

GMT+8, 2025-5-28 18:27 , Processed in 0.03115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