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欣赏是读者通过文字的意象表述,依靠个人经验的一个精神感受活动或过程。经常看到: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过程。我们知道,许多读者喜欢读的文学作品,并不是为了“审美”的。诗歌是一种高度精炼的文学体。诗歌的“美感”几乎是每个作者首要追求的,“美感”可以从“柔美”到“壮美”,其都有着不同的艺术感染力。我把产生诗歌“美感”的要素分为:“画面元素”,“意境元素”和“文字元素”。我已在上文里简单提到了“意境元素”--联想和想象,“文字元素”也较容易理解,这里就多说说“画面元素”。
; I Z. j# y8 Y* _由于我对电影剧本有些研究,对电影中的画面和人物动作很敏感(电影剧本主要是描写画面和人物动作的一种特殊文学体)所以,在写作诗歌时,特别注重强调诗歌中的“画面”描写,使其具有“动画感”,有时也留意诗歌中的“色彩”调配。我觉得,诗歌中“画面感”越强就越能让读者产生“美感”。我们常说“诗情画意”,我把它诠释为“诗情有画意”。# @% M: |+ K( Y
我把诗歌“画面元素”又分为:“静态元素”和“动态元素”
: P/ t5 C7 L% r0 `: u% J1 G# B“静态元素”主要包括:人,物,景,地,色,声,数字及符号等,可简单理解为“名词”。
2 Y' I! h" ]9 L* `0 R( u" [“动态元素”是指:使“静态元素”“活动起来”的元素,可简单理解为“动词”。
L6 a" {' t0 g4 K6 t! ^# }' W要使诗歌中的“画面”有美感,不但要选好“静态元素”,而且要善用和多用“动态元素”,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就是个好例子,一个字既把“画面”描活了,“意境”也出来了,“低头思故乡”,“回眸一笑天地慕”中用了多个“动态元素”。再看个例子:这是杜甫的一首诗。% A8 k6 [$ ^3 A( g( J7 J8 W
两只黄鹂鸣翠柳
$ x. Y9 y9 q) Z 一行白鹭上青天0 K: c9 P- F& |0 B& G( A
窗含西岭千秋雪
+ O+ A( ^3 X& }0 q4 j1 \- a1 K 门泊东吴万里船% w0 Z# c$ |; Z' N6 k
这首诗描绘了四幅不同的画面,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色彩鲜呈,文字优美,意境悠远。前两句的“鸣”和“上”更是使画面“动”了起来。当然,一首诗也可只描写一个画面或多个句子描绘一个画面。9 i8 |8 Z4 ~; S1 i0 S8 ~
这篇小文,我没做什么深入研究,仅是自己写作中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一方面想与朋友们多交流,另也希望能提供给大家一点思考与借鉴。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 w9 u8 {/ \+ g& ~: t附:浅谈诗歌意境
2 `# t, V- j- p$ C; F1 |这里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对诗歌“意境”的看法。意境是诗歌的魂,是诗歌美的根源。那么,什么是诗歌的“意境?”我觉得,“意境”是“意”和“境”的组合,“意”就是诗歌或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境”就是表述的空间。诗歌的意境,我认为就是:作者表述的思想,能让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联想”和“想象”是“意境”的关键。在古诗词中,作者常借物和景来表达情感,我们常觉得“有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体诗歌美的所在。现代体诗歌,弥补了古体诗抒情(表达思想)的不足和局限,但在诗的“意境”方面则显出欠缺。注意的是,“晦涩”和“朦胧”都不是诗歌美和意境好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