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24 20: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寓言》的配器& E1 O- s8 c4 t3 Y( W# R
V8 w% L, `" ?1 l$ X
《寓言》这首歌应该说是偏向于舞曲风格的范畴,但演唱和歌词在情绪上似乎给人一种懒散而有点俏皮的感觉。其实我更喜欢旋律线条比较优美一些的音乐而并不喜欢这样的风格。然而音乐的配器就是这样,是情感决定风格,风格决定配器。如何搭配整首歌曲的各部分,要看音乐需要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色彩。听《寓言》这首歌,我们便可以看到在这种带有舞曲风格、节奏感鲜明、富有青春气息而又稍有些懒洋洋感觉的音乐中,配器是如何表现音乐需要表现的东西。7 T3 n/ x! A: x' @7 K& P1 S9 K0 O
5 U8 Q7 C7 ]1 Q+ Y
乐曲中为了表现节奏感而大量使用了音乐元素的Loop,也就是循环。歌曲开始时,便使用非常富有现代感的电子合成音色反复循环,继而提高八度。而铺底的Pad也是同样使用了非常现代的电子音色,且同主音色非常融合。此处实际上使用了至少3个电子音色逐步加入将音乐推起。一般情况下,合成器都已经将这些搭配好的音色组成一个音色,也可以分开使用。所以在这个前奏中,音色是逐步地加入的,一直到打击乐和贝斯的进入。
* A' j2 b1 y9 S+ O# M- z9 H5 M% T) a7 J6 Z9 v/ \
有一点要说的是,前奏以及乐曲进行中所使用的很多电子音色,其声像都是不停左右变幻的,这种带有摇摆的声像效果的音色很多,也可以手工调节出这种效果。前奏中所使用的音色都非常相近,而不同音色层变幻的声像给音色带来了层次感,使其不会模糊不清。6 h' C0 a, Z% ^
6 Y+ N v# n3 a 乐曲中的打击乐也是Loop性质的,实际上,Loop在音乐制作中现在已经使用得相当广泛。尤其是打击乐更是离不开循环。现在很多插件音源如Stylus等,硬件合成器如KORGTRITON等,都带有这类打击乐Loop。但Loop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死板无变化。所以Loop和所有的音色元素一样,是根据音乐的需要而使用的。在《寓言》这首歌曲中,便非常适用。2 D* V5 J4 Q- q7 Q
( ^6 x. X: _4 S. |0 |, W 其实,每一种音色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所以音乐制作中,配器很讲究各种音色的“互补”。比如在《寓言》中,打击乐进入之后,电子音色Pad以及节奏声部的声像均在有规律地左右晃动。而这恰好和一成不变的打击Loop互补,使音乐富有动感,如果没有种声像的变化,一成不变的打击乐就会显得呆板了。
+ O0 k* h7 [! c" Q) g. }& N* {1 b
! n+ e+ G g. [4 o8 }- P* V: Y 现在音乐的风格已经是多元化的了,往往一首歌曲并不是按照固有的风格模式来编曲的,而是多种风格的结合。实际上便有了很多新风格。《寓言》这首现代感较强的作品不仅仅采用了一些类似布鲁斯风格的西方音乐元素,也吸取了很多现在国内流行的音乐中常用的元素。可以说,这一类音乐是最近才出现的一种新风格体系,在几年前便并没有这类音乐风格。记得第一次使用类似风格的歌曲有《日出》等,继而说唱音乐也开始与此类风格相互借鉴和融合,逐步产生了很多不同种类的风格。《寓言》便是这样的一首歌曲。
: R: w/ W2 w4 G8 q, C% j& V+ N& K! Y
歌曲第一段,使用的乐器声部并布多,但搭配合理而层次清晰。贝斯的音区很低,使得声场感觉较宽,之上便是打击的Loop,贝斯的旋律节奏感很强且非常西方化,并不是国内流行乐常用的那种写法,而贝斯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一种风格的很大一部分。在这里,贝斯便非常的“洋气”,富有动感,与无变化的打击乐Loop搭配,便不会呆板。
! y4 @( p% U& [# j3 }. ~( o
+ L$ k) Q3 \8 ~" t& M, q" }! O 在这里做为填充声部的还有吉他分解和弦,它的作用就是填充而使音乐饱满,另外吉他分解和从前奏延续来的电子音色共同成为各声部的“黏合剂”,这样,各声部既能层次分明,而又不至于分散。所以在这里吉他的混响也比较大。" i0 X4 A# w* W3 ?9 l6 L6 T
e% l. ?& R& c$ A7 p 转调的乐段在配器的基本构成上变化并不大,但在上方声部加入了类似弦乐的电子音色。使整个音乐的纵深上拉宽了。这种俗称“镶牙”的配器手法也是很常见的。在这里所使用的电子音色并不止一个,而是不时变幻的。
$ d$ E$ ?# o2 `* r
- P& W1 g$ @* |, i 整体上,这首歌曲的配器基本构成是单一的,以贝斯、打击和吉他分解为主要支撑声部,而那些不停变幻音色和声像的电子音色,包括Pad和长音等,它们的巧妙运用,恰恰弥补了Loop的死板节奏,使乐曲焕然生辉,并体现出了音乐要表现的时代感。. ^/ x4 ?% |: c- d4 U/ P$ a
|- ?" }- P) l
谈《遇见》的配器2 S! a* B+ k; A+ [/ W1 c f
$ E' x( P( Q. w& B. g# W. t. I3 M 我们可以多方面去理解一首歌的配器写作。可以这么说,作曲家在构思一首音乐作品的最初旋律时,脑海中就已经存在有“配器”的构思了。也就是说,创作一句旋律的时候,作曲家其实便已经构思出了它的伴奏、它的最终成品感觉应该大体是什么样子。但事实上,也有很多音乐作品并不是由作曲家本人来进行编曲,另外,由于不同歌手的演唱风格是不同的,而流行音乐的编曲往往要依照歌手的演唱风格来量身打造,所以音乐制作人就又会依照自己对旋律的感觉以及歌手的演唱风格来进行编曲。所以,编曲是一种既有目的,又有要求的创作,是为了充分表现何衬托歌曲本身以及歌手的演唱所要表现出的情感。但是反过来讲,编曲又是一种有着音乐风格决定权的创作,同样的一首歌,使用不同风格的编曲,所表现出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旋律和演唱风格约束着编曲风格,而编曲的风格也直接影响着旋律和演唱的风格。总而言之,编曲和旋律的最终结合,决定着整首音乐作品带给听者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 E, ~% J+ z0 O% B% j4 Y
. l- V" o, U- J: N& M6 ] 听孙燕姿《遇见》这首歌,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清新。其实,好的配器往往并不是最复杂的,而是最能表现歌曲情感需求的。在《遇见》这首歌中,所用到的音色并不多,却恰恰是这类清淡的配器感觉,让这首歌曲在现今流行的歌曲编配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使我们好像在嘈杂而压抑的都市中,感受到一种清新淡雅而具有脱俗气质的美。- _4 `8 ^0 q$ g6 c8 X& ]
) w( m( u3 y% e# d- k7 o0 J 整首歌曲中使用到的主要伴奏音色是钢琴和吉他。这种搭配是一种很常见的流行音乐配器方法。一般来讲,目前在比较流行的编曲中,经常会用到这种搭配来制作歌曲的第一段,而高潮部分则不以它们担任主要伴奏乐器。但在《遇见》这首歌中,为了体现那种清新淡雅、层次清晰而富有“透明”感觉的音乐风格,这种配器搭配是贯穿全曲始终的。不过,这并没有造成情绪的平淡,相反的,整首歌的情绪一直在起伏变化,然而这并没有依靠传统编曲中的弦乐群、副旋律以及打击乐的强烈节奏等等因素来完成。相比之下,我觉得这种风格的编曲更能体现出配器的重要性。这一点,喜欢听弦乐四重奏的朋友应该有所体会,在使用乐器很少的的情况下来表现情绪起伏,是配器水平和功底的一种体现。( ^! J8 K2 l8 j9 ?! `! `
v' [+ A$ C8 Y) v) d& g9 m 《遇见》全曲大致为“AABABB”结构,也就是在整首歌反复第二遍的时候,省去第一段的反复部分,并增加一遍高潮部分。这是现在流行音乐很常用的一种结构。
9 R1 W) Z V8 Z, c0 ]) D/ u! D% V9 f b
歌曲的第一段由钢琴的高音区开始。歌曲前奏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是决定着第一乐段的整体情绪。这个钢琴的音色清澈透明,在第一时间内便刻画出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钢琴的声像位置是靠右边的,在第一乐句后,由一个轻轻的滚镲声和随即出现的Pad音色,引入了偏左方的吉他分解。1 L. N ?" _2 H
( w2 |! V2 O% h( n- N# u6 n' n8 @ 乐器的声像在配器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实际上,声像并不是在有了数码音乐之后才有的东西。恰恰相反,在真实的声学乐器所组成的乐队比如交响乐队演奏时,演奏员的座位排列就决定了各件乐器的声像位置。合唱团的各声部站位也是一样的道理。这种位置排列决不是胡乱排的,而是完全复合人耳听觉的生理特点,也就是所谓“双耳效应”的。因为人是靠两耳之间的时间差和声级差来产生方位感受,而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量等等因素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正是人脑和人耳的天生本能决定了钢琴的低音在左边而高音在右边,要是有这么一架钢琴右边是低音左边是高音,人听起来会非常不舒服。乐队、合唱以及现在电脑的编曲也都是同样的道理。当然,有些现代音乐作品故意打破传统的人耳习惯的声像模式,这是例外。从理论上讲,人两耳间的时间差和相位差决定着人脑对低频的定位,而随着声音频率的提高,双耳之间的相位差就会逐渐接近相同,这时人脑就是靠声级差和音色差来定位了。所以,乐器的声像定位无论是对于传统声学乐队还是MIDI编曲,都是非常重要的。) y7 r) k6 I* M0 a
- I5 L9 f/ V3 r1 O 一个好的音乐制作人会非常细心地去处理每件乐器的具体情况,在《遇见》的前奏中,从接入左方的吉他开始到前奏结束,一共使用了两个Pad音色和两个弦乐音色来做修饰,而每一个的音色、音区、音量和声像都是不一样的。两个电声风格的Pad,音高是一高一中;两个传统弦乐音色,音高是一高一低。它们的声像位置也都不一样,甚至还都有变化,从此也可以看出制作人的细心程度。其实,现在的很多音色本身就带有声像甚至是移动着的声像,并不需要混音师后期去制作,但如何合理搭配它们,也是制作人水平的表现。( c5 Q N8 t s2 v2 W: D; U- I
8 E; u# I6 Q M. X) y. X2 I 《遇见》的A段,是以左方的吉他为主要伴奏的,另外在右方使用了一个淡淡的Pad音色飘在上方。同时,在两乐句之间使用“水晶”类的晶莹透彻的高音音色在左上方做为点缀。这个点缀不仅制造一种色彩性,而且起到了使左右平均的作用,避免了一头轻一头重的比例失调。这点上讲,配器和混音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编曲者在配器时,就应该已经考虑到了乐器声部左右平均的比例。
8 U+ j7 N7 w$ i$ Y1 s# L! R( `$ A
在一句钢琴的前奏后,由一个滚镲进入A段的重复。在这一段中,靠右边加入了另一轨吉他。这种双吉他的编配方法也在流行音乐特别是民谣等风格中尤为常见,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手法。另外钢琴在这一段中以高音区琶音式的织体很轻巧地融会在吉他中,而由于钢琴的音色对于吉他有穿透力,所以音乐的层次依然是非常的清晰。
4 E% R2 f) S: C, t, x" K2 [/ P3 P, c
B段仍是由一个滚镲带入,这一段的配器方式和先前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钢琴适当加入了些低音区的音,使得音乐比起A段显得丰满了。' S; {% i( Z$ \7 Z0 `9 x
$ x2 a! z, k/ t0 j9 w$ B- A/ c% \ 之后,乐曲进入一个间奏乐段。开始是钢琴、两种Pad音色和点缀在上方的“水晶”类晶莹透彻的高音音色,风格异常清新,并且高音的点缀在不停变换声像位置,又给人一种缥缈不定的犹豫感。这些也正是表现了歌曲所要表现的情感。然后,间奏开始向同主音小调方向离调,像是表现心情、感情的一种转变。在这里,滚镲引入的一句吉他Solo,使得乐曲的情绪发生一次起伏。之后,乐曲进入了反复的A段。* D4 q8 j4 |+ t+ _: u( B
, @2 Q: T) H9 _* W6 Z0 K* i
在这一次的A段中,贝司音色出现了,低音立刻使乐曲变得宽厚,情绪上也与乐曲开始时的不同,感情在逐渐堆积,等待乐曲高潮的到来。
, f5 b+ ?' @: U4 I% c, L6 L% _0 x: a! a, d& ~
高潮的B段,钢琴、吉他的音量有所增加,同时踩镲音色在左边出现,使音乐更加饱满而有激情。之后,乐曲又一次重复了离调的间奏,但和上一次的间奏稍有变化,并且一直带有贝司和打击乐,情绪比较激动。* [, {7 Z8 m6 N) }4 a2 J
! A8 U) Z2 Y! g2 ], [% }. ?0 y 在一个从左至右的晃沙锤音效后,贝司和踩镲嘎然而止,乐曲开始了高潮的重复,这一乐句又只剩下了钢琴和吉他。这种在重复高潮时却突然弱下来的配器方法,现在也是特别常见的,作用就是造成强弱对比,突出后面真正的高潮。然后,高潮部分在再现的晃沙锤音效后结束。6 {) |' D/ j- N$ ~' R
/ H( R# d* K+ b$ z$ I" k
乐曲的尾声,开始是没有任何伴奏的。这又恰恰和刚才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人声特别清澈,然后一个Pad音色在上方渐渐衬托进来,全曲以钢琴结束,首尾呼应,不同的是,结尾的钢琴使用了具有结束感的低音区。
1 E3 d) t2 ?, q) ~4 F0 h1 }: E- x( p( C4 u8 h, j# d
从《遇见》这首歌可以看到配器在音乐的情绪变化上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首歌的情绪变化便是由配器来控制的,而且非常到位,不欠不过。另外,这首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乐器声像的精心设计很有特点,也许这正是表现歌词中“向左、向右、向前看”的那种感觉。且各声部层次非常清晰。5 e! u+ d$ z+ y% q) q6 m" W
+ N# @4 k8 i$ L4 A! ~( V4 _4 X# e
在配器中,有两处我不很喜欢的地方。一处是歌曲中多处用到的几个Pad音色,感觉有点太“老”,且不够细腻。另外就是歌曲中的滚镲使用得实在太多了。做为情绪过渡的特色音效,滚镲似乎并不是太合适如此频繁出现,完全可以使用其他更好的音效或者音色来代替其中的一些。当然,这仅是个人拙见,音乐没有对错,只有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我认为《遇见》这首歌的编曲水平和质量是非常高的,歌曲优美的旋律以及配器那种清新淡雅的感觉……呵呵,是的,我非常喜欢。
$ y+ T" I; R6 j; F# H
% x+ k2 P$ P0 @# z6 A#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