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c 电脑趋势谈:格式之争 T! K! `5 w8 k+ @# V7 i
% l d/ Y I0 p0 G ~7 B0 s苹果和微软完全不同的起点回顶部
! k5 n* ~. \' `( j6 A快下班的时候,旁边工位的同事刚准备关机下班,但是却更新起了系统。因为要带电脑回去加班,又不敢关机,只能一边抱怨一边无奈的等着系统更新。同事看着我用MacBook,充满怨念的问我苹果会不会这么傻的自己更新系统?有意思的是,他之前还一直觉得苹果的操作系统反人类。6 m8 B/ {8 x8 H4 e; G x
这个小插曲让我不禁联想到苹果电脑和Windows 10系统的PC用户水火不容的对立。不少用PC的觉得苹果电脑就是无脑的耍帅,也不能玩游戏,软件少、兼容差,而且肯定都偷偷的装个windows系统。苹果用户也经常感叹,用了Mac OS完全回不去了,体验好的不要不要的,界面漂亮,操作也人性化。那么究竟Mac和PC谁更好?作为Mac和PC每天都无缝切换的小编辑,只能说其实都好,只不过它们在30多年前就选择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
; S8 T+ @3 L5 p8 g8 g- Y
4 }2 n$ R, K7 B9 m如果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的读者应该听说过DOS系统,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早期的个人电脑操作界面完全要靠着输入各种命令字符才能运行起来。不论是巨头IBM还是改变个人计算机历史的Apple ii都专业的让普通用户望而生畏。直到1983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台真正投入市场的首款图形化电脑Apple Lisa。
' z) x7 }1 x! `/ k k而有趣的是,苹果发布Lisa同年的11月,微软正式发布了Windows 1.0,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Windows系统的鼻祖。1983年,图形界面正式拉开序幕。几乎同时发展,为什么Mac和PC不论从系统设计思路和使用体验都如此大相径庭?这就不得不说不提到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和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之间的故事。- Y# ]# a- [. r* o8 `: g8 r
l4 i9 [ d, S6 k$ V年轻时代的乔布斯和比尔盖茨
4 U" q+ w0 L& T苹果公司靠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设计的Apple 1个人电脑发家,在个人计算机的荒蛮时代,更是凭借着Apple ii的高性价比和前卫设计,不论在个人家用市场,亦或是教育和商用市场都大获成功,成为上世纪80年代的明星产品。也就是说苹果公司的起点是实打实“卖电脑”的公司。" ^7 L1 N R- H0 P! j
! e v0 Q1 e6 Q
Apple ii电脑
5 Q2 f% z# ]6 [, D$ w' I而微软公司的起步却是始于软件开发。1980年,IBM公司选中微软公司为其新PC机编写关键的操作系统软件,微软由此开始逐渐走向辉煌。IBM-PC机的普及使MS-DOS系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因为其他PC制造者都希望与IBM兼容,MS-DOS甚至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许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机的标准操作系统。随后,微软公司继续为IBM、苹果公司以及无线电器材公司的计算机开发软件。; E( r% C' I2 v) @
4 d6 R' a3 h: d5 j比尔盖茨很早就已经开始为IBM编写系统
# ~* d/ {& V8 Q4 N+ h/ o/ e& G, x不同的出发点,使得两个公司的理念有着根本的差异。乔布斯掌管的苹果公司本身就有自己的硬件产品线,配合自家电脑开发的系统真正做到了软硬件的结合,让整体体验更加完善。而盖茨的微软公司却是给各个公司合作开发软件起步,更注重市场占有率和兼容性。加上乔布斯的个性更具有控制欲,坚决反对将自己开发的操作系统安装在其他品牌的机器上。
2 ? f3 K/ E8 l! H8 ]1 ?4 W
$ s" E& o" H! k% ]! v" ~5 M& _7 H
Mac电脑保持了高度的软硬件一体性9 G9 |, m" c( Q3 _
乔布斯尽善尽美的性格使得苹果公司宁可放弃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而坚持走精品路线。而个人电脑市场对操作系统有着极大的需求,这直接导致了Windows系统成为各大品牌电脑的首选。为了适应每个品牌不同的硬件,Windows系统天生就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而这牺牲的就是苹果产品软硬件完美契合的体验。
J5 @4 p/ A) p c+ ?: S
4 b4 g7 O6 w( a/ N# l+ [7 \Windows受到几乎所有PC厂商青睐( p7 r7 {0 q1 o3 `# @) H- J/ C
而关于Mac和PC谁才是更出色的个人电脑,此时才刚刚拉开长达三十年激烈角逐的帷幕。今天的结局大家已经看到,PC成功统治了市场,而Mac作为小众的精品路线同样活的很精彩。虽然Mac和PC各具特色,但是也有着一些很有趣的相似之处。
9 F8 S; L' t) L! d+ ~2灵感都源于施乐回顶部' O4 G, Y5 i3 V8 L% v4 E3 g# Y8 ?
( a0 F! h S+ L2 J. @- EMac OS和Windows10相同又不同! O8 _2 W; ^( g7 ?( D- ^
其实最早的个人电脑既不是苹果推出的,也和微软没什么关系。而是PC巨头IBM在1981年8月12日推出的IBM 5150,这是世界上首次明确了PC的开放式业界标准。 不过“个人电脑”这个称呼最早用来描写1972年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研制的Xerox Alto型电脑,到1981年前这个称呼已经相当普遍,但是由于IBM PC的巨大成功,此后这个词几乎只被用在与IBM标准兼容的微型计算机了。虽然施乐并没有成功在市场上推出首台个人电脑,但是却在实验室里真正的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图形化个人电脑”。
% x4 k/ l; f8 l3 K0 l {
4 A. e. i( c* D' o1981年8月12日推出的IBM 5150
, f4 `3 D1 f9 {乔布斯在参观了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研制的Xerox Alto型电脑后灵感爆发,很快便将这个沉睡在实验室的图形界面概念用在了Apple Lisa和后来的Macintosh一体机上(Mac系列的鼻祖)。苹果配合自己本身就是电脑开发商的硬件优势,将几乎在当时技术上能做到的极限都事无巨细的放到了自己产品中。而比尔盖茨同样借鉴了施乐图形电脑的灵感,推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Windows 1.0。虽然当时乔布斯怒不可遏的宣称比尔盖茨抄袭了苹果,但是比尔盖茨却幽默的回复称:我们有个叫施乐的有钱邻居,当我闯进去想偷走电视时,却发现你已经这么干了。而且盖茨在后来的采访中也大方承认:我们并没有侵犯施乐的知识产权,不过它们的研究确实给Mac和Windows指了条明路。( X: |3 w1 T4 j! y( W% |' F
, p0 }- D: V6 ]& Q3 Y
苹果和微软都借鉴了施乐的图形界面. ^5 C' l* Y: @% U. d
苹果和微软两家公司都具备着改良现有技术并将其投入市场的能力。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抄袭而已,而是逐渐的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下面我们就来对比看看日常使用中Mac和PC有着哪些风格迥异的特点。
5 M2 x0 X# f4 U9 t' m5 r3Mca和PC不同的体验对比回顶部
" O! g( a2 J# L易用性对比
/ @ M: T2 C4 s; H( ^4 U& `Mac OS系统的学习成本其实很低,只不过我们从小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是Windows系统上学习的。单纯的从易用性上而言,Mac电脑更加符合人类的“直觉”。比如说删除一个软件,在Windows上需要打开控制面板,然后点击卸载应用。而且很多时候应用附带的其他文件可能还删除不干净,对于新手来说并不是很友好。而在OS X上就非常方便了,删除一个应用就是到应用程序目录下,把要删除的程序丢到垃圾篓就OK了,和我们在手机上删除一个应用的体验非常类似。* a, u" g5 Z' U, e
! I1 r, y% M/ q# F: C& C
Mac删除应用和手机一样简单而在PC上常见的诸如驱动、“D盘”“E盘”这些拓展的东西Mac用户根本完全不用考虑,开机就能用是对Mac最好的诠释。当然,对于对于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和爱折腾的用户,这种高度集成化的体验可能少了很多乐趣。
z: [8 N% h8 h7 S% Y4 ^- i
# C) ?7 U6 w6 n* T8 \9 ^Windows系统操作学习成本相对较高最后还有续航方面,Mac得益于高度的软硬件结合定制化,很好的控制了功耗,能够让产品续航更长久。而Windows由于要兼容各个品牌的硬件,很难在功耗控制上胜过Mac。虽然近几年高端的轻薄本也逐渐打破了这种差距,但是用Mac装Windows的用户一定会深深体会到发热量和续航的变化让你怀疑用了一个假Mac,这就是一体化的好处。5 }# M& m7 u% [+ z, M( ]/ @
兼容性对比& |; W8 o% m+ f2 e2 }* R& X
一体化固然有很多优势,但是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在兼容性方面,PC因为市场占有率几乎是碾压的存在,所以几乎完全没有任何限制。而Mac这方面就比较尴尬了。虽然App Store里面也有非常多种类的优秀应用程序,基础的像解压软件、影音播放器、QQ、微信、PS和office办公套件都有,但是工作和学习中常用的很多特殊应用Mac就没咒念了。另外虽然很多应用同时开发了Mac版本,但是在功能上却简化很多。Office办公套件更是会经常出现崩溃的问题,而苹果自家的iWork办公套件虽然好用,放在PC上的Office直接乱码,严重影响了实用性。
/ c" q0 x7 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