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100|回复: 1
收起左侧

[资讯] 唱歌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类型

[复制链接]

316

积分

2

听众

120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316
发表于 2003-12-18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j1 ]- M. U' l! K. g
从发声的角度,教师语言可以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关于歌唱教学中教师语言问题,以下分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来展开论述。5 T& F4 P; W  O9 ~
. M. Q7 u" o' ]" h& O+ d

3 @, t1 f$ w/ I) s$ L( [* c2 z* R  一、歌唱教学中的有声语言
: e4 K- x' E1 y( C: {( Y  b3 V+ _/ r% _4 P' h
' T  X0 v. o. @
  口语表达这一主要的有声语言手段是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口语借助语音、语调、停顿等使说话内容更丰富,从而产生言语的特殊表现力。歌唱教学中教师的有声语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4 J+ J; P+ Q8 ?% v$ Q% T# w
+ l% |0 d% B- ?7 o
* k7 q& ]6 _7 C( T" p( ^
  1、灵活的比喻" E- x- v6 M6 l' }- O2 J4 Q

8 u' ]+ R7 j  s8 U: k8 C! M! V" l0 H, t: ?
  在歌唱前,首先需要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扩展的共鸣腔体。构成“歌唱乐器”的人体器官,如声带、喉部、咽部、口腔、鼻腔、肺部,大都是长在人体内部的可变机体,怎样才能使这些触摸不到的可变机体逐步进行训练,从而形成一个歌唱所需要的状态呢?首先应做到的是使学生能够体验并做到呼吸气流通道的稳定与扩展。在中小学校的歌唱教学中,仅仅讲述以上声乐基础知识,恐怕既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也恐怕很难做到。此时,教师好的示范也许可以让学生在模仿中探索到一些调整自己机体的线索,但如果能巧妙地运用灵活的比喻,往往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动作和感觉用于教学中,通过这些感觉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如:训练气息下沉时,用闻花的动作;双手提水的感觉去体会就不至于把气吸到胸上;使用“大吃一惊”“闻花香”“双手提水”等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比喻,使学生较快地体会到了歌唱通道的扩展与歌唱中呼吸的方法。
, _0 w& F) ]4 D3 U2 n) G# X' J5 w! H8 h* D

% T$ i1 h- d6 t) s, l0 s# V  歌唱发声的共鸣腔体基本稳定以后,歌唱的乐器就建立了,如何使它演奏出美妙的歌声呢?弦乐器靠弦子,歌唱发声则要靠气息了。歌唱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是完全不同的,它除了比自然的呼吸吸得深、吸得多之外,在呼的时候还要保持着吸的状态。这种歌唱的呼吸,送气有力,控制也有力,可以产生有控制的强而有力的气流,经过训练则可根据需要送出不同流量气流,唱出轻重急缓、连、断、跳等歌唱所需要的声音。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推车下坡要向后拉着点,以控制车下滑的速度”来比喻“吸”控制“呼”的整体呼吸原理。还用“喷雾气喷水,而不是水龙头放水”,让学生体会歌唱时送气的力度和速度……还有,在训练声音靠前唱时,是“让你的声音先向后划圈再抛向前方”“让声音坐在气上滑出去”等等。* P7 \3 i2 w) c! ?
8 m4 r3 J" k- O, L" |+ A) f+ p

1 g' B+ G4 E! a; B) J+ F) \7 {  使用以上的这些灵活形象的比喻,在歌唱教学的技巧训练中往往会使歌唱者产生豁然开朗的感受。0 H8 ~, L! |! U/ W

7 l/ m. O& R2 A7 v3 S' L5 D, ]! A+ C* e4 u& c. V
  2、适度但不过分的夸张
6 R! u  R: L. R4 Q( F& f6 l; d9 d. R: V8 T
; b) b: ^. O2 q  T
  在中小学的歌唱教学中,学生歌唱方面的的先天条件和演唱水平不尽相同,绝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经过严格系统的声乐训练。因此,在加强基础训练的时候,对感觉的描述一定要适度、恰当,适当地运用夸张的表述方式,有助于学生找到练习的要领,但是如果过于夸张玄妙,则会让学生感到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如有些老师会用这样一些语言帮助学生找到感觉:“喉内的压力变化就像挤牙膏的感受”、“唱高音感受就像飘出头顶的风筝”、“声音支点像在小腹上倒撑一把伞”等。这类语言也许对少数想象力非常丰富且又富有演唱经验的学生来说,可以勉强理解,但对绝大多数普通的学生来说,实在难以把这种感觉的描述和美妙的歌声联系在一起。倘若学生仅仅凭借教师这类感觉描述而相信自己已获得了教师描述的感受,却在实际情况下无法唱出教师所要求的声音时,则会使学生感到不知所措,从而失去学习声乐的热情和信心。/ ~9 z5 d/ R; G: [, w
2 A. a, \7 i/ r1 F7 T, J. U
& j/ ]& L1 T6 K* F
  此外,在引导学生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时,更要注意语言中情感表达的适度。我们说教师语言中传情达意的手段是极其丰富的,语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气的强弱等变化都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样一句话,运用不同的音量和速度,不同的重音和停顿,不同的语调和语气说出来都会表达不同的含义,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把语言和所授音乐课中的歌曲歌词或曲调结合起来那效果会更佳。相反,如果为了追求某种结果而过于夸张以致变得矫揉造作,那么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 V7 Q% `$ P, l. h# [( g) }! w9 R* }% ]+ N/ {
  因此,运用夸张的方式解决歌唱教学中的难点、帮助学生体会某种特定的技巧与情绪的时候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把夸张掌握在教师内心真实情感自然流露的范围之内,掌握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以取得最佳的效果。7 s) d& `# O/ I& x
6 F, Z3 ]/ z% F8 s" `4 U# a9 b$ t8 ?

+ x# t$ d! S/ l  3、准确的用词
2 E2 f, y1 F2 }$ R& [5 h5 ]2 u5 S! a3 x
9 W( m# m1 p3 ?' t4 ~2 _1 l$ p  E% w7 S
  所有歌唱教学的术语都有确定的含义。但在某些术语之间,由于字面上的相似或含义上的近似,有可能使我们在具体应用上发生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某些技巧训练时,选用词一定要准确。例如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唱出优美通畅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要有匀称的音波的。当教师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时,应用“波动”而不能用“摇动”或“摇晃”之类的字眼。虽然两个词意思相近,又能形容声音的动态感,但决不能混淆乱用。“波动”的歌声是歌唱时通过稳定的共鸣腔,依靠正确的气息流动,发出的流畅均匀、圆润而悦耳的声音,而“摇动”、“摇晃”的声音却容易使听者神经紧张,有不稳定感。“摇动”、“摇晃”的声音是因气息不通畅,喉头紧张的错误发声方法造成的,是应该在我们的教学中全力克服的。再如:形容声音色彩上的“明亮”与“尖锐”两词,“明亮”的歌声给人以明朗、清新、健康向上的感觉,它使得歌声悠扬舒展而富于光泽。而“尖锐”的声音虽有明亮的成份,但却缺乏应有的泛音和波动,因而呆板单调而没有感染力。再如形容气息支持时的“扩张”与“撑”,形容歌唱状态的“兴奋”与“紧张”等,都需要用词的准确,以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教师的要求,不至于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倘若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好这些近义词之间的使用分寸,就有可能导致学生技术操作上的失误,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 a& H2 C. c1 X: `( R4 i- C
6 h2 W& W. l( M6 p% s* ~6 d( S+ V( g1 m
  4、富有情感的范唱
8 @0 f( e5 D% ~$ s3 s0 M4 Z) n. e& h/ Z  G
' M' f* h' [1 R* U9 u" W5 c
  歌唱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交流,思想的交流,因此,从广义的层面来看,教师的范唱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师教学语言的一个部分,甚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音乐教师在范唱是须力求情感真挚,以情感人,声情形具佳。范唱本身是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歌曲内涵的基础上,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二度创作中,使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就被歌曲蕴涵的美所打动,进而产生“一定要学会它”的欲望。因此,成功的范唱能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比任何口头要求来得见效。( }4 R8 }# X) M& k! J; L7 D
9 `% y. \. o6 o# }1 J; o
8 @$ l8 K2 \' K9 v
  一位老师在谈到自己进行《可爱的家》这首歌曲的教学时,在认真钻研作品情感的基础上,以优美舒展的歌喉,自然柔和的情绪范唱,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特别是歌曲1—13小节,用中强的力度,稍慢的速度唱;第14—17小节,再加强一点力度,用f来唱;第18小节—22小节的前二拍力度转为弱,以发自内心深处的深情唱出对家庭的无限依恋,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温暖、祥和的艺术境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自然而然地会用自然、柔美、祥和的情绪来学唱这首歌曲。
- v2 ]/ r$ d% S8 P& \4 M- R/ t+ |1 Q4 Y- _' n3 b! y7 N% d: _( G

3 k5 L" I$ }, ~+ V  精彩的范唱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身后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范唱起到打动人心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致力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提高音乐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技巧,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学、美学修养,使自己拥有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功底,有效地把握住歌曲作品的内涵,从而科学地运用嗓音,通过咬字、吐字和科学的呼吸方法进行歌唱,达到范唱所应取得的显着效果。0 T+ d* c! S+ M. g9 V

1 x+ L& K; {' `4 v- s( U3 T1 \( D. f, N9 a5 ]% e. p& m/ u9 U
  5、委婉的引导
: _. H' ?# B6 }1 Z4 m+ h0 l0 x4 x9 z$ Z
5 T8 S8 Y0 f' ?4 n- Z0 K6 k8 i0 B% D
  歌唱本身属于音乐表演的领域,学生在进行歌唱表演的过程中,自然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感。这时,运用委婉的引导性的语言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举例来说,在课堂上,教师有时会点名让同学演唱,结果学生唱得不理想。这时教师就需要注意:绝不要轻易说出“你不行,五音不全”等诸如此类的语言。这样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与欲望,导致学生的惧怕心理。这时需要采取的语言策略是首先予以肯定和鼓励,然后再指出不足,例如“这位同学唱得还是很不错的,大概是太紧张或不太熟练,有些地方没唱好,没关系,多练练就好了!”等等这样的语言,这会使学生增加信心,在今后的学习中能主动克服自己的紧张状态,逐渐做到勇于表现自己。
/ x( U9 Q- k5 T. u6 d* Y! ?) |: k  a8 j( ~4 x7 j* F+ h; |- v
" l2 F4 g7 n) ~) t
  因此,通常情况下,教师不要用训斥和命令性的语言与学生说话,因为这种语气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与歌唱教学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参与歌唱活动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
, _, M( _  C1 i, t
" m# T3 H7 ?7 {
3 J$ Z2 Q% y8 f  二、歌唱教学中的无声语言
& y8 Y, M# V0 _. m* M- N/ k* y2 L# ?
" I9 @: q* [7 z1 P' K
  从广义上讲,语言还包括书面语,体态语这两种无声语言。书面语,是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语言;体态语,也称态势语,是指用体态,动作,手势,表情之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如点头,摇头,招手,摆手等,它是伴随口语而出现的一种补充语言。教师的板书、体态语、空间距离、礼仪等无声语言和口语表达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作用。
7 v* R) h0 o5 B& O4 e0 I
5 ?( o9 ?: ^) w" ~9 l. k, ]4 m& K" z; Q+ H1 m# f3 |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列斯在研究人对信息的接受情况时曾说:“人的信息=7%文字+38%语调+55%表情”,面部表情是人表达思想的有力工具。教师的面部表情在教学信息交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行为的肯定和否定、对教材情感内容的把握和表现、深层情趣的理解都能通过面部表情表达出来。教师自信开朗的表情、友善和蔼的微笑,能使教师具有亲和力,拉近师生的印象距离,还会增强学生的信心。
2 {+ m% L. o( i, u5 a* n0 q; r3 k( X
" \! x3 d7 g( E1 H! D# F  L$ s6 d* U  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与口头语言相得益彰。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是对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态度的反映,正所谓“眉来眼去传情意,举手投足皆语言”。教师形体语言和声音语言的和谐运用,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是教学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一般来说,教师的体态语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 f- j) c5 \  I

% g& f, i  c* {) {# b1 ~* R6 C$ ?" U. ^6 x
  1. 眼神7 @4 R0 x( t& z* K4 u3 S5 A* a

! x, G4 [1 l- d+ n; V2 K
. {9 @7 J# y1 K$ l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在音乐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可通过双眸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神去“解读”学生。教师如果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眼神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会对音乐教育教学产生有益的影响。利用眼神可以达到心意沟通的境界,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避免语言过多给学生带来厌烦感。对学生上课时出现的走神、唱歌走调等现象,有时候用语言批评指正效果就不太好,而用眼神进行提醒,既不会破坏课堂气氛,也不会让学生丧失自信心。
+ F0 |4 |! d6 Y8 a" z0 S* `! V. E; l) R8 `& M8 @! b& N* `

. L( l) d1 K; k( l9 U2 F  眼神的积极作用可涉及歌唱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教师的眼神对学生理解作品也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提示学生表达歌曲的情绪的的时候,或悲或喜、或抑或扬的情绪特点通过教师的眼神流露出来,胜过不断的口头语言的提醒,同时也保证了音乐的正常进行和音乐形象的完整。
3 o# l; q; d; \# F0 y. ?, g2 o
0 H5 k; e' a; J/ a- }% j9 U: q: Q5 h& f/ b. a2 }2 h
  2. 身体姿态、表情与口型2 \' M6 R: o' |: f$ b! V& N
4 L4 r9 ~% j; b

( m7 A& ]/ M: ]" K  身体姿态是一个人精神和个性的直接体现,同时又是构成其风度美的重要因素。口型、身体姿态与表情是无声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教师应该像一个演员,用自己精湛的技艺牢牢地吸引住每一个学生。在歌唱教学中,教师端庄的站姿、充满活力的步伐,会增加讲课的吸引度和知识的可信度,能保持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学的姿态表达,是教师的素质修养和精神内涵的审美提示。因此,教师必须讲究姿态美,力求自己的姿态自然、大方、得体,给学生以稳重的感觉。! X- S# J8 }* b, g# Q3 I/ u% {9 F
' I( e8 J; @2 A  @. j8 c
) B# K2 f% d9 y; k
  面部表情与口型也是形体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灵活地运用好口型与面部表情,能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理解作品。教师的面部表情是表达思想的有利工具。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面部表情应该是自信、友好、开朗和蔼的。如在辅导学生练习音乐的演唱技巧时,教师应以和蔼热情的笑脸、一丝不苟的投入和鼓励信赖的表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消除紧张感,提高信心。此外,口型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唱歌过程中,在力度、速度等方面做出对比时,教师若用有声语言就很可能破坏了歌声的优美,而用无声的口型加以提示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而且在演唱歌曲时,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等能提示学生把握歌曲的速度、情绪,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 V' p3 \: {7 \4 R% }! q  m
$ t7 G: m* I- L3 Z3 {7 l& I1 t( t+ B
  3. 手势
7 W+ R) ]3 X. g, @1 C: G1 y" \0 z
  G/ b, [# ^4 W! B, x; S
; {' V2 f! U' U; y+ M" q  手是人体中强有力的表情器官,可以描摹复杂的事物状貌,传递丰富的内部心声,表达特定的含义。手势是显示教师的态度、性格、情感的窗口,因此,它更多地被用来组织教学、协调师生关系。简洁明确、大小适度、自然亲切的手势,可以有效地帮助音乐教师的歌唱教学,音乐教师应当能够熟练巧妙地使用这一有力的表达工具。合唱时的指挥就是显而易见的手势语言,而且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歌唱教学时必须使用的简洁有效的手段。往往在组织学生唱歌时,教师指挥或鼓掌打节奏对于帮助学生把握乐曲节拍、形成节奏感等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在教唱一首歌曲或者是欣赏一部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语言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 f7 P1 ~* m2 W) ^% s9 d* U$ |+ c. w
% c+ W' A9 g! e/ J; h
, a0 Y0 Z: Y4 e2 M+ t  总之,歌唱教学中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无声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歌唱技能直至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都至关重要。这些表面上无声的语言,却有极强的内在感染力。教师暗淡的延伸、麻木的表情,无精打采的姿态,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师炯炯有神的目光、饱满关注的神情、张驰有度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会让学生精神倍增、全神贯注。* b( B5 G, O) Y! k, V. b
# w9 {. ?8 x: c! U. H$ N5 c) a

) b1 G9 {* Z) H3 _# [$ j3 ]6 t  三.结语
3 M2 R7 Q- h, {5 [0 y# F$ L8 h) W2 M' K, @

, I2 L) ^; N, t/ X* \! c  语言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外,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文学修养,使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在每一节课上都有完美的结合,并与学生融为一体。只有这样,音乐教学才能切实让学生感受美,才更有吸引力,也才能更好地达到美育的目的。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将会像音乐作品美一样,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这就对音乐教师本身在师德修养、音乐素质以及对文学内涵的理解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艺术的语言、丰富的教学经验,使课堂丰富多彩,富于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C. Y3 L4 R) C- c6 K3 b9 Y( f

# V" _8 s* W& M& o$ g5 r- e0 c  在实际的歌唱教学中,仅仅做到上述的几个方面是不够的。歌唱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歌唱家,她是为传道授业而开展自己的一切活动的。一个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本人教学风格的最好体现,标志着教师本人的功底和对教学把握的深度。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才能不断地提高歌唱教学的语言技巧,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日渐提高。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6 )

GMT+8, 2025-7-12 20:00 , Processed in 0.02500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