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 流行音乐比赛应当如何举办和发展?

[复制链接]

7572

积分

3

听众

-303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757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9 11:4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流行音乐比赛应当如何举办和发展?

2009年似乎注定是一个流行音乐比赛的热乎年:当“快乐女声”、“绝对唱响”等选秀相继启动并热烈PK之时,中国流行音乐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大赛———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简称“金钟大赛”)也已于6月中旬在成都首次亮相。以后又相继在西安、沈阳、京津、深圳等地举行分区赛和总决赛。这场以追求“专家叫好,市场叫座”为目标的流行音乐大赛,在报名方式、比赛形式、评判标准、评选机制等多方面都做出了改革、创新和突破,因而甫一露面,便引起了巨大争议和反响。

这场吸引了15万人报名、150多万人上网点击关注的流行音乐大赛,其赛程中间更是风波迭起,争议纷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其焦点对准的是一个:中国的流行音乐大赛应当如何举办和发展?

“专业歌手”和“社会自由音乐人”PK——谁更有优势?

2007年,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国音乐金钟奖首设流行音乐大赛,两年一届。由中国音协、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市广电集团具体承办的本届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进行了一项大胆创新:第一次向社会自由音乐人敞开大门。因此,报名参赛的歌手特别踊跃,到目前为止,至少有15万人报名参赛。其中来自各级音协及专业院团推荐的选手与来自社会自由报名的选手,基本各占一半。

在武汉开这样一家的除甲醛店还怕没生意?

以前的金钟大赛总给人一种“深谷幽兰”、高居“庙堂”的感觉。为何本届比赛要向非专业选手全面放开呢?中国音协党组书记、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对此解释说:“我们有大量的很优秀的歌手是洒落在民间自由体制下的,我们的想法是宽进严出。一方面强调大众的参与,让大赛带给大众的是一种节日般的快乐。但随着赛事的不断进展,比赛可能会越来越残酷,越来越职业化。这就是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的独特之处。”

金钟大赛的这一改革,获得了诸多音乐人的好评。中国音协的一些人士认为,这是一次非常值得尝试的创新与探索。艺术的本源就在民间,而殿堂艺术回归民间也是它最好的归宿。这种回归不仅是对民间的反哺,更能从民间吸收新的养分,使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自身能够不断良性发展。

在西安赛区30进10的比赛评委席上,一位高鼻梁深眼窝长发飘飘的评审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著名的维族音乐家“灰狼”艾斯卡尔。这位在国际上颇具声誉的音乐人,说话非常率真:“我也是自由音乐人,我唱了20多年,我一天专业训练都没有接受过,不是一样很好吗?”

事实上,在比赛现场,一些专业选手在与非专业选手的PK中,并没有占什么优势,反而是非专业选手更受现场观众的青睐。

在沈阳赛区50进30的比赛中,男子组第二组比赛出现了两个相同的最高分,但分数相同的王立伟和高源只有一位可直接晋级。结果是王立伟搭上“直通车”晋级十强,理由是王立伟的音色非常独特,演唱曲目的选择也比高源更到位。

王立伟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民间草根歌手,他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因为酷爱音乐而选择了一条跟专业截然相反的道路。在大连酒吧驻唱的他被问及晋级感受时,王立伟表示本场选手的水平都相当高,他能胜出也许是因为比学院派选手有着更丰富的现场表演经验,在水平相当接近的情况下,评委更加考虑的是现场发挥和音色特质。

但这样一次改革却也遭到了一些质疑。成都赛区的一位专业选手在被非专业选手淘汰后炮轰金钟赛是“以邪压正” ,以致于现场顿时一片哗然;在沈阳赛区,某音乐学院老师冷声指责了该项比赛近十分钟,并“威胁”从今以后全校师生不参加金钟比赛。 众多职业歌手在被业余选手PK出局后,更是纷纷“同仇敌忾”地责问,凭什么职业的还不如业余的?

在专业院校的接连质疑之下,沈阳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的系主任夏寒却带着学生一起登上金钟的舞台。谈及为何要力挺金钟奖,夏寒认为本届金钟奖赛制作了重大调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院校培养流行音乐专业学生,本意就是要真正实现流行音乐的大众化,专业学生需要吸取更多的舞台经验,塑造自己的风格曲目。

著名作曲家肖白和自由音乐人艾斯卡尔都认为,流行音乐不应该再区分什么“专业”和“非专业”选手,流行音乐本来就属于大众,硬要把它拔高,脱离了大众,也就不是真正的流行音乐了。所以“学院派”的选手被自由音乐人淘汰掉的现象也很正常。

应当说,此次“金钟大赛”面向大众,将来源于大众的流行音乐重新回归到大众之中,一方面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让长期“养在深闺”的歌手们接受来自江湖的冲击。自由音乐人可藉由此次比赛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体制内歌手也可以走出演播厅,直接面对大众,砥砺自身的风格,应该说,金钟大赛的这一改革,对于两种体制下的歌手都是利大于弊,是个双赢的局面。

“广场比赛”和“演播厅表演”——哪个更适合流行音乐发展?

除了首次向自由音乐人敞开大门,本届金钟大赛的广场赛是另一大创新。赛事承办方深圳广电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大赛的一个特点就是一反以往比赛都在演播大厅举行的惯例,突出“广场”概念,通过“广场”让流行音乐回归大众,与民众亲密接触。

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秘书长金兆钧认为,如今不少歌手脱离大众,甚至沦为晚会歌手,据他所知,不少晚会型歌手甚至小有名气的歌手,都对广场赛发怵。

广场赛的形式获得了大多数评委的肯定。他们认为广场赛可以让流行音乐真正成为与大众互动的艺术,而且这也是不少国际比赛的通行做法。本届金钟大赛西安赛区评委肖白是著名作曲家,曾多次担任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国家级音乐赛事评委,他说:“今年为什么要做成广场式的,就是让流行音乐的比赛或者流行音乐的歌曲进入千家万户观众的耳朵和心中。”

从比赛的现场和效果来看,的确有一些专业选手似乎患上了“广场恐惧症”。在沈阳赛区,在当地音协推荐进入50强的选手开赛前几天,陆续出现了退赛现象,退赛的主要是一些专业选手,最多的一次是来自沈阳某音乐学院的6位选手集体退赛。这些选手的退赛理由基本相同,都觉得本次大赛的广场赛模式和激烈的赛制不适合自己的风格,对比赛没有把握。并指责这项中国流行音乐唯一的国家级大赛越来越“流俗”,偏离了专业大赛应有的风格。

广场放歌和演播大厅的演唱的确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能不能调动自己的情绪,并有效地将情绪感染给观众,是演出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广场赛还设置了清唱的环节,在没有伴奏和声的情况下,只要声音稍有瑕疵,就会显露无遗。这对于长期在电视演播厅和录音棚唱歌的专业选手而言是个完全陌生的“玩法”。前两站许多专业选手被“挑落马下”的经历,无疑给沈阳的专业选手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衡量再三,选择退赛,也未尝不是个保全面子的最佳方法。

对此,担任比赛监审的金兆钧先生评价说:“退赛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广场赛什么结果都有可能发生,他们觉得自己胜算不大,才会选择退赛。”

担任评委的著名音乐人谷峰则说得更不客气,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服务社会,音乐也不能例外。尤其对于流行音乐来说,你觉得自己是学院派,心里没有观众,连广场都唱不好,你就不能称之为流行音乐歌手。退赛不仅仅是落伍,更是对音乐和自己人品的亵渎。”

“专业化”和“个性化”比较——流行音乐应如何评判优劣?

流行音乐歌手的比赛应当怎样评判高低优劣?这是一个非常难以下结论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搞了一个很有名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决定选手命运的是台下一溜正襟危坐的有名的打分的评委,分数最高的那个人就是获胜者,但这样的获胜的歌手在大众中似乎名气并不大,即便当年获得了流行音乐组冠军的谷峰,到现在也还是鲜为人知。

由湖南卫视几年前推出的超级女声,没有分数,只有手机短信和PK,谁的人气高,谁晋级,即便是第六名的黄雅莉,到现在依然有很多的粉丝。

青歌赛和超级女声,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歌唱人才的选拔方式,前者非常严格和正统,但观众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比赛缺少些个性和特色,在这个娱乐快餐式的时代,不能完全满足大众的口味。而后者又过于娱乐,娱乐到后来选秀节目遍地开花,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就是想探索出一条在专业化和娱乐化两者之间平衡的新路子,实现“专家叫好,市场叫座”的目标。

金钟大赛改变专业赛事评委的绝对评判权,极具特色的广场卡位赛和广场人气对决将反转悬念渗透赛事始终,现场观众呼声分贝值(选手人气)将成为选手关键时刻扭转乾坤的法宝。在分赛区选拔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一试”、“二试”概念,专家和大众评分按7:3比例,让观众充分参与比赛。

这种比赛制意味着,你光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没有评委的首肯,你不能最终获胜;你光有评委的首肯,没有观众的认可,你连获胜的门槛都进不了。

什么样的流行音乐才是好听的,是观众喜爱的?这又是一个见仁见智,很难作出优劣评判的难题。

被誉为“最敏锐评委”的王晓峰说:“我们以往的比赛更强调它的专业性或演唱功底,但这一届金钟奖评委的一致看法是,在强调专业性的同时还要强调个性化,流行音乐的特点就是时尚,与时俱进,青春活力,所以不能拿以前参赛的模式今天同样来演唱。金钟奖要找出一些非常优秀的歌手进行市场化的包装,这是今年金钟奖最大的一个不同。”

音域、音色、音准、节奏本是传统歌唱比赛中最重要的几个衡量标准。风格和个性虽然也在评判的依据之列,但是始终不是最重要的刚性要求。然而本届金钟奖,专业评委们的评判标准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许多实力雄厚的歌手被80后、90后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冲击得七零八落,那些风格独特的非专业选手们虽然在对声音的掌控和演唱技巧方面不如自己的对手那样纯熟,但是却能以更具时代气息的唱法和台风征服评委,夺得决赛的入场券。

应当承认,相对于传统而言,这种“离经叛道”的评判标准多少有些让专业歌手难以接受。评委的“指挥棒”似乎正在从单一的专业性向市场化转向。选拔的目的似乎并非如原来那般追求学术的正确而是更多地考虑市场对选手的接受。相对于报名范围的扩大和赛制的改变,标准的转变无疑是此次金钟大赛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变革。

改革和转型的阵痛是难免的,但金钟大赛能一改以前“孤芳自赏”的清高,果断地向社会自由音乐人敞开大门,走向广场,推崇个性化演唱,这种走近大众和推广流行音乐的诚意是值得肯定的。我们有理由期待,深圳用它的充满活力的创新机制,借助于本届金钟奖的选拔平台,从民间挖掘更多的草根明星,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创造出神奇的组合效应。而这,正是金钟大赛改革的目标和初衷。
音频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