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4-26 18: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洋管乐吹出丝竹之声
聂影演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出自他本人的改编。很多人一听是以小号演奏,都以为是报幕有误。印象中,人们以为缠绵悱恻的“梁祝”当应由二胡、小提琴等乐器来呈现。激越的小号如何胜任?然而,聂影的演奏风格内敛秀气,他以小号模仿弦乐,但又不失小号的明亮。他少时便热爱中国民族歌曲和二胡,以至耳边总是萦绕着民族乐器的旋律,以小号模仿弦乐惟妙惟肖。近年来,他愈发热衷于将中国民歌传统音乐改编成小号演奏版。除了“梁祝”,他还改编过《二泉映月》。“有位华侨听过后对我说,二胡演奏听来悲切,小号版则仿佛给人带来一些希望。”聂影说。
聂影的小号音色独特,不温不火,这与他蕴藉的个性很是相似。他称,随着年岁增长,他不再像年轻时那般刻意追求炫技,更着重展现音乐内在的味道。在当晚演奏阿尔班改编自贝里尼歌剧《诺玛》的《“圣洁女神”变奏曲》时,后半部分固然有令人瞠目结舌的炫技,前半部分的抒情片段充分展现了聂影本人对音乐之美的感悟与诠释:朴素真挚亦能催人泪下。
甘霖盛赞聂影的演奏将管乐器吹出了丝竹之音:“犹如一把小提琴华丽地炫耀着那些极速音符,流星雨般的琶音在他那三个活塞键之间神秘地变换着魔术,尤其是聂影小号音色的精致,几乎能与小提琴并驾齐驱。这首变奏曲的技巧难度至今仍是小号里的‘帕格尼尼’。用小号演奏的“梁祝”更是向观众展示了聂影对自身音色和乐感的自信。我和聂影从小一起长大,他以前‘封闭’的内心早已荡然无存,如今俨然是个大气无私的男人汉,才会成就今天的胸怀。”
聂影表示,丝竹般的音色需要精准的气息控制。他轻如鸿毛的演奏也试图纠正国人对西洋管乐的错误认知。“在欧洲,西洋管乐的声音往往给人柔和的感觉,一点也不粗暴。”他进一步指出,“此外,管乐演奏家必须身材高大,或者女生不能吹管乐,都是错误的观点。”
键盘基础不可或缺
谈及当下中国对西洋管乐的培训,几位正在中国执教的外国艺术家们颇有感触。“孩子们起步得太晚了。”长笛演奏家Elzbieta Wolenska称,“目前学习管乐的大多是青少年,其实在学钢琴两、三年之后,便可转向管乐。但相比小提琴和钢琴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普及,学管乐的孩子太少了。”
几位外国艺术家均强调,钢琴演奏基础对孩子们日后的管乐学习很有帮助,尤其在培养乐感和音准上。“他们不仅是管乐演奏家,也能弹得一手好钢琴。”聂影透露。“如今,中国各地普通教育学校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你是学习歌唱、器乐、民乐,只要学习音乐,你都要让孩子先接触键盘乐器。”
聂影说,小提琴、钢琴对演奏者的身体条件有较高的要求,比如需要手指修长,对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在控制乐器上更有难度。但管乐演奏只是要求嘴唇不能过厚即可,且很容易上手。“一般小孩学习两年便可很好地在台上表演了。”相比管弦交响乐团,组建管乐团对学校而言较为容易,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爱好。
来自“歌剧摇篮”意大利的Terzer有一位中国妻子,算是半个“中国通”。他认为,或许西洋管乐在中国缺乏天生的文化土壤,以致群众基础较弱。在欧洲,从事西洋管乐演奏的人群如同一个金字塔,既有顶尖乐手,也有庞大的基础教育从业者。哪怕是在乡村小学,也能遇见演奏水平不俗的管乐老师。中国的管乐演奏人群构造则犹如迪拜的阿尔法塔,尽管也有出类拔萃的演奏家,但底层缺乏优良的师资。这也成为中国发展西洋管乐的掣肘之一。“我呼吁所有的音乐教育赶快派驻有能力的音乐老师去教育孩子的音乐基础,越基础的东西越要高水平的启蒙。”甘霖说。
甘霖认为,西洋管乐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但相比钢琴、小提琴的西洋乐器,管乐在中国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相对“小众”。“一个城市的文化可以渗透进每个家庭,每个家庭素质和修养则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命运。”他说,“剧场座无虚席,比以往观众明显密集了很多,我想这与中山管乐爱好者多有关系吧。经过我现场调查,发现六成是艺术沙龙忠实的观众,四成是管乐爱好者。说明这几年我们对观众的培养卓有成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