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294|回复: 3
收起左侧

[资讯] 歌曲作法十二讲

[复制链接]

5561

积分

3

听众

-9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5561
发表于 2006-11-21 0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讲  概    论
: Y+ K( l2 @+ |
- k# x; e8 X; I5 p) s- O+ {    一、创作歌曲的基础
: r4 _3 T* J, h5 B, x    歌曲是音乐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它历史最久,与人同寿;它普及面最广,与人同在: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最密切,与人同乐。它能直接、敏锐、准确地反映人民的心声。. @$ P0 c$ F2 Q( S: j, f, w
    歌曲的种类非常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不同的分类。如以演唱形式分类,可以分为独唱歌曲、重唱歌曲、合唱歌曲、齐唱歌曲以及歌表演、表演唱等等。从社会性来分,又可以分为礼仪性歌曲、群众性歌曲、娱乐性歌曲和艺术歌曲
% d- [# H! S' E% g# J$ W+ r等。从作品的产生则可以分为创作歌曲、民间歌曲。我们这本教材,主要是围绕独唱、齐唱和群众歌曲的创作,兼顾其他形式的一些技法,来探讨创作中的技术问题。
4 H# c$ ]4 k7 c" y" C8 n    历史上许多著名作曲家都很重视歌曲创作,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古今中外出版过许许多多“歌曲作法”之类的理论著作。这些论著是名符其实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家的任务,就是要对成功的作品,以及被群众和历史肯定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前人的经验,把它们系统化、条理化,概括成若干必须遵从的原则,以指导后人的实践。当这些原则被实践所否定的时候,理论家又去修正、补充,作为新的原则确立下来。历史就是这样) M% s6 E; Y9 [; F, W1 w) o1 Y
走过来的。这个历史告诉我们:
% b+ z) X9 c+ }3 z    1.要学好理论,因为它是前人成功的经验,理论家研究的精粹。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可以避免盲目性,可以少走弯路,更快捷地达到艺术的顶峰。在实践当中,确实有些作者并不具备理论知识,而写出了成功的作品(这种现象不
" H6 p) C( Y0 p0 I, Z仅音乐上有),但这并不能证明理论是无用的。我们需要的不是靠偶然产生少量作品的作曲家,而更需要的是有坚实的基本功作指导,能适应各种题材和体裁,能够创作出丰富作品的成熟的作曲家。+ V6 O7 Z2 {4 Q5 q! A; T0 R
    2.实践是第一位的,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课堂上、书本上的知识,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地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把“要我怎样”变成“我要怎样”。9 \+ n. }! H( J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作品的高低与成败.一项理论是否正确,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做出准确的结论。作者才能真正汲取经验教训。
6 V- [* V: @3 Z( B+ M    二、歌曲的构成——歌词与旋律( ^2 C2 k5 `. P% p7 c
    歌曲包括两大部分,即文学部分——歌词,音乐部分——旋律。无词歌、声乐协奏曲是特殊形式的歌曲,是器乐化了的或是由器乐表现的形式。
) _2 V! r2 J; s& N% R$ S1.歌词部分。歌词是歌曲创作的基础。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先有歌词,曲作者根据歌词提供的意境、结构、情调和风格来谱曲,一首好的歌词应当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与可唱性。离开旋律时,它又应当是一首好诗,简单说来,它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 Y, `2 S! E' |" D3 [$ `* \, a& V
(1)感情准确、丰富。  
* i% d: U9 o5 b    (2)形象鲜明、生动。  / w! q, G/ X7 G% I3 v* j& E  R
    (3)视角新颖,有个性、有特点。  1 o5 v. k1 h! h  n. n5 b* l
    (4)长短适中。
4 I3 H% J: \0 L1 y    (5)词句顺畅,节奏明快。 . M; i% u" T9 o- @5 S# k: E
.  (6)大致上合辙押韵,对仗工整。1 U# L4 y1 a% C" Y* ]" B. D$ q7 |* ]
    以上是从艺术的角度讲的。如果从政治的、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当然还应当具有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符合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的要求。0 B9 q5 y' q- P) H6 X  C) \: f
    2.旋律部分.虽然在创作程序上处于第二位,但在歌曲的成功与否上,则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它是歌曲飞翔之翼。
! k* @0 ]* u8 s% s! K如果我们把旋律分解开来,分析它的各种要素,便会发现它是由以下部分组成的:  
$ n* r% T3 q  x4 P  ^7 W(1)旋律线、2 r! |' I0 u2 j, _5 c4 p
   (2)节奏型(长短的组合)
( G2 R( z$ G- z7 ]   (3)节拍   
. O" V1 s% V$ T3 J& E   (4)速度
4 I; j# X. n6 b1 v* E; ^   (5)调性
4 j: Y2 m2 L; [   (6)调式1 {9 u& ~" B# y
   (7)结构
0 O; A. a! G$ R, k   (8)和声(单旋律表现为内涵和声)
8 g) K! E. p0 L( x5 W# V   (9)声部关系(多声部作品)      : n: R# ^- z4 w3 z, B5 [* P9 p5 n# r
   (10)伴奏
  ], n# {3 w$ L1 l" j) r, A对于这些要素及其使用方法,我们将逐一讲解。
7 f! d: L; m# R0 S' W三、几点忠告
0 N4 t, V  T# e  作为“歌曲作法”的概论,这里要向学习者提出以下忠告,它们应该贯彻你的全部学习过程,甚至是全部创作生涯!
- g- v; u6 F' N) t* R; B    1.歌曲的旋律必须有自身的、独立的艺术价值。古今中外许多成功的歌曲早已“死亡”,而它的“灵魂”却仍然生存在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中,作为器乐作品的主题,作为标题音乐的主导动机,甚至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时代的标  V8 [" i5 S8 K9 p  v7 O
志而出现,这就是它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所在。. V" H8 w' T4 _, H1 u- ~, x1 m' t
7 t: Z: Q/ U0 a4 r
    旋律与歌词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决不是简单的注释、翻译或图解。甚至有时旋律与歌词的韵律相违,却也取得了成功。如《跟着共产党》(沙虹词,王久鸣曲):( |9 V- G! _9 _/ `, J  y& h) k$ O

, R4 T% U0 _# v8 ~: k    许多人对此提出过异议,第一句在词曲结合上存在着明显的失误,然而它仍然是一首成功之作,仍然传唱不衰。其原因一是旋律本身形象是准确的,具有歌颂的性质。二是它的历史作用。它是第一首中国共产党的颂歌,它代表了一个时代,这种历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它的失误就被原谅了、通过了。6 j: ]% J2 _2 B0 S2 g( v( c7 A

- _% l% Z: G8 f" g5 C再如《英雄的赞歌》(公木词,刘炽曲):/ N- C3 Y* _2 L2 ]7 P
/ U6 Z: |1 I" }: O, ^
作曲家没有简单地处理“英雄”两个字,而是顺随旋律的自然流向而下行,造成了“倒字”,但唱者、听者都没有感到不舒服。什么原因? 是优美的旋律给予了补偿。3 F4 h# U, K( Z) }# y% \, [
再如’《长征组歌》中的《飞越大渡河》,其歌词是:: R- D. n# W% T
        水湍急,山峭耸,+ R+ L+ G6 `$ S7 ]6 y
        雄关险,豺狼凶。
& I4 e4 a1 \, ?; [6 l        健儿巧渡金沙江,6 _3 V( J$ f: Q* @& U' s
        兄弟民族夹道迎。  s' Y8 w4 X' v- d
        安顺场边孤舟勇,5 R( {  W+ l4 ?+ [$ a0 F- g
        踩波踏浪歼敌兵。( s' d  K! e9 b7 G
.      昼夜兼程二百四,5 Z: O8 `) R% _+ _! _
        猛打穷追夺泸定。
; H0 O' ^- G# |        铁索桥上显威风。9 w0 j  J  H/ d  T0 {% N; t
        勇士万代留英名。) w3 ^: `* ^' g: ~
在1 0行歌词中,情绪、意境几经转折。“健儿巧渡金沙江” 中心在“巧”,“兄弟民族夹道迎”隋绪是欢快热烈。“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是水战,“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是山地战。如果曲作者对歌词在情绪上跟得过紧,每句必跟,亦步亦趋,似乎是忠于原作,而实质上是把自己置于被动的,无所适从的地步。曲子失败了,当然也就谈不上“忠于原作”的优点了。这首曲子当初所以成功,关键在于曲作者采取了主动地塑造音乐形象,“以不变应万变”的方针,把形象集中在一只生死悠关的渡船上,前面有敌人火力封锁,滚滚激浪,后面又有几十万敌军追赶,形势紧迫。曲作者在此把词句的细部都统一到这一特定环境,特定情绪中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个性的艺术形象,从实质上讲,它更接近于词作者的本意。
; Z1 Z0 x  |( q2 D8 U- i2 Z2.歌曲旋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个性,有特点。在一定条件下,它比所谓的“美”更加重要。武大郎并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美”,但它有个性、有特点,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它是不灭的,不可替代的,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的美。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也是这个道理。
( k0 L" M+ ^. E9 m' s) q# O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对美的追求由浅到深,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即表象美、内在美和个性美。就歌曲而言,表象美主要是指旋律动听,有味;内在美则需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有较深刻的内涵,能打动人的心灵深处:而个性美,则更要求作者有独特的艺术见解,独特的艺术手法,独特的表现角度和独特的表现手段。
1 X! f% J# s+ s- g在歌曲创作上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条件以外,最好的作者是有个性的作者,最好的歌词是有个性的歌词,最好的旋律是有个性的旋律。在音乐的其他门类中,诸如演唱家、演奏家、指挥家等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7 m' A6 R. q" D6 I$ m8 E! v3 O
当然,作为一个初学者,有一个学习、模仿的过程,在这方面不能苛求。但一个青年初学者,在学习之初就应该立志创造有个性的艺术品,那么他的模仿阶段便会较快地结束,较快地走向成熟。4 f: ~" N9 V# s) m' \, m
    3.一个有作为的作曲家,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及社会知识。对于前者很难有所异议。而对后者,就不一定都那么重视了。我认为,阻碍我国歌曲创作向前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作者的知识面、生活面还不够广。诗家所说,学诗“功夫在诗之外”,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这个意思。  H" s4 n  O1 `: K% g
    作为初学歌曲写作的人应注意以下知识的学习。
6 r+ ?: }8 M; ?1 F" i(1)音乐领域的各专门技能: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一两种乐器(包括打击乐器)等等。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多余的,写歌曲“会写旋律就行”。岂不知,只会写旋律,合唱要别人配,伴奏要别人写,这种现象是历史的产物,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已经从中吃尽了苦头。有的作曲者的一些旋律,缺乏功能动力,内在和声关系混乱,甚至一个和弦用到底,令写伴奏的人哭笑不得。当前的.“流行热”,瞧不起“老腔老调”,就是对过去现象的一种报复。  + ?. u" P4 n2 R
(2)文学修养。诗词歌赋、小说、散文、对联等等。音乐和文学所使用的语言不同,陈述方式不同,但在功能上,都是要塑造形象.抒发感情和阐述哲理,它们在众多方面是相通的、相同的。文学研究会对作曲家有很大的教益与启发。而歌曲的创作与文学的关系尤其紧密,因为歌词本身就是文学的精粹,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就很难对歌词进行选择和处理。& G6 T6 }& p+ E/ c$ e

' L; z$ I0 E) q7 ~& g    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口头文艺形式,如说唱中的数来宝、山东快书、大鼓等。它们与语言的结合非常紧密,从中可以学到许多处理节奏和音韵的知识。如《突破封锁线》(肖华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曲)中的一个片段:; p- v  a/ N/ X, ^) t# i8 s

: P) \0 a) l( C8 {4 g+ v0 c( t9 d+ d! {9 V; \% n$ g5 x) N! s
    这里的节奏处理,就是从山东快书《剃头》中的一个片段得到的启发。
. U0 A; O& G  c* A' Y: u 3 c: I5 f7 [$ `" G
    (3)美术知识。音乐与美术的关系极大。古今中外,任何一个美术流派,都会影响音乐界的动向,都能在音乐界找到相对应的流派,巴罗克音乐、罗可可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原始主义、表现主义、自然主义等等,都和美术界有着连带关系。
( K* `1 m& G# d# ~- r6 e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是人类美学感受的两个极端。欣赏美术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在线条的运动上,会对作曲家有很大的启发与教益。& d" X& g* q9 l9 R8 o4 m
(4)建筑。人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美学中的许多原则,如“黄金分割”、“对称”、“对比统一”,都和音乐美学中的原则相一致。
8 z+ @" |& H7 ?- s# x(5)史地知识。音乐的笔触可能涉及到历史的每个角落,也可能涉及到山南海北的很多地方,因此有必要学习史地知识。
; X, C9 y; m# x. Z: O. n) v' G: A(6)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要对你所表现、歌颂的对象有所了解,对你的听众有所了解。不热爱儿童不可能写出好的儿童歌曲,不熟悉连队不可能写出好的队列歌曲,其他如煤矿工人、钢铁工人、铁路工人、商业职工等等,如果你一无所知,怎能用音乐去反映、去表现、去歌颂他们呢?" L2 @) K6 J& w* B3 @
4.天赋和灵感
& L8 q1 P' Z. q6 Z% P: M关于天才和勤奋的关系,我们常可以听到一些富于哲理的格言。就我个人的体验,我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不期而至”的灵感。我的创作冲动和灵感,常常是在苦思冥想若干时间之后,才在一个偶然的时机“冒”出来。如在睡梦中,在乘公共汽车的中途等等。如果没有若干时日的苦思,这灵感是绝不会到来的。  z& L5 j! u/ G/ ]
苦于缺少“灵感”的同学,大部分并非没有才能,而是属于:(1)经验不足:未抓住要害。(2)思路不畅。从感性要求到音乐形象的形成,有一条独特的渠道,这条渠道是在使用中形成和畅通的。(3)追求的强度还不够,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5561

积分

3

听众

-9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556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1 2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  旋  律  线7 X8 [, U8 M4 \* T! {+ K5 y
    一、什么是旋律线% {0 h. T# E2 Q" z
    把一首歌曲的旋律肢解,分解成许许多多的“零件"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未曾注意过的事物。如把一个旋律加以简化,去掉节奏、节拍、长短和强弱,只剩下单个的、等值的音时,便看到了一条清楚的旋律线。在用五线谱标示之后,它的曲线便一目了然。其中可能包括着:6 K. d# W4 r8 O5 M0 I
    1.上行或下行级进。
- ~3 H9 U% E8 ]( W4 w    2.上行或下行跳进,包括三度小跳和五度以上的大夥。
8 Y9 o; {8 r- F    3.高潮点。  & V) {( \( y/ I5 y. y7 }6 d) H
    4.低潮点。
0 n/ d  P4 o1 Q6 B$ P    (同音重复是节奏范畴畴的内容,只作为一个单音。)
9 R7 L% u% {# P& l( L
, S, ]1 ~; _; Z" N& `& y在没有强弱、长短的帮助时,较高的音占有优势,较大的跳进占有优势。如《静夜思》(世新、晓岭、刘薇词,宝林、林华曲):* @! F7 P4 i( _( [

, V' v# r; a4 a这里除去句与句的衔接处有一个六度跳进(这种两句之间的跳进常不会引起注意)之外,大部分是级进和小三度跳进。而在五声调式中,小三度被认为是级进关系。这样,真正称得上是“跳进”的,就只有3—6和5—2两个四度跳进了。这种以级进为主,音域不宽(主要在中音区活动)的线条,很适合表现安静的意境。再如《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卢肃曲)。- s3 c- g: @" u2 |; C4 M4 E$ A

3 D2 e1 c% s  P# U5 a除去两次3 2 1之外,全是各种跳进。对于表现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慨.是很
! G3 c2 S3 f( @' J. v恰当的。
. d+ L* [1 l2 ]' c" W6 H7 ?; s( S当我们学会了把旋律线“抽出来看” 的分析方法之后,去认识旋律,掌握旋律写作技巧,特别是在写作大型作品和多声部作品时,是很有用处的。(在后面举例时将不再列出五线谱旋律线,希望学者在心中做一番估算。)
/ d4 V" a( N- O6 k# |二、旋律线的依据
  ~/ K* s6 Q: I% D旋律线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它是感情的“载体”,同时也带有很强的理性与逻辑性,因为只有“合理”的运动才能生存。
& |" P0 v3 J% n  i) A旋律运动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旋律怎样运动才算是“合理”的?以下便是制约旋律运动的主要因素:9 C! t5 a2 A$ M4 M, Q! o
    1.歌词的感情与节奏;& U2 V) h/ j& s: V" ?# i" F* j* P
    2.调式、调性、功能的需要;
) l# Q, l3 l7 P7 X3 ~) H    3.风格、特色的倾向:
: \( v- G9 |8 |8 O- k! p    4.节奏、节拍、速度、情绪的设定;. ?# U7 D$ [4 [; D( C1 n' \5 j  J
    5.乐句、乐段结构的要求:
. ^; V5 ]7 {, [0 D2 p    6.高潮、低潮的布局等等。3 ]' D+ _6 Y/ h& ]
  这些因素在后面的文章中会详细加以讲解。
  H$ T1 Q( E0 a三、旋律线的规律
- Q1 O8 V+ D) U. G) A7 ~  旋律线的写作,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古今中外的理论家、作曲家,总结出了一些笼统的规则,作为学生练习的参照。它们是:
8 w6 }1 X% Z6 V$ J' E7 @1.级进和跳进要交替使用,连续使用太多的级进(超过三次)和跳进(超过两次)是不好的,容易有单调乏味之感。8 D/ i% X7 F. [2 T7 w
2.大跳之前反向预备,大跳之后反向脱离(级进多于跳进)。如《歌唱二郎山》(洛水词,时乐濛曲):
( K% _# B5 |: Z: ]5 G/ H6 L+ J% A! f# x6 r
在八度大跳     之前是向下小三度(可以看做是五声调式级进),大- Y5 M4 g$ d2 Q" y) ]8 i4 ?3 U, K
5 j/ V) r& X6 F: I5 Q. U2 ~
跳之后,是连续向下大二度级进。再如《三百六十五里路》(小轩词,谭德常曲):: Z0 X$ m5 N) S% Q" ~0 F- Z
& L/ p; G+ e  D4 ~, }! J) L
向上八度1— i大跳之前是下行级进,大跳之后是下行小三度。  O% M: l+ K5 Z! j1 l
3.一般不做同方向连续跳进,同和弦(分解和弦进行)除外。
$ u4 n! a* V5 P" a- F, G/ H. V$ f+ K3 v8 h
为了研究跳进的运用,我们可以设定,要从开始,做一个向上的进行,可能有如下一些方案:* S: P) }2 c! M: K, u; a# k
3 o0 N1 W! Y$ ~2 C$ {% N
①是分解和弦.在进行上自然没有问题,但它的旋律感不强.更像是一个伴奏音型。
% W1 Q: L* ~7 h, P' Q1 O8 o) _②可以看成是调式和声的分解和弦。中间有一个二度级进,使得两次四度跳不那么生硬,在旋律感上也较好。
/ Y+ X. I! x$ Q2 P③连续两次四度跳,就有些勉强了,好在后面的5音,可以和前面的5形成八度的呼应关系,在特殊情况下也许可用。7 y& r% U; X% H8 @# d$ S9 k9 ^) y. C
④后面的五度跳,使这一串音的进行出现了九度关系,更加吃力,但假如后面紧跟着下行到5音,则可以看成是②的变化形式。   
( V! t3 I3 |+ @8 H- ?/ m) M4 {⑤不可取。它虽然与前例只有一个音之差,但这个音却是非常关键的。前例中间的二度进行,使得后面的跳进得到了缓冲。而这一例的连续跳进却没有任何的依托:和声上互不相同,音程上没有呼应,不论是歌唱还是演奏,都是很生硬的。
5 A  |0 j7 U% a    ⑥如处理得好,偶然一用也许可以。在四度之后紧跟五度跳,可能有些吃力,但它们形成了八度关系,似乎可以看成“变化的八度跳”,最后的音下行级进也可以使进行得到缓解。
2 R- U0 E/ V/ k+ x% K- z
2 w  G6 o$ w  b- N8 g2 K 4.避免级进之后再同向跳进。因为它们会使旋律失去平衡,难以有稳定感。如:
) t- ^5 Q% o& S5 O+ J 5.增减音程与不协和音程的进行要慎重,最好有预备与解决。预备的办法是同音保持或反向级进;解决的办法一般都是反向级进。处理一个小七度跳,可以有以下办法:& m# Q( L! i5 m' w9 `: q. M, l

$ Y: Z/ r% _1 y+ l- G再如.《国际歌》(鲍狄埃词,狄盖特曲):9 z2 {  _6 Y) M, ~8 s# p( o9 I# m

9 y+ i2 W2 ]  e+ z1 q0 ]; y
6 t! Y' n9 H5 v  o. j1 o  6.一个旋律要在适当的音域中活动,应以中声区为主,高声区或低声区都不宜过多停滞:使用音域太宽或太窄都不好。* O9 X6 @2 w, O7 j  o. R/ D$ Y/ v) Y
  7. 一个好的旋律,要有适当的高潮点。高潮点往往选择在中间稍后的位置(即“黄金分割点”——61.8 %处)。如《团结就是力量》全曲大部分
9 x- F* y$ l" O6 j
+ |) r1 y* P$ U: T0 j& y在一个八度之内活动。只是在第2 9小节处出现一个音,形成全曲高潮。这种布局很适合作为群众歌曲齐唱使用。高潮点稍稍偏后的原因是,这首歌有不可缺少的反复,是个反复乐段。4 F! m/ y+ X( s; U! G% }
再如《谁不说俺家乡好》(吕其明、杨庶正、肖培珩词曲):
% m4 J* \9 L* ?, L, B# t  A* _( j1 }/ p1 j/ ~( k
    全曲十二度,从2到6。两个最低的音分别在第一、二句上,作为情绪的铺垫,高潮在“哎”处的第9小节,恰好就是“黄金分割”处。1 N) ]2 q; g+ W9 ]
    这首作品具有流畅的旋律线,恰当的级进、跳进布局,适于独唱演员的音域,特别是“民族唱法”演员的音域。
( |2 Q! I, F6 x9 ]9 e, h9 O+ q* H5 u9 [  \7 l( e$ o/ t$ y
    下面对《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的前两句做更加详细的分析:+ _8 Z9 j5 V6 z2 ^" e5 D) K% @) i1 r

0 s: Q' f3 ?( ]6 M. d* b5 @& s    这个旋律自然天成,似行云流水般质朴,而其内涵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 j* R% q! q' |% S! B4 z    ①②是八度跳前的下行预备,2音是个“助音” 如改用“经过音” 就完全乏味了。5 z$ g" n, _1 Y( ~, b* L! O- m
    ③是①的升高、扩大,6音也是助音性质。6 }8 C( K+ |. t/ K- L! \
④是对前一小节的对应。" e* f! i' b0 z$ M' Y
    ⑤是③的变化,给以强拍上的“强化”。+ e0 i* B8 ~* z) ~; a
    ⑥是⑤的反向对应。
6 ~( U/ G1 m3 J( y    ⑦是④的反向对应。2 v) E* n, f" @) l* R2 \
前2小节就把音域从   到i覆盖,使旋律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便于独唱的发挥。7 l# U% e8 ]& X2 y9 D* j2 m# w
    应当说明,作曲家很少在写作之初就如此理智地加以推理、布局和计算。作曲家运用的是灵感、直觉和习惯。而在这些的背后是严格的训练.多少次痛苦失败的教训,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超理智的本能——这种本能是通过实践而获得的。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70

积分

2

听众

-5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270
发表于 2006-11-22 1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规则在创作中的应用- f' X; @! [, ]8 }5 p
    任何规则,“条条框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教科书对初学写作的人规定了种种限制:这也不许,那也不许。然而这并不是要限制人们的创作思路和灵感。它的目的在于要学员在极端困难,近似“严酷”的条件下,写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来。这种磨炼还会使学员养成一种严谨的作风,找到一些最基本的规律。经过这种训练之后,一旦获得“解放”,音乐的翅膀便会自由飞翔。所以,作曲者对这些规则不要被动地“遵守”它,而是要主动地“运用”它。在进行创作时,
" T! s* q8 E  a: ]旋律写作的最高要求是反映内容和思想情感。一旦内容需要,思想感情需要,或艺术风格、艺术个性需要,任何规则都可以打破。如果效果好,那么很可能又会形成新的规则。这种“打破”便是一种创新。(不过,这里我要引用一位理论家的话:缺乏基本功和技术上的拙劣,是不能用“创新” 加以掩饰的。): o+ E7 n7 b3 w+ ]. X

, {4 o% X- X/ Q1 T( g- u. H在现实作品中,或民间歌曲中,大胆破格的旋律随处可见,如山西保德民歌《来成拜年》:
. L& u+ \4 {' C( s
2 C# z9 o" U. v3 |6 H# _又如《拥军花鼓》(陕北民歌,安波填词):. [" L1 i- R* f4 p- F
连续使用小七度、大六度跳音,而且在大跳之后又连续同方向跳进。这些不' h0 C- u/ h6 O' Q! b& g& O4 ]
寻常的进行造成了个性化的、令人难忘的艺术效果。  t% k0 o$ @. t9 G' S6 K
    下面我们分辑两个例子。其一是《黄河颂》(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的第一句:
/ y' }8 p( e' a$ v/ X' L% O' d" ^  w. Z" F- ~1 i
    ①从全曲的最低音1开始,很快达到了全曲的最高音,可以说是直冲霄汉。同向两次级进,再同向小三度、大六度跳进,像浪涛扑向岩石,一发不可阻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o8 ?7 r& y* S8 m& q
    ②从高峰逐步回落。是1 2 3 5的反向对应。
) I5 E8 ^1 Y1 J  @' r   ' y. r! ~; @. K+ w6 f' b
③已经落到谷底的旋律,又反弹起来。如果“一滑到底”就太白、太露了。  # d+ L8 E( f9 @' V% Z8 x! j
    ④经过曲折,最终稳稳当当停在主音1上。' I% F; G4 L! d3 F
    整个旋律进行犹如一次洪波涌起,非常壮丽。, b0 V2 M' t4 C  P* [* {( p  s
. L5 q! U! @- p9 ^0 I; b2 u
下例是鄂尔多斯民歌《泉水》:
! \% ?" Z+ ~- f+ Q
5 m. m3 A) \& b; L  h* t5 |4 I$ R0 t# c
这首民歌非常豪放辽阔,音域将近两个八度。 并且有许多连续同向进行:
9 H6 w7 K* O  i! [5 q
, _; Z% N9 U7 i9 e1 r$ W' }* e以上两例看似“大胆”的、“违反常理,违反规则”的旋律,如果用和声的角度加以分析,却是很合乎逻辑,很“规矩”的用法。前例是一个l—IV—V—I的和声过程。不过作者使用得很活,不露出“分解和弦”的真面目来,他把分解和弦用活了。后例也是一种和声结构的反映,即四度叠置和声的分解和弦。这便是“连蹦带跳” 的旋律方式仍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柱,而没有失去平衡的内在原因。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3314

积分

2

听众

-244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3314
发表于 2006-11-27 0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6 )

GMT+8, 2025-7-21 01:56 , Processed in 0.02888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