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21 2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 旋 律 线
* x6 } g) X( k$ _' h4 B2 V 一、什么是旋律线
. n+ N h4 F& p8 } L 把一首歌曲的旋律肢解,分解成许许多多的“零件"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未曾注意过的事物。如把一个旋律加以简化,去掉节奏、节拍、长短和强弱,只剩下单个的、等值的音时,便看到了一条清楚的旋律线。在用五线谱标示之后,它的曲线便一目了然。其中可能包括着:
, \8 A! }$ X& L; V 1.上行或下行级进。- g$ T+ m9 |* i5 ] G9 k( g
2.上行或下行跳进,包括三度小跳和五度以上的大夥。9 A. f5 i7 w+ H3 H: ^3 ^6 {6 ]/ M8 B# W
3.高潮点。
0 t( C. \& {- l) E- D 4.低潮点。 / c4 H; M5 y3 b
(同音重复是节奏范畴畴的内容,只作为一个单音。)5 s0 B: b/ s; `8 `
5 `+ \9 t6 J6 b0 G
在没有强弱、长短的帮助时,较高的音占有优势,较大的跳进占有优势。如《静夜思》(世新、晓岭、刘薇词,宝林、林华曲):! Q8 g' i; ]+ N0 H/ {, K- R; d
- ?; T$ E5 ?$ w8 i这里除去句与句的衔接处有一个六度跳进(这种两句之间的跳进常不会引起注意)之外,大部分是级进和小三度跳进。而在五声调式中,小三度被认为是级进关系。这样,真正称得上是“跳进”的,就只有3—6和5—2两个四度跳进了。这种以级进为主,音域不宽(主要在中音区活动)的线条,很适合表现安静的意境。再如《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卢肃曲)。
2 r) |% U# h+ q5 x* ?1 ?! b' h
+ H2 X% R+ H* K, I' }. H t除去两次3 2 1之外,全是各种跳进。对于表现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慨.是很
7 V4 y+ P3 {6 R0 b& ^9 L恰当的。
* Q2 Q) N6 I) Y d3 U5 A当我们学会了把旋律线“抽出来看” 的分析方法之后,去认识旋律,掌握旋律写作技巧,特别是在写作大型作品和多声部作品时,是很有用处的。(在后面举例时将不再列出五线谱旋律线,希望学者在心中做一番估算。)
J' z) r7 @# `二、旋律线的依据; k4 o. A) ]- G" V
旋律线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它是感情的“载体”,同时也带有很强的理性与逻辑性,因为只有“合理”的运动才能生存。
! Q6 u1 C; Z- G0 ]% y8 Q: s" D+ X旋律运动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旋律怎样运动才算是“合理”的?以下便是制约旋律运动的主要因素:
. V7 B0 Y+ m5 m8 Y- S# h 1.歌词的感情与节奏;
" ^. T; m3 j1 X# ]$ i( a 2.调式、调性、功能的需要;
! p' A2 K' A2 s2 L, |# a% @$ k& c, m 3.风格、特色的倾向:6 c0 q) ^- \1 X/ P6 ~
4.节奏、节拍、速度、情绪的设定;
, h g% \# F0 j% ~ 5.乐句、乐段结构的要求:9 ?7 D2 `7 {3 M: G8 l( a
6.高潮、低潮的布局等等。
, c y1 g4 d& o 这些因素在后面的文章中会详细加以讲解。 ^( I# L( a- D9 i3 |
三、旋律线的规律( \% }, E; d* v! i( N4 _- U7 g
旋律线的写作,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古今中外的理论家、作曲家,总结出了一些笼统的规则,作为学生练习的参照。它们是:! m1 [ h2 h8 [( T
1.级进和跳进要交替使用,连续使用太多的级进(超过三次)和跳进(超过两次)是不好的,容易有单调乏味之感。4 A, V. U+ R* ]9 Z
2.大跳之前反向预备,大跳之后反向脱离(级进多于跳进)。如《歌唱二郎山》(洛水词,时乐濛曲):
: @( R7 S( z) I: q+ S$ T! N( h* P
7 W }2 h) m7 o& k& T在八度大跳 之前是向下小三度(可以看做是五声调式级进),大
' D& C0 M- U3 ^/ x! ^; K$ J3 j # w5 H. O# r4 @+ y
跳之后,是连续向下大二度级进。再如《三百六十五里路》(小轩词,谭德常曲):* ~# j0 |. e/ j" ^ o5 H
* i3 P& J6 V0 l& j2 d向上八度1— i大跳之前是下行级进,大跳之后是下行小三度。- E8 a, D0 ]) u
3.一般不做同方向连续跳进,同和弦(分解和弦进行)除外。
! B) X6 @: z3 @' ]. }- r
4 G8 F4 ^. B% h. H- m为了研究跳进的运用,我们可以设定,要从开始,做一个向上的进行,可能有如下一些方案:
/ @# |3 r4 ?. l2 h
2 F/ ?: c* a& J: d$ I, f' @①是分解和弦.在进行上自然没有问题,但它的旋律感不强.更像是一个伴奏音型。8 B/ n% y0 h* ?8 x! l$ V0 p
②可以看成是调式和声的分解和弦。中间有一个二度级进,使得两次四度跳不那么生硬,在旋律感上也较好。, d: e3 Q& R. f- O l7 ~( M$ ]
③连续两次四度跳,就有些勉强了,好在后面的5音,可以和前面的5形成八度的呼应关系,在特殊情况下也许可用。
$ F7 M% F1 J) K9 I5 z④后面的五度跳,使这一串音的进行出现了九度关系,更加吃力,但假如后面紧跟着下行到5音,则可以看成是②的变化形式。 ; V) ]* H1 _5 \: }
⑤不可取。它虽然与前例只有一个音之差,但这个音却是非常关键的。前例中间的二度进行,使得后面的跳进得到了缓冲。而这一例的连续跳进却没有任何的依托:和声上互不相同,音程上没有呼应,不论是歌唱还是演奏,都是很生硬的。5 U0 Z* g+ I7 i3 Q# B
⑥如处理得好,偶然一用也许可以。在四度之后紧跟五度跳,可能有些吃力,但它们形成了八度关系,似乎可以看成“变化的八度跳”,最后的音下行级进也可以使进行得到缓解。* U2 c8 v) X% M& T# C
& y5 L; R C; h3 B2 G# _
4.避免级进之后再同向跳进。因为它们会使旋律失去平衡,难以有稳定感。如:
4 e" f& ^1 ?7 a f( R4 a' v2 m. t9 q 5.增减音程与不协和音程的进行要慎重,最好有预备与解决。预备的办法是同音保持或反向级进;解决的办法一般都是反向级进。处理一个小七度跳,可以有以下办法:
4 `% }( y, x% a6 E" y; x) w) X$ S# o+ T
再如.《国际歌》(鲍狄埃词,狄盖特曲):
" V, p, g, a& q+ U) b & m6 `- g0 e# l- ^$ q
, S; P6 s. h7 o! y, u% S8 \+ X
6.一个旋律要在适当的音域中活动,应以中声区为主,高声区或低声区都不宜过多停滞:使用音域太宽或太窄都不好。6 d8 [& r5 |# g3 S. U, z0 X
7. 一个好的旋律,要有适当的高潮点。高潮点往往选择在中间稍后的位置(即“黄金分割点”——61.8 %处)。如《团结就是力量》全曲大部分
: V1 \. ]0 C& a0 `2 r
' A$ |) m% M1 b0 T! s0 Z- [在一个八度之内活动。只是在第2 9小节处出现一个音,形成全曲高潮。这种布局很适合作为群众歌曲齐唱使用。高潮点稍稍偏后的原因是,这首歌有不可缺少的反复,是个反复乐段。
' x! c7 S# Y/ A$ O* @. u& ?再如《谁不说俺家乡好》(吕其明、杨庶正、肖培珩词曲):0 f2 M, w0 `& s+ N
. Q, E5 Z$ g& Q
全曲十二度,从2到6。两个最低的音分别在第一、二句上,作为情绪的铺垫,高潮在“哎”处的第9小节,恰好就是“黄金分割”处。
# y+ S) M$ f# q& z' l' i/ ] 这首作品具有流畅的旋律线,恰当的级进、跳进布局,适于独唱演员的音域,特别是“民族唱法”演员的音域。
6 L. G' ?8 N1 u
5 Z1 j8 v3 ]$ @. t 下面对《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的前两句做更加详细的分析:. E/ l9 ?6 ^1 u, s; V$ H
) b8 v+ R" w. W6 I! ?+ l 这个旋律自然天成,似行云流水般质朴,而其内涵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 R! m2 z5 c1 q% |- ]2 N& |' K ①②是八度跳前的下行预备,2音是个“助音” 如改用“经过音” 就完全乏味了。
/ w Y$ E ]- W2 D S v: R ③是①的升高、扩大,6音也是助音性质。
5 T2 q: @: i0 ]+ b' @④是对前一小节的对应。% X+ x! g9 S3 t; O+ r
⑤是③的变化,给以强拍上的“强化”。; c# T: F* Z/ ]* i
⑥是⑤的反向对应。
V- d" R7 z6 Q3 ]* \& ? ⑦是④的反向对应。' T2 a$ N- _1 ~, i+ P" R
前2小节就把音域从 到i覆盖,使旋律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便于独唱的发挥。
, p' H8 d5 m9 b 应当说明,作曲家很少在写作之初就如此理智地加以推理、布局和计算。作曲家运用的是灵感、直觉和习惯。而在这些的背后是严格的训练.多少次痛苦失败的教训,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超理智的本能——这种本能是通过实践而获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