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616|回复: 1
收起左侧

[资讯] 乐器泛音知多少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2

听众

-1506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10625
发表于 2004-9-30 0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音乐领域中,“泛音”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个不常被注意到的概念,然而演奏乐器、演唱歌曲时,泛音对音色、音量、作品的细节处理和情感表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想要成为专业的演奏家、歌唱家,就要弄明白“泛音”是怎么产生的,“泛音”对乐器、嗓音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才能自如驾驭它,为演奏、演唱添彩。为此,本报特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应有勤为读者详细解读“泛音”。
3 I6 x% N% a* ?
. S* G/ _2 r% ^" e5 x2 _0 N# I6 F  泛音最多的乐器——古琴
( F% s' B6 W* ?! q. Q; y) ?8 Y7 n/ b* s& C" B9 l
  我们至今对泛音的形成及其自然谐音系列中谐音的作用依然是较陌生的。虽然加有阀键的小号、圆号、萨克斯号等铜管乐器,它们的基本三个阀键的七种按键规则可以组合成十二个半音,按原理,它们全部属于超吹(over blowing)的泛音,但在演奏时并不作为泛音来记忆,而是作为普通音来记忆。我们通常忽略了一个现象:阀键铜管的发音都不用基音,全部用泛音,因此,铜管乐器也称为“无基音乐器”。另外,木管乐器上除了最低一个八度的基音音区外,上方的超吹音全部属泛音。木管乐器包括所有能吹泛音的笛类乐器和铜管乐器,都不作为泛音来记忆,在概念上都视作普通音。它们可称为“直用泛音”。
' R5 h5 B+ p7 n9 g% Q0 G* U& Y/ J
  中国古琴是一种类型。古琴的泛音演奏是整根弦的若干等分段同步振动的,各分段的相接处都是振幅最小的“节点”。演奏者在弹奏的同时,须用左手指轻触节点,促使整弦的若干等分段同步振动而形成泛音。古琴上所标的“徽位”就是左手轻触节点来获得泛音的位置标记,也是按弦弹奏实音的参考位置。13个“徽位”是便于演奏者更直观地辨别节点的位置。古琴的七根弦上总共有91个泛音节点,若加上古籍所记载的“暗徽”则更多。当然,其中有不少泛音是重复音。正因为古人在古琴上发明的“徽位”把一根弦上的分段振动作出标记,泛音才成为感觉得到的等分状况。通常大多数乐器的泛音状况是看不见的(在低音提琴上拉奏五度泛音,肉眼能看到它分等长的三段各自同时振动)。因弦乐器的此类泛音靠人为获得,属于“人工泛音”。+ Y* B. o8 f" o9 ]; r# G

/ K3 E9 x8 o4 A) J8 Z  N) S& _  不为人知的自然泛音7 W, t7 l( S! F# g
2 ~2 q, ]: Y. Z$ i% \3 m5 D) C0 _0 ?
  与“人工泛音”相对的是“自然泛音”。可能因学术界对“自然泛音”(除基音外的谐音)类型的关注程度不够或不够详细,造成我们对乐器上泛音的认知不够深入、全面,以至常常造成误解。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古琴演奏者很少,自然泛音的原生态乐器更不常见了。如口弦(北欧、东欧、中国西南、东南亚)、口弓琴(非洲)、无侧孔泛音笛(瑞士、云南景颇族吐良、东南亚)、无阀键唇簧管乐器(山东蓬莱大杆号)等乐器演奏的泛音都属“自然泛音”。
" }+ R& `# k$ _& ?/ {9 s# N
7 z# j% a: ^$ t+ C1 ~1 \  严格地说,“人工泛音”和“自然泛音”都靠人的演奏获得,都是演奏时人为处理的结果。它们的弦或气柱的分段振动和不分段振动成为它们声学上的主要差异。口弦的簧片是无法分段振动的;口弓琴的弦是不采取分段振动的。单簧管、双簧管、唇簧乐器都靠簧片强迫空气柱作分段振动,但肉眼是看不见的。. g7 Z7 Z2 E2 v' X: E; r
. l; v8 a  d2 ^8 d6 U, D
  三大类乐器的泛音" [4 i. m. {, q- X* K0 w
9 i) j9 S- `' _; E, C3 `
  无论是自然泛音还是人工泛音,可发出泛音的乐器非常广泛,占据霍-萨氏四大类乐器中的三大类:弦鸣乐器、气鸣乐器、体鸣乐器。
, f5 r, Q4 G3 B- Y
( c9 \$ p$ o1 A7 T9 O" ]  一.弦鸣乐器
% N, L  h# ^0 g, D, M& Z
2 _# E' g% R) k5 o' E  1.拨弦类:1 I: c; E+ A6 p- s) e
6 \. X5 k1 I# T, Q
  古琴泛音由分段振动形成,有节点,靠边弹边轻触节点来获取泛音。琵琶上泛音用得很少,是参照品位轻触节点的分段振动泛音。中国广西京族和越南的独弦琴的泛音也属分段振动,它们处于原生态时,没有节点暗示,仅凭演奏者的感觉去操作,现在独弦琴已在弦下标有节点位置,成为节点标记看得见的乐器,更便利于演奏,因此普及相当快。它获取泛音的方式非常独特:是用右手食指甲弹奏或大指食指持拨子弹奏,同时用右手掌侧或掌根轻触节点来获取泛音。也就是说,独弦琴的弹奏仅用一个手就完成了古琴上两个手才能完成的动作。这样腾出的左手就可用来控制拉杆来改变弦的张力而改变音高,奏出滑音。它那优美如歌,带有装饰音的泛音旋律令人赞叹。: _2 K) e' N& X& O3 H

# N$ @' u0 m$ ?5 p8 o  2.擦弦类:二胡在《空山鸟语》一曲中有一段用连续泛音的三连音,它的微妙之处在于用左手微微向下连续轻滑中获得的,这些对整弦近下方的1/3、1/4、1/5、1/6、1/8等节点处的轻滑中,对节点的必经之地起了微妙的作用,保证了泛音的形成,成为二胡上的色彩泛音。在小提琴上,这种方法常用到。而小提琴另有一种技巧难度更高的旋律泛音,是靠小指紧随食指的按音去轻触有效弦长的1/2处的节点来获得食指所按任意音高的八度泛音。它难在于食指与小指之间的距离长度须随音高的变化而变化。音低则食指与小指间距离较长;反之,则较短。操作的难度相当高,需要苦练才能获取清纯的音响效果。属小提琴的色彩泛音。" ^; L$ e2 C2 {4 ^7 O, u% _

/ W, P+ {. {9 ?  y$ q/ z: p  3.弦乐器中结构最简单的原生态乐器要数弓琴了,能演奏出泛音的主要是口弓琴和罕见的擦奏弓琴。它们获取泛音的方式也不同:
. Y% A$ V& O$ c+ H$ q3 G9 |  ~' G; u; I1 K8 U7 h
  (1)口弓琴的泛音不分段振动,“弓琴”前缀一“口”字就因为它边弹弦或击弦,边用口腔共鸣改变大小来放大整根弦振动时隐含的不同谐波(harmonics)获得旋律,它的弦不需要人为制造分段振动,无需利用节点。它的泛音属自然泛音。需要说明的是弦乐器的不分段振动是指整根弦隐含着同步的微弱的二次、三次…n次谐波的分段振动的某个(比如第五次)谐波都可以用口腔耦合放大成可听泛音。
5 |! Z1 p( v5 P
6 s3 D0 T4 H* t0 P+ g  (2)擦奏弓琴的泛音属人工泛音,它的弦分段振动,边擦奏,边在弦上移动来改变擦奏点的位置,在瞬间激发位置处于某个“腹点”时获取泛音。这种弓琴所用的擦奏棒或马尾弓须移动得较快才能获得所需泛音,不小心就会拉出整弦振动的基音。它的振动有节点,但不被利用,腹点看不见,完全靠感觉去操作形成。它的泛音属人工泛音。" K- ~0 }" F$ B$ t+ P% ?3 `' }

5 c$ z4 ?7 N  s, N6 m  二.气鸣乐器
& s! O* @* M6 z- M. D" Y& p7 p/ _; }; Q* g" p+ Y
  1.匈牙利、瑞士和南太平洋岛上的无侧孔泛音笛、云南景颇族的吐良,都不用按侧孔(吐良后来增设的近尾孔不算),而靠超吹使管内空气柱的分段振动而获取高次谐波形成泛音,分段数决定音高,段数越少,音越低,段数越多,音越高。分段振动的气柱有节点,但不可见。
3 s' F- a9 _: g2 y, O; l1 T7 Z0 k7 u3 v$ O4 o* B4 @! k
  2.无閥键的铜管(大杆号),以唇为簧,是靠拉紧嘴唇,增强气压(超吹)放大高次谐波而形成泛音,分段数决定音高,与无侧孔泛音笛的原理相似。管内分段振动的空气柱有节点,但不可见。0 T9 k6 B) n- X2 X1 K9 H, f
& r, N+ ?, }7 w( p- e6 P* \( P
  三.体鸣乐器5 ?$ p. v0 m: O: A: S
% t* s, F' I* b2 O4 O
  1.口弦的簧舌不分段振动,边拨或边拉线激发声音,边用口腔改变大小与基音以上的某次谐波共鸣来放大泛音。
, ^' U) b  d6 r7 M3 s1 N
" ?2 H5 T9 n  }0 K  2.叮咚木,分段振动,长棒平悬于架上,敲击一根长棒的不同部位,可发出互为五度的两个音高。两根棒可发出四个不同的音高,长棒分段振动,有节点,但看不见。1 M( ?& D9 s" \+ N$ L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1万

积分

1

听众

-940

音贝

音频应用注册会员

Rank: 4Rank: 4

积分
17372
发表于 2004-10-7 0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谢谢啊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6 )

GMT+8, 2025-7-10 12:52 , Processed in 0.02340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