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小三和弦、大小调中的主、属、下属和弦
1 y* |# l: s2 D3 a. t$ p& P: e1 `6 M$ j
9 L( \4 _# Y' [$ M' e" M5 c
2 ~( W5 D; y$ _) U, R7 ]( r西方古典音乐体系的和声基础是三和弦,三和弦又以大小三和弦为最基本。三和弦是由三个音组成的,分别被称为根音、
! }! \- m8 z! D! J
* T; G/ X/ y& a' n
! Z& F/ v; g7 n5 X" W' R. M k2 S' H# v+ G' P
三音和五音。而和弦的性质,则是由根音、三音和五音之间的距离(及音程),来决定的:根音和三音之间是大三度,三音
4 _# y% M% F- Z* |: y" c N8 M1 ? v4 P' p0 K% m
) j3 y# i+ X f2 y$ W3 f( {
. i ^/ n' A* E5 U4 R和五音之间是小三度的,被称为“大三和弦”。 根音和三音之间是小三度,三音和五音之间是大三度的,被称为“小三和弦”。
( R. ^4 M5 T" D- i6 {
+ c: n+ |& _, [/ x& `; [- c
8 V! W5 Z+ v+ V% t9 j( E5 [4 ]2 h* E9 U5 U: z7 L
西方古典音乐(从16世纪以后),是以大小调为主的。 大小调都各有三个最主要的三和弦: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 I* u4 F% ]1 r/ J6 c$ G6 N( Y
" }+ x2 R7 Z T: S5 y
+ ^( h+ W3 E& e# L s% ^分别是调内的I级、V级和IV级。我们看到,大调的主、属、下属是大三和弦。 - i6 T8 c8 c0 f
+ l% b. h7 r" g( D7 B4 C" g/ h
1 b4 h7 v& S/ U( {& j5 \* @. l) z! s+ B/ G, D5 D, Z b; \
小调的主、属、下属是小三和弦。
& j$ s: ` q7 s/ g$ i: Q9 t
/ Y* u/ _3 ~2 H |1 N6 C# v& D* X( [; K- k* \
J& D2 }8 M- U+ B5 ?) |作为小三和弦的小调属和弦,当进行到主和弦时,感觉缺乏力量。原因是小调的VII级,到I级是大二度,没有向I级的强烈倾向。而大调的VII级和I级之间是小二度关系,有强烈的倾向。因此,西方传统和声,常常把小调的VII级音升高半音。升高后的VII级音和I级和大调一样,是小二度关系,被称为“导音”,(大调的VII 级亦被称为“导音”) : C3 b# y) s6 r" J
) i0 m- _: Y2 Z; w$ s; J+ w
$ N f+ K6 J- x+ Z
1 a p" U0 C+ E) T) z8 q9 t这样,小调音阶中的VII级就被升高了。 这种小调音阶,VI级和VII级间是增二度,被称为“和声小调”。
7 H# v0 g; N- Z& s) S. d3 i9 P! Z% R
! s/ w8 s0 {) B' \: L; }! Y4 l5 [
5 Z' O; h. w& zVII级没有升高的,被称为“自然小调” 。
! Q7 K# b1 J- w2 C- e: D4 t( D1 r" T8 ]+ T
+ H. `) M$ B |8 ^' n) H1 k. W6 t8 V* Y h$ U) d
这两种小调,在现代流行音乐中,都被广泛运用,而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和声小调占绝对优势。
: G+ d# n" H* i# n3 L. R9 Y! U
- C( s% q9 S* R- Q. [0 Y8 g& G
/ S( B4 q+ b; p8 D. K, G& {5 i! X- M3 g* Y6 U4 Q' ]/ \, u' O
西方传统和声是建立在这样的进行:由主和弦开始,经过下属和弦,到属和弦,最后解决到主和弦上的。
( {( {4 X, N) l9 o) D1 d7 o9 \2 q* t1 X+ ~7 E5 A$ _
- P4 n8 H# a. E8 e# Q
. \+ D- A# W* I1 ~7 `
这个进行是西方传统和声的基础,所有的其它和声进行,都是这个进行的扩展和补充。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下属不能直接接在属之后,这被称为功能倒置。 # g- ]1 \$ {& t9 L; I
8 `8 X. \$ j7 r0 O1 I5 f: y
0 G H b/ x3 ]9 m/ }9 K6 g
" D$ b% ^3 {- Y1 m这是因为,西方古典音乐是建立在一种美学体系,及——力量不断增加,最后解决——的美学体系基础上的。属后直接接下属,被认为是解决到主和弦之前的力量衰减,因此不被接受。但现代流行音乐中,这种限制完全被打破。 * p: e0 H H0 ~: f" ]
3 a* q$ D( c/ u. U3 }: U% s
+ ~9 R! M' ^; @9 c; L
7 p) Y0 Z0 H$ V/ V我们的第一个和声公式:I-V-IV-V,后面可以接I级,或其它可以接V级的和弦。(其它可以接V级的和弦将在以后介绍。)
. {& L8 T5 k- S9 u8 Z) h. a
& g" a6 @" \" y, n; i/ A9 F* l) Q$ j1 r* { _
3 z3 h# q1 q. m6 n- `" y
7 q$ x& N4 @2 [ d' [2 E) G. _( i. l
注1:“大小三和弦”是指和弦的性质,及这个和弦的特性是什么。而“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是指和弦 的功能,及在大小调中起什么作用。“I级、V级和IV级”是和弦根音的音级,及和弦根音在音阶中所占的位置。 - t9 u; o* Z* A2 U8 r" k. V
& n* |% {( v0 L: F5 ~! w
$ n$ x( f4 A. p: i9 ~* T
; [6 @+ Y% q# ?. G) y" v$ V2. 增减三和弦和大调中的副三和弦 $ I% r7 \, z/ ?! |5 d; f
' J7 R, |. u/ }$ y. \$ S" a0 N! b" a2 O& P6 c/ q
# z, h; U5 Y d) h& Y+ E西方传统和声体系中,除了大小三和弦外,增减三和弦也是很常用的。 增三和弦是由两个大三度叠置而成。 ) F% {5 ]# k6 v# b8 j& J
& j( S( ~: S8 D. T1 M' [
" Z0 M8 m4 z# c7 s1 E5 N! O/ B6 L5 F3 Q1 E
7 w* x- ~% f9 j. F+ _7 l, L
减三和弦是由两个小三度叠置而成。
+ v4 i$ V6 n. ^ `- B0 `# L# Y' N6 p8 i( S4 f& l1 N
1 S0 D3 I# D* ]% y
: y) }/ T; D/ n, v9 d# h( a0 J' j; }0 s& W$ T0 |$ M3 {& F: k& p
在大小调中,除了主、下属和属以外,其他音级上的副三和弦也是很常用的。大调上的副三和弦的性质分别为: ii级:小三和弦。iii级:小三和弦。vi级:小三和弦。vii级:减三和弦。
0 s/ D2 `# \9 q+ F2 y o+ x
# N% r9 b8 v* d4 B0 b) |4 Q6 M; h) g& ]
ii级三和弦,由于和IV级三和弦有两个共同音,有下属的功能倾向,因此被归为下属和声组。 5 ^/ [1 {% E0 v3 z7 `
" V: y( L% R6 ]" Q8 d
* I- A% c) m2 i8 z2 C" t
" Q2 l) `$ h2 b2 `. r% Mvi级三和弦,由于和IV级三和弦有两个共同音,有下属的功能倾向,因此也被归为下属和声组。 * P @# i. p9 Z: S
9 U( ?3 s/ ]* i5 Q- ` Q3 k
% c0 A5 h3 G1 f
X8 p: l1 V* g. U: N2 w: O然而vi级三和弦,同时和I级三和弦也有两个共同音,因此也有主的倾向,因此有时在属到主的进行中,用来代替主和弦的位置,被称为“阻碍终止”(因为它并不是真正的终止,感觉上象被vi级和弦从中间阻住了一样。) ' |- Y7 n' n6 |% Y, ^+ Z9 U6 {
1 ~4 u4 f8 d; a1 K; e: E
+ H3 m+ ?3 ]3 e, h+ F r4 P" B2 j: g1 \2 C7 P7 U R Y
iii级三和弦是一个较少用的和弦,它具有I级和V级的双重功能(因为它和I级、V级之间,各有两个共同音),作为I级的运用:I-iii-IV。
+ c" W5 f& F, A8 u7 y0 d0 {- m
1 x# t: @* Q" p; c1 i' S* b+ t; s; a, g' ~
/ s& N( C# d8 q p8 L0 }6 }: p, h9 _" Z: I0 f; E
在这个例子中,为什么说iii级是具有I级的功能呢?因为它可以被I级7和弦代替(关于7和弦,后面有详尽的论述),而效果和用iii级三和弦及其相似。 1 }$ y7 B: S- z1 P. Q
8 f! s* H8 g0 ]+ z
* {$ O) t1 f/ ]9 R' h1 d: p0 h6 E
我们也可以把iii级作为V级到IV级间的桥梁,因为西方古典音乐是不允许V级直接到IV级的连接的。 - i3 z, o0 M6 n; l
7 J8 D* b( t+ F6 p/ e5 M0 r1 i3 g, h6 g( `0 X1 A
vii级三和弦和V级有两个共同音,它属于属和声组。vii级三和弦由于是建立在导音上的,因此也叫“导三和弦”。
; \5 E4 q. A2 i/ n0 ^' `2 ]; z( a& O4 I+ O
! z6 Q) [: H! J0 x( ^5 i
2 z/ s( E8 Q% M4 _2 h, w3 y4 C7 O) ]/ U, y+ o: U
现在我们把四个副三和弦加到我们的I-IV-V进行中:I-vi-IV-ii-V-I。 这是最常用的和弦应用顺序,也是最符合人们听觉习惯的。(人们不大颠倒其中vi和ii的顺序,尽管它们都属于下属和声组。) 但这一和弦功能序进,可以简化和代替,如可以变成:I-vi-IV-V, 或者I-IV-ii-V,及更常用的I-ii-V, 或vi-V,I-vi-ii-V等,后面可以跟I级或者接其他的可行连接。(其他可行连接将在后面介绍。)
; x" P! w. b. M& y8 t/ g/ O9 G9 t) |; W7 s- S, Q8 L
0 H1 }9 ?6 u& y' h) T
1 a& |6 Y* {( V! Y! U3 `# t! c这其中的V级也可以被vii级或iii级代替。 * `# M; \0 ?' u+ @9 N8 y
( N2 @( _- D' A l: y0 C8 I
3 ]0 E _3 c) T9 g
1 X% h" H$ ~/ v* C# p! }( ]8 s! Z- j5 T9 ~
V级之后可以接I级,也可以接具有双重功能的vi级,变成:I-vi-IV-V-vi。vi级后面可以接上述所有能接在 vi级后的和弦公式6 P3 {* C: d% Z- P5 R8 x1 y; h6 i
! j9 Z& a# s Q0 r8 E6 J$ j! w1 h5 Y+ `
连接片段。比如这两个功能连接都是很好的:I-vi-IV-V-vi-V-I,I-IV-V-vi-ii-V-I。 0 `5 }3 F4 w& w) N/ D+ S, k9 u9 X$ X1 j
& a q; d# c% k( K& B4 C7 r: Q# d0 v1 S4 g: \( U7 _0 P: e0 p
2 h. }! y) f8 I/ U
: }6 v( G5 m% q2 k5 x( o# ?. C4 O请注意这一和声公式:I-vi-IV,这是西方流行音乐中最常用的和声公式之一。 ; Q& L' B; v9 k; ^
" r' C" H F1 H! `. A, N# A8 I
5 _9 z* l8 g7 D/ L/ e
& Y1 v7 Q; |/ c) B
0 c6 Z& d3 W: _+ ]) h3 g% ^- x9 E3.小调中的副三和弦及关系大小调、同名大小调之间的关系
0 F K8 D+ q7 ` R5 P/ A9 {4 ?' E7 }- w) {
5 V& K; c3 g9 L0 b6 T- _+ P" }/ ]# {自然小调上的副三和弦的性质分别为: ii级:减三和弦。III级:大三和弦。VI级:大三和弦。VII级:大三和弦。 - l! B4 V) z: ]$ g& i
" c6 z! Q. V Q: a5 d2 O
/ n8 I Q% n K/ F* d4 v; b9 ^. K
! J9 f& Z4 x! R) j1 M' A! G其中ii和VI级的功能和大调类似。VII级由于是大三和弦,不具有导向I级的性质,因此更倾向于作为它关系大调的属和弦。9 q/ E( b- C9 m- H5 W2 x
1 z) G3 _2 h+ I+ N4 I7 o) B; @& q
6 ~! Z7 U( m0 w; {$ \, x(关于关系大小调,将在这一节的后面介绍。)III级和弦,由于有很强烈的关系大调I级的属性,更多地被用来作为向关系
( n/ C( x' Y& Z& H9 \* b
T+ h6 B' S$ M
) S' s( C4 W+ |8 l- y& o4 P大调的转换。和声小调上的副三和弦的性质分别为: ) g. f* E8 g" Y1 C
9 G% \# d; K$ m% u2 W& ~
3 q6 @& c0 J3 X) H, _4 F
: E! x8 h8 f; pii级:减三和弦。III级:增三和弦。VI级:大三和弦。vii级:减三和弦。
0 E1 A7 w& N+ l( C: L+ S) x' m8 {! l- o* ~+ R, T5 U, V
' W$ c/ Y5 k) a' B" X. a
8 `* j8 n: t7 p9 L% Z' e* O. a
: i5 |' a( _" p5 M0 D( WIII级由于有导音需要解决,更倾向于连接i级。 " x9 J" [1 ^- u, b( Z
: M: K+ ?9 n! x% X E1 ~/ O$ i5 `+ w, X0 I; I( l
8 b/ x/ W! j6 x# [$ q/ {9 f) {; [! f& F u- \7 h9 \4 s9 W/ {% d
这种III级较少见于流行音乐中。 ! {# _" O2 L8 b5 C' ^/ b) f
& U5 K5 F ]' [7 d* r8 T! D4 F
, w$ f" `" q& G( l7 `
vii级和大调中的vii级一样。由于它们是建立在导音上,因此被称为:“导和弦”(或称导三和弦)。
+ V: ~' d( X7 f0 y4 b" j- A; `2 z0 F
y$ H4 d, C y7 O! t# ]
; C7 I5 p6 J5 {3 M) M w
% o B* V. I$ J! ?9 H2 C3 Q. c3 x. x& j( [! Z. {2 O% n. S
自然小调和和声小调中的和弦经常混用。 . t7 V p) q- J) H B q
. I+ d6 Z' K' M$ N& U3 k- R; q
& O7 z% n( g. d) X/ ~4 z( h5 b. ~$ X/ ~" B$ @! i: e
在流行音乐中,常用的小调和弦为: 4 u ?. N" ~' j/ d
. y) g; M( o6 V+ E+ R6 J
, c0 t$ f1 }! g$ i/ O r, ?1 G) M" R: e1 L+ y7 \! U
i级: 小三和弦、ii级:减三和弦、III级: 大三和弦、iv级:小三和弦、V级:大三和弦、 - x! N0 T5 z. u3 J, R" ~# X) J0 A. j3 p
- F- e8 j3 x, H
! E F: U$ A( K7 l0 ? T
2 I# h5 ]0 f0 s4 ?2 v( O; w3 lv级:小三和弦、VI级:大三和弦、VII级:大三和弦、vii级:减三和弦。(比大调多了几种大小和弦的选择。) # g7 w; x. W a
. F0 d# h0 k$ C/ ?( h9 w3 n; Z
/ r! V+ t& w' e; l6 A$ ^/ f$ W8 p" b& |2 r, t v
" m h) ~7 z: F8 M* x n- E
最常见的两个小调和声公式: / z- e/ d8 r7 D6 o/ d* W* W
; y' C2 C7 a( s: z# B$ j
4 F* z1 j! l* y4 n6 a1 E
% A6 W; ?& f+ g4 M+ G5 _$ ei-VII-VI-V
( h, F+ o, S7 J; Z8 W$ Z, r& y) B# o& y8 A* k. h
! x/ w3 A" m! B9 M L) n+ R
7 I2 d6 K/ ^6 R; l7 f* `6 D$ G( ~% E" w) p
和i-iv-VII-III-(V)。
, w* z; M: U# M4 @5 W
o) m! e& J& z& i4 d( }9 Y3 P% C+ F0 U: V E6 o
这个和声公式中的各和弦根音(在V级之前)都是五度关系,这在古典音乐里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和声进行,我们可以不让它从III级直接接V级,继续按照五度关系推导下去,成为:i-iv-VII-III-VI-ii-V-i。 9 A1 s, P9 ^- w* G. w/ p I% k# O* _
/ F. r4 f# S( V* r( C2 a
4 N2 P k3 U( {& |
1 U& y& ~2 F( u e这在和声学中叫做模进。
! Z5 v9 ~7 a; D3 B" b, R
1 w! J+ V# T1 u! o0 n* O) U: A7 c( @1 L: K! g) X! y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其中VII-III-VI三个和弦,与其说是a小调,不如说是C大调的V-I-IV更合适。这种暂时偏离原调的现象叫做“离调”。在小调中,经常出现向关系大调的离调,已使音乐更丰富。 6 J, m7 [3 {- G
2 I d( D: h. A* j
1 \6 T J; A) N$ D( \3 o# O. X# w- v1 z6 N% {7 H Q
所谓关系大小调,或称“平行大小调”,是指调号相同的一对大小调,它们互相为对方的关系大调或关系小调。比如C大调是a小调的关系大调,a小调是C大调的关系小调。
0 s5 R) w; h- S' A$ z ^+ j7 o8 _1 `5 j! l' B( Y
, K/ Q4 M# C- M+ u C' D* U
0 b8 D9 H$ ]2 n; i' I
) ?2 p9 l; i. N) W! P& c' I J还有一种大小调关系称为“同名大小调”或“同主音大小调”,是指大小调共享一个主音,而调号相差三个升降号,比如C大
# T& L2 n6 h" t: R% O7 ]1 g, Q* e4 [1 i0 p; c" b$ K
! M; @4 F) O/ a2 v9 D2 J+ t调和c小调。
) N+ K6 Z2 x5 b8 l
1 Z$ S- Z3 M8 f# m& X7 `; T3 o0 y; O
" v' e5 {3 `0 e* Q) p. r0 @
' g A, f* I5 n" R: C而关系大小调不共享主音,主音间相差小三度。 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同主音大小调要比关系大小调更近,转调更自然。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正好相反,关系大小更近。 5 O* m) W u+ E& G, M
0 T% x( A, ] C, g
: F& k9 m# n. ?% U" L' V. ]. w0 N3 k7 {" v, g
4. 旋律小调及和声、和旋律大调;和弦的转位 3 F: O* h9 e+ a" C- p4 N$ ?+ F$ ?: F
4 Y/ s, P) V& _( _; W6 ?) w* K
5 _7 J7 r( E4 a7 J8 d
) g5 f# |' y+ j. s我们看到,和声小调的VI级和VII级音之间是一个增二度,如果在旋律中用到这两个音级时,这个曾二度会使人感到很不自然。如果用还原的VII级音,及自然小调音阶,就没有了这个增二度,但是如果我们在和声中需要一个大的V级和弦,就不得不用升高的VII级音,不然和弦和旋律就会发生矛盾。另一个解决办法是把VI级也升高,增二度变成了大二度。这种* z$ e2 s2 V- }: p" x% J3 [. j
( @. @1 T9 f' H% Y% h% ^7 D6 W( O$ M' g# a; w
小调称为“旋律小调”。
# o( N" m% d7 m. U, p% ^5 x* y" L* ?' ?8 O" a7 |0 r3 S
1 l: R! x/ M' w1 s9 a" W
* S6 i2 v- j2 \1 z3 f; V5 w- R# N
旋律小调音阶只有上行时VI级和VII级是升高的,下行时就同时还原了,和自然小调的下行相同。但我们不必拘泥于乐理知识上的上行、下行规则,用时完全可以灵活掌握。
$ n! I0 s. {3 j/ d1 p: C m8 b/ m( R# m" U/ ~$ s. V3 o3 x
, Y2 g- Q3 V- b7 C
我们看到,升高了VI级和VII级的a旋律小调上行音阶,和A大调音阶非常相似,唯一的不同是III级音,前者是 C后者是C#。从这里我们得出一个重要概念,区分大小调的唯一标准是I级和III级间的音程是大三度(大调)还是小三度(小调),其它4 I6 R, }3 n' T
& G1 d( L8 t% F1 n! F5 q5 _+ I F6 I; Q
; o$ W: s2 a' A& N音级均不能用来确定一个音阶是大调还是小调。
+ w! W. ]0 T3 D到目前为止,我们讲完了大小调体系中的三种小调:自然小调、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而大调,其实也分三种:自然大调、和声大调、和旋律大调,只不过后两种大调没有那两种小调常用。 3 r4 q7 n. k* C l& n t
. K- B5 y' _6 ^9 Y4 Y4 X+ u2 J- [6 f% ^5 z, E3 P8 b7 `6 ?' I
和声大调中的VI级音是降低的,用这个音构成的下属(IV级)和弦是小三和弦。 4 p) {0 f* {' O7 C1 B1 o
n+ Q, H1 X7 d) T5 \
- f: y9 V% ^! d, h) ?
8 Z6 z* h8 \( x+ {
% w8 V/ }2 ^! p1 o这个和弦对I级的倾向比大三和弦的IV级更强。
, |2 D3 _. r3 i/ ~& d! f
7 T$ n% O4 D2 }2 L5 H+ p7 q. x/ i. ?- D9 _+ X7 k
: V4 w% h- ^+ Y* {5 d# Y( j: H
无论是作为大三和弦的IV级和弦,还是小三和弦的iv级和弦,进行到I级和弦,称之为“变格进行”;如果是在终止中,及被称为“变格终止”。这种进行通常用在一个乐曲或一个段落的结尾,作为补充,或称主和弦的延续,以增强终止的感觉。例
% z* l4 E) F6 A D& Y0 [
% I8 T3 g5 R- Q' i7 N+ c+ O0 F2 n3 M# e5 V& q# ^& M/ W
如这样的和声进行:I-vi-IV-ii-V-I-iv-I。 & M6 p% d. s3 u4 c# N' R! h
" y! I8 E- Z3 W, E$ P- H1 ~. B! p0 s8 z
# d# H& v% ^3 s& b- V/ ?而I-V-I称为“正格进行”或“正格终止”。I-IV(iv)-V-I在终止中被称为完全终止。 ) k( ?. a8 K% w
" G' w, G8 x: Z6 x, z
) @; B. _) z* e4 z; z! j; A
; B+ @; `) d" T# n+ N0 v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有的和弦的最低音都是根音,被称为“原位和弦”。如果和弦根音向上翻一个或几个八度,不再是和弦最低音时,我们称之为和弦的“转位”。三和弦总共有两个转位,被称为六和弦和四六和弦: : p1 I# Q" x+ t% \% U" y3 S0 O3 `1 w
- v+ c5 m: u/ y6 g+ i5 a
2 g6 q- D9 D% H7 ]7 l1 e
' P' P5 j# p7 T, {- F, \多数原位和弦都可以用它们的转位和弦代替。但习惯上,乐曲的开始和结尾较多是用原位的I级(弱起小节有很多是用原位或转位的V级)。
& H- T* ?$ d7 S7 ?* b
2 G" [! Z: D ~9 ^! w
$ W; a& [3 K1 C& z
& M4 |+ Z }9 `# O0 r) K古典和声中,转位和弦经常被用作原位之间的过渡。 5 P3 i# d2 u% L5 q$ {
9 ^8 d. [! d+ X
0 X9 L C& z I8 Y9 \7 Z# G4 P0 t7 c- T! _) ] Y
; M8 E$ w6 ?$ `* W
四六和弦经常用作原位和弦和六和弦的过渡。
1 `% i) t( S& f$ w
) b5 Y' {9 E% a4 J6 x$ V+ x# m
4 ?( h" o: D9 w% d* ?8 U
& q+ b1 U5 R' P/ C$ X在古典音乐的终止和半终止中(乐段的停顿称为“终止”,往往以主和弦结束;乐句的停顿称为“半终止”,往往以属和弦结束),我们经常能看到属和弦(V级)前有一个强拍上的主四六和弦,这个和弦称为“终止四六和弦”。 0 j5 x. a4 j+ O
. y( F/ x, z" Z
# `* ?$ f7 d" N5 L0 Q4 W5 H, z, t: {
原位和转位的运用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由于和弦的低音位置(及原位还是哪个转位)其实就是和弦用什么音作为低音,因此,其主要作用还是得到一个好的低音线条,在通俗音乐中就是好的Bass声部的主干。多数情况下,低音线条才是决定和# w# B) r( s2 D7 s9 W; L" ^. v- r5 ~
& f |- o/ c; n/ X
$ s8 {/ u% _9 _' a% w
弦用原位还是哪个转位的关键。 4 }4 _( ~1 [ X* f$ {0 P
0 A- D: `7 ^$ G) B' O; H' h, h5 Y( h( l+ Z- M" T: r) ?$ P8 B
5 P# C- } m, O3 C
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规则恐怕就是:不能八度平行和五度平行。 7 `! m( |: X1 O* A7 t' c; L9 w) d/ t
# }( e0 J# n y) p
9 @+ g. ~) S' C+ S. A( Q9 L i' |3 ?. F9 W& }" ]
八度平行被认为是使和声进行突然减少了一个声部。 & E+ r% g" X8 t" ^9 z7 ~, M2 l$ M
* y' a/ [2 X: I3 _* l" `
1 C' W' n3 \# s2 M1 W3 Y& }
1 C' V6 F- j! L4 o3 u" J: G
$ T0 N6 I% A; n. ^9 o
而五度,在古典音乐中被认为是和谐度仅次于八度的音程,它太和谐了,以至于平行的五度使人感觉也象少了一个声部。
9 z; J H" A3 \) `; [$ M
; U$ b7 e& Z: W3 _0 s* }# X4 y
4 b! }1 v; o; M, n$ j" u) `+ ^. X6 g5 r* E
而五度平行这一规则被德彪西打破之后,无论在现代严肃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中,再也不是问题了。 ! T, ?5 F7 O2 n; t/ G
: `- ]5 P+ Q: c, c# q8 O/ K
0 z2 e" E0 ?# D# I) i$ _+ V
2 Y$ Q2 X( q2 u, R德彪西式的美妙九和弦平行
3 }. e* `6 }. p# `& K
/ a6 o& m$ D% I
: |! _! c' N3 D7 } R* `/ t% S1 D4 R+ q* q) e7 U1 U
爵士乐中的和弦平行 1 l/ m) T. D A) H N
3 F5 J# \' G" f( t( M" F4 p* I
% W2 Q8 X. O7 j2 u5. 和弦的开放排列,重复音及四部和声
' e2 O/ s1 b0 N( f$ \( r7 j" O7 I( T5 [5 u: q) r1 W
当和弦音不是按照音高顺序排列,而是相隔一个音排列时,就会得到类似下面这个和弦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叫:“开放排列”。
) W( i% H( p. q1 u' @6 o' h0 {
9 }2 X( a: ^! v, t. E
9 _/ C0 t! u: M; Q2 `而我们以前一直用的排列方式叫“密集排列”。
# S4 ]( O H- @" d
" U$ f- a/ w5 {6 l
9 {/ S- z! S: q/ T# U! A3 ?9 J! a! t" t
在古典音乐中,和弦除低音以外的各音间的距离最好不要超过八度,而低音和它相邻的上声部则不受这个限制。这个原则源于声音在物理上的自然泛音列。我们看到,泛音列是从疏到密排列的,及越向上音程越小。 . ?( Y3 W. A6 S8 i. k
4 L: @0 g4 f2 X9 \2 \5 }/ H
" H; j8 w+ k& N, W" J; j! t! x
' G, I; H, _/ [0 K- }泛音列是向上无限延伸的,向下的箭头表示比记谱音低,向上的箭头表示比记谱音高。
' g+ l7 o: @9 P9 J A
7 ^7 I7 {5 k2 X9 o- T, V7 `: U6 s" i
0 J, g R3 s$ c0 v: c由于西方古典音乐受教会音乐影响非常深远,和声学是从宗教四声部圣咏的写作原则发展而来,因此传统和声教学都是以! T% p' k# k" T. R |
' G( @( V3 ^. I' y6 Q) S
! s* X0 J' r3 W) z# |四声部圣咏为基础。四个声部的名称自上而下分别为:女高音(soprano)、女中音(alto)、男高音 (tenor)、和男低音(bass)。和声学习题和范例通常把四个声部写在钢琴谱上。
- x8 V: q. L* g7 U4 e% C. }' d6 ~: n1 [$ N. j( C- l
3 E3 V) o& W& |& c, @. G/ R
: C) m+ [/ R# u% f( z4 n8 A
三和弦共有三个音,我们怎么把它应用到四部和声当中呢?这就需要重复至少一个音:三和弦的原位通常重复根音,写成密集和开放排列法,共有六种排列方式:(上三声部是音高相邻排列的为密集排列法,如第一、三、五个和弦;反之是开放排列法,如第二、四、六个和弦。)
% E; y7 P$ a+ S2 [4 N# s& J! F5 |7 D# U! G: J5 Z# z
3 @# x9 n1 \4 |# s8 A
- k+ ^2 `1 L. j) z
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六和弦通常重复根音或五音,写成密集和开放排列法,共有四种排列方式:(第一、三个和弦是混合排列法,因为上三声部间既有相隔排列又有相邻排列;第二、四是开放排列法。) & j! Q# N4 W* ~+ g- O
$ {) y/ Z: M. v" j! B
5 F/ @: l/ t4 }4 w& E/ ~( T3 V! y9 W4 `0 [
三和弦的第二转位,四六和弦通常重复五音,写成密集和开放排列法,共有六种排列方式:(第一、三、五个和弦是密集排列法;第二、四、六个和弦是开放排列法
8 x' ]: D" x( q; n, r
% Q7 C, g7 d! h5 n3 p
0 v j9 u" M$ C运用这些排列方式,在没有八度、五度平行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写作传统和声了,下面是按照四部和声形式写的和声公式:I-vi-IV-ii-V-I , s$ l. P, b. f& ]/ C9 \# a. S
0 m# ] \* M1 |1 [& s& @, v! e; d9 h9 f B& F5 R
下面是一个学院里典型的和声习题片段:(从降b小调转到b小调)
2 F. _4 w4 C* k; Q6 ?1 w
# F; n4 r% p4 W( Z( L' a) N5 K" g+ I" f, a" e. r; s. M. w
由于我们的教程主要是面向流行音乐家的,所以我不在传统的四部和声上过多停留,只是要说明一些对于现代流行音乐仍然重要的一些原则:
" U5 R/ D( K, ?: W \! f: d& D, @# E) s7 }% C9 ]2 W3 g1 `) e2 Z, d
5 W& l+ e& g4 @1 I- J
" R$ q" k# h: I6 M(1) 重复音:当声部的数目多于和弦音的数目,需要重复时,三和弦应根据根音优先、五音其次、三音最次的原则,除了
: A: A8 L( l8 f: `5 h: }! w. K0 A* q9 j" H
一些例外(例外将在后面一一介绍)。
; @6 q$ s& O, l |5 [' ^! n0 D
3 ]3 p. L* E0 n$ _3 L2 n
2 o3 q: R) D/ b3 o7 ]- o# U4 x
( @1 d$ `7 @8 v(2) 保持各声部线条通畅,尽量使每个声部都有一定的旋律性(那些和声性乐器,及一个乐器演奏多个声部的,如钢琴、吉他除外)。 2 ^3 q7 W! w* W! |1 p% X* h" h
5 a0 d3 r+ F7 Z: V. g K& q+ Z
* J; q B! y" F. E% v7 v( S( {* y
1 L9 u4 u: {4 Q0 i4 S4 N(3) 注意各声部的分工:高声往往是旋律声部,重要性自不必说。(当然,也常常有次要声部在主旋律之上的情况。) 内声部较为平稳,略有旋律性。(还要注意演奏内声部的乐器本身的特性。) 低声部除了旋律性外,要注意给音乐以稳定的低音的感觉,如果低音流动的象主旋律,就很可怕了。(低音线条不一定比主旋律流动的慢,但不是同一种流动方式。)低音也不能象内声部一样平稳而缺乏跳跃。一般情况下,低音在乐曲的开始是较平稳的,到了高潮和结尾处,常有四、五度的跳进,来增强和声的推动力。具体的处理方法不能在几句话中完全说清,后面的内容中还有详细介绍。总之,好的声部写作中的高声部、内声部和低声部应该是不能随便互换的。
6 O6 Z1 x: k4 O A
- r( b/ y& e" V! { r$ K+ d
5 G$ q1 t+ i7 x% L% V# D9 ](4) 八度平行在两个独立声部间是不允许的,除非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独立声部,而是同一声部的八度重复。五度平行在通俗音乐中不受限制,但应注意,五度平行是和西方古典音乐格格不入的,它是另一种效果,你的作品是否需要的正是这种效果,而不是声部写作中的失误。 " [( E8 d8 g v, x9 H, j% h) f) U; ]/ c
7 @9 E4 s) V9 a' c8 c3 K' u/ R7 ]1 y- T1 r* \( s* {
(5) 尽量避免不适当的声部交错:声部交错是指原先在下面的声部跑到其上声部的上面了,这样的声部进行,使声部本来的线条不清楚。
. S: w3 {% i4 H! s, a+ H0 X$ L" _/ ^& p2 H7 ?
- ] L6 U9 H5 c0 Y
6. 和弦外音 8 a( p; ~$ Q" B" n# b8 A
+ X- O) D/ Z# f9 e4 Y* l* k' I; a9 R- |( D4 l8 E. L, @8 k* p
在为旋律配和声时,最最棘手的恐怕就是如何选择和弦了。而要决定用什么和弦,就要先知道旋律中哪些可能是和弦音,哪些可能是和弦外音。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其实很复杂,也是和声配的质量好坏的关键问题之一。 3 `/ R0 g! ]7 R0 ]2 Q/ @! u
& I9 M$ u1 B0 j: |! P3 I, B
- v$ L1 |) c# I+ Z! L" r. v
3 T: [" v9 N9 q1) 经过音 经过音就是两个和弦音之间作为过渡的自然音或半音,使旋律更为流畅。 % h9 Q$ f$ T3 ^0 b' U
+ b+ e: E; J0 v/ _: O6 i
# i# U" [. p5 O; U5 X; x$ [' a6 q. N: B% Z
2) 辅助音 辅助音是同一和弦音的两次出现之间的自然音或半音装饰,使旋律更富于变化。 " N! @8 K1 \# V4 G u' d
( d1 p7 Q% R) x! r* D$ S2 A* x$ h0 @$ E. j. ?9 ?
$ _6 ]! ]/ O: N% \上述两种和弦外音的单个运用,可以说,几乎每个搞流行音乐的人都知道如何运用。但是它们除了单个运用,还可以多声部同时运用。三个以上声部就可以组成经过和弦。(经过和弦多由平行的六和弦或四六和弦组成) 5 D+ u* I& v* R: h# J- k) m
: n! S8 T" \7 Q+ n8 C% Y% F4 C( z
' m% `+ I& @. D2 i+ ^- M- j% z% Z
- F/ H& o1 I$ B* C( B
下面的例子是美国著名的(或者说恶俗的)圣诞歌曲片段,标+号的为经过和弦或辅助和弦,请大家自己判断是经过还是辅助。
0 I- D8 D: T7 F7 q
8 w# } ]9 [' G4 g/ `; n! [
1 s# E( X0 ~2 |5 z0 o2 k
h% F, D( P6 R# s4 N* C% b9 Q" X上面标箭头的和弦为倚音和弦,下面将重点讲述倚音。 - D: H) T$ ^$ l: ^
- R) l9 Z+ w' i4 D( o
, a7 S5 E& q" A% Z, l1 H5 ^, C+ R6 b9 l0 x+ F' t- P1 d
低音声部也是可以运用经过音和辅助音的。(显然辅助音用得很少,因为低音中的经过音给人一种推动力,而辅助音好象原地未动。)
6 ]& H, n5 @) w/ i7 p6 h% R% X2 i; F, |- b+ K, z2 A# m/ @
, p* N! p" U6 z+ i, W
6 U* e0 L) e$ V8 d" ^" H2 L1 h
7 U0 p. [& E. \; b上面两例只标出了低声部中的经过音,请朋友们自己找出高音旋律中的经过音和辅助音。很多和弦超出了 目前讲的范围,以后的内容会覆盖它们的。
_0 ]/ x7 \' X4 f3 X/ O- m1 P2 y2 \' o7 [
) X& O4 [& }6 r1 ^! p- l
' p) D0 _# f( ~1 \5 O小调原位主和弦(I级)之后的低音向下半音进行,在西方流行音乐中非常流行。 ! A4 P3 M" w" A, {
4 H' t# G7 r* B B$ a
" r0 l) Q8 L+ U- `
' m* \: B8 z( C% s和弦外音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恐怕就是延留音和倚音了,而这两种和弦外音可以说是西方传统和声体系的精华之一,是枯燥的大小调和声体系使和声复杂化的最重要手段,也是浪漫派音乐美丽动人的不枯竭源泉之一。
# V4 t! z: a& M1 a O. z& q/ }% f) H+ U9 h. D/ O* K- g8 v
: C1 q& H- N' R, J% i
1 @) p( S' B }3) 延留音 延留音是前一和弦的和弦音在变和弦时不立刻离开,而是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在解决到新和弦的和弦音。
# o' |9 Q. c, p) S5 H1 s* Y/ `) F5 a+ ?7 W0 D# P' m
6 Y1 u2 ~6 m# x* q
* b; M b6 _. H# U7 s3 x这音在前一和弦中,称为“预备”;在新和弦中停留,与新和弦相冲突时称“延留音”,解决到的新和弦音称“解决”。
, n' @$ b: R T7 D! W8 V. F% p. U0 G. A5 R; K. m
/ r) a3 Y6 a; P, h
9 ]4 ^& o! r1 g7 w/ |2 Q学院派和声写作中,运用延留音的规则是:延留音要解决的那个音,不得在上三声部中与延留音同时出现 (低音声部除外),因为这样就减弱了解决音的新鲜感,从而降低了延留音的效果
7 g* X/ ?$ q. O
& Y5 `# K/ z" v$ @2 j
) p" a! j, _5 t2 J5 K4) 倚音 倚音与延留音唯一的不同之处是倚音没有预备。 * I8 c- H7 g8 L/ h$ @/ b V5 `
m) X4 n2 H$ u+ S- t. g9 o4 O5 z" \3 q. `; R
0 [% m. Z' Y$ I& u' M0 A6 B6 D
大量运用延留音和倚音,能使简单的和声进行变得非常丰富。[鄙人即兴演奏的片段] $ T* A/ q" N) `5 j; r' S$ p
6 t% U: K, J& `5 h5 J# Y C6 J
. T2 W0 e$ m" F* R
s8 V1 _* W4 B5 ^# B2 p延留音和倚音也可以在多个声部中出现,三声部的平行(如上面中箭头指的那个)就形成延留音或倚音和弦。
6 [; O" \6 N, Z0 g; _8 T( c6 D( x) \
* A$ B I+ i$ s9 [0 ~" v
( G* |: s- R5 H4 C" f" D延留音或倚音的解决不一定在本和弦中,也可以在下一个和弦中解决。连续的运用延留音和倚音,可以形成瓦格纳式的“连续不谐和”且有推动力的,典型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下面的例子选自鄙人的《三首小前奏曲》之三)
}) f" s4 N0 r- m* x4 y* L0 y/ W! y# U+ t( W- i* u5 V; E7 |
- ]6 X# P6 H. A9 ]8 Z# S- j, L, ]' v6 T, C5 E
7 C) R4 C# ~2 Q6 X. T! u
5)持续低音 持续低音是一种,把低音和上面声部的和声进行分开,而低音一直保持同一个音的和弦外音。
. F) u O& _% N3 Q9 c8 l/ E- G0 A: K) W, y" |
t, n- I) J, U/ V7 c( K, ]5 X' z ], \5 J) ~: A# e
! C7 N6 q/ f8 w由于低音是持续音,上面声部的和声就没有了低音,这样也就没法判断低音位置,是原位还是转位了,因此带有持续音的和声,在和弦标记上,只标出和弦功能,而不标原位还是转位,持续音由下面的一横线表示,横线一直拉到持续音结束的地方。我们看到,持续音的引出,是由一个和弦的低音引出的,后面的和声变了,可是低音却还保持原来的音,这就是持续音的用法。我们还发现,上例中的第二个和弦也可以解释为IV级六四和弦,这说明,在和声当中,同一和弦由于观察的方向不同,经常有不同解释,这是很正常的。 , F/ N. ^; D* a4 g! E( Q+ i
: |$ @* A% N; `+ F
: ^/ G% L, s. D, g在实际应用中,并非只有低音可以“持续”,其它和弦音也都可以持续,只是没有低音那么常见而已。正如其它和弦外音一样,持续音也可以在两个声部以上使用,多个持续音就形成了持续和弦。 1 _ k% g/ @9 _6 D1 f+ ~2 X- x
. N* G: b/ K5 I0 [: i: T$ w$ v H; x' W
, k; T2 D# x7 B! [/ y6) 先现音 先现音是后一和弦的和弦音在前一和弦中提前出现。先现音通常比较短,不合前一和弦发生冲突。 0 q6 q% `, Q7 g" z8 b( r% f {/ K; H5 u* t
' B* C0 T8 m4 J+ c& M* l
2 g4 _+ A7 B) w5 \$ q" f
4 k, A2 e7 `- o) [在古典音乐中,先现音是比较少见的,但现在的欧美流行音乐中,先现音往往成为一种主要风格,大量先现音和先现和弦的运用,使节奏不那么呆板,而有生气。 ; i- B+ Q/ u0 j0 E. H1 ?4 w# k
9 U) H f8 Y0 l( S+ w8 _3 Z% a v, V9 ?5 y0 l2 E
0 @" P7 z, V1 I4 p7 {7 i
Careless whistle
1 D1 ]# }7 m2 z0 l. G# i/ Q- t5 O8 j9 C$ |& _: `- G1 m
0 X V- W z, \/ M" g, |0 @
" z7 j0 P2 y6 F, W$ o! D v+ V: s
* B. ^+ g$ d* N/ _
7)跳进的辅助音 当辅助音不是两端都有和弦音支持,而是只有一端有和弦音时,称为跳进的辅助音。 5 S* o0 e. N* u/ F, V
/ R& T2 U5 ~8 \ R6 Q9 {
1 a* ?$ ~9 ~. V0 @
/ a8 U1 r& [: f0 s8 B和弦外音的分类: 和弦外音根据它是与和弦同时出现,还是在和弦之间出现,被分为:强和弦外音和弱和弦外音:强和弦外音:延留音和倚音、持续音。这三种和弦外音和和弦发生短暂的撞击。弱和弦外音:经过音、辅助音、先现音和跳进的辅助音。这几和弦外音是在和弦之间,不同和弦发生撞击。
) C+ {) G" b% K$ m$ U0 s9 T7 o% u
# p! s+ k# b5 x5 T% x: x7. 传统和声中的四种七和弦
/ R" t# D/ [( p# D
3 l+ R! z6 J# @6 {' K
9 B v' Z8 M4 w5 a- T! t9 K我们注意到,原位的三和弦都是三度叠置的。事实上,西方的和声就是以三度叠置的和弦和它们的转位为基础的。在三和弦之上再叠置一个三度,就成为“七和弦”。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三和弦(triad)的命名是由于它有三个音,而七和弦(seventh)以及后面的所有其它和弦都是以它们的最大音程命名的。
( s, ]0 G$ i9 H1 w( ~, Z' |9 v0 Y# k& u a5 C1 \0 o$ V, F
/ D U1 t" j3 w0 G' G; W: a4 j. J& C" |8 I8 h+ M6 @
传统和声中的七和弦有四种:
% e$ B6 A3 x" s2 O# t# K6 a4 v( Q
& g; v( y3 {, n7 J3 f( V4 {/ T* ?; |, q$ ^9 H, j; s
! B2 j0 q' J) \, `8 w7 Z: r大小七和弦:大三和弦+小七度 0 {8 w' i ?5 F5 k6 o
( c: y6 i; i2 c. i6 g
8 S& }7 ~# a3 o
) a0 w, R: F$ q% v小小七和弦(可以简称小七和弦):小三和弦+小七度
1 A6 l$ i7 g; F1 G; N1 G/ l* b M6 \& j+ x
) w: K, |( ]1 Y
4 U, v$ C; M% X0 y) W$ G4 U% a
+ [& O/ A% I0 T- G- R' g减小七和弦(也称半减七和弦):减三和弦+小七度 # B7 w! U" K4 B X
% P3 `2 s8 C# X' P7 ~9 u+ O$ ?) _* v% r2 o$ h2 \
5 J9 p& z! H1 g5 D
- c. P5 W% A4 X3 R. D$ e8 B: ]减减七和弦:减三和弦+减七度(可以简称减七和弦)
0 q) V' ]. q }& a* X+ r* X- c+ t! P# B2 M2 ^
3 @* U: i! k5 j2 D+ ~, g- B7 g- V9 Q5 B" [+ E9 ?' B
$ e4 h" M& d# q) ?3 v1 A
, j! h3 H l1 P: V0 c七和弦由于有四个音,因此有原位和三种转位:原位:七和弦、第一转位:五六和弦、第二转位:三四和弦、第三转位:6 F7 \1 K) m; K# v* o) s
/ W0 E+ s8 s6 r* [$ v2 ?0 d! _
3 u2 P$ R: S$ u' W5 R( F& Z/ |二和弦
( P% o! h( Q' [, }5 K( g; O. C' J# D1 q: {6 @8 G
6 l A& E+ T3 h8 ^
3 x* {% f& Q7 }4 l1 p# ~5 ~
+ v2 o' G. j. v6 M转位和弦的命名,根据的是七和弦转位后有一个二度,这个二度的两个音和低音的音程关系。 7 d* G/ b8 d4 n1 c; q {
6 I- f$ S/ o, |2 F
" v" F8 T- ~) Y
' j+ d: X+ y9 L: ]- ?1 G$ S- [8 k1 q: {' P+ e7 M
七和弦由于有四个音,构成四部和声时不用重复任何音,总共有六种排列法:(第一、三、五是密集排列法,第二、四、六是开放排列法。)
" u) t f7 y) a; b* Q& m! ?+ [; j2 c O( D+ Y+ q) j6 o( U) P
4 v! _0 M5 P& r8 s/ @( a
0 M: \ X. g2 t/ h0 k" I& e. Z
; U P1 C- E/ X& j; @+ O如果声部数目超过四个,最先考虑重复的应该是根音,其次是五音,三音和七音最好不要重复,特别是大小七和弦。
( a$ H/ j5 z1 T0 p9 w
$ z s" \( \; n% M: ?- v5 u1 [ i& w$ v0 K& ^8 Q: {' o) l c* I
! k* y1 U/ n& @2 ?* j& {1 q3 e/ g ^2 _( j最常用的七和弦恐怕是属七和弦了,它是属和弦(V级)加上一个小七度,是一个大小七和弦。
2 M& `, R, z( L9 |& }$ N+ K* {3 E3 k' y; B3 u$ v2 K) }
( b4 m0 J" }! G) t& l
+ m1 {* G: ?, k% a; ?& C" a# l
/ f0 a, r( |4 g) G( f0 L2 M& s
- @2 g% F4 `& h& w4 b* G/ @由于这个七度,它向主和弦(I级)的倾向就更强了。学院派和声学属七和弦(V7)解决到主和弦(I)的标准方式是:属的根音
0 C0 Z( y1 z) {7 N; ?4 R7 k) q+ F! I# ^
5 K3 b* t) o* q" U0 @2 p# Z向上或向下跳进到主的根音,属的三音向上级进到主的根音,属的五音向下级进到主的根音,属的七音向下级进到主的三音。解决到的主和弦有三个根音,而没有五音- G$ d' U" Z$ Q8 n* @4 l2 @
5 G! ?; y) U1 m, f5 _
* n1 k/ _! X9 Y% U+ \: F, t5 V+ g8 ?- s
' t; S" ?* H1 `4 V2 S' j( a8 |! `
属七和弦的其它三种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除了属的根音“保持”(原地不动称为“保持”)外,其它都一样。
, U- t2 `1 R l p3 [' t2 I
0 A c+ h0 `1 E* M- r) w/ _: U* x
3 v5 f' I. {; r' z0 C% Z* |
t7 | G" V) K+ R2 L4 D% }% |写成单谱表,密集排列法为: - z" |: y8 S& q$ Y1 F
* {& J. U) P2 y
7 v0 ~4 R' L: S7 l4 d
" ~' g# w6 Q+ x
4 b* H7 M* z, L; V/ a4 j! y% |2 a1 b) v ]* ^
属七和弦的五音是个无关紧要的音,有时可以省略,重复根音,以构成四声部: ) c! s2 k Z& M7 b# E. F
, y% m2 |( V$ Q& L; F) H# e: P: s
$ _; U' r' {9 r- f2 B. e9 [" B! q4 F; {3 |, |
, ?) u. Z' N5 N u5 ]- @
省略五音的属七和弦解决方式如下,得到一个完整的主和弦。
' \# h0 Q& G% h, k4 L+ g# c1 p5 i- r' Z/ l* @
2 m4 _; Y3 i+ w( Y* ~8 G. n: p% s/ H9 b7 u% f
2 w* g+ ^5 q& A$ T3 W8 H% p3 p属七和弦到VI级的阻碍进行:(关于“阻碍进行”,请见本章第2节。)
! E& g" @. a; o
$ v0 ~, f! |% I6 _2 X8 V
# @$ U$ K6 _# l/ f
, B& N8 |$ `- C* u' o4 Y4 S7 g其它音的进行都和到主和弦相同,只是属和弦根音向上级进到VI级和弦的根音,这时VI级和弦重复三音(这是标准的西方传 统和声的阻碍进行)。
1 @0 A; `' U+ l
# c) |! z" y0 f& v( J/ T8 V/ l, }
( k2 S' X, T* ?" @2 V除了属和弦以外,次常用的恐怕是II级七和弦了,它在大调中是一个小小七和弦(或称小七和弦)在小调和和声大调中是一个减小七和弦(或程半减七和弦),它和II级三和弦一样,属于下属功能组,最常接的是属七和弦,标准的连接方式如下:
0 A! G% w+ _7 G
- {( _9 b) @3 l; \; O4 }4 l4 G* V- v0 e
+ M# K) E( G6 w9 | o7 V2 h. _4 k5 @+ E
5 J9 a. A' w& z+ M# L+ F, ^6 F0 g还有一个较常用的七和弦是导七和弦,导七和弦是建立在导音(I级音下方小二度)上的七和弦,自然大调中是减小七和弦(或程半减七和弦),和声大调和和声小调中是减减七和弦(简称减七和弦)。由于减七和弦向主和弦(I级)的倾向更强,因此在西方古典音乐的大调作品中更常用。导七和弦和导三和弦(VII级和弦)一样,属于属和声组,它的各转位解决到主和弦的标准进行是:
; U" Q4 a! u& J0 \/ N; C4 P
9 l) p7 ~+ k% B5 n& s, h, \6 E' Z. \- j4 j8 l6 N
为了避免平行五度,导七和弦及其转位解决到主和弦时,主和弦重复三音。
! I# S% @ Z, G$ k# g: R1 w0 T0 @/ D3 j
& q1 S+ }8 ^1 x+ X
0 H3 b6 N! R* @7 O9 x- _- T' O2 Y3 a" [% p5 K7 y& G; i& S( w
写成单谱表,密集排列法为: . P/ \- I* H( v4 `: q: I7 z
; i& D# `. M% k5 J) o1 R. E2 ?' g- u9 t3 F& a7 B
+ c3 D2 t! c5 e! V8 y3 n我们看到,减七和弦的原位和四个转位,听起来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它们在声学上都是小三度叠置,而仅仅在理论上不同。而同一个和弦,用不同的记谱方式,也可以写成不同的四个和弦,它们各自属于不同的调,可以解决到不同的主和弦。同一和弦可以解决到降E大调、C大调、A大调和升F大调:
+ H! @2 ?6 H' F0 a8 i; Y# ?) X3 x* b5 T8 ~
6 Y- a6 E4 I1 ?$ }) U7 p
, O0 h. q) I! l& s+ E! |
也可以解决到降e小调、c小调、a小调和升f小调: 9 d! N$ R0 U6 c
" U( P' ?, `/ D T
# u. d' k" {& w! P* E3 d- I# V
3 \) y4 C" D* G2 }) O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关系,进行“等和弦转调”。 3 |+ Z* ~) r+ w, a
* p* ]* A# m5 [
( v( G, G$ ~+ W/ [4 h* L* V* k# [* [$ K. I5 }
8. 大小调中的其它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十三和弦 ) y& k/ J8 W! n+ g2 B8 W
7 Z! s+ `6 u4 p
9 p( m1 m6 Z8 C. g) W+ H2 z! s5 J8 @
除了大小七和弦、小小七和弦、减小七和弦和减七和弦外,流行音乐中常用的还有大大七和弦(简称大七和弦) 和小大七和弦。
* o, b+ n3 x. }4 O. R5 G# [; w
6 u8 Y& ]4 _. T8 K8 w3 Q- c; j. G/ F) i; w6 ]# o( \9 g& e0 `; v+ L
大大七和弦是由大三和弦+大七度组成: ) E9 Z' @9 X# L
$ `9 z% `+ c3 C7 x8 h/ ], @) H0 _7 R1 m, i4 n2 f
7 @% x% |) b! j( {小大七和弦是由小三和弦+大七度组成: : h/ Z# I c* u2 y d6 w7 @4 }
* X' B5 v7 i/ c; N5 R
4 p% i0 c! r) C
大大七和弦在流行音乐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在大调中,I级、和IV级七和弦是大大七和弦,和上一节提到的七和弦一样,2 @5 m+ H' I+ o3 l7 e
( p9 F& L7 E! d. j2 Q) w% A. y; z9 R
! x+ c; x6 l4 f" p/ e
本节中的七和弦,和几乎所有七和弦,都和它们的三和弦属于同一功能组。
( }0 @$ x- u+ T' t
- V; ^! _4 V) ~- W* Y& F8 ^; t3 E& F3 |/ l& b; z( o ?
在小调中,III级、VI级是大大七和弦。 1 ]1 v! ?; g. R6 Q% W j
+ e, C) ?+ ^2 ^- b9 C
1 I& y4 I8 J+ I
在第三节,我们提到过的模进:i-iv-VII-III-VI-ii-V-i,现在可以用七和弦代替三和弦: i7-iv7-VII7-III7-VI7-II7-V7
2 c; d5 K8 M3 Y! c1 W) u; t- f9 n* N0 x! [& ]
; `8 n) g) m# B3 \/ u- h
7 i0 t. ]2 o! a0 K7 P1 O大调中,也可以作类似的模进:I7-IV7-vii7-iii7-vi7-ii7-V7-I7 ' l) T% v8 M, N8 I1 D7 `
/ D9 x6 D9 E; _8 W6 x! [
% q& @, z& b) V1 s; J
, o% u3 Z# z- X7 _' N" K平行的七和弦,给人一种不知道是大调还是小调的感觉,连调性也模糊了。 6 h9 c- b7 }; ~+ @
, x% a+ r5 J4 x
n- x& L3 p9 ^+ D! L
: F+ E5 i/ \- n- i
小大七和弦更多地用在和声大调的iv级上。 8 x0 Q; x) B/ k5 q4 d, {% @& A
3 X2 T% j; V% U4 H/ w" [; e( ~
4 d4 E& A' y Y' _; y- _- _
m( u* f1 ~3 s" `第六节中的一些低音声部经过音的例子,也可以解释成七和弦的转位,二和弦。
- J. z6 x4 { A5 ~; @
* J$ D. G6 i. O1 h4 T; f* T# w0 j: t
" K& x8 S& Q/ x- R" |9 o r/ J# V9 r/ O) E% G) F
其它种类的七和弦,我将在爵士和声中介绍。
' ~$ C) q; m0 [5 I, h/ ^: D9 l
0 n0 I- |' [2 |& V
- B+ S6 }! B. m( H1 f+ x7 M, W7 n
7 J z: [" H7 b- Y% j$ \
- J0 |. |6 h. X: U七和弦再向上叠置一个三度就是九和弦了,最常用的九和弦是大小调ii级的九和弦和属九和弦(V级九和弦)。
# T/ L) V$ B$ Y" A2 k! [* K _3 b3 H7 N. P/ U l- @; W
S) b- J5 v& N" w
2 k1 C+ X' s# }' [& J由于九和弦有五个音,把九和弦写成四部和声时需要省略一个音,小调或和声大调的属九和弦通常省略五音,其它种类的九和弦可以省略三音或七音。
1 R/ U$ l" `7 w- o
* A* u" N' a+ Y" Y6 v4 w, q; c
; j% X6 ]7 x; I! d1 r
8 C5 L o# \: {6 w+ J! S( p) e+ G把属九和弦放到前面小调的模进中代替属七和弦:
5 c, R# i N |5 S
3 s2 F- r* w& f! v9 R
! B/ y0 }' x- Q" o+ M! l& F! g2 W3 I5 J
小调i级九和弦也是很常用的。 7 c3 v1 \# Z ^0 A4 C9 l! p: S
. v# I' X( l- ]/ z
$ d" N3 w" r, y z5 H' h! }. L0 O3 C+ Y
以九和弦再向上叠置,就可以得到十一和十三和弦。不能再向上叠置了,因为15度是两个八度。(十一和十三和弦的实例,请见上例。) 7 @9 p+ u% |5 L% l' w
1 M( Q; b" B0 u
( a$ T9 c; X! q: S9 G. I9 |7 a' b
属音上的十三和弦通常比十一和弦更常用一些,通常省略三音和十一音,五音有时也可省略。 - B- y! ?! n( w1 x/ H
9 h1 h8 |1 V, c9 T {
/ D n2 z. @2 s
我们看到,属十三和弦实际上就是属七和弦+IV级三和弦,或者说属三和弦+IV级七和弦。和弦叠置的越多,它本身的功能属性就失掉的越多,连续的高叠置和弦,很容易陷入枯燥,因为很难听出和弦功能的交替了。所以大量运用高叠置和弦,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一些爵士乐演奏家就是这方面的好手。下面的例子中,把九和弦分成上下两个三和弦
! y# T5 Q/ O0 [& T2 p/ P3 _& C) Y4 M+ M, ^( [+ ` }; D/ o
' m0 q: Y& `% R0 C; w; U7 N
1 ~. b, n; W% x) x
9. 附加音和弦
3 E: K) ?3 Q$ Y) b5 e) n5 B* D" R7 M
/ g( t' u! W: D K8 _5 E1 S3 @
, U6 q- L+ q( v7 e! N4 q0 r
所谓附加音和弦,就是在三度叠置和弦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非三度叠置的音,或用一些非三度叠置的音代替原来三度叠置的音。 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V7):这种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在古典音乐中就非常常见。它们一般解决到主和弦:
" G4 g7 U; B1 s& V. F1 j- }; t4 `2 J6 X1 d" O
, ]: e- c4 L; e/ m
. z3 Q6 X9 M" i, I1 T1 ?7 [; `
六度音的属七和弦通常省略五音,六音向下跳进到主和弦的根音,代替原来五音的进行。为什么我们不把那个附加的六度音解释成属十三和弦的十三音呢?因为它是孤零零地出现的,没有和九音、十一音同时出现。 / j- i! y e3 F1 M
0 d- X1 U; ~. y; c, g
, R9 M1 k! x" o) k: l7 E六度音也经常附加在大调I级上,其它和弦上的六度附加音,都可以解释成它下方三度的七和弦的转位形式。 ) o( f& h' c/ I4 ?+ U d6 z4 A
3 g+ h7 T H1 R, o/ o& @' l# o6 ]" [1 K7 j8 E
; V0 S, k9 y+ A! [4 K0 s- f1 a1 ?& o% V
大调I级上的附加六度音一般不用在I7和弦上,而且和弦通常不省略五音,这是它和属和弦上的附加六度音的区别。
' `* q- I4 A) o- ?
) X& S% j b# G; j
( r. B1 b. Y _, H' {
0 P% m7 d S1 [% N二度音也是一种常见的附加音,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进行: 0 M! y% J: k* I& }: @( g
3 D+ E/ W/ t" i& @: k: x$ u) R# A
' y9 Y9 v5 p0 B" f' i
! v" {# L6 X8 N在运用二度附加音时,我的建议是:尽量避免和弦的根音、三音和二度附加音同时“粘在一起”,形成两个二度叠置,应让它们在时间上错开一些,或在距离上错开(如把根音降低八度)。
1 d5 M- k. s6 f* k1 f7 R8 a: i5 B4 I' _# D/ p9 o( z3 T9 c0 k9 ] o
; w) Z1 ?' H9 ~; c4 I( x h
$ @% V) W1 P) I+ N
四度附加音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附加音,它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倚音,然后解决到三音。因此,用四度附加音的时候,往往省略和弦的三音。 ; x/ e% x) l3 h# |7 t. ~
$ ?4 s9 W2 F4 E- A+ M/ w% \* C0 `
1 C" m, s! z: q; z' ~# G$ d5 S' o
下面这个例子摘自ABBA重唱组的“Super trouper”开头部份:
% k7 Q, _( n! t9 o p
2 Y% j. n/ U; Z) z2 m$ E8 T2 v0 X1 f& s2 o) A1 `0 C; O3 H' _
3 F$ w- M( g, Z# W! }- b1 Y3 ]
但有时四度附加音并不解决,特别是在一些有爵士风格的音乐当中。
0 L9 c0 j$ ?7 r! A( V
' E) n: f/ ~2 o9 o$ ?
- x; \# I2 s- v/ }: W; m# |) t3 p- O; _$ P5 N. Y* |
10. 平行大小调之间的离调和转调;下属的属和弦 2 w! H3 x% ]1 Q5 w( \( R
& [0 V, K9 }. S
6 |- [" C- d& x" y% f4 ?4 e4 a9 c% G1 L5 E# z) Q
所谓离调和转调之间的区别,其实一个就是暂时离开本调,而另一个是不仅离开本调,而且要巩固新调的调性。巩固新调的方法无非是:1)正格进行、2)反复两次以上的属到主、3)借助乐段的终止或半终止,这三种方法之一。
5 G$ [, P/ n# U7 j1 v! Q% ?) [( @% {7 |6 h7 i
6 }2 C/ {& G0 ]0 V5 a
0 n, q( M8 F4 }0 t) g! @7 w
离调的标记常见为:n/v-n(n和弦的属到n);而转调则要标出新调的调性。(请见下面例题中的标记) 不过很多时候,究竟是离调还是转调,并不是很容易判断,而一定要把两者区分得非常清楚,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 F1 y, X; G8 A* q: ~4 l) Q
9 A0 [/ }3 ~# K0 H2 i) w
) e5 i N2 g7 [# e; ?
+ P( a% o: Q( h# `! e; H由于离调和转调既是较难的技巧,也是非常关键和有用的,而且更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建立一种良好的感觉。因此,从本节开始,我放慢速度,并且每次举更多的例子。 1 ~( Q1 Q3 K- e1 C0 o
) \# E: f2 i' W' [ A+ s3 H
4 R0 g+ l" L; q; U1 K" w
% u8 H3 }$ q$ X" E- R最常见的离调和转调,莫过于平行大小调之间的离调和转调了。当大调进行阻碍进行时(V-vi),如果在V级之后加上一个vi级的属和弦,可以使进行更加顺畅。
+ E/ L" {' N/ L
" y9 F3 i! N8 E9 w- I( W" o: F4 u$ G$ I2 x" r% }' f
* I: I6 w! m% p! t
( P( C% [+ |: u. d- f5 k$ Q8 K
我更喜欢这样的进行:
; K4 l% p" h2 H9 O4 t$ s2 p" K# ]7 c: j, g
9 ]" H. N" D1 b
) ^- I, R$ J) U: o/ `
小调要向大调离调,可以通过模进:
$ D( e% \0 a* H- Y* ~' p
/ y* ~$ G6 c9 L9 @& P+ L4 F
3 h; }# |' e6 p' k
0 ^ C/ j6 n3 T5 e* v# f- G( v" [+ X
也可以直接跳到大调的主和弦中,但这种做法比较难:
2 @7 X2 Y# v* _$ {; x F
, x: V' A+ e& Q3 Y" Y2 j( d6 o2 V3 `% J
# ~6 I$ W& w" ^8 ~# a. V. B/ Q1 c0 m$ Z2 P* p4 } s& L% L$ g
一般来讲,作品离调或转调到关键大调或小调后,会很快回到原来的小调或大调中,而不会留在新调上结束。要用转向关系大调或小调,而摆脱原调的调性引力是很难的,很容易做得不自然。 8 V# `& {; b( H" j7 E
2 b$ T0 w( P3 q) ~% w5 e! u& `' p* H& r; u
/ @6 I3 K" I) n" X. d8 r
在大调中,还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然而效果却很不错的和声进行:V/vi-IV。这个进行其实就相当于关系小调的V-VI。 1 ?7 Q& N2 I: X; L4 k# E! W
% e7 l& m2 O1 G; a' k! `/ @
! D: B! O. U5 i& R" G下属的属和弦
# ] H; m" I9 _+ M4 O/ v& Q8 x4 t0 e
9 w A6 d, n: _! a% x. }
" q. e. Z ]& O8 V) r如果我们在这个进行:I-I7-IV的I7和IV之间,为了声部流畅,加一个“降低半音的I7和弦”。 9 U5 [. q4 B9 ~8 o5 }' }* i; w
8 o0 N4 \' }- V6 t$ D- ?
; n8 B& g. |; G/ v3 O1 G$ d
" r) c( \1 V) S: `( F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下属的属七和弦”—V/IV,这个和弦是借用下属调(上例中是F大调)中的属七和弦,临时离调向下属调。
6 a, R' J2 W7 x
( m( t( t3 h( _& S" W3 Y7 m
* W4 f) s6 C4 H- V2 e; A F6 y2 h$ {5 S, j" `! V
应注意的是,事实上只有“下属的属七和弦”,而没有“下属的属和弦”。为什么呢?其实,“下属的属和弦”及主和弦,“下属的属和弦”到下属的进行,及主到下属的进行,怎么能体现出离调象下属调呢?
3 i; _5 ]6 ^$ i) N7 {# b$ n7 M7 ]
+ ]8 O% d5 i* z' |8 ?$ R5 o) d
% L( e( W9 S6 y5 q11. 重属和弦和下属的属和弦 % ]& G6 V4 I$ r l- [
+ v$ S; \; A# E& [& P9 M! j' x1 _2 l# l& r2 b
6 K7 }( z6 W! ~' {, c
在西方古典音乐中,最有特点的恐怕是重属和弦了。试想,如果在一个作品中用了重属和弦,恐怕很难能让人联想起中国传统音乐。(不过,在本节的后面,有类似重属和弦的效果,在中国音乐中运用的例子。不过那是另一回事了。) + D1 q j# [1 }# q6 [
, I y# K" o0 l! O, t, y
+ w: A3 z, ]' c* }; J; y重属和弦,及属和弦的属和弦。在C大调中,属于重属和弦功能组的和弦,包括D大三和弦[D](重属和弦)、D大小七和弦[D7](重属七和弦)、f#减三和弦[f#dim](重属导和弦,这个和弦很少用)、和f#减七和弦[f#dim7](重属导七和弦)。重属和声组和弦解决到属和弦,和属和声组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一样的。
% Z f: C4 {1 ]: }! t5 ^5 G3 ? s6 f : }) u k2 l; ~0 D( ]; t
在实践中,重属七和弦经常解决到属七和弦。
' l( p" y) |6 B% G
, l7 |' J; f- i5 S& S4 e" v5 W/ }9 o* L% L- S7 ~" g3 N* h
而重属导七和弦,总是解决到终止四六和弦(在终止或半终止的属和弦前,占强拍的主四六和弦,亦称强四六和弦,因为一般的四六和弦都是在相对弱拍上,唯有这个和弦是在强拍上。)这时,重属导七和弦的七音上行到终止四六和弦的三音上,为了声部进行顺畅,一般把重属导和弦的降七音,写成升六音,但和弦性质仍然是七和弦,而不是五六和弦,这是很容易混淆的。 6 A4 q3 @3 l6 ^* I4 k
! |$ O2 ^/ v0 S/ \- o: E S9 T/ x# Z
; ]- Q u9 t% E% d1 f8 ]
$ Q8 m# `% r7 F h我们看到,象上例中的进行,是非常“西化”的,很“古典”的进行,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却是很少见。从俄国大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开始,重属和弦总是向下属方向进行,出现了V7/V-ii7的进行。
3 Y' `3 _6 N' d1 Z# O0 y" v' Z$ T C) c9 ^
- a* V3 q9 J; u! y1 N2 J' [& `: T4 l7 L: S/ d
上面的例子中,最后两个和弦在下两个声部的声部进行中有一个平行五度,其实平行五度在近现代的作品中已经不算什么了。
6 Z) A- p7 h C; G7 U/ ~7 j! y! x
8 D3 I. L) y% v3 p: Q
( v% ~; p0 n0 G而我更喜欢用I7代替I。
/ a. N9 J, w& y- V5 p% d \& \! B; d) Y
|$ \ ?$ x% |) w! v1 \
也可以这样:
4 x% h8 ]# R! v' \2 i) A# \3 n0 a8 d: E0 ^ g, R. b8 k
3 Q" h+ s8 {" v# r* }, u. H2 o9 I! E5 a3 X; R& N4 G& Z3 X2 D4 t0 b
现在更流行的做法是I-V/V-IV-I。 $ C: p0 c, s8 e2 {
# R& O. n% k: \0 f" p" F
& M5 v3 S; N5 F; Z, K
e B# Z* d. O. i% ~/ p9 ^( \+ ?
另一个例子: 5 h2 L9 |. J* |; v9 j3 v9 g
4 Z( p6 O9 S1 J3 O
0 f7 m' Z( o$ w2 Z" v9 g
7 B) K$ S9 z* g+ U+ U! S* a. f7 c
# d; |- x; j0 q5 q如果把I-V/V-IV-I中的I级换成vi级,会怎么样呢?(这是我中学时写的一个曲子的片段。) 哈,变成了很中国味的和声进行了,其实这个进行应写做:i-IV-VI-I。小调的VI级音升高,就形成了“多利亚”调式,它是中世纪七种调式之一,恐怕也是最常用的一个。 6 j* h( k. p5 ~ ^: r: z! T
0 ^) ~9 @' p( W) S6 V; s# k7 o& G3 E! [; x: @1 P
% ~7 r; V E8 o0 e* q12. 其它音级上的属和弦 . P0 M3 r- m& l* T- y' ?1 X; t
* Q! [7 t8 u9 e6 r1 B
/ X' v. s% L1 b& M% T既然我们有了重属和弦、下属上的属和弦、VI级上的属和弦,那么可不可以有II级上的属和弦、III级上的属和弦呢?当然可以。可不可以有VII级上的属和弦呢?小调中的VII级大三和弦可以,而大调的VII级和和声小调的七级减三和弦就不行了,因为减和弦不能建立起大小调的调性。
' Y% X% j$ e1 ^7 l5 W; ]# D- V$ u
. {2 b: O- ]7 H* z
除了属音上的属和弦习惯上被成为重属和弦外,其它音级上的属和弦可以统称为“副属和弦”。把副属和弦运用到音乐当中,音乐就丰富了很多。
, n0 C* r3 ]3 R$ j2 ^: t) S7 r6 i$ w+ E$ y9 [
( |9 q" m* p+ {3 [* d! N
8 Y# h M& a- R$ z/ M上例是我为木偶剧“the bell”中第四幕中的爱情主题的配音,下面是这段音乐的MIDI文件: 2 G; [; `8 N/ S5 c* s
* d1 \* e2 [) Q+ [( ~" d$ m4 v
0 G# ^) v% f& L) C& {+ a: l% q1 N+ A- l
- i. e( ?, q) v# G, C& R从理论上讲,副属和声组,不仅可以有副属三和弦、副属七和弦,还可以有副属九和弦,加附加音的副属和弦等等,但是从效果上,有些和弦不一定很好,这就需要经过摸索、实践来自己掌握了。通常,七和弦是最常用的。 ! p% O5 |5 X4 A2 x
% m" _1 Q- r; E* G0 o* y
6 j/ j1 i/ v+ V) X+ Z6 }# c$ a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我们原来的模进:I-IV-vii-iii-vi-ii-V-I,变成:I-V/IV-IV-V/iii-iii-V/ii-ii-V-I。 " Q! c$ Z5 \( d7 o) T6 v
6 Q; m( b5 L- C# ], N( v9 c
/ b9 L* {6 `' t. V
其实我更喜欢这样做:
* `+ \% E9 r3 f, a P' P: s6 v4 A8 e( w3 ^0 U
) W% O2 _6 R$ Q, r- o* _( a [+ N2 E' }! G/ F
上例中,我们看到,在N级的属和弦前面可以加N级的II级和弦,及N调的ii-V-I。 $ U: G; v# s ` Q
9 p6 h1 x$ P* O5 Q# G; [3 k% v0 k8 E
/ y+ D- h8 j7 k' C. W0 T1 J! B
这个模进,还可以进一步变成:I-V/IV-IV-V/iii-V/vi-V/ii-V/V-V-(I)。
0 R! S; f1 p+ {9 N2 M9 T$ e
) Q4 \ Z( Q G* e5 N4 ~- L7 N+ u3 D* N' ~
8 V3 T. r) ]- g* K: K9 }$ }7 |
这一下可以一直进行下去,这个进行完全是一个属和弦到另一个属和弦的进行,暂时失去了调性,因此可以在任何点上,用解决到主和弦的方法停下来,再巩固这个调性,就可以成功的进行转调。
3 H' n c3 J8 ~; e8 I2 X* H0 {2 N' J1 e% Y' F9 `
+ l9 h2 Q5 B% w. M/ u0 T13.逐渐转调法 # \, t; _& n9 w2 w
1 v8 z" o t( `) J/ S D2 U" F# y- j2 o
8 m/ G; Y* t( s& l& x: }$ ?0 s
2 A2 p$ F2 R6 P0 z0 D$ j
在传统和声中,从一个调转到另一个调的基本方法是利用“中介和弦”,“中介和弦”及两个调共同拥有的和弦。用的最多的中介和弦恐怕是后调的主和弦了。 & z- m. I$ o9 S: r2 U- \4 ~( @5 n; t' g0 x
/ L- o: I& I. S8 s
' R# x0 O& ]5 p9 q2 ?5 y
传统和声中最常用的转调方法是:中介和弦-后调的属和声组和弦-后调的主和弦。这里,属和声组和弦可以包括属和弦和导和弦,前面可以加II级和弦、下属和弦、或终止四六和弦,这样可使调性更巩固。 E& t1 v r3 F, B9 z
; S/ I$ z# i" y1 t
# w- V" c: G% ^. d
1 F2 I" x1 P4 f5 Z6 O以C大调为例,运用中介和弦可以直接转到的调分别为:a小调、G大调、e小调、F大调、d小调、f小调。我们发现这里面有一个规律,及:C大调能直接转到的调,都是以C大调各级上的正三和副三和弦为主和弦的调。当然,VII级除外,因为VII级是减三和弦,无法建立调中心。为什么f小调也属于这一类呢?因为f小调的主和弦是C和声大调的小下属和弦。 ) d% r6 H# ^! r8 e% f- D! K% M
( p7 S% @6 g, c
( x( `$ K, W8 q3 |5 f4 }3 z3 Q下面再看看a小调,运用中介和弦可以从a小调直接转到的调分别为:C大调、e小调、G大调、d小调、F大调、E 大调。包括E大调的道理是因为E大三和弦是a和声小调的属和弦。如果从E大调出发,a小调的主和弦是E和声大调的小下属和弦,
) {" X: n! n/ E8 e
) N2 [! o7 b$ w3 ?1 Q
9 |+ @ T7 ~, E; b, X$ d关系和C大调与f小调一样。从f小调出发,C大调是f和声小调的属和弦。0 L; D$ n/ L- {; G' P3 ~
5 B& ~4 m1 e! f
. x" T+ `9 }+ k3 A7 ~. L) u运用中介和弦可以直接转到的调称为“一级关系调”。
+ b) X: e" B4 n1 v2 ]$ ~# p: I9 y5 t/ ~: o% e, L, `
! H' I# \' A; b3 U7 E; f
, G7 O8 z/ A/ A5 d3 i如果两个调之间找不到“中介和弦”,那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利用一个“中介调”。这个“中介调”分别和前调和后调都有中介和弦(及和前调和后调都是一级关系调),利用中介和弦先从前调转到中介调,再从中介调转到后调,这个转调的过程及“逐渐转调”。通过一个中介调可以转到的两个调之间称为“二级关系调”。 7 a' R- x8 K& D( I# l
6 s8 F/ P1 v4 R! K! F3 Q8 [ O$ M
. ~- n$ E" W x$ Z+ |6 } c- Z: \8 \: N7 F) V4 f
如果两个调之间没有中介调,这就要通过一个前调的“二级关系调”来转调,过程是这样的:从前调出发,先转到一个它的一级关系调,再通过这个一级关系调转到前调的一个二级关系调,然后再转到后调,这个后调称为前调的“三级关系调”。* `# k# z2 C1 k! E6 w
! ^. w4 v& K* c1 e如果通过两个中介调还转不到的调则为“四级关系调”。通过三个中介调可以转到任何一个调,没有更远的关系了。
: p Z. k- Y* E* D& l; k
# ^& n4 @9 `+ t( X
: A: F2 w; E7 m; b; u远关系转调时,由于可以选择的路线很多,最好采用大小调混合的手法,沿途经过的调不要总是大调或者总是小调,混合起来效果更好。此外就是不一定走直线,有时关系比较近的调,也可以通过很多次转调,绕一个大弯来达到,以丰富和声的色彩。
' h& b3 w1 _: k' ]: ]+ H' t, s4 P
, W' k3 n5 C% a! b. k$ j; D, e* ~6 k下面是从C大调利用逐渐转调法转到降B小调的例子,其中最后一次转调没有利用中介和弦,这种方式在近代作品中也是比较常见的。
! x' T; I3 W T" F& x0 ]! E* t) m" C/ _
; O4 p# K- T! O. t4 A% f7 n
这种逐渐转到远关系调的转调法,在古典音乐中很常用,而在现代的流行音乐中其实很少见,因为这种方法需要比较长的转调段落,这种段落在古典音乐中,特别是再现之前,非常常见,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几乎没有,因此这种转调法也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学上的,古典音乐比较重视调性的功能性,前后调性的逻辑关系、调性冲突、解决等;而现代流行音乐注重调性的“色彩”,而要体现调性色彩的变化,最好是突然呈现一个新的调。比如,用逐渐转调法从C大调转到降E大调,在流行音乐中,一般情况下没有直接跳到降E大调好。 % q4 r C5 |" B8 ]
v, I7 q4 w; b* V; b
# X5 n* w* |3 F1 t14. 突然转调法 ; T% U; f1 B4 @
8 @5 r, `7 Z& x! y6 x3 Z8 Q0 r
$ v2 _: V2 t+ m( Q, E通过减七和弦的突然转调 ! U5 }7 j" x6 K6 X6 a* a
" ~" E+ C% Q, c- C% c) {! y$ ?: S! m( ?* ?
我们知道减七和弦是三个小三度叠置而成的,以同一个音为低音的减七和弦、减五六和弦、减三四和弦和减二和弦,只是和弦音记谱的不同,在十二平均律里,音响上没有任何区别。
5 k6 O. I3 V7 A1 U$ l8 Z, f A: y8 c$ {( f
( C: i% s3 r" g% V+ W
可以解决到不同的调: % Y. h, E$ D3 O7 j& v
. O& ^$ r, ^+ ]5 w7 I7 N+ [4 A
/ V' A; I0 G5 J% J) S8 f R通过减七和弦的这种模糊性,可以进行突然转调,直接转到其它七个调之一。 3 w* ? i8 v, f0 B$ D( P( t Z
- i- }/ d% ^, f; G4 c, t; S
) E/ u) q s- T% N. f5 v. u) u通过属和弦或二级和弦的突然转调:
& u" {1 ]; \- X+ A: Y7 T1 U) `% e9 B' `4 A8 d
" l4 K Z' H( L6 d' M' i6 i
由于人们对于转调的适应性大大提高,比较突然的转调,在近代的音乐作品里也不显得很怪,这使得作曲家在运用转调方面更大胆,有些时候往往不用中介和弦,突然加入一个和前面不太有关系的属和弦或二级和弦,就一下跳入一个新调。这种方式与其说是转调,不如说是换调。
: b. Z0 `- F3 ~, I- B! F# a2 j' F: N& h- r
: L* k9 ?" }: Y4 N上面的例子是摘自我的和声习题,在四小节内从降B小调转到B小调。此例的第二个和弦为那波里二和弦,本教程的第三章中将有介绍。为了使音乐更自然,转调时可以运用模进。
2 e' I3 M0 ]0 [( S0 _ V- x
' c% Q5 S+ ]. \% [8 W* P, Z' ]
" \6 d- W! b, @ Q7 c5 b1 X9 g( L1 }色彩性换调: 0 d& [' D; T; e$ C* p, O+ y
+ R+ }2 ?# L4 Y+ w1 L. j8 z2 x. e: M1 l) w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流行音乐作品,在进入高潮后突然换了一个调,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和声色彩为之一变,效果非常好。这种换调常用的调性为,原调的上大二度、上小二度、上小三度、下大三度、纯四、纯五度,上大三度或者下小三度。如果以C大调为原调,分别为D大调、降D大调、降E大调、降A大调、F大调、G 大调、E大调或者A大调。在实际运用中究竟采取哪个调,可根据作品的风格,作者的喜好,和乐器和人声的音域决定,没有一定之规,甚至曾四度,即C大调到升F大调也是可以运用的。
3 M6 k A% ~/ d$ Q8 X0 U% d#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