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673|回复: 0
收起左侧

[资讯] 鲍元恺谈作曲教学

[复制链接]

855

积分

1

听众

-4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855
发表于 2006-6-17 2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鲍元恺谈作曲教学
7 h0 g" V0 d7 Q+ C" M5 v  I教作曲,不难在帮学生建立作曲的标准,也不难在教会他各种作曲技法,而难在诱发他作曲的欲望。学生有了强烈的作曲欲望,自己会去建立标准,寻找方法。4 N- ~: ^  ]" t* ?2 K
; e1 ~. x" D$ k2 n/ C
诱发学生的作曲欲望,最重要是让他多听。包括多听经典之作,多听音乐会等。特别重要而有效的,是让他多听同行,同辈,同学的作品。听时空距离越远的作品,激发力越小。听时空距离越近的作品,激发力越大。听一首同班同学的好作品,然后老师大加称赞,其激发力最大。这是利用人性本能的不服输,求上进,以至嫉妒心理,达到教学目标。所谓“请将不如激将”,与此道理相通。6 a* p8 ?; t( g

7 [) a& f& u9 B' z, w8 m先教作曲规则,这样违规,那样不可,就如同学外语先学文法,绝对是错误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母语教学法。其四个阶段是:1听到。2听懂。3会讲。4会写。( }' @: I( v9 |9 X% m

! X1 I' j+ w9 P1 _3 U* v听到,就是不管懂不懂,先大量听了再说;听懂,就是能感受到作品的喜、怒、哀、乐,进而能判断其高、低、好、坏;会讲,就是已有作曲的欲望,能自哼,自弹几句自己心中的音乐。会写,就是能把脑中幻听到的音乐写下来。
0 Q" M6 r; _7 K% @* A* z
5 h) S% `; W' F! P就创造的本质说来,一位初学作曲的学生,写下一句简单的旋律,跟贝多芬写下一首交响乐,没有什么两样。4 Z) W+ v* G# X

- P  E$ N9 l; c+ T3 B8 y我教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分成1先放,2后收,3再放,这样三个阶段。学生入学第一年,尽量鼓励他敢写,多写。写得再差都没有关系,只要一写出来,就称赞,就鼓励。第二,三年,就要指出他作品的毛病、弱点、问题、建议他如何写得更好。此期间,就是建立标准,给予方法。第四,五年,又鼓励他敢写、多写、尽可能写出自己的风格。
. y& ^1 Q8 t) M1 d" ]0 W+ o2 R6 V+ N" C" {
有一种学生,对自己缺少信心。写一个音,擦掉;写一小节,又擦掉;写来写去,总写不出一页谱来。医治此毛病,我有一怪招:给他一支钢笔,一页谱纸,坐在他旁边,规定他二十分钟之内,写满一页谱纸。用钢笔,便不能擦,只有一张谱纸,便不能扔。两三次之后,这个学生就敢写,能写,对自己有信心了。  I8 f  K0 P5 h' C1 Q
' g; F' z. _4 i4 }+ V$ d# K  J) ?+ S
帮学生建立标准,主要*大量分析经典作品,让学生心中有经典,常常以经典作品为标准,衡量自己的作品。
6 c. r4 z, w. H  s5 _' m. ~( {$ {: {3 A  c! g* F0 `
作曲老师分析作品,应不同于理论老师分析作品。理论老师分析作品,一定是从全局到局部,并分门别类,让其结构如何如何,曲式如何如何,和声如何如何,整体如何如何。作曲老师分析作品,主要是找出作曲者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的轨迹,寻求他每一个音符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答案。! p8 j/ l. P' h& d
% }% V. O; H* _) e6 N9 w
主修老师,对诱发学生的作曲欲望和帮他建立起作曲和标准,负有完全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至于技巧与方法,则有和声,对位,曲式,配器等课程的老师共同分担责任。
; Z) G; I5 d2 G; h- B
5 U. K: X4 t9 {# e/ S6 h最不需要教的课是配器,最需要教的课是复调(对位)。配器技术,有可能自学而得。复调写作,不可能无师自通。
( I9 |0 v, G" H/ G* F+ Q2 o5 U1 _. u  a' U% j; K( P
作曲老师教对位,不是教对位规则,教对位规则是对位课老师的事。作曲老师主要是教在写作时,如何应用各种对位技巧,把作品写得丰富而有逻辑性。
1 ]2 A/ b8 y, R6 x) k! H! \. m; V+ R, y: f4 Y9 ?( [  q4 M, h6 r6 r' f
配器的基础是“乐队感”。乐队感是无法教的东西。我的同事陈乐昌老师教配器课,常常把学生带去听乐团排练,这是最聪明的做法。听十遍一流乐团的唱片,不如听一遍三流乐团的排练。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平面的;后者是活生生的,立体的。3 D% V2 G. |' R/ T/ T

6 F9 s' }- @1 _: I3 f6 s0 G% _里姆斯基-科萨可夫的配器法(镗按:即《管弦乐法原理》)有很多毛病,不是好教材。机械地排列乐队音响的比例,误人子弟。谱例全用他自己的作品,且多是歌剧作品,他自己很方便,可是教和学的人就很不方便。普劳特和辟斯顿的配器法书,是好得多的教材(镗按:普劳特的配器法,在台湾的书名是《管弦乐法教程》,只有“程石宽校刊”,“顺风出版社印行”的字样,书内外均找不到作者和释者的名字,辟斯顿的配器法,台湾似乎未见有出版)。' P' D. G2 Q9 g: a$ ~& P4 m
+ r" y. U# O$ _3 m
为学生分析作品,我主要分析海顿以前和德彪西以后。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已有其它课老师分析,不需要我。浪漫派作曲家,除了勃拉姆斯,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分析。因为它们在曲式、和声、对位上都没有新东西,只有各种特别的感情。而感情是不可教,不可学的。2 f, E' r  l  v
# Y) u6 w$ Q6 n2 f8 q; O
瓦格纳把大小高调系统用尽用绝了,调性面临崩溃。印象派与十二音体系,是从两个不同极端,对浪漫派的反叛。) E4 e8 }1 p# c5 ~
- t1 u" m- ]; d' l) _5 e/ J
德彪西作曲,常常是心中先有音色,有乐器,然后才有和声,有旋律,有曲式。心中无乐器的作曲法,属于巴洛克时代。
; [4 s) g& }$ \$ L) k+ S* z6 O: Y" r+ o& X+ T5 I
研究大小调和声,主要是研究导音。整个大小调和声系统,都建立在导音是半音的基础之上。
8 E' `3 m1 B: u" p' Y, k
3 R& H8 e5 \3 i5 I德彪西一辈子干的一件事,就是取消导音,用大二度代替小二度。反小二度反到极端,就变成全音阶。5 m- ?) v0 `3 p) w

& ^3 \' C2 @3 f4 Q把小二度用到极端的人,是勋柏格。十二音体系,就是建立在每个半音都地位平等的基础上。
$ o: e, h& m) e2 w8 z. e5 J7 F% Y2 D0 a* m
前卫派或先锋派,分成两途。一途是从高度控制出发,走到整体序列(Series)。另一途是从无控制出发,走到偶然音乐和不要乐谱。两者是殊途同
音频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6 )

GMT+8, 2025-7-19 10:50 , Processed in 0.035507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