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897|回复: 0
收起左侧

[乐理] 孤独的音乐家们

[复制链接]

429

积分

2

听众

0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429
发表于 2006-3-28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f2 h1 T& {4 m
孤独的音乐家们
  ]6 i' ^( ~/ G4 U$ G# Y& E7 ^, A; G# r
  读小说看电影,每临近收尾,我都会试图猜测,不知是否会出现意外。这在读者是普遍心理,也是一窥作者才思灵光的关注点之一。影片《绿皮书》的收尾看似波澜不惊,却灵光迭出。编剧在短短的两三分钟内,把全片各处看似已经交代了的细节,又再剖析,和盘托上,让人忍不住泪涌而出。  K. S4 {, |" s
  其中一个画面:结束了全程巡演后,谢利回到卡内基音乐厅的华丽寓所。寓所虽华丽,却只有他一个人。孤独空间油然而生。而那一刻正是万家灯火的圣诞夜。
) O* Q8 P& l7 G: Q- u9 ^  这个画面让我想起老作曲家王西麟。有一篇报告文学告诉我们,与谢利同样独身的王西麟,在刚刚结束他的个人作品音乐会后——我们能够想象那些向他献上掌声和鲜花的场面——回到空无一人的家中,等着他的是一杯白开水和几片饼干……
$ P  g( J: d4 g$ ^1 Z  人生多样。一个人的晚年是不是孤独无依与职业无关,哪个城市哪个国家哪个行业都有。但我知道,有一种职业注定是孤独的,那便是钢琴家。
' A! i+ Y- Q4 f% `) D3 h' U  我们在音乐厅看到台上的钢琴家,个个西服笔挺,神态高傲,一曲终了,连躬身谢幕时的微笑,也是标准的职业化,看上去不够真心——似乎在他们的身后,还有更多的别样快乐。掌声算什么?听众只是客户,是钢琴家快乐人生的财源……% N" X. M7 Z) q
  多数钢琴家给我的印象基本就是这样。但是我也明白,他们其实很孤独。9 S( g! D" r, U1 I' P$ Y
  第一次听说这个现实,是三十多年前对傅聪的采访。当时上海很少有外来音乐家,国内音乐家对国外乐坛了解也很少。我借机请他谈谈海外钢琴家的生存状况,傅聪说:“告诉你,钢琴家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在上台的一刹那,他就明白:从现在开始的两个小时,他必须独自一个人面对听众……就像上战场的战士,他只能孤身奋战,不能后退……”* Q5 E6 _1 Q! o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如此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国内的音乐家不会这么对你说。他们说得最多的便是自己怎样努力怎样刻苦怎样成功。当然那也是当时媒体的需要。
  ]' \) S( Q6 ^  正因此,傅聪的这句精辟的话竟没有被我写进报道。然而奇怪的是,当时写进报道的是些什么我已全然忘却,而这句话却记忆至今。记忆中还有他说这句话时的神态。- b: z& d+ K+ x8 D. ~) _4 t5 x
  因为这句话,我开始注意钢琴家的职业状态,我有了新的发现:钢琴家不仅在台上孑然一人,在台下也是孤独的。
+ r7 F, r- Q" w0 o  我们可以看看谢利。影片中,因为巡演区域是美国南方——在半世纪前,那是种族对立严重,歧视、偏见普遍存在之地——谢利必须为自己找个保镖。
- n: s! t2 ]" m# W0 s" e  如果谢利的巡演区域是安全无虞的,他当然无须雇人。5 v! H4 w1 M9 _2 L& Y
  如果说谢利的巡演至少还有托尼的话,那么,我敢说绝大多数钢琴家连托尼都没有。
. i; x8 ?5 _1 c  大多数钢琴家都在安全区域演出,他们独往独来——安全而孤独。很少有人会安排像谢利那样的巡演。孤独不说,还带危险。& w! n# T9 n5 H3 E3 c  O3 v
  想象钢琴家在接到演出合同后,前往某地。从他登上班机到进入酒店,到去音乐厅,然后又回到酒店,最后独自登机离开。机场-酒店-音乐厅-酒店-机场周而复始地轮回,不仅是他们的职业常态,也是他们的人生常态。
" k! _* }# i" U. e# @* ^. z0 l( k  合同是音乐家的谋生之道。如果他的合同越多,这种轮回的时间便越久,孤独时间便也越长。在台上接受鲜花和掌声,只是轮回中的短暂瞬间。大多数时候,他们是在孤独之中。
6 E! v. C9 L! c0 W# ~" v3 b2 u  后来我又发现,不仅是钢琴家,独奏家都一样。
  J) [8 |7 `7 p  上海出身的大提琴家王健,早年很少回沪,一直在世界各地演出。进入千禧年后,来音乐会的机会多了。有一次和他闲聊,我随口问道:你的家在哪里?
0 W! m+ t# `) a/ ?  这其实是一个很随意的提问,完全没有任何目的。但他的回答却让我大吃一惊。1 S5 _( T/ C0 i' K" @
  他说:“我没有家。”
) X) K$ X- j7 @6 }( a7 ?. B: L  他的回答很直接,像是早就有准备一样。他说:“我没家,整天拎着我的箱子和大提琴到处跑。”2 Q5 E# R  C& `8 d, H) }$ w9 t
  “那你总得有一个地方住?”9 K7 t% P7 Y* j( ^! e. V' ?3 |3 Q( H  b
  “没有,我真的没地方住。”  a- h1 X) q9 {4 }( X0 M3 Y# d0 C
  有点没法问下去了。我说,演出再忙再多总有回家休息的日子吧。还有你自己的私人物品,你的乐谱呢?- t3 Z, h$ s1 K
  “要乐谱我就让经纪人寄。在美洲我的据点是纽约,在欧洲是葡萄牙。还有芬兰,我女朋友在那里;亚洲就是上海父母亲的家。真的没有办法。我每年累计大概只有四十天的时间是闲的。”
* p5 ~2 n9 o/ g! e4 \+ _% Q" k2 C5 ^  也就是说,减去这四十天,王健每年住宾馆的日子超过三百天。# X/ @! X% \6 T
  于是忽然明白,为什么国际乐坛大牌明星中,很少有超出四十岁的女独奏家,为什么好几位前途看好的小提琴家,却以自己的名义组成合奏团或室内乐团。在已经公开的各式理由背后,是不是也有“孤独”的影子?像被奉为女神半世纪的阿根廷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年逾七旬还活跃在乐坛。但她一生中忽而频繁登台名声大噪,忽而销声匿迹深藏不露。她销声匿迹的时候,是不是也在逃避孤独?$ k* c( {0 I; I0 M5 m$ o0 x
  我们的身边,又有多少谢利呢?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6 )

GMT+8, 2025-7-10 12:30 , Processed in 0.025127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