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H3是一款定位中高端的可拆卸微型入耳式耳机,由于调音比较生猛,定价和定位严重背离,其在淘宝上架初期,曾被一群如狼似虎的音乐/音质爱好者抢购,以至于出现了短时间的缺货。 导致这一状况的始作俑者,我想来想去——对, 是我。 (本篇图会很少。以后再写文,要么减少图,要么减少字,末尾是声音部分的评论) ![]()
5 `2 C4 X6 O; B1 S" J2 }. a7 }& y J+ i# c8 l
由于之前关于H3的评价太过简单,今天想想还是好好写写。 " \) ^- [, x2 J7 v) x
; R6 O* e# z4 i1 ~# ]外形: 金属的,具体是铝,锌合金,还是不锈钢?我也不知道,反正很轻,是金属。 表层目测不是镜面,但实物在光线下,变化不同的角度,却也惊艳。 另外,和很多定位高端的微动圈一样,黑塞H3的线与腔体是可拆卸的,且配备了国际品牌喜好用的MMCX端子。 关于MMCX,虽说时不时就被烧友插出毛病来,但黑塞H3,在我五次插拔体验中,体验都是较优秀的,具体表现在插的舒服,拔的惬意。虽不至于像IER-Z1R和IER-M9那般有较明确的回馈感,但会让人敢于多次实验。 此外,为了强化密封、美观,并增强防水防尘,它在插头与母座间还加了个橡胶环(垫) 这一点很细心。看得出诚意和较高的产品定位。 ![]()
; `, G3 A0 H. u0 g2 l1 r( G" X4 s8 B' R. b1 g4 o; v9 c
黑塞H3在“直筒”状微动圈耳塞中,属于较大的,也比较长,长度大概有余音GY-10的三倍。拿在手上,对比其他微型入耳式耳机,它算是很狂野的那个。视觉上很张扬。 7 N8 i9 G$ C2 \
, M, w$ [* _- H) ^线身较粗,且非常柔软,这完全脱离了入门级耳机常见的形态。 ![]()
6 x/ P/ v- ^5 D/ h# p, V
& |2 R3 y1 i3 Z3 a" R3 P3 U关于声音: 音色:流行味道,顺滑,松弛,两端较猛,人声位置稍微内凹,无齿音,但也自然、饱满。 实际听感声压较优秀,完全可以搭配苹果手机iphone XR并直推(需搭配苹果官方提供的60元转接线)在类似造型的微动圈耳机中,其易推性是我所知的最好之一,与SIVGA M008、JVC FD7、YAMAHA EPH-100差不多并驾齐驱,比余音GY-10和FINAL千元内的全部型号(E500没测试)都更易推响。 音质: 3.5mm立体声插头:人声有厚度,有润泽感,低频量感较大,下潜和控制力较优秀,高频亮丽且结像较大,延伸也较优秀,密度感和声场在苹果手机下也有很不错的体验。 2.5mm平衡版,全频素质更加凸显(基于山灵M6和飞傲M11),低音和声场超越千元内综合素质最高的微动圈JVC FD7。 (单端和平衡版价格一样) 由于是HIFI耳机,其潜力、素质的发挥也和其他HIFI耳机一样,会在不同前端下展现不同程度的素质水平。 记得初听黑塞H3时,觉得挺像RHA CL750(150欧)的。 (CL750曾经售价过千,是个外形设计和高频素质都非常出色的型号,但由于阻抗太高,几乎只能在专业耳放下才能展现实力) 但实际对比后,发现综合素质上,还是RHA CL750更强,因为它的中频到高频,在瞬态、动态方面,于耳放下都有着惊艳的效果,但问题也出来了,就是高频细节多且偏硬,影响了听感,总之不太自然,也基本告别了“柔和”。 而黑塞H3在同样的耳放(旷世台放)下,虽说高频不如CL750那般疯狂,但听感相对更自然,如此倒是更悦耳。 总之,这两者都属于“华丽”型高频,高频细节都挺多,只是CL750更强调延伸、锐利和“空气感”。 另外,黑塞H3的低音较多,但人声和中高频仍有自然且明晰的素质,这也是其脱离传统消费级低音型耳机的一个细节。 其实,若单纯比较低音量感,在千元内的微动圈耳机中,它是排在FINAL E4000、YAMAHA EPH100和KINERA TYR之后的,只是比JVC FD7、余音GY-10和SIVGA M008再稍多一些而已。 在千元内微型耳塞中,我所知的也就索尼XBA-100和JVC FD7属于低音偏少,其他的,包括黑塞H3都符合“流行”听感需求,至于黑塞的低频素质和氛围,我个人觉得是刚刚好,可以享受“过瘾”的压迫力刺激,如果口味更重,那也可考虑雅马哈EPH100,因为它的高频延伸也挺迷人,只是EPH100的低频,我觉得不比黑塞H3更深邃、自然,尤其是人声,EPH100明显不如H3润泽、柔美,EPH100是个更注重乐器氛围(高低频延伸)的型号,这和索尼XBA-100差不多,当然,索尼的高频延伸、低频下潜和量感还不如EPH100听着动人,它的优点在于密度、瞬态和微型体积下的“厅堂感”。 最后,要再次提一下木腔体微动圈耳机SIVGA M008(濒临下市),它又一次惊艳了我,之所以说“惊艳”,是因为后台一位同时拥有M008和黑塞H3的粉丝说M008更好听…… 然后,出于发烧友本能的好奇,我又将M008和黑塞H3对比了下,发现M008确实厉害,它的解析,瞬态和明亮感兼具,总体听感非常透明,也很明亮,论人声的透明度,在千元内微型耳塞中,它几乎可以排在数一数二的位置,虽说有点挤压感,不那么自然,但层次分明的感觉,令人感觉确实强大,但若对比声场、低音,高频延伸,M008在较高端的播放设备下,还是不如黑塞H3的,可以做个比喻,H3面对M008,前者更像是立体声,后者略显单声道,只不过M008把“单声道”开发到了一个非常出色的境界。 总之,在我所知的微型耳塞中,截至目前,综合听感和素质,纯PK声价比,国产全都在最前面。只要你对音质很在意,又资金有限,那想都不用想,首选国产。 至于黑塞H3,它深邃的低音,自然的人声,优秀的声场和高频解析,在截至发稿日的千元内微型耳塞中(有线HIFI类)几乎可以说是综合性价比、声价比的第一。 若抛却品牌、包装、配件,只谈音质(硬素质+听感),它也能和JVC、YAMAHA的中高端微型耳塞一样,挂在400到600元之间,另外,这货还能换线,若以日本FINAL的定位,也起码是个对标E4000(售价700到900元)的型号。
8 g9 y$ D) ?+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