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1 K( a3 h. i7 H2 L, ?( F! _5 L' i
序曲(Overture)简介2 L# T) s+ J: O0 [) o' o+ m
. P/ ]# K6 L+ C% t- W
) E2 K; |! G& w9 k ' x. u# G1 K& f! b
序曲:指歌剧、舞剧等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影。! ~1 f0 } M2 b2 ?% P* k
# N8 q; H$ ^, G' j1、序曲是歌剧、舞剧等大型作品的前曲,最早只是为等待观众入场而演奏的简短音乐段落。 j9 d( s2 R. X3 P
4 g/ X k( P6 Q, E7 {+ `# t
2、从18世纪中后期德国音乐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开始,将剧情因素引入序曲,使之逐步与歌剧的戏剧性融为一体,从而能更有效地引导观众进入歌剧发展的过程。0 {7 g1 D& d0 V" j( t/ N
, y' j; a l& Y" P: Y9 _% O8 Q
3、19世纪以后的序曲越来越向音乐会序曲发展,并演变成单乐章的交响诗形式。
. W) Z6 Z9 {9 _9 y# \+ O+ N# T; l A) D+ v& g# X! B! |
7 |+ z x2 T3 s: t
5 A7 [0 ~5 T6 u% |序曲的发展
2 ~8 J8 f' L# q8 `6 k" }5 e* i% \3 p8 E
17世纪早期歌剧的序曲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的形式。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组成,除了开头的快板常用模仿复调技术外,其余两段都用主调体制。这一形式的序曲史称意大利序曲,又称交响曲,如G.B.佩尔戈莱西的《女仆夫人》序曲、C.W.格鲁克的《帕里斯与海伦》序曲。创始于J.B.吕利的法国序曲,则包含庄严缓慢的引子(常用附点节奏)和赋格式的快板,最后以悠长缓慢的尾声或舞曲结束。G.F.亨德尔和J.S.巴赫的序曲都属这一类型。巴赫的4首乐队序曲(又称组曲)是冠以法国序曲的组曲。
& m* ~9 b6 J+ c6 n# J3 H+ {7 G! y" n9 G
18世纪后半叶以后的古典序曲,大多采用奏鸣曲式的戏剧性结构。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是格鲁克从事歌剧改革的目标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序曲,预示了第1场的暴风雨气息。其后的多数歌剧序曲都采纳了格鲁克的这一原则。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还采用了歌剧中的音乐主题。贝多芬的《莱奥诺拉》序曲、C.M.von韦伯的《魔弹射手》序曲和R.瓦格纳的歌剧序曲,又进一步加强了表现剧情的功能。
, F% }& m* @/ L% V/ _ \& ?
# L! u, ~# a; Q9 ?# i s& y反之,19世纪法国大歌剧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剧中的曲调串连在一起的集成曲。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开了为话剧写作序曲的风气之先。继起者有F.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把序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标题性管弦乐曲,世称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丽的梅露西娜》,H.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J.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和《悲剧序曲》,都是交响诗的先驱。
' M/ P9 g/ @: s+ W2 Z- \8 i4 T$ e
9 ?0 Y/ `" z6 x+ q5 S8 r# {3 e9 C
, f) w1 H6 |- _; R, P* `, }; B+ {& t/ s著名作品:4 b$ M3 z+ W$ T. O
8 d! A) m0 E6 m# n/ V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序曲》、《雀贼序曲》1 ^1 l5 `6 h' p& P" ?+ |# X
; O, D" r# V! x: f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9 K) t2 a! e/ D$ z; E& d: I p4 i+ {) H; a( ]8 T! q& `$ O
贝多芬《菲德里奥序曲》、《克里奥兰序曲》、《艾格蒙特序曲》、《莱昂诺拉序曲》( `+ _4 z6 Q) K/ H0 C$ m2 J: q# h
2 { Z& u; O8 o* M6 D, y3 Y; E
莫扎特《后宫诱逃序曲》、《魔笛序曲》、《费加罗婚礼序曲》、《唐璜序曲》、《女人心序曲》) ], T. J# |/ [1 m3 [
: P; c8 l) O3 F5 s2 K舒伯特《罗莎蒙德序曲》
3 w& z8 f3 O+ w' X3 {
' N8 f/ a/ }0 c; b舒曼《曼弗雷德序曲》/ A1 [) J6 L# O* G6 P( G2 t
# t# d" E) H/ j5 y; f. _勃拉姆斯《悲剧序曲》、《学院庆典序曲》
9 Y- T3 ?% [9 |5 C: `$ n% u1 v& w/ T1 ]+ {( Q0 O3 p- E
韦伯《自由射手序曲》、《奥伯龙序曲》
% M7 X+ e5 D* {3 h7 @: O( O) j; Q2 U* N; \) n. k
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芬格尔山洞序曲》、《号角序曲》
. Z2 r* h- S% P. k2 c/ G) n4 l3 J- u# X8 `
比才《卡门序曲》 h6 [) m0 H6 K0 `& U3 u
% q- ~- x& m0 q1 H) Y奥芬巴赫《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
* j- B/ t9 p+ O, c
+ g' F# d6 J+ P: b3 K威尔第《命运之力序曲》、《西西里晚祷序曲》、《纳布科序曲》
6 C5 A4 W! S( J( m% v0 _- T( ^9 P2 r* U: A/ O k; [
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r2 \$ }% `4 ]+ ]9 e2 [( B% y
+ o& D/ a5 w: I: d1 K
瓦格纳《黎恩济序曲》、《漂泊的荷兰人序曲》、《纽伦堡的歌手序曲》、《唐豪瑟序曲》、《特里斯坦与伊索德序曲》* |' J& N4 `+ E. i) r
! x" Y2 c5 `* L; U苏佩《轻骑兵序曲》、《农夫与诗人序曲》、《维也纳早中晚序曲》、《美丽的加拉蒂亚序曲》
% E5 L4 ]+ ]% h w5 z+ c
6 _. r- ]+ y) {2 I' i5 K约翰·施特劳斯《吉普赛男爵序曲》、《靛蓝与四十大盗序曲》、《威尼斯之夜序曲》、《蝙蝠序曲》
7 B! B: A$ i5 h) N& U+ o
' ?. H, B( T4 ~# i/ V: Z1 Y/ C肖斯塔科维奇《节庆序曲》. s! D" {6 g( S3 y) Y6 K
9 Z0 g! G; @' F }- i7 F$ @9 w/ q( _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俄罗斯复活节序曲》
1 m* `- p k5 H8 _& L, D5 O" {
鲍罗丁《伊戈尔王序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