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前言9 o. j' U* e) U
作为首届叉烧网评测2.0时代群体性活动,参与的一小撮人包括叉烧网(媒体)、橙音网(经销商)、XX(匿名集成商)、人大学生和电影学院老师(院校)、音乐人(资深用户)、网友(围观性用户),除了塔利班游击队因堵车未到,可以说俺们行业各路妖魔鬼怪已到。
, l1 v# \2 } F4 |: q& E6 N6 _
8 r2 D0 a6 h, J然后我们按照评测项目(音频接口评测我们是5项5分制)分配任务,每人完成自己所熟悉的一部分,最后再汇集在一起。确保能够得到更全面、更客观的一份评测(当然,也更好玩,暂不介绍)。
( ?. H; t6 K6 A, T2 S( o# y. \
3 p! W1 o9 i0 e5 k: ]' d讲回本次评测的主角——第三代 Mbox,从第二代的 Mbox 2 升级之后,不再“2”了,直接叫“Pro Tools Mbox”,姓氏也从永远活在我心里的 Digidesign 换成了 Avid,最关键的,二十年历史的 Pro Tools 终于开放了(我们择期再讲),可谓大变。
4 `. ?4 ]' A9 _
. u3 ]3 j; y4 F& W由于六位作者对此都分别有点废话要说,我就不像以前那样在前言中唠唠叨叨了。先来看一下 Pro Tools Mbox 的官方广告(翻译),然后请大家点击分页进入我们的分项评测。! ?9 S5 `* a: b q8 |* j3 e% h; Z/ \9 l/ K
! y9 W1 U9 c. {3 w$ L1 j8 V( H第2页: 外观篇(得分:5/5)之一:外观与用料; |& p3 I7 a* }8 `
在见到第三代 Mobx 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那台 Mbox 2 是我见过最好看最可爱的音频接口,我喜欢它那蓝白相间的色彩对比和通电后亮晶晶的小灯。然而,当我见到全新 Mbox 时,我这种蓝白情结顿时消失殆尽,我终于发现,黑色也能散发忧郁的气息。估计 Mbox 三代的外形设计师一定是位成熟的女性。
# k0 X% w3 Z# z$ h( g0 Z" x, A
5 s% q9 L; W" t& g1 L; m把这个黑金外壳的小盒子捧在手里,感觉有份量多了,这让我有点不解,Mbox 系列一向以轻便和移动著称,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非常羡慕那些一手抱着 MacBook,一手提着 Mbox 的老外,为啥如今要加大尺寸加固材质呢?幸好今天评测来了位超级 Pro Tools 粉丝,为我们带来了国内第一套 Pro Tools 9,答案显而易见:移动不再是 Mbox 系列追求的目标,因为 Pro Tools 9 将不再依赖 Avid 硬件,那 Mbox 就可尽可能地使用优质屏蔽材料来做外壳了,我们大可把 Mbox 留在家里,仅带着笔记本去见客户。
& _6 j/ W2 L* f% K
6 P( w7 Z* q3 ^- B7 F色调方面,这款新品盒子的主要色彩已经和 Pro Tools 8 以后的版本软件色调融为一体,都是偏暗黑的但又富有金属光泽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软件和硬件拥有统一的色调的产品。盒子正面那个主音量旋钮非常吸引人,个头肥大十分可爱,旋钮的表面是磨砂的,质感有点软,非常适合用一个指头搓动它。$ p4 u; G) y% F6 @
5 P* s5 x$ V% E* g
旋钮的设计也特别有特点,前面手拧的位置有一圈加大摩擦的橡皮圈,即美观又便于使用。按钮这一次完全改变传统的概念,按钮响应的指示灯都嵌入在按钮中间,当按钮按下或者激活时,按钮的灯光变得更加明亮。注意,是更加明亮,也就是说,只要通上电,按钮的指示灯就会亮,而当按下它以后,灯会变得更加明亮。这么设计很显然照顾了工作室里较暗的环境。5 Q3 G* I. R5 P# \8 R! g& E& t
# ^0 A& y4 `; p# ^- d& |另外,前面板上的 Mic 插口也改成了平衡与非平衡自适应的方式,无论话筒还是吉他都可插同一个口,只要通过一个切换按钮就可以转换,Pro 版还在前面板上添加了象HD一样的电频指示灯,非常专业。
" _! u) f/ Y* G/ z$ Z/ F第3页: 外观篇(得分:5/5)之二:做工与拆解8 t- Q L: h* v) \( O, @
7 `" X4 |. G N2 s自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来,毫不客气地讲,很多世界知名品牌的质量都严重下降,这种下降集中体现在外壳的制造工艺方面。最最明显的就是苹果电脑的外壳。我不知道新款 Mbox 是哪里代工的,但 Mbox 目前显然还不是中国生产的(飞飞按:事后看底部,确实是 Made in China),旋钮、按钮,接口都十分牢固,严丝合缝,不象很多代工品到处都松动摇晃,但愿以后也能保持这么好的质量。
: v/ g, R s/ E4 | X; V) l& R0 S: o! _2 x4 c+ S+ c2 f
背面板包括另一组接口,有USB,当然 Pro 版是火线接口,S/PDIF,MIDI,监听,一对平衡/非平衡自适应输入,Pro 版的这对接口在前面板上。最后,还有一堆小锣丝。
8 }( `( Q/ p( c# {( @+ {, _, E
* d7 q& N D" W2 s- `我们先从背部开始,把螺丝拧开,螺丝有两种,一种是密纹螺丝,用于固定在金属骨架上,另一种是自攻螺丝,固定接口电落版。注意一下顺序:必须先拆掉背板螺丝(能见到的全部螺丝和螺母),然后摘下底部四个脚,拆掉四颗螺丝,才能把整个机芯拔出来,而且是唯一途径。
9 v3 ~3 R) c3 `4 j: W) i4 c7 r1 o6 I8 T8 s: p% Q: ?6 }. Y$ C5 }0 }
结实的内骨架把两块电路版接合起来,两块板子中间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用一排硬插针相连,这样便于散热,又避免运算单元对I/O模拟电路的干扰(猜测)。机壳简直就是乌龟壳,又厚实又坚固,用这样的外壳保护内芯应该可以放心了。
' i+ x) V- Z& G
7 T% S; m# O$ v, q注意将内胆打开的步骤非常严格,必须先拆掉按钮或钮帽,掰开塑胶障板(4个卡口),然后卸下全部的前面板螺丝和螺母,然后小心对准上下板连接的卡槽来打开(最后这一步最麻烦,足足研究了半小时,这里很难讲清楚,后来装回去,光是这一步又花了半小时,装了三次才弄好)。9 N6 X# J* t* {' g# g( E
/ G$ I: G2 j2 y最后外观上较以前最大的区别就是商标从 Digidesign 换成了 AVID,并且用深紫色涂在外壳表面上,而不再是镂刻的字体,有点担心时间长了会不会掉油漆...
6 j6 D0 f3 \4 B, a0 ^1 x第4页: 功能篇(得分:4/5)之一:硬件部分' N5 Q7 d) c4 {8 ]7 T$ n3 K
以前大家选择 Mbox,大多是奔着附赠 Pro Tools 软件去的,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对功能和性能,比如接口数量,音质等可能不那么计较。但现在 Pro Tools 9 完全开放,使得与其它声卡的差异性大大降低,那么AVID必须应该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上做提高,以保持竞争力。废话不多说,先来看硬件部分。7 K/ `3 g, Q# F% U7 r
1 v- Z5 f0 c1 J v9 s
一句话,Pro Tools Mbox 是一款4进4出接口,USB2.0传输、模拟2进2出、数字2进2出、MIDI接口1进1出、带耳机接口。
3 X5 X. ]: i# k% _! k# q
/ G& B) l' P3 e6 e- t1 x0 i正面左边起,两路一模一样的输入通道,分别是信号/削波指示灯、增益旋钮,拔出可以降低20分贝输入(与 M-Audio Profire 610 一样,不愧是同一设计团队)、一个乐器DI输入、一个软压限功能键(Sft-lmt,即 Soft Limit),官方介绍能录制多10dB的电平,值得一提是该技术来自于两万多的192 I/O接口,而且是纯模拟电路(但 192 I/O的升级版 HD I/O已升级为 Curv 软压限);还有一个前后面板输入切换按键,按下可将输入切换到后面板的卡农/大三芯Combo输入接口(美中不足的是这个接口不是Neutrik)。前后面板输入切换的功能很多声卡都有,但往往是一键同时切换两路通道,而 Mbox 是每通道各有一个切换键,非常人性化,赞个。+ K& I. ^( L3 s! W4 ~* N
3 L: | m" I3 \0 t- s
* j5 N8 i U* D X5 ]/ ~0 V/ V
8 ^, G. M( C, O' o C4 J往右看有一个 Multi 键和+48V键,+48V键不用说大家都知道,Multi 键就比较特别了,这是一个多功能键,直接整合 Pro Tools 软件,可以自定义功能,而且还有短按和长按两种形式,比如我可以设定短按是开始录音,长按是保存工程,非常方便(见第六页详细介绍)。现在软硬件整合也是大势所趋,加上各个DAW软件都有硬件厂商撑腰,大家也都会在这方面去方便用户,毕竟比点鼠标更便捷、更有“操控感”。* {- {0 p$ F( K+ i
1 _8 D( X/ ]/ N) q# i
再往右是耳机接口和耳机音量钮,旁边是 LOGO 和电源指示灯。Dim 和 Mono 键让我想起了TC的K6。其中 Dim 可将输出音量衰减30dB,包括线路输出和耳机输出。这个功能可检查混音作品在大音量和小音量之间的表现差异,还是比较有用的,不过要是能像K6那样可设定衰减分贝值就更人性化了。Mono 顾名思义可将立体声信号转变为单声道信号,检查作品在单声道状态下的兼容性(大部分电视台节目依然是单声道),这也是混音和母带必不可少的一步。最右边就是一个大大的音量旋钮了,手感非常好。1 \' w- Q4 r1 h6 B8 @
' ?: Z6 g) i8 t) [- y背面接口非常简单,从左至右分别是USB2.0接口,一进一出的MIDI口,一对SPDIF数字同轴输入输出口,一对大三芯模拟输出口,和两个前面提到过的Combo输入接口。
. u1 u* ?2 G0 Y( Z" w0 R7 k0 D1 m: ]
整体来说,Mbox 3的硬件部分中规中矩,接口数量不多但也够用,一些创新的小功能比较实用,非常适合个人及小型工作室使用。
2 G q+ v6 ^0 r5 K# \$ _) [第5页: 功能篇(得分:4/5)之二:软件部分
1 L, Z7 Q R& R' k0 m: H3 b0 ]众所周知,以前 Mbox 和所有 Digidesign 产品都是没有声卡控制面板的,作为 Pro Tools 声卡史上首个控制面板(调音台),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过美工有待提高...0 a* p* g) o9 d0 P5 P
6 `$ c9 i8 }3 H! X这个控制面板最大特点是:有两个调音台,分别输出到模拟输出和数字输出上。好比相同的原料炒出不同口味的菜一样,你可以把四路物理输入和电脑返送回的四路信号混合调整后输出给模拟输出,再做一个不同的调整输出给数字输出,以监听两个不同的声音。你可以把模拟输出接音箱自己监听,把数字输出接耳放给录音的歌手和乐手,可以在数字输出端加上混响方便歌手,而且不用担心对讲串音,因为你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在1号调音台上静音,但是歌手和乐手可以从2号调音台上清晰的听到你的声音,总之非常方便。5 h; n3 p" X3 A: v& C
- ~6 s, v6 \" G$ s; V
' H" j% C1 A7 t
, r3 f4 e/ s a! C& s
3 h* C! R) J& K; z4 \ }' w7 c3 X$ L; K
其他方面,推子下面有一个绿色小按钮是用来连接立体声的,点亮后两路推子联动;主输出推子上的 Balance 是调节声像的,Width 是调节声场宽度的。还可以分别对左右通道静音,SWAP键可以把左右声道互换。总推子下面的DIM键和MONO键是和上一页的硬件按钮联动的。中间的绿色 link 键用来连接下面的两个DSP混响发送旋钮的同步。
8 }6 ?5 r# p& |* p. h# r- \$ K0 E
7 G1 n6 ~+ J! [5 I: e! q' t! t和软硬件整合一样,DSP效果处理也是声卡发展的大趋势,这次的 Mbox 三代自带了DSP混响(同样由 Pro Tools HD 团队开发)。在控制面板的最下方,左边可以选择几种混响类型,比如房间还是大厅等等,右边有三个参数可以调节。然后就是8个通道下面各有一个发送量旋钮,和硬件调音台的用法差不多。主推子下面可以调节整体效果声给主输出的发送量。
0 W& Q8 G% u7 P! F3 M/ j- [$ X; F' \* _( o" {$ k2 a3 w, W& p
除了两个调音台之外,还有一个Tuner调音表页面,插入吉他就可以直接调音了,但没有我们之前评测的 TC 24D 那么精致,不过Mbox 3有个自创的绝活,就是当你同时按下声卡前面板的DIM键和MONO键后,就可以根据输入接口的信号指示灯直接调音,灯不亮表示音过低,绿色表示准了,红色表示高了,这个挺有意思。
) L* a7 j; V X/ u! F" z7 a* B
SETUP 页面是具体的参数设置,这里不再多讲。 为了让用户更直观的了解信号的走向,AVID还把信号流程图做在了控制面板里。可见 AVID 对 Mbox 三代也是倾注了不少心血,独特的双调音台功能使人眼前一亮,加上调音表和DSP混响功能,整体来看还是非常成功的。( S* Q2 v" q5 k" q( F$ n4 {* ]6 v
2 A+ D2 @7 @2 K/ g5 D
. l o4 Z$ l- E7 Z1 _& d
$ W+ _) \. R& p* e; h- N
2 `9 Y2 D, K H3 X# D! o6 \2 P第6页: 功能篇(得分:4/5)之三:Pro Tools 整合
/ ?3 N k0 \: V, \: r) z+ O, u
0 W7 \6 R- _+ V: i7 N0 ] F在开放后的 Pro Tools 9 中(不涉及 Pro Tools 8 了,但 Mbox 三代目前附赠依然是8),进入「偏好设置」,第一栏是下图的「Current Engine」,目前 Pro Tools 9 直接支持三种专业驱动:ASIO、Aggregate I/O(苹果自带声卡)、还有自身的硬件驱动(没有写出“DAE”三字母)。6 `4 z* ?+ c% H/ Z9 q2 S( m; u' w
( ~! ~" q: D" ~+ u S' k- h; h
& }9 }3 C, }5 J我们说,Pro Tools 开放后,原有 LE(Mbox 和 003)依然有一定优势,但这并非是 Avid 故意设置障碍,想想,自己的孩子,当然自己最了解,那自己的孩子要与自己整合,自然不会是难事。这一点从命名就可以看出,以前的 Mbox 叫什么?Digidesign Mbox 2;现在的 Mbox 叫什么?——叫 Pro Tools Mbox。
( o, F3 S! n5 a1 o* X$ ?) ]4 S" X. j9 z2 q4 `# a9 n
我们认为目前 Pro Tools Mbox 或者 003 在下面三个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 c/ T7 I1 v6 L$ o0 j
' Q* M5 N7 k% P- d" i1、性能与稳定性方面,沿用十几年的DAE驱动已非常完善,绝对比首次加入的ASIO更快、更稳定;* {7 b8 l; X6 G0 I4 E
2 k! Q% J4 T1 Q) K
2、音质方面,其实我很喜欢没有控制面板的 Mbox 2代,因为信号可以完全绕过控制面板直接进入 Pro Tools,我本来以为这次要失望了,结果发现打开 Pro Tools 之后,调音台的输入直接 Bypass 成灰色,不可控制,非常好!但是使用其他声卡打开 Pro Tools 时都不会屏蔽面板;# {, I7 e" g: @$ y
* ~- Q. m, @& ]7 \* X6 U/ l- f/ t" f: c3、功能方面,硬件部分我们介绍了前面板的 Multi Button,可以直接完成 Pro Tools 命令,分长按与断按两种操作(长按的时间也可设置),因此可以完成两个命令。进入「Setup」的「Hardware」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前 Pro Tools HD 中才有的面板,虽然比较简单,但其他声卡目前和日后都很难做到。
. D: }. |2 s K' @, E) e
+ |, V* ?3 T: B" R3 K「Press and Release」是设置短按命令,目前只有10种(不排除以后加入更多),「Press and Hold」是设置长按命令,候选列表与短按菜单中是一样的。我个人会喜欢将最常用的命令放在上面,例如短按设成录音,长按设成Save;另外一种是最生僻的命令,没有快捷键的(起码我记不住的),例如“Add Selected Track”(复制所选音轨)和“Tap Tempo”(幸好 Mbox 还比较重,否则 Tap Tempo 还得了),因此你的工作如果需要长时间使用 Pro Tools 的话,Multi Button 确实比较实用。
& T: v* F3 @1 k9 ~ s( i# a
& f( S+ x% ~4 ?6 C2 j7 s- @/ q% S4 V C* K& Y' ^ t
另外一个功能整合,自然是 IO 接口的设置,Pro Tools 认自己的 Mbox 就像认孩子,IO 都一个「Default」搞掂。另外还有最新的「Output BUS」功能,第三方声卡都需要设置,因为 Avid 不知道其他家孩子长什么样,但 Mbox 也是直接「Default」搞掂(当然,这并不是必须的功能,每次换声卡设置一次就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