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986|回复: 2
收起左侧

[资讯] 区域格局造就了民歌的旋律特征

[复制链接]

2000

积分

5

听众

889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2000
发表于 2017-6-8 10: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域,指地理上的某一范围地区,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一般具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而区域,则是指地域范围的某个地方,区域的划分是以地理和经济特征为基础的。从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区域分布格局出发,分别探讨区域性旋律特征和民族性音乐特色。二者作为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旋律的要点,对于把握中国少数民族民歌风格特点,以及在音乐创作中产生相应的地域风格,并由旋律引起共鸣和联想,可达到深入了解中国各民族旋律的风格特征的目的。, P* y4 u- ?5 {8 P. S4 i+ I. l" N
9 i+ Z% ^3 ^' f# @
# x2 n& [  ^% t5 d! q' N& j

6 d/ ~  ~0 z; l( X4 A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居住着56个民族。各民族音乐丰富多彩,异彩分层。据不完全统计,仅民歌就数以万计,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其中,许多民歌已分别列入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民歌有:
& Z) S; e2 c! H" L! h" V9 o
% j2 R$ K9 K" x7 E蒙古族民歌《长调》* f1 F; C5 _. P3 j# _* O

6 c; N7 x9 c3 j% `) f; z& U延边朝鲜族民歌:《嗡嗨呀》* M+ N. v2 ?9 d( m
+ K# y5 H& Y7 Z& }1 h
贵州毕节彝族民歌:《阿西里西》
7 h' c$ \8 ^+ e$ k
: K7 M( N( k& S& H  F' t2 w滇南撒尼人民歌:《阿细跳月》
, r; d+ p' D0 ^
# c( q( Z* _! u康定藏族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
" c+ B' v  d* T+ m6 g. ?
9 X: p% C) V0 E- v新疆哈萨克民歌:《玛依拉》
' }* h, m3 i: _8 t+ f5 K" p1 ?3 m
& B% A( N7 k6 g/ n8 N新疆哈密维吾尔族民歌:: w+ h0 R# P& u, F/ C0 l& @2 e
; I; w* c( q6 p
《阿拉木罕》
6 d3 Q% N# l- n: i3 ^: h4 i- `# G9 p, Z/ a( r6 q' }7 d; A! o! w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蝉之歌》  X; A- r6 z* s) u. }
& q0 r" }. a* Y4 Z) U5 t2 @, y
贵州黔南惠水布依族民歌:《好花红》7 G2 S3 W" H/ I& S/ K. j' [
( d/ N1 P3 O  F) i. G. X
呼伦贝尔鄂温克民歌:《额呼兰•德呼兰》; _) }" a5 ?$ Z. k# S1 k) t
9 _. O4 M# Q) ^+ W
台湾高山族民歌:《娜鲁湾情歌》等等。6 G* L2 l# ]  t4 M
) l: U. E& {/ t/ h

. G% X- m% u- [! n; E. n( @7 s$ v; G7 _3 u8 g. f% t/ g
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民歌有:* Z- V: Q1 B0 a' [# i2 k& t  t
, a. n: D* k( u+ q3 C1 J- N
蒙古族长调、哈萨克族民歌、塔吉克族民歌、畲族民歌、傈僳族民歌、裕固族民歌、花儿、侗族大歌、哈尼族民歌、彝族海菜腔、那坡壮族民歌、畲族民歌、鄂温克族民歌、达斡尔族民歌、鄂伦春族民歌、苗族民歌、瑶族民歌、黎族民歌、布依族民歌、彝族民歌、布朗族民歌、藏族民歌、维吾尔族民歌、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回族宴席曲等等。& A" m1 u( I; G: k, |5 C
. ~( n1 G0 {/ [* i& D

% k4 `! {- c. ]2 J* S) Z' o+ y( R" B' U9 a: q

( [& h2 \* q/ e! I: F 另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民歌入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中国民歌的丰富多彩性。
- o+ }) D% e) i# v( z" p2 v/ D" Z% ?1 E
% J2 i  n/ O' H+ a

' V& s/ G4 ^: h6 H: }" ?3 M- b1 h& ]! p: s1 z/ b3 D; i  ^

8 M) {& {2 }; {# ]9 h( w) {0 \7 q9 ^3 o7 \1 E2 x
一、中国民歌的区域分布格局
# o6 s: z, c6 T3 l$ Y! W6 @! k
: _9 D. ~3 ]& S* c% W8 J: V  C+ L% H- u/ T, }

# s3 d( O, ~5 A$ X: p2 q1 k  b2 i6 o5 C: c# B. h$ s# W, v9 Z

" w' q) O" t- f6 I
% k) T; e5 p* \2 |% l  W8 z56个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居住”。一些民族分别居住于多个区域,而一些区域又聚居着多个民族。这种分布格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迁徙、交往、融合形成的。根据不同的地理空间,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民歌大体分为7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 ?" C8 n8 t7 }( n4 a8 _( q2 ?: |& g! f' w0 o- {
1、中原及东部沿海等(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 R: L6 R7 i! x/ v, o. B. F2 a$ t7 x2 N
2、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 V: b8 G% T# L8 o% ~
# X: H3 x/ ?2 e6 [1 D3、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 _; |1 K3 R; l
- Z! m; j0 c! V" C
4、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 W' ?$ w, u6 C
- i: F: f: I) b6 ~5、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 F7 ~% K, o2 O! j
) @/ O- x* `: w$ n# Z* d' _  m6、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l9 i1 w+ J1 x$ w' \6 s

3 e( \6 m+ J+ _, M7 \2 d, b7、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 Q' j: b& `6 k) o# f. H' n' S' }% Y

9 Y0 g# C1 P2 \8 E9 ~" h( Q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000

积分

5

听众

889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2000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10: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区域分布格局中“区域性”旋律特征
) L8 q0 ]# r; @1 V  M7 \( a) \
0 i0 Q  ]; B2 T8 y6 |& J" t   Q1 Q" M# e2 l- V

$ c# t6 W7 k, `. f: v
, G6 b5 U) w( i% B+ b  S5 P
. q9 [: _" h% T- E# H- R9 i+ a$ e3 g1 M) H% ~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歌。由地理空间、经济、语言和民族风情的种种差异,形成的民歌色彩各异。即便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域”,民歌风格也会各不相同。以我国汉族民歌为例:汉族在中国总人口约12.26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占中国总人口91.51%,分别生活居住于东、南、西、北、中不同的区域。根据生活的区域不同,汉族民歌划分成东北部平原民歌区、西北部高原民歌区、江淮民歌区、江浙平原民歌区、闽台民歌区、粤民歌区、江汉平原民歌区、湘鄂民歌区、赣民歌区、西南高原民歌区与客家民歌特区这11个色彩区。例如:
8 E; C# |/ q- @- o; X* P1 ~6 M: M5 L. y
! ^1 n+ j: g4 @

" s# e" h% P- a9 ~* `0 x5 [(1) 东北部平原民歌区
; q; V; J2 X; [1 o% R9 b0 t8 Y3 Y
9 V! l1 v8 |& ]0 W, T" i4 ]3 n
8 ^/ D7 y' j& M8 |; G1 D" M. C) }* m( C
+ w' Q" b- v- v7 A

% l% q! M3 y9 a2 Z( d% Y& q& U  中国的东北地区是一个地理大区,广义上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都、苏北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属于黄河下游,是文化比校发达地区。该区域民歌又可分为两个次级区。即山东、河北及河北、苏北的一部分为第一小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为第二小区。第二小区实际是第一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歌在风格上有微小差异,风格近似。全区域均使用东部北方方言。总体而言,这一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集,经济较繁荣,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和号子,山歌极少。代表曲目:《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白菜》、《小看戏》等。+ d/ k; O0 _% U2 k4 O/ w6 |& Y
  K( i: u) @0 R  y& Y% t# M
区域性旋律特征:1、调式和音阶以五声宫调式居多。(1 2 3 5 6 ⅰ;或变宫的六声宫调式 1 2 3 5 6 7 ⅰ)。2、旋法以级进为主,其中五度跳进很有特点,跳进后反向级进;大跳下行进入到主音终止式也具有鲜明个性。乐句以强起,方整为主,大多是带扩充的一段体。乐段结构常表现出发展自由的不规整性。3、常运用当地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衬腔。 例:+ v+ }4 j6 f. I/ G* ~

) I7 Q( h; f8 p% c $ y; s) w% _. t9 ]$ |! X3 y# b
+ X  y! ~4 B" A6 s3 q
(2)西北部高原民歌区0 [4 C2 m# w. }+ L0 L" i4 v. Y* c
3 m( u2 N( U: Q- G( u

8 m' S: f5 a: A6 {- N( N/ b. F6 S1 K7 g( {
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西北地区的方言,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其次为秧歌、小调。西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音乐特性:苍茫、凄然。代表曲目:《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s4 |9 S7 I% ~! G

6 i& X9 x) u9 P2 e     区域性旋律特征:1、以五声徵调式居多(5 6 1 2 3 5)。2、“降7”这个调式音阶最具西北特色。3、以主音为中心的上、下四度跳进与级进的结合,是西北风格中最主要的旋法。4、乐句以方整为主,兼顾长短句的结合。5、终止式以音阶式自然下行为主,也可添加辅助音加花处理。
, ]& i& ?. V$ C+ \! p( Y% r  x! C, r* m* |! R6 s
8 {6 w6 z0 h, u3 b5 ]
7 p% q" T8 C) O6 D& {% D
(3)江浙平原民歌区
% u/ F  S8 A! m+ V9 U4 W& t" l2 s& M! N. q5 ^! L
0 p& z! ]( y! C* V1 x% \
- i6 E! b( k% M4 M( g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使用方言为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民歌以委婉、细腻见长,小调以优雅、婉转、清丽著称。代表曲目:《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 j3 J9 _5 i& V1 R6 |2 E4 i: N- T5 _, s0 b
      区域性旋律特征:1、以五声徵、宫调式居多(5 6 1 2 3 5 ; 1 2 3 5 6 7 ⅰ )。2、旋律以级进为主,大二度和小三度的上、下进行。3、乐句节奏以强起方整为主。结构以起、承、转、合居多,但常常有灵活变化。* {8 j# E4 E) s+ A& d" V" `  O
2 h- F1 N; C8 H9 G

) m5 ]( V1 K/ J' U- p- R; @
% `7 z& U( k: y# j+ A(4)江淮民歌支区0 c* p8 P  u; X, t6 V5 V

4 G7 i( O+ e5 f( g$ F$ ^
  F5 A) [" j6 m; E' B1 M" K1 z0 m. U" m
# H* Z- l5 D# n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地理上平原广阔,丘陵起伏。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使用北方方言。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代表曲目:《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 N" _  {9 K, [; U" v/ f) C! y1 g6 f3 n) {5 l& O* O
区域性旋律特征:1、常见五声宫调式和角调式(1 2 3 5 6 ⅰ;3 5 6 ⅰ 2 3 )。2、音域不宽,音程跳动不大。3、节奏简洁、单纯,常表现出外刚内柔的特点。4 _, [6 S! k0 F

1 b1 T9 w) M- A, H# I% x$ ^ . J3 i# A2 q- N( H: }. h

0 F5 ^* O3 W  T. V6 \0 f1 {(5)闽、台民歌区* r- D- D3 L# W+ o8 X5 z

; F! J, X- _: X/ G9 w6 Q. c
; F: k3 y. g9 F$ O# `( U5 V/ j/ c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闽、台地处东南沿海,闽西山脉横越,丘陵起伏。因此,渔歌和山歌丰富。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
: M0 `. w  f/ q
( Z1 z' R8 _2 T       区域性旋律特征:1、以五声羽调式最多(6 1 2 3 5 6)。2、用音简约,音调别致,以此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如只用两个音或三个音的旋律,除同音进行外,用小三度、纯四度或五度跳进。3、节奏自然、朴实,句幅短小、活泼,常在二拍子中用三拍子,结构大多简练、单纯。乐段多在规整的复乐段基础上作一些对比处理。$ J' `3 t' d3 N3 j3 [/ A  c+ f! h& ]5 s

" G* @) d, ?; m……汉族其它区域的民歌区域性旋律特征在此不一一例举。归纳而言:汉族在不同区域的民歌差异,“区域性”旋律风格色彩可概括为“北爽、南秀、西硬、东软。
/ ]  P  e6 m/ T8 y
, {0 @8 M& Y5 B* G0 u/ b•  北  爽朗明快
; a. ~$ p  f6 r, e) {+ U( i% M7 f# T" z- X" N. u
•  南  委婉秀美
) e' L* E* j3 s, F& L1 N* L8 R0 v6 X3 L
•  西  耿直硬朗
$ c6 {1 |" l  t7 y. N
# }% o6 ]" K" B, D•  东  绵软柔情
- H+ k: Z8 o. a: @: ^4 y% v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000

积分

5

听众

889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2000
 楼主| 发表于 2017-6-8 10: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区域格局中“民族性”音乐特色8 e3 L) a* b( m) K5 Z% @# Q

" R5 n; _% T0 C. K7 ^  在同一区域中存在不同民族的民歌差异。中国除汉族以外,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的多元性,决定了文化五彩缤纷,各具特色。一般而言,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大体分为六个不同的地域色彩区。0 t6 c: X% ~" C9 p# G5 c( P

8 |- |# f3 K5 g! D4 r7 t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1 N' l  R0 f9 b& N3 M/ V; E' \) g3 p- U& m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 m) U" J  @( g# N# U+ s3 l1 S4 {! w
  3.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a# v9 I- Q" r8 A. |' `" C8 m

6 \8 t5 D( n  }0 w/ l( S* j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 o7 y: {( U/ I. E: S1 u4 c* E2 x0 u7 C/ X% A% I
  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 V. A7 k+ A0 R* i) s: C1 a) `  {# m/ O+ C& D: V: k$ Y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 a- U+ v/ D" q8 }: \
. ~0 c1 S1 Y( C1 l$ M( |  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俗不同,各民族民歌各具特色。每个地域色彩区的民歌又有次级分类。以下仅以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和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为例。
- }6 S( M% m9 A6 _, x. a8 S$ T+ u7 b; @: s5 |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 j: d1 I. m5 \: f- ^' W  J
- `  O2 y3 H% K0 a& Q  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这一区域生活的地域都是亚洲中部草原长廊,生活环境如中国北朝民歌《敕勒歌》所唱:“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民歌主要分为“长调”、“短调”两大类。
6 Y: Q1 T+ x- \( V" h6 x+ Z0 k; B, Q0 r* ^. r6 z
  “长调”民歌,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代表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诺恩吉雅》等。2 w/ X% V6 k6 T3 G7 q; |3 @1 n
8 j+ V. C& @8 ~. j+ g6 x
  “短调”主要流行在内蒙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 X$ U5 c6 w% y/ g! m, W# i
3 V9 \9 j5 ]/ v3 ]  民族性音乐特色: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深沉、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2 y0 ]* v+ w6 `" z4 _3 f- ~1 }, }: d% b( \. d( P+ x
  1、调式调性。多采用五声音阶,最常见的是羽调式(612356)。其次新疆蒙古族地区的音乐中强调属音的徽调式也是蒙古族音乐常用的调式。宫调式的音乐作品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和鄂尔多斯地区尤为多见。偏音主要作为装饰音和经过音来运用。如谱例:《那木金呼日海》' J( ~) C1 A- q+ k, B

% Y8 f  ?3 C1 S1 `" t2 w  
5 q; G. ^2 y9 R  x2 A+ U( v9 w0 T! F* K5 Y$ K
  2、旋律特点。音乐旋律起伏明显体现在对宽音程的偏爱上,一般以四、五、六、七、八度以及更大的音程跳进,和同方向连续进行为主要特点。旋律线条以抛物线型为主,一首乐曲,一个乐句和乐汇的高点往往是在中间部分,旋律进入高点用级进,退出高点则用下行四、五、六、八度跳进;反之,旋律进入高点用跳进,退出高点则用级进。如谱例:《患难的朋友情最真》5 U- N) x: L$ a7 A

  y* o7 ?( S$ c7 R9 [  辽阔自由' v1 R6 B2 Y2 ~; |7 o
( v6 _! P% S8 l" J8 |
  3、节奏特点。辽阔的草原气息,密集均匀的马蹄律动、骆驼步态的摇摆动荡以及勒勒车队的悠然转动,是蒙古族三大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主要分长调节奏(散板),短调节奏(有板)两类。长调的自由节拍,是最为典型的节奏特点之一,但并非绝对自由,而是一种“紧打慢唱”的有规律可循的节拍;第二种节奏是马蹄律动,常用2/4或4/4拍,在短调民歌和民间器乐曲中较为常见;第三种是骆驼步态节奏型,常用3/4或3/8拍。# O  e+ O$ H4 j; C& l) _) i

* i) b$ t7 N; Y. ]  4、结构特点。蒙古族民歌结构以二句式和四句式为多见,在四句式民歌的句法结构中,第三句多是第一句的重式或变化重复。除二句四句结构外,多句式乐段也很常见。如锡林郭勒民歌《走马》是七段式结构,较大规模的曲式还有三部式结构,如科尔沁民歌《莫得莱玛》、锡林郭勒民歌《四季》等。
% N  \# s3 N5 _7 Q4 R1 L: l, [# y! R4 h
  5、织体特点。大部分蒙古族传统音乐是单声部的,只有“潮尔”为多声部,(“潮尔”译为共鸣,是指一持续低音与另一高音旋律相结合的二声部音乐织体)。“潮尔”是一个人演唱两个音乐声部,一个声部是持续低音,另一个声部是在与其相距三个八度的高音区用泛音唱出音阶五声旋律。新疆阿勒泰地区
1 M6 b& p! I/ W; R. O  k' U7 O& k
* G7 \4 n% r1 Z" u+ a  (2)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1 A9 n3 Y3 i) ~. P6 Q4 K& X
0 q" P  d0 h3 y+ h
  这一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该区聚居着30多个不同的民族。民歌形式多样,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民歌成了记载历史、传播知识、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手段。5 n, n3 p" r) l4 z- f
3 z* {. h- S) c% E
  西南高原地区地形较为复杂,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分明。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三是地貌形态组合的地区分异明显。这一地区位于北半球副热带内陆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这一区域的民歌分“大歌”、“小歌”。大歌以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的最闻名,大歌又分男声、女声、童声三种。男声大歌一般节奏性较强,曲调明快;女声大歌节奏较自由,旋律细腻、柔和。小歌除二声部外也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以爱情为主,一般是青年男女在室内用小嗓轻声唱。此外,还有古歌,其中以苗族的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叙述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代表歌曲有苗族《飞歌》、侗族大歌《蝉之歌》、彝族《阿细跳月歌》等。: [* k1 N! ^8 j1 g! f" W' u' g
5 B. Y+ P; v4 }' N3 t
  民族性音乐特色: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属于东亚乐系。五声性是东亚乐系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使用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的节奏节拍;旋律是单声性、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横向思维;乐音的带腔性等特征。
, S: f2 I8 ?" w5 G& q) A" [& P1 N
  1、音乐具有五声性
. U  |" y; S5 C& m! g8 B: n0 X' K+ \0 P
" v+ ^. X+ e4 \, |( _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中又分为三种:①不带半音的五声音列,如:solladoremi;②带半音的五声音列,如:mifalasidomi;③中立音的五声音列,如:solsidorefasol。- c9 e: f- J, c; v! I; T4 F! o0 s

( V7 E! b1 k: {' ~6 Z2 t  中国五声性音乐的音组织核心是三种三音小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调式也是以三音小组为基础的(例如:sollado/remisol;ladore/misolla等)。除了五声性调式以外还有无调性、双重调式以及复合调式。
" j5 N) ~  D. }9 c8 ]5 q2 w! j5 r, r. A5 x/ `9 Q
  2、节奏节拍特点
" \4 W$ f# X* }! y) N# p" j# _; @7 T( Q% k1 L% P% d& f% L1 O; z
  ①运用散板。②非律动性有板。③律动性有板,这种节奏形式的节拍是多种多样的,有各种形式的单拍子、复拍子、混合拍子、变化拍子等。④经常使用前短后长类的节奏型。1 _$ m9 e; X; j* [
! S- e  V- g" X( E8 V4 {" M$ b
  3、旋律形态9 a- N" M1 `6 g3 M
. V; o8 I" J9 {& y" p. }
  ①“波浪形态”。这种旋律音是先向上方前进随后又向下方运动,形成一种由紧张再到舒缓的特点。这种旋律形态比较多,如哈尼族的《衣邦都》等。! m- O4 ?* _, j' `! G8 z  S

7 _0 ~  S/ g. L6 g  ②由高到低的形态。是一种迂回递降的形态,从高音开始逐渐减弱直至在调式的主音上面结束。如彝族的《活厄赫》等。$ I$ Q' |5 b- ]* {! T# l8 }# o
9 G/ @3 Y$ d; S$ d8 H$ `
  ③大跳形态。大跳使旋律在演唱或演奏时音区转换,并经常使用真假嗓进行演唱或演奏,在音色和力度方面有很强的对比。这种形式在藏族的音乐中使用得较多。3 d9 s* B; u4 g, l* c
) j0 y; V$ Z# d- B" _* S/ K
  ④微颤形态。用于在小音程内做上下来回的绕唱,似模拟声响或宣叙。如基诺族的《司通阁》等。1 f: C7 I6 c5 E8 \! q' y
; ~( y5 y/ {2 e" _* s+ a
  ⑤调式骨干音形态。主要是一种分解和弦的旋律。如傈僳族的《摆时》等。
% t/ C1 c6 Y" S( ~+ J$ O, j3 w- |4 d3 a8 a6 q  }* H
  ⑥单声部旋律“隐伏旋律线条”形态。这种旋律是一种单声部旋律,由于跳进产生低八度或者高八度的两个旋律线条。其中,在云南的彝族中,这种旋律存在较多。
" p* k" a* ?8 W  C$ v
6 V4 V, d+ M* k6 B7 u( H! S$ d3 ?, |  ⑦“滚雪球”样式的扩展形态。如德昂族的《春醒》等。
% H/ C  q# M* M: z& T/ \* w1 t. U% }! @& e7 D, K# \9 r9 z
  4、音乐具有带腔性. j- W6 B% }) j" E! Q$ l  Y; Q" a! T
  A8 L* f! d3 U0 c# W
  主要表现在音乐的音高、音色以及力度等方面。如在歌唱中经常使用的颤音、大小嗓、气声以及花舌等方面的体现;而在器乐曲演奏中也常常会出现吟、揉、卓、注等演奏技巧,演奏出来的音乐具有带腔性。如傣族歌曲《赞哈调》、纳西族歌曲《哦热热》等。
' M4 ^; t/ p- {
/ Q: R2 i: ^' \0 H  5、织体特点! I5 z0 x8 x! Q( b5 w
* E# E/ n, I1 Z9 D( J7 W
  该地区许多民族认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所以单声部织体使用较多。而多声部织体主要建立在横向的线性基础之上,用得很少。
' x% f9 O5 B4 u0 T* E" s5 @# T- a' t: @5 T) k, A% I' c3 R
  总之,了解中国音乐,就必须了解研究中国民歌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这样对推进区域文化资源的持续性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在观念上,多发展中国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区域音乐文化”,才能使中国旋律生机勃勃,生生不息。在时间空间上,进一步考证区域性旋律特征和民族性音乐特色,才能在实践中以原创打造经典,并以经典带动原创。通过了解民歌进入民族文化,才能进一步认识中国音乐文化深厚的历史情怀、人文情怀和民族情怀。! Y/ M, x3 U" L

6 ^3 g7 [% x$ L  中国民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征和艺术特色,是一种地域文化记忆,也是地域文化基因的体现。区域性旋律特征和民族性音乐特色的探讨,在观念上传递出东方音乐文化的评价体系中,强调对地域音乐文化的重视。在文化传承上,强调区域性旋律特征和民族性音乐特色是对东方旋律发展进行文化生态的关照和建设,这对客观认识和了解东方旋律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综上所述,区域格局造就了民歌的旋律特征:
& G; @+ M; j5 g$ Q2 u! d9 u/ C  t# |; i1 ?/ Y
  1、地域、区域中存在不同民族民歌的差异;“同族”中不同地域的民歌存在差异。
- G9 a+ \1 H# ]' S& k( r$ O0 {7 ~, T* C: @: |7 b
  2、必须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或民族风格,民歌才能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n. X! j, o2 W3 V. W; e7 V
( X; w& s3 L# W4 V2 o
  3、运用区域性旋律特征和民族性音乐特色可创作产生相应的音乐风格作品。
$ u$ r( Y2 n6 ^, m1 C+ O
4 v3 }; \  y& Q1 }  4、采用一定的调式音阶基本会产生某地域或某民族的整体风格。
' B+ `8 C5 A5 n6 V& k& r5 x$ B/ @) O) @
  5、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旋律进行法则迥然不同。
) S) n) z/ h% H$ t1 l. ~  h  q
" S- V- Y3 P1 Q+ N; ~  6、特殊的节奏形态和特定的结构形式是地域文化的特定表现。1 Q5 S' J! ~! Y! m. r+ x8 Z: X2 `+ K

5 F8 J9 g. A1 F( k- D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QQ|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 )

GMT+8, 2025-5-29 08:33 , Processed in 0.033449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