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筒,又称微音器或话筒的拾音原理">拾音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麦克风,由Microphone音译而来。它正式的中文名字是传声器,是一种将声音换成电子信号的换能器。
, h* g4 H8 ]. Y& G* s6 ^* {+ l& ~( v$ V8 G
麦克风的历史并不久远,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个较为主要的技术成果。19世纪末,贝尔(Alexander GrahamBell)等科学家致力于找到更好的拾取声音的办法,以便用于对他的最新发明——电话进行改造,因此可以说话筒的出现及演变,是伴随着电话的发明而诞生的。话筒的发明并不具备独立性,然而却又最具备时效性,它可以马上应用于生活,并迅速进步。100多年前的贝尔等科学家,在无数次尝试之后,终于首先发明了液体麦克风和碳粒麦克风,但是这些麦克风的效果并未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理想状态,声音只能简单被辨识,根本无法谈及音质。; g- N/ h5 g* v6 J) E
: Y% d# L; v) t* @% S0 O% o p2 R" j一切并没有停滞不前,没过几年,早期的话筒就以比较成熟的形式出现了。这是一种通过电阻转换声电的话筒,提及这种话筒,就涉及到声电转换的概念,这也是此后众多话筒所离不开的工作模式。简单来说,声电转换主要是指机械振动所发出的声信号转换为音频电流信号,最后又还原为声信号的一个系统。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换能——放大——还原三个环节。也就是说,早期话筒的声电转换纽带是电阻。
% J: q, u8 i/ L/ |
9 Q/ {* a: o/ f0 B到了20世纪,话筒进行声电转换的纽带发生了进一步的改观,由电阻演变成电感、电容式转换,而不论转换的纽带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都是电震荡,即声音导致周围大气压强的变化,并被传递开去,话筒把这种变化转换成为相似的电信号的变化,主要是电压的变化,它与声波的变化一致进行。这种声电转换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因此人们往往按照话筒的不同工作原理对其进行分类,如前面所说的碳粒式,以及后来的静电式,包括电容式和驻极体式;电动式,包括动圈式和铝带式;以及压电式、晶体式话筒等等。
0 Q% r2 I1 i2 O- d* `+ B W& M
! K, O% M% ]1 R- D7 _$ k. q这些不同工作原理的话筒特性不一,用途各异。其中,动圈话筒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也比较坚固,因而有较长的寿命,因此它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种大众录音场合。但是它也有灵敏度低、频率响应不够宽等缺点,(最佳状态为40hz-16khz,而人耳的平均听力极限达20hz-20khz),所以很难用动圈话筒多用来录制一些频率宽、动态大、泛音成分多的声源,如管弦乐队合奏。电容话筒的灵敏度要高很多,频响也够宽,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专业录音的要求,而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就是对环境噪声过于敏感,振膜脆弱,寿命短,不是很适合室外录音。驻极体话筒体积比较小巧,成本低廉,通常在电话、手机中广泛使用,而最近新兴的硅微话筒体积则更小,特别适合高性价比的应用。
. c+ T" v( M$ q& o# G- A
+ `3 H' d& q2 ?, s q. A6 Y5 |话筒在演化的过程中,还伴随着职业的分化而出现了一些比较特殊的种类,尤其在艺术工作领域中。如影视行业中对于演员和主持人必不可少的领夹式话筒,它可以较为隐蔽地夹在演员或主持人的领带上或衣服上,尤其是无线式领夹话筒,它除了具有相应的换能器件以外,还具有一个小型发射机,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由发射机调制为高频信号发射出去,再由接收机接受并解调为原来的声频信号。这样演员或主持人不会受到其干扰,表演更加自如洒脱。但是这种话筒也并非没有缺憾,由于它位于演员或主持人胸前的位置,偏离口腔而缺乏高音,衣服对高音也有滤波效应,因此拾取的声音往往会有些模糊。为了改善这一缺憾,领夹式话筒的频响通常也会做成高频提升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