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线话筒的出现,使话筒的使用者(歌手、乐手、演员或演讲者)摆脱了导线的束缚,从而大大扩展其活动空间。早期的无线话筒是仿照传统的有线话筒的造型和工艺,几乎清一色都是手持式(handheldmic.)产品,虽然在重放音质和发挥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如利用近、讲效应)方面,手持式话筒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占用了演员(或演讲人)的一只手,加上对使用者面部的遮挡,影响形象,使人们总感到有点不便和美中不足。随后出现的领夹式话筒(lavaliermic.)特别是近年流行的头戴式话筒(head-wornmic.),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上述缺点因而逐步受到广泛欢迎,成为了话筒家族中崭露头角的“新宠”!# H# L) z P6 g' z& l
8 _* W( r! T& N, M
1、夹式无线话筒
1 ]6 e' w, r) {7 h% _- H" \
9 g7 X$ h# m' \, g 夹式无线话筒包括拾取人声的领夹式话筒和乐器用的夹式话筒(clip-onmic.),其外形分别见图1、图2。. y+ X% d4 B# \1 B* h- Q# m
8 [% U+ K- e& I. L0 ]( J
; _0 N( k& R) t1 h1 F
图1 领夹式话筒4 g: f d% s6 I
$ m# c, r$ S7 K7 x) D 但实际上许多厂家某些型号的夹式话筒是领夹和乐器夹兼用的。夹式话筒还有多种类似的品种和名称,如纽扣式(button mic.)、颈挂式(pendant mic.)、别针式(pin mic.)、佩戴式(lapel mic.)等。
4 A2 V, m4 A, `- m4 N! z" F1 M5 v" Y' f8 `" W# s
夹式无线话筒的发射机挂在演员的腰间,与话筒极头之间靠电缆连接。通常都选用全指向性极头,并且具有特殊设计的防振装置,以减少话筒和话筒电缆与使用者衣服摩擦产生的噪声。为了进一步减少这种有害的噪音,话筒使用时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在佩戴话筒时尽量避免话筒头与衣服的摩擦,利用话筒夹使电缆相对固定,并且使电缆与话筒头的接头部分不要受到电缆拉伸的影响。: b: V, t @1 X3 L, F
2 t3 i' i, X, h9 _$ d- n: w* p 由于语音信号的高频成分辐射方向朝向嘴的前方,话筒夹在胸前拾音会有高频信号的损失,因此领夹话筒的频率响应有意设计在2—7 kHz通常有8—10 dB的提升,提升峰点在5 kHz处,这种提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衣服遮蔽所带来的高频损失。另外,由于胸腔的共振,男性700 Hz和女性800 Hz处会有频率提升现象,一些领夹话筒采用声学或电学的方法对这种提升进行均衡。
2 J, ?( @* c% \9 u9 `5 N. q4 Y/ I5 P, b8 M, s. {! r5 X
夹式(以及后面讲述的头戴式)无线话筒的诞生促使舞台扩声和会议扩声技术大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它彻底解放了使用者的双手(hands free),并大大扩展了使用者的活动空间范围。讲演者不再受话筒导线的束缚,也不会为了手持话筒而占用了一只手并对面部造成遮(夹式话筒易于隐藏)。需要时还可以离开讲台,充分运用生动的肢体语言,操作演示器材,用教鞭指点墙上的挂图,用粉笔写黑板或用专用笔写电子白板,用手点击触摸屏操控AV系统的切换,甚至走到教室或会议厅的任何位置与听众互动交流。歌手乐手可以在台上边跳边唱边演奏,也可以拉着小提琴、弹着吉它甚至吹着萨克管走进观众席进行亲密的互动交流。至于话剧、歌剧、戏曲和音乐剧等演出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听觉和视觉效果!领夹式话筒主要适用于语言扩声(会议发言、教学培训、新闻广播以及话剧、戏剧、相声等演出和电影、电视的同期声移动声源的拾音),效果相当好。但由于话筒位置离嘴部较远,话筒的方向性只能采用全向式,所以容易产生反馈啸叫,需注意调控好系统。领夹式一般不适宜用于唱歌,效果不佳。1 O) H6 ^: _- H) `3 x! Z! n' H
" U% O. _8 E: O1 Q8 G6 D1 ~- V
夹式乐器话筒通常夹在小号、长号、大号及萨克管的喇叭口、吉他的弹拨位置以及提琴的琴码位置,能获得相当好的拾音效果,参见图2。
: D- `2 x6 M V' d& m' }8 z T' P0 p
; ?* i- ~ K8 f" O3 F7 j9 |/ P
: ?% q, q9 I' V8 S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