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歌剧院由英国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和声学大师马歇尔共同设计。扎哈?哈迪德是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设计师,马歇尔则是国际声学界最高奖“塞宾奖”得主,也是负责巴黎音乐厅声学设计的核心专家。 . a" G! H9 g7 V- s/ r& R" d9 G
]! d- d& D( {& ?9 A
两位大师将他们的设计理念命名为“圆润双砾”,因为歌剧院从外观上看就像静卧在珠江边平缓山丘上的两块砾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随着工程临近收尾,“双砾”造型已经呼之欲出,由石材和玻璃镶嵌而成的外墙显得玲珑剔透又不失凝重。& L* K+ a+ c* I3 J2 D( Q4 f
+ c& D: ?( N0 U0 y
+ _& g) Z5 z+ _2 l- f3 ~& r
4 z# H$ ~, i. z! N
衡量歌剧院的声学条件主要有三个指标:第一是进场感,即哪怕在离舞台最远的地方也能享受到声学上的亲近感;第二是清晰度,即不管坐在哪个座位上,都 能将歌词听得清楚;第三是声音优美,即能感觉出声音很丰满,混响感很强。从测试效果来看,广州大剧院就达到了国际一流剧院的声学条件。4 t+ J& V% a% [- [1 U) h
+ L( D! E' ^0 C" H9 g3 q
$ i- ?5 T2 _1 n5 w& f0 L8 @2 k9 A) c& D8 F# D0 q
内部声学设计根据马歇尔大师的独特研究采用“双手环抱”式看台,此项设计为全球首创。 观众厅采用多边形设计,乐池为“倒八字形 ”,有利于增加台上演员和乐池演奏者的沟通。 “双手环抱”,是指观众席看台两侧的延伸部分和楼座挑台交错重叠,从舞台角度看来,犹如迎面伸来的两只手臂。据介绍,此种设计的优势在于内墙的形状和角度有利于提供侧向反射声,同时避免回声的干扰,从而使得混响音色既优美又清晰。 内部空间 8 ?! M0 ] s* C, {* e3 l& T+ [; }
坐在观众席上对舞台视野良好,剧院内部空间形状形成一种强烈围合感,有利于声音反射。
( {' c. t- ^8 ^ 一层视野一角。 % q3 G/ W1 ~& W# s
可以看出各种声波反射鳍片和弯曲的楼板底面形状、光滑的材质。8 K: d: z' z! q3 }9 P( D F
3 i# s4 f6 ?6 k- o# \# K. p% O+ I; j% t; }2 ^
0 K/ W) ?+ m. o% Q* d3 E; Z, [
# Z3 K' E6 t" U0 B: o' Q% k% o
底层仰视视角
- d) {% B7 Z# Q$ u0 A% p4 P# H' k4 w0 B1 w3 {
: w5 L( z% b" ~& T+ c3 w
6 ^2 Z/ S- }* Q8 [9 k _
5 ^3 k8 [% D7 w% A" h; Z' [
大胆利用二三层观众席和舞台旁边的墙壁来取代原有的反射板 更为巧妙的是设计的座椅背面有声音反射作用,座椅软垫则有吸声作用,使座椅反转时声音人耳根本听不到。$ c2 I( p$ j5 g9 [9 K& H/ l/ Z* q
* Q5 s; g9 |2 }) O" i; [6 i* {2 J% w S J( p# ~+ N
/ H+ u6 t1 G6 S% F) z
侧边通道壁上有声音反射设计。3 n; {' A4 w/ G: x9 b3 U
5 Y0 O' P9 k/ X# B8 H
# R, P1 t8 d, [5 j# o2 N( l, K
/ F/ b, n1 v2 o y& z$ r2 R" `座椅隔断的形状和材料。
2 P; t3 s$ P7 ]9 X3 e
+ T$ S6 K( V( O- O4 O
2 p. R/ o+ B3 B9 }
+ T7 u& ?) }+ y+ B观众厅 7 j0 g- a P0 b0 n
p {( A" C1 I& I, G内表面看起来很随意没有规律可言,但没有一块是随意确定的,深化设计及施工中不可以任意改动主观众厅内的墙、天花板、看台边缘和观众席的分割拦板等的几何形状,内表面基本上是一个声反射表面,这些称之为声扩散元素,把反射声扩散开来。声音扩以后,分布就会均匀。
9 z0 Q2 K( E. T$ m+ P0 V" }: `4 e7 u k
* Q- z0 H' I" k3 `6 D2 | 负责歌剧院声学设计的专家杜晓军表示,经过测试,广州歌剧院的混响时间为1.6秒,与最初设计的目标吻合。一般话剧演出或报告厅的理想混响时间是1秒,纯交响乐演奏的理想时间是2秒,而歌剧院的声效既要达到让观众听得清楚,又要保证伴奏音乐优美,所以就定位在1.6秒。
9 g. {4 x( f" k' `+ ?7 X. |7 k+ g/ A+ t% V8 w% q" Z- o
广州歌剧院的室内也彻底地贯彻了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理念。借助大面积的玻璃与室外景观内外交融,延续建筑外观灵动流畅的设计风格,室内以充满视觉张 力的作法来处理墙面及顶面,构成功能交织、景观渗透的动态空间。大量的平面、斜面、曲面构成的墙面、天花、栏板、取景窗,犹如流过砾石的珠江水,时而平 缓,时而高潮迭起,但不留一丝痕迹。. f0 H" P7 m5 k. M! i
' L1 ?. Y9 r. t( E8 v ^" f 由于声学要求,观众厅内采用了G R G 挂板,且厚度较一般常用的大,行云流水般的观众厅内墙,是没有规律可求的。 G R G 的全称是预铸式玻璃纤维加强石膏,广泛用于声学要求较高的演出厅堂,能实现自由曲面,且具有较好的强度及抗冲击力,其不易变形。根据样板的制作,前厅则采 用较薄的G RG 挂板。这种材料实现了设计“流水经过,不留一丝痕迹”的想法,完成后表面不留任何接缝,实现了大尺度、流畅、扭动且表面光滑无缝的大体块构成。
$ h) m9 F, T8 [ p* X' g3 a( k
. c+ A+ l( |$ R0 @( P8 ?
% Z7 U$ ]1 v5 z& @6 O
1 m/ R2 K% b# I4 s 不规则的体形设计为声学设计不但带来惊喜, 也带来了挑战。为了获得第一次反射声和混响声的平衡,反射声在空间内的合理分布以及合理的声反射序列,经过声学设计的多番计算测试,结合建筑设计的反复修 改,并制作了一个1 ∶ 100 的小模型来进行声反射的初步测试研究,终于得到了一个能延续扎哈?哈迪德建筑风格,计算机模型声学测试又能达到设计理想值的厅堂。# r" S/ D! ?) o, ?
( [$ Q' k/ u% ^5 g5 T1 |
. E$ Z0 t. q) l# Q+ r1 X
! p" T" Z+ F6 q 接下来就是声学缩尺模型试验,设计要求严格按1 ∶ 20 的缩尺比建立观众厅和舞台的声学缩尺模型,模型界面用G R G 材料制作,G R G 石膏预铸件是观众厅墙面及吊顶主要装修材料。初步测试发现,多数测点的声场均满足要求,但其中有6 个测点的脉冲响应存在能量较集中的长延时反射声。三维模型必须进行修改,声学设计建议在舞台台口两侧墙面、天花的某些部位增加了扩散构件。重新测试修改后 的缩尺模型,各测点的声脉冲响应终于达到较满意状态。声学缩尺模型试验结果为歌剧院的声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声学设计也建立了室内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 模型进行声场分析。这些技术措施保证了大剧院的优良音质。4 x; ~$ W1 p. p+ m$ j2 b
+ a3 }- ?+ J) G0 U
4 B6 e; f4 _9 E- g
9 y5 I7 C: S5 J! k9 [ 平台三区清水混凝土天花放样
. b) A+ b7 M) V" _, T! ?9 }1 m0 o
$ C% J7 y4 o7 a 广州歌剧院实现了建筑设计和声学设计的完美结合,建筑不规则的非几何线性体形体现了未来建筑的动态发展,不规则的体形打破传统歌剧院观众厅的布局,灵动行云流水般的室内设计与声学设计巧妙结合,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保证了世界一流的声学音质效果。
% e; m; I9 t8 V, B2 T$ u# ^# `9 b- s4 z% a5 j" O. `$ 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