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06|回复: 0
收起左侧

[技术] 当代广播音频媒体如何转向

[复制链接]

547

积分

2

听众

-3

音贝

音频应用推广专员

Rank: 2Rank: 2

积分
547
发表于 2005-11-17 0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广播音频媒体如何转向
在传统媒体普遍面临着转型的当下,广播与其他传统大众媒体同样面临着内容、传播和接收方式、用户养成、经营管理模式、媒体功能等领域近乎转向的大变革。中国传媒大学孟伟教授认为,广播媒体的转型,应该重回音频媒体的概念和传播本质,从音频介质的角度重新理解和定义广播音频媒体,探讨音频媒体的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层面的价值,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在本文中深入探讨了广播音频媒体的融合发展路径。

当代广播音频媒体转向的基本理念



摘 要: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普遍面临着转型。目前转型的方向,不在于紧步互联网的后尘,进行粗略的模仿,更应该重回音频媒体的概念和传播本质。从音频介质的角度重新理解和定义广播音频媒体,探讨音频媒体的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层面的价值。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广播音频媒体的融合发展路径。广播声音媒体的转向和再造要围绕: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引导的转变;场景化主导下的媒体用户体验;无处不媒介的内容解构魄力。未来广播音频媒体内容创优创新围绕三个阵地展开:FM的音频流阵地;点播音频作品阵地;“场景化”人群细分阵地。





今天传统的大众媒体正迎来新的变革时代。媒体介质不再成为一种对于传播内容的限制或者优势要素,而困扰传统媒体的各类边界终有一天会完全消失。这意味着在信息传播领域,通用工具会代替专门工具,知识和信息在未来将以光速穿行于通用传媒——互联网或者其整合的智能终端,而被传输的内容、控制的权利会凸显出来,并以新的稀缺资源的方式被社会认知固化。

对于大众媒体而言,基于自救和发展愿望的媒体融合趋势正深入发展。广播与其他传统大众媒体的处境类似,面临着内容、传播和接收方式、用户养成、经营管理模式、媒体功能等领域近乎转向的大变革。在这一语境下,音频媒体的概念今天应该怎么理解?从“凯叔讲故事”,到罗辑思维,再到听书、云课堂等,为什么有些看起来不是音频的内容,我们会认为拥有音频传播的核心?有些媒体内容虽然以视频方式呈现,但是用户是当作音频内容来使用的。过去广播频率是唯一一类声音的大众传播渠道,而目前内容本身可以自带渠道,与用户达成一种交往,甚至更为个性化、更为密切的交往。从这些思考出发,本文尝试探讨音频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重新解读音频媒体传播力

《乐记》中谈及 “致乐以治心者也”。尽管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获取信息的比例不同,但声音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作用于人的心灵。在视觉媒体发达的今日社会,视频流有时候可以作为音频流的一种替代,有些自媒体人在发展一段短视频业务后,发现纯音频的内容传播更契合自己的新产品属性。一些公众号、网络红人基于信服、信任、喜爱等要素,以全媒体的媒介形态,聚集粉丝用户成为追随者,某种意义上“内容+潜在用户”,就具有了“媒体的本质”。其互联网变现的方式很直接、很单一、很“野蛮”,比如卖东西、卖服务,瞬间辉煌然后快速死掉。然后,新崛起的一轮又再次涌现……这些互联网的原生模式通过与部分传统媒体核心传播模式的嫁接,成功实现社会、用户使用习惯的互联网化全面迁移。某种极端的意义上讲,这是互联网在最后消费传统媒体。从这个理解层面上看,实际上公众号和网红等大热的互联网传播现象,目前正处于一个消解与重构的造势初期阶段,左右其发展的仍然是资本和体制的力量,其自身媒体的稳固属性还没有建立起来。

以音频传播为核心特征的广播媒介,是与麦克卢汉谈及的“音响空间时代”联系最紧密的大众媒介,是与人类的说话功能相匹配的一种交感神经系统的延伸。从我国国情看,广播声音本体的发展和研究是滞后的,过去业界虽然长提,但是很少真正重视,因为缺少危机感,广播可以过一个温饱不饥甚至不错的日子。现在危机感十分强烈,因此对于声音本体的价值重视也开始涌现起来,这个补课的需求不是广播自救的关键,因为补课是一种本能,是广播媒体在为下一代互联网传媒发展的一种本能贡献,换句通俗的话说,重视广播声音本体地位的发展,不会救得了广播;但是补课声音媒体本体价值开发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们现在就需要尊重这个必然,而不是回避或者是视而不见。广播媒体对于发展中国家政治生活、社会治理,应急传播等,均具有战略意义,但是如果广播自身不发展,会短时间内被视频媒体垄断和吞并,会造成广播声音传播的全面萎缩。

从广播本体角度出发,需要突破多媒体异彩纷呈的表象看到音频介质支持下的成功市场范例。当代越来越多的各种新旧媒介形态激烈争夺着用户,满足或者创造用户刚性的需求。重新探究广播媒体的基本传播特性,发掘现代媒介在重建个体与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具有基础而深邃的媒介社会意义,这是探究声音媒体传播力的一个基础。布鲁斯·伦索尔(Bruce Lenthall)的《广播中的美国:大萧条与美国现代大众文化的崛起》,以20世纪2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为背景,剖析了广播与美国现代化的关系,讨论广播在文化规范、民主制度、身份认定等领域发挥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分析广播声音传播对于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其根基正是声音媒体之于社会个体的建构方式和意义。回到媒介本身的属性,比对文字和视觉传播而言,音频媒体的伴随性、亲密感、共在感、个性化、理性化等几个方面应该焕发出独特的传播价值。

二、音频媒体心理学层面的传播价值

广播音频媒体以声音还原和表现现实世界。声音的发生没有具体形象可以捕捉,但声音可以作用于感觉,触发个性化的体验后,以独特形象的方式直达个体心灵,“声音是一个使外部因素变为人的内部感觉的中介……声音引发的感觉超越我们常规分析的能力。”

(一)专业化的声音作品具有鲜明的声音构型能力

并非所有的声音搭载信息或者是情感就可以产生完美的构型能力。对于媒体传播而言,要经过专业的选择,使用那些最容易唤起听众想象的、生动活跃的、具有指示性作用的声音。特别是要善于应用那些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声音表征。例如,广播媒体对于声音的选择,不仅考虑是否这个声音采集自真实生活,也要考虑声音通过传播能否更像真实的声音,更好地还原真实语境。同时声音媒体对于声音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对现实的模拟,更多的是充满情节性的,重视声音对听众情感的作用。人的想象力能够根据符合听觉规律的、富有表征的单纯的声音,想象出精彩的画面来。

(二)声音还原现场的方式赋予声音媒体以深层影响力

声音如何更好作用于心灵?秘密之一在于声音所营造的还原现场环境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声音符号才具有了类似电视、电影和舞台上视觉道具的置景功能。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存在是以视觉或者无声的方式存在的,声音媒体的意义在于借助声音呈现他们,并通过声音的表征或者视角呈现大千世界。

当代大部分声音文化来自电子媒介的声音,从文化角度看,这些声音情景可以被视为高度商业化的结果,且忽视了本地实际环境。斯坎内尔(Scannell)提出“和其它社会机构一样,广播的权力在于,它通过预置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通过控制事件的内容、风格和持续时间等方式,在自己的领域内对“社会交往”这个术语做出定义”。从这个意义上,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对声音情景的起源和性质提出疑问:为什么声音能产生这种效果?我们每日所听到的声音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联想和影响?对于大众而言,选择声音而不是其他媒体产品的深层动力,除开商业推动的外力强大作用外,有没有其他内在的动因?

(三)知识和信息传播中音频介质对于人脑的积极作用

今天视觉传播空前发达,无论是以音视频还是以文字方式传递的信息,在互联网渠道的助力下都趋于一种未经足够筛选的过剩。特别是这两年的网络直播热潮,相比于传统广播的“水话”,更是走向了对个体生活无原则展示的极致。信息过剩造成的精力分散会加剧大脑的疲劳,从而削弱了我们的学习能力,降低了理解程度。当我们给大脑供应思考原料的时候,并非越多越好。

广播传统上是与阅读离得最近的一种媒体,例如:通过广播来讲故事,一度是听众最受欢迎的节目。这可以解释互联网音频领域的喜马拉雅音频产品聚合平台,目前正把“有声书”付费作为其首要的盈利点。一般而言,阅读需要长时间地保持精力的高度集中,这是人类长期智力训练的结果,因为大脑的天生状态是不专心的。社会化媒体目前正扩张着人类本能的需要,“互联网没有违背我们的意愿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而是在顺应我们意愿的情况下,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习惯。” 音频媒介是一种智慧的媒介,这一点应该得到重新认识。

(四)音频媒介激发人类理性思考的能力

话语要比图像更具有理性意义。信息过剩的现代社会,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强调个人的理性思考。因为今天对世界的看法无不进行着多样化的表述,但多样化也导致了主体的失控。信息社会大大扩展了虚拟空间,电子媒介在物理环境中无处不在。通过信息消费而获取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取代了个体体验的叙述,信息创造了事件丰盛而个体体验匮乏的世界,因为信息不“创造”体验,它只是记录事件。

声音传播不依赖于任何有形符号的启发和刺激,例如文字、数据或者是图像等,这意味着大众可以不受限制和约束地在头脑中构筑起相应的图景,进行没有图像干扰的理智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激发人理性思考的可能。

今天媒介机构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不断满足甚至发掘人的潜意识需要,特别是激发人情绪和情感的渲染,媒介的理性传播功能应该被重视起来。

三、音频媒体成为一种“隐性的刚需”

伴随性不等于媒体内容可有可无,而是满足了大众一种潜在的、必不可少的需要,或者更准确地称呼其为“隐性的刚性需求”。随着收音机被电视机取代,广播媒体社会核心地位退出,更多发挥一种伴随性的媒体功能。

(一)音频媒体“刚需”资格的建立

首先,广播音频媒体具有高兼容性,可以附着在任何智能家居和其他介质。现代大部分人在收听音频内容的同时,通常都会伴随其他活动。广播音频媒体的高兼容性可以使音频信息无处不在。对于广播而言,对大众时间资源和收听场景的多元开发将成为新的重要课题。

其次,广播音频媒体的时效性转化为即时更新的伴随性。今天广播时效性优势更多体现在一些电视和网络不利于传播的场所或者是特定的时间点上。时效性的开发不仅在于单条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在于精心打包一般听众无法在休息时间、工作时间获取的新闻或其他音频内容服务,或者无法通过个人力量整合、解读的音频内容。

再次,伴随性功能拓展为音频的本地化的生活指南。广播音乐、广播文艺类节目的伴随性功能毋庸置疑,而广播内容本地化特色的开发,也在于大量贴近民生、公益服务类节目的涌现,解决城市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作为基层政府和地方政府与社会个体进行沟通的桥梁,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适用,这是今天的广播区别于其他网络声音媒体最大的不同之处。这是广播“伴随性”功能的一个延伸。

(二)声音激发内在情绪的社会“共在感”

现代人空间和距离的改变频繁,往往借助外在参照物确认自身存在感。本地化的广播往往展现当地的一种生活“节奏”,社会个体通过媒介的参照更真实地体会到时间的流动,收听本身意味着参与了一种社会公共活动,社会确认感得到实现。

广播的“共在感”很大程度上与广播激发听众情感回忆的能力有关。它能把强烈的内在个人情绪和对已经平复的往日记忆激发出来,而这种激发建立在分享的基础上。我们“成为了自我的旁观者”但同时又“进入自身更深层的思想内”。

广播“共在感”的形成与广播直播方式密切关联。在直播节目中,听众借助广播媒体清楚感知到基于“共在感”的社会参与 。例如,对于帮扶类广播节目而言,全城寻找一个走失的老人,可能让无数庸常的个体,在近乎麻木的日常中,热情洋溢地参与一个社会搜寻工作,共同分享难题解决的群体快乐,从而与其他听众一起体会到了“生存在世界上(原文being-in-world,借用了海德格尔的表达方式)”的集体“共在感”。共同经验的真实的感觉是完全不同于作为旁观者观看一场惊险的好莱坞大片。这一点比较其他媒介形态,广播独具优势。

近期互联网促进了点播或者付费点播业务的发展,完全不同于这种集体收听广播直播节目的形式,即想象中的一个群体共在的愉悦性。当然,网络社交媒体可能带给年轻听众建立在分享基础上的新型“共在”关系,只是基于时间性的“共在”发生了改变。那么,这种“共在”也失去了“集体狂欢”式的社会参与感。

(三)广播音频媒体的人际交流亲密感

广播媒体的很多谈话节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国家大事也以接近人们日常谈话的氛围和交往方式呈现。广播听众在接收广播节目时,往往体会到“点对点”的传播气氛,例如,音乐节目主持人往往使用第一或者第二人称,虽然听众庞大,却可以营造一个非正式的、私密的空间,在感觉上造成好像是在为某一个人单独播讲。

(四)音频媒体的交互式关系发展

英国BBC推出“交互式多情景广播剧”。2001年9月19日和20日BBC的3个广播电台播出名为《财富轮盘》(The Wheel Of Fortune)的交互式广播剧,它是基于数字广播基础的一种新兴广播形态。广播3台、4台播出了《财富轮盘》的两种版本, BBC网站上播出了第3种版本。听众可在广播剧剧情发展过程的若干关键点,切换于3个版本之间,实现多平台的情节交互,自由地创作出自己的故事情节。为传统广播听众提供更多体验新的内容传播的方式。2009年豆瓣网推出豆瓣电台,它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积极参与的用户成为“主持人”,依赖于豆瓣社区用户间的分享、交流、自己创建兆赫等方式,在交互中推进互联网音频传播。广播媒体的线上节目很难完全实现这一改革,但是电台的网络平台,进行更多的创新尝试,会反哺线上节目,引流更多听众,北京电台体育广播的《梁书之土话新说》就是一个例子。

互联网音频平台和网生的音频内容,受到国内对于网络媒体管制的限制,可能更多发展的是“信息的音频表达”,偏向于知识、资讯和娱乐内容等以声音的方式呈现,实际上是避开了广播电台的主流功能,进行差异化策略发展。因此,对于互联网音频内容而言,渠道和平台是命脉,除此之外的优势都尚在成长中;对于传统广播而言,需要长期培育、基于声音传播属性的内容开发,这是根本和核心的优势。互联网产品理念与广播内容创新理念是有区别的,要考虑到二者出发点的不同。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6 )

GMT+8, 2025-7-10 13:06 , Processed in 0.02138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