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绮贞的这首《太聪明》是台湾的金牌制作人钟成虎为其编曲,也是笔者比较喜欢的% M- X% Z8 W! U& M0 O- M
: k, }* S- O, H2 b* q流行音乐编曲者。这首歌基本上只用一把吉他完成歌曲的所有伴奏,我们可以通过这首6 x* F0 E+ v, b g
# w6 |9 N4 _0 b
歌曲丰富有趣的编曲看到作者和编曲者独具匠心的想法和强大的乐理支持。
6 ~( H, c' N. n2 X4 x3 O" A3 H X4 P* D4 @& M, }, B! v ]
这首歌是4/4拍的,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 l# w, Y o! |/ h" I( t
9 W' c- M4 }: _, Y
歌曲的速度大约在"四分音符=120"左右,也就是说在一分钟内,如果我们要匀速演奏四分音符的话,能够演奏120下的速度。$ c. P. K5 `' a5 v- u
5 h4 |6 S4 n. A: Z6 e歌曲大部分才用分解和弦的方式演奏,推荐右手用手指演奏,比较容易掌握并且能够得到更好的动态感。 x& @" e e4 S" ]" D- U1 o. ^5 g# m
6 V' w8 R! x) \0 s
& a3 b# [( w3 c$ M4 L; w5 P" h. {首先,我们看到这是一首E大调的歌曲,歌曲是以E大三和弦开始,后面跟了两个双音演奏来完成这首歌曲的前奏。两个双音分别采用了#G+B和#F+A,这两组双音我们实际上可以当做和弦理解为#Gm和#Fm,因为在E大调中,这两个和弦分别是IIIm和IIm。由于这两个和弦都是小调和弦,它们下面所演奏的三级音B和A,就是它们本和弦的b3.在这里吉他不断的重复低音E弦的演奏,是为了更加突出双音旋律,实际上也变向起到了BASS的作用,在这首歌的后面也经常使用到这种技巧(这种表现方式也被称作SLASH和弦,即和弦的根音不是该和弦的任何一个音。)。注意第四小节#Fm的符点,你需要演奏时值实际上是: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也就是说符点的意义在于延长该音符一半的时值。
# |% E$ J) R" w7 v- d, h5 } z! x; u# A) S6 s! O3 Y. t
) P4 ^# f9 N( S
简单的前奏旋律过后,我们进入这首歌的主歌部分。从第5-8小节开始的四个和弦用了一个很特别的进行:E ,Eaug, E6,2 O8 R. C! \1 I+ c) W
E7。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和声进行。细心的朋友可能不难看出,这几个和声进行实际上只是在E大和弦的基础上把五度音进行不断的升高。
# `4 \- A. y5 b, U/ c0 ^
3 }0 U. N& ~5 q" N3 R% d9 s% G/ t! h组成音分析:
* h ]) g% t/ A# H
+ B; g, B! z1 a1 y' i0 IE 1 3 5
! _0 y' H$ t# s, n2 \* g( H8 q5 Q, L; {1 ?/ B; t8 B
Eaug 1 3 #5
N" |5 S! e- J
$ a6 ?, o. v( @' M1 c- i9 IE6 1 3 5 6 (歌曲中并未演奏5.)
- y0 F: V. @, C. p* y* S4 z4 Z" K! ^2 V5 f( {7 R! W# U
E7 1 3 5 b7
- o+ |3 p$ ]' n7 k
) G% E$ Y. w' ?3 w* }) ^; y我们看到,这些和弦的构成音它们都共同拥有1和3,那么另外的这几个音5,#5,6,b7,它们呈半音的关系向高递进,就构成了类似于我们常见的编曲种看到的BASS( k% ^5 \, t+ p4 @: j7 s( d N
LINE的编写方式,只不过BASS$ H |6 D* X) u1 D
LINE是通过变化BASS音来表现,而我们这首歌里是通过五级音的不断升高来表现。这样的做法,增强了歌曲的变化性,会使人感觉更婉转。(注意:E6的时候,歌曲中实际上并未演奏5,那么构成音变成1,3,6的话,实际上应该解释为#Cm/E(1,6,3),但是歌曲中的演奏倾向已经很明显是要通过5音的递升,来朝着E6的方向发展,只不过是省略了其中的5音为了让这种递升感更加明显,并且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看明白构成音,所以这里我们理解为E6。)歌曲一上来便使用这样的技巧来吸引听众的耳朵,实际上也为歌手演唱的旋律拓展更大的自由空间。
( G" H: w2 z" |1 O! `5 L$ @* Q& I; N4 x* A) A+ l& i* z
下面的9-12小节,分别使用了A, Am,#Gm,#Cm7这几个和弦。很明显,第一个和弦A大三* u+ x, ^% [: Z
4 \. f/ g C1 A1 H" \' F9 v7 j
弦,是该调的IV级和弦。在流行音乐中,IV级和弦起的和声走向,通常被用在歌曲中间的过度段落,用来表达一些升腾主歌的意境,并且有一种“向上起飞”的感觉。后面我们注意到,歌曲瞬间使用了Am和弦。) [$ a5 V5 ?' y; U% Y# M8 g' l' D- q( n* l
5 Z, G: [' B6 f. D- ~+ C5 P- r7 E很多朋友肯能会问,这个四级和声怎么到这里变成小三和弦?实际上这是一个离调和弦,这种做法可以称作临时转调或调式内转。在流行音乐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大调和弦中出现其“平行小调”的顺阶和弦,那么这种和弦混合或调式的内转现象我们就可以称其为平行大小调互转或平行调内互换。我们如果单独看A到Am这个进行,在这首歌曲的E大调里,A是作为IV级大三和弦出现,那么Am可以看作是E小调的IV级和弦。由于他们的基音为E,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作E的调式内转。我们可以听到陈绮贞在这两个和弦中演唱的音符基本为A和E(E大调里的4和1),是A和Am共有的和弦内音,但是从歌曲的感觉上会不太一样。我们会觉得,在进行到Am的时候会立即把歌曲变得略微忧伤了一些。当然如果不在这首歌里看的话,A到Am这个临时转调的走向,还可以有很多种理解方式,你能想到更多吗?呵呵。! a4 {7 O* p( b8 _" V, J; }1 y! W# z. O
+ [$ l" U# A* K/ \8 g9 w- Z接下来的#Gm和弦与#Cm7分别是IIIm和VIm和弦。理论上来讲,与之前的IV级和声相接的话,IIIm和弦并不是太和谐,但是正是由于前面的A到Am调式内转,我们正好需要这样一个把歌曲的调快速并强力的扭转到E大调上来的和弦,那么#Gm则完美的完成了这个任务。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大多数的流行歌曲了解到,III级和声起的走向,比如IIIm-VIm-IIm-V,它可以立即使歌曲进入一个更加婉转的感觉,有一种走在路上忽然“拐弯”的感觉。那么这首歌曲实际上也是利用了III级和弦的这种特点,来让调式内转顺利的“拐弯”回到E大调上来。5 T; T! N# a) @: C# ]
# x) ~3 k4 U9 ~4 [" L
从13-18小节,实际上是对刚才我们讲到的9-12小节的和弦走向做出了一个回应式的进行,并且将它完美的解决。那么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13小节-14小节,歌曲用了#Fm7和#Fm7/-5.通过刚才我们讲到的调式内转,你能想到什么!?#Fm7(II)可以作为A(IV)的代替和弦,因为II和IV级和弦之间实际上只差了一个音:II(4,6,2);IV(4,6,1).并且它不会像IV级和弦变化得那么生硬,但同时又保持了IV级和声的效果。#Fm7/-5实际上对应着前面第10小节Am的临时转调,它实际上是作为E小调的II级和声出现,对应了Am作为E小调的IV级和弦。接下来的15小节与前面的11小节同样适用了#Gm,只是在后面16小节的VI级和弦上,歌曲却出人意料的使用了#C7和弦。这个用法听起来很COOL。
: F5 `* \, m6 T- k! p- W, J9 u' L* f% p
很多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VI级和声要使用属七和弦?这里我们就可以引入一个概念,次属和弦。次属和弦也属于一种离调和弦,它经常被使用在大调歌曲的I.
+ t* c- W- F1 C% Q% E2 i! gII. III. IV. V.级和弦中(小调歌曲的I. II. III. IV. V)级和弦上。
3 G1 J# m6 ^' _# }* U/ G
" o1 O1 Q9 z; f$ D% r6 C我们都知道属和弦,有强烈的期待被解决的感觉,也就是说它期待着被解决到主和弦。其中可以获得解决的主和弦,我们称之为功能性属和弦;那么不能在歌曲中获得解决到主和弦的,我们称之为非功能性属和弦。9 {4 s' E4 T' X: _4 T. c% P% U
K/ M* [' K: C: e; I$ n+ ?0 Y/ e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首歌中,#C7和弦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F的属七和弦。#C7中的3音,也就是#F大调种的7(F)这个音,有强烈倾向于1(#F)音的感觉。从现在起,我们先临时进入到#F大调。我们可以看到后面连接#C7和弦的17小节处使用了#Fm7和弦。我们暂且不议论#F的大或小的和弦,我们看到从#C7到#Fm7,实际上是完成了从#C7中的7(F)音到#F和弦中的1(#F)音的解决以及从#C7中的4(B)到#F和弦中的3(#A)的解决。这样,#C7就自然而然的构成了我们刚所讲到的动态属和弦。那么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C7的出现是为了强调后面#Fm7的。那么为什么不是#F大三和弦呢?嘿,你可别忘了,咱们这首歌可是E大调的哦!现在咱们可以回到E大调了。歌曲如果还要保持E大调的话,我们当然要继续使用E大调的顺阶和弦,那么#Fm7在这里可以说是必须出现的和弦。另外大家也可以听出来,这种VI级属七和弦的用法,它的偏移原调的感觉非常远,这会使歌曲听上去更加多样好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