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复三部曲式的概念 . s8 Y- a0 K6 R: x/ Z* Q7 a
前面我们谈到了三部曲式,在将近结束的时候,又提到了“复三部曲式”,即大的结构是三部曲式,而在三个部分的第一部分本身,又是一个小的三部曲式,这种大结构中套着小结构的三部曲式,就是复三部曲式。假如三部曲式当中,每个部分、尤其是第一部分本身只是个“一部曲式”的话,当然就不是复三部曲式了。
; \$ B1 |! |5 ]( J9 Y% N/ g+ X6 z% N) t$ d" ~
1、结构方面:复三部曲式是一种有再现的、较大型的三部性结构。第一、第三部分均有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组成。中间部分除单二部、单三部曲外,也可能是乐段或三声中部和插部构成。在总的结构中,必须有一个部分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才能称为复三部曲式。& G e% |, z* H% `
$ q( Y3 J5 B' p! v j( `4 J现在请您取一支笔、一张纸,做些纪录,这样会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 我们在纸上记下曲式的图示:首先横着写上大写字母A、B、C。中间都稍留一些距离。如果是“单三部曲式”,这个图示就已经完成了。如果是“复三部曲式”的话,请您在A的下方横着画上一个大括弧,括弧下面再横着写上小写的字母a、b、a 。这样的图式就是复三部曲式,即一个三部曲式里面还套着一个小的三部曲式。; |+ X# O* w. y ?1 `
. d! H" k- u# r; X2 Y
) j6 J; ]9 I* x( h: G1 O1 N+ m& P0 Q# X/ L% G
上面这个图式只是复三部曲式的一种形式,为了说明复三部曲式是一种有再现的、较大型的三部性结构,请看下图:3 x; H \5 I" M4 B
, B& ?# Y% k0 X' Q: r jA B A
7 \6 J2 A, I* ?4 a
9 S% ^, Q0 L `4 C1 y 单二部或单三部 单二部、单三部、乐段 重复或变化重复9 K: N+ X; u% O; ?& Q
) r7 f( C5 ^/ I! c1 { 三声中部、插部(不稳定) 第一部分内容
0 t8 ?% b( d/ c% Y
( f# X% `* s( A$ V7 l( N( j 呈示部 对比性 展开性4 Q% P7 \2 V/ M- Y# n0 ]
" H! ?5 \3 I8 l; ^) o; j# W
r/ Q5 P \% d7 D7 W6 [2 V6 z F7 \5 k1 Z- [6 |. Q
2、形象方面:不同形象的鲜明对比。以中间部分的新主题和前后段落的鲜明对比为典型现象。所以,复三部曲式是建立在两大主题的对比上,这是划分复三部曲式的重要标志。
# H, G" k$ l6 Z! R/ R% c+ P7 g4 @: v- ]* A3 [5 Y& u# B
二、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类型0 ?* z: S' q0 P8 l0 B
, K# h2 }- ]6 o: r2 d0 ^ 1、以插部为中部的复三部曲式% t* m) _( F0 ]* {/ j$ x
& p, k: ]3 k# v, w) N" G) D4 N4 ] 以插部为中部的复三部曲式流行于十八世纪后半叶,音乐缓慢而抒情。无论在结构方面,还是在调性和声等方面均不稳定(结构分离,出现离调和转调等变化)。* a2 a' u* b+ ?& f( \! c
( c* p) X1 d3 r6 N9 A8 g5 c0 q
插部不强调段落的反复,常在抒情性题材的作品中和大型的第二乐章(慢板乐章)。& l% R. s* N z" `8 w" E) s
" ?: n' }' h3 o- u, t' X+ Y5 N$ v* r 我们来听听上次听过一部分的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六月--船歌》,只听它的第一大部分的开头:, a8 x$ e5 p' |4 F
: @1 Y1 H! ~) T曲例一:《六月--船歌》(1):0-0'37"
? x' C2 @7 g' r3 c; O& s4 G( J( @1 ?/ t5 x" f/ E; x
这是复三部曲式中的第一部分开头,确切地说,是您刚才画的图式中大写字母A下面的那个小写字母a代表的部分。现在我们来听听用大写字母B代表的中段(插部)旋律:
, n3 ~2 r5 ~9 ]3 @, W" z
2 B! B+ v% y9 W* W( p 曲例二:《六月--船歌》(2):1'39"-2'04" - x* I, S! |6 Y: Z4 {
- m/ F" Q! V5 f# R! C4 @- s- W$ [- @, \全曲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您写的第二个大写字母A的部分,它是第一部分(包括a、b、c)几乎原封不动的再现:& I, r/ ]. A" k# A
6 N [/ p: A% z% r2 R ?% i
曲例三:《六月--船歌》(3):2'30"-2'43" & _( Z. @5 j, @
g* ?7 h. G$ e4 A4 L 最后,作曲家又写了一个尾声,缓缓地收束了整首乐曲。2 K6 z0 x0 k( U* `' ] z6 `
8 J4 `- s3 X: N7 F% x. K. ^1 e 现在请您在第二个大写的A下面也画上一个横着的大括弧,和第一个A下面一样,写上小写的字母a、b、a 。在最后,和大的A并列,写上"尾声"这两个字。您面前展现出来的就是这首《六月--船歌》的全部曲式图示了。
) g( m3 u. x3 u4 [ [+ ^
1 G5 J- X. e( }+ t' N O1 G: \1 Z/ b# Q k9 [5 Z( y; p* E! L/ q; Q1 a
. C. O* ?+ k H% a现在我们再完整地来听一遍这首乐曲。您可以看着图式,在听觉中感受它的结构。; u" ?# @: n( x* o/ [4 ^" N+ }# Z
: q' J% a: A; x/ C* e( `& Y曲例四:《六月--船歌》全曲 4’56”
+ T! A( J+ J) t: v/ W) q9 v7 V* x( |
" B+ o. b9 V( C- [" G* Y8 [6 {- T0 M8 b1 p' t! g8 Y8 f1 C; \, Q
教学内容:# L4 `, k% l/ Y
$ o' ~+ k& L; n- [ 二、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类型& j! l Q( T: h" N6 Z% [
/ X7 Z; G& [; F" Q. @3 _ 2、以“三声中部”为中部的复三部曲式
9 [+ D, V, D# B; w9 ]; j, N4 N' X5 z: F$ |# c }
三声中部:是指用三部曲式创作的圆舞曲、进行曲、谐谑曲或小步舞曲等的中部。其主要特点为:旋律流畅、风格柔美、换用新调,井与前后两部分形成对比。三声中部的名称由意大利文Trio(三重奏)演化而成,借以与前后两个由全体乐队演奏的音量相对比。
}6 k6 [9 Q' N' R- K
8 h7 c: a# N% \6 u 以“三声中部”为中部的复三部曲式,中间部分是由三个声部组成。源于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的古组曲和大协奏曲。浪漫派以后的作品,常将“三声中部”与插部结合应用,因此没有再划分三声中部或插部的必要。
$ I4 K$ @5 ?. u$ K. {& b: ^3 F3 G8 z" x7 D( R2 {
由于“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常与舞曲相联系,后来凡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的这一类体裁的乐曲,中间部分无论声部多少,均用“三声中部”这一名称,除了有结构完整的中部含义外,还包含着体裁意义。/ f; J8 d* d" m3 U! P9 L
/ g! F* P6 ~% N" h( p2 k) } “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结构清晰,段落分明,常用自身反复来强调段落的独立性。多用于舞曲或交响曲、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快板乐章)。
3 e0 C, ]( O( R) Q7 F: J1 o' B) y/ }1 S- O
现在请大家根据下面的图式对照乐谱、结合音响欣赏并分析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特别要注意中部的对比。
8 a# H/ E5 r7 k$ w$ Q9 \
2 U6 \" P r' z1 g/ b" ]! kⅠ Ⅱ Ⅲ( ?/ z) L4 F( E( x
8 m# H. d4 m, }% {) O. k
||:A:||:B:|| ||:C:||:D:|| ||:A:||:B:|| 0 v) r0 P5 W" o0 }8 k
- ^. e! N) v' D9 s* D a a1 b a2 c d e f a a1 b a2
, |& L$ ]# Z: _! M' B" _( R4 G- ^4 R6 g0 h0 t) A
4+4 4+4 4+4 4+4 4+4 4+4, f6 D x: A& u+ U3 n
8 X" C6 w1 h. P% i6 g# b( r5 A* i; M
G G D G G( Q; s% z: B& ^- M2 v
' o/ b% s. ]$ B1 e
- O! [9 `2 e2 f. U1 K
: S. Q. ?* ~0 l* c9 U: e 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3 d& \& n5 @5 x, V5 V
- J% T2 Q$ i2 Y' v' n1 n0 y 曲例
: Q* {) [" |( `$ |9 `: Z7 V3 r9 i8 J9 v
3 D0 t5 L+ Z4 Q: x {$ l6 Q0 n + Q9 z( C1 C7 Y: m4 g
' o( J% U5 r2 j5 _
" y3 ^+ o& A3 R( o F' o( \( M最后我们来听一首熟悉的作品,马斯涅的《沉思》,它的结构是三部曲式加一个小尾声,我不做更细致的分析了,请您试试看,能否大致感觉出来它的三个部分。
$ i9 U* ^3 |+ f% O2 s! O- `$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