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2-2 11: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称: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6 ~' c# |( L Y# N7 |
9 j `, q! H* I1 P: r R& n% t
作曲: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 q B5 q) H( N3 Z6 w1 V. G" S# _/ W- s; x8 p
指挥:Herbert von Karajan 赫尔伯特.冯.卡拉扬0 V5 A& }) W6 l; K4 d- r7 q, I
, w3 m5 j3 G/ {9 h' K- z( P 演奏:Anne-Sophie Mutter 安娜.索菲亚.穆特
3 P& l3 M! J+ w! n5 W8 o/ b7 v/ f# {! e& y5 d
协奏: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爱乐乐团
5 { N$ q2 W% |. T. a: d0 k8 }% |$ t# x3 A) J* W. W- m1 K8 G
录音时间:19794 S' ]9 n4 ?! E$ |
% M0 _" Q2 h: O8 f8 D! J9 i CD发行时间:1985-01-15& n6 _2 p: j1 l6 G9 G
* n/ M6 h6 v) t3 L }3 q3 M 发行公司:DG9 _4 v8 T$ G" `* K3 n
( ]/ `: d) r7 r' R# s CD编号:|A|D|D| 413 818-2 |G|H|' t. K* H. }3 b1 [7 P& Y7 C% ]; F) I6 `
$ Q+ u; |. @' k Z
DVD发行时间:1999年
0 T/ ]" @8 ~4 d: T
- X6 z5 n* C- ^ 地区:美国,荷兰,瑞典,奥地利,西班牙,其他- C9 ~. O( z: Z$ T1 x( d8 J4 ~
; @" Q4 T, D0 w
专辑介绍: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卡拉扬,穆特,柏林爱乐乐团) ! k; E1 R6 P; `2 X
+ E( _. h6 h2 \9 @
卡拉扬大师留在家中的Video,自然是精品中的精品,这是SONY发行一张DVD,内容接近之前的一张CD,画面和拍摄技术都不错。5 c q' A/ S- ~/ |, Z
8 k) }2 I2 h% ~# b3 V0 t+ H6 L6 G
Beethoven: Konzert fur Violine und Orchester, Op. 61 贝多芬只作有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首D大调,OP.61,作于1806年,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优秀的一首。这首作品专为当时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克莱门特(Franz Clement)而作,1806年12月23日由克莱门特在维也纳首演。这首作品,贝多芬因考虑到克莱门特演奏的技巧,专写了大量发挥技巧的乐段,总谱完成于演奏会的两天以前,现在留下的有两种稿本,—种看起来是原始的构思,未受他人左右;另一种明显更小提琴化,而且这两种稿本与贝多芬在世时出版的版本也不一样。现在一般使用的乃是出版时的版本。英国音乐家爱兰?泰生证实贝多芬改正过这个版本的校样,实际上这个出版的版本是两个版本之间的折衷。(摘自《音乐圣经》)$ L& C# m/ x" b1 b3 V
O8 z6 [$ v5 f7 i9 @6 o& v( n
演奏者介绍:/ v# p/ B! F/ f1 U
3 c8 q% I! U# \2 e, s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 c) Y! _( r+ }# y; ~# O, S
7 H+ E. M5 ]" d$ e" g' Z6 E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1963年6月29日出生于南德意志巴登的莱因费尔顿(Rheinfelden, Baden)。早年曾随赫尼希伯格(福莱的学生)学琴。七岁获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赛中获胜。赫尼希伯格逝世后,穆特考入阿伊达·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斯托基的学生。1977年随卡拉扬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次年再度与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 1979年获“年度艺术家”奖,并获德国唱片大奖(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此后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频繁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90年在伦敦和斯图加特举办了“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从巴洛克时期到前卫音乐时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1995年,波兰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她,在莱比锡初演,这次演出为她赢得了两个格莱梅奖。1997年12月曾来中国演出,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独奏之外,她也经常参加室内乐演奏,曾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中提琴家基奥皮纳组成三重奏,在各地广泛演出。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穆特在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曾被喻为成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 \8 ?$ h/ ~2 S' y; r" f9 ^
& x$ J1 G: t' k4 m5 f0 { 【英文名称】Violin Concerto in D. Op. 61
# S s% J- q$ w8 ^& s( w7 g" K
6 A0 L" p6 i$ Z* v2 {6 [0 W Q 这就是号称世界四大小提琴名曲之首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0 v" S1 m# k2 `, u
" s1 `+ {: I+ N. D/ H8 M, g.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本曲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也渗透在贝多芬这部由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的钢琴协奏曲中。0 _& G) a- g) M( ?
+ g8 F# A8 A' Z9 e. N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3 u5 [) @$ Y/ n8 C. R) R
& f- T: Z2 Y& O' r
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G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 e) @. @+ h x: r- n2 N( b+ y' l
. F8 z. E# i. C) x' c; c7 k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小提琴同样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
# c! z' J% e0 R8 b' v' F4 M9 W, I9 \" T. X* G7 `1 {% u5 a
把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第六钢琴曲对比起来听,我觉得这就是勃伦斯威克伯爵小姐,而第六钢琴曲就是贝多芬,他们一起在散发着“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的草地中缓缓散步......
& k z3 a1 C$ g
3 [/ _2 U [' I! z 安妮·索菲·穆特,这位头顶“小提琴女神”光环的美丽音乐家对于乐迷来说总带有许多艺术之外的遐想,也正是从她开始,世界上突然冒出了许多漂亮的器乐演奏者,似乎在她之前,人们看音乐会只洗耳恭听却不大开眼界;除此之外,指挥巨匠卡拉扬的力捧、特立独行的婚姻……所有这些都使她成为当今世界最有优势、最有影响力、最具说服力的小提琴演奏家。
; @/ z" }1 x+ T9 u( B. R$ k8 t" f* j- F, m8 S
穆特用女性特有的纤细,把这首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诠释的非常到位。
* e$ G1 y# h. ?% b: n9 ~) k' ^
, U B. b0 R7 m2 J" a 专辑曲目
8 F3 W* H& F8 F1 g6 C- }! o
- ~2 D9 A: \+ T) F7 F* I* g1 P 1.Violin Concerto op.61- 1.Allegretto ma non troppo
9 X: X( _$ \9 Z' ~- L. ^+ D7 i& E R/ u$ [2 P" _
2.Violin Concerto op.61- 2.Larghetto - attacca
( Q" A$ o1 t, _) H/ L3 r
# C3 d2 x }( D* ^ 3.Violin Concerto op.61 - 3.Rondo.Allegro; A$ D o9 p Z+ P
% Z3 o- L5 P' a 贝多芬虽然只作了一个小提琴协奏曲,却成了公认的佳作,也是众所周知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但其悦耳后的不是莫扎特那种灵动而跳跃的音符,而是“理性深度和结构的美感”,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评述这部作品时说道:“贝多芬埋藏在盔甲下的笑脸似乎需要欣赏者也花大力气主动的去挖掘”。确实如此,它不像巴赫的音乐一样养耳朵,不像莫扎特的音乐一般有曼妙轻盈醍醐灌顶的快悦;但是它就是这样的“贝多芬式”——一部像贝九那样由常人的感观世界不懈构建的伟大。当听到第三乐章那积极跳跃的回旋曲式时,你得到的那个神经冲动绝对不亚于贝九的欢乐颂。% _+ V7 j M* R9 V
# G2 j1 h! ]# z. G5 Z, d9 w6 A# m
这部作品的演绎者繁多,一个小提琴家也有很多个录音。相比下来,1963年出生的Mutter算是很小辈的了。对于诸如Heifetz/Munch, Heifetz/Toscanini或者Milstien/Steinberg这样的名版演绎来说,Mutter想要超越确实是很难的。不过和Menuhin所塑造的那个刚硬而富于柔情的版本来比较,Mutter的则有了更多的柔情(尤其是第三乐章),舒缓有致、起伏连绵的风格以其说是卡拉扬的“遗风”,更不如说是Mutter个人性格和对作品的认识;而与Heifetz相比,Mutter在技巧上丝毫没有输于他,在聆听者的角度来说,Mutter也比Heifetz多了一份轻柔的深刻。至于听惯了那种摧枯拉朽的高昂下去的版本的人来说,他们总是觉得Mutter有时会骤然停顿,有些缺乏整体连贯性,而窃以为圆缺虚实本应相辅相成。
4 {3 F* i; i1 F5 I5 U
5 L3 P5 I( l! c) R6 f/ N2 X 对于穆特的所有演奏,不少评论家都指责她“过于矫揉造作”。这点是缺点还是特点呢,还是交由列位看官的耳朵罢4 t* z" S* u- B' e! B7 A# c0 z
9 D5 b8 G# }4 {- Y% g) y' } —— stevenash8 a0 D1 ^8 S) }8 k
2 l I2 O4 M! h0 l/ n. W Ludwig Van Beethoven
* _9 t5 ?8 Z! D! l! P, q9 e
- V2 g! q3 ` W5 b 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 X8 j! a6 K( O% @' S4 j* N4 E
+ R D6 ^) k# Z+ W( X6 y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in D major, op.61 " ^1 }+ v- J7 Z( M+ L# M9 }
! U$ g6 U1 V" u+ G/ E7 q8 m$ c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 x. R/ V& [% f2 D# f* C) B3 V4 M* N* d8 k
贝多芬为1806年12月23日举行的一个特定的音乐会匆匆创作的作品第61号,被普遍地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伟大的一部。几乎自从1806年12月23日在维也纳的世界性的首次上演以来,这部作品就笼罩着许多神奇的传说。贝多芬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他心日中是有一个具体的独奏家的。他就是二十六岁的克莱门特(Franz C1ement),曾经是天才儿童、惊人的独奏家,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是著名的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手和乐队指挥。这场音乐会是为克莱门特本人的一次义演。 2 j5 x7 L5 z6 T) ^9 J9 K# G
6 }( r& Y' G) `. C. X
演奏家风格必然要影响到贝多芬为他所写的音乐,这是合乎逻辑的。他大约还求助于这位青年人在技巧上的意见。但所有的迹象都表明了贝多芬对克莱门特的意见的采纳是十分犹疑不决的,因为他留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独奏稿本:一种看起来是他原始的构思,未受他人意见所左右;另一种则更符合习惯写法,更小提琴化;在技巧上较易演奏。仅存的贝多芬亲笔资料对这两种稿本未作最后的取舍。两种稿本和贝多芬在世时所付印的版本(分别由维也纳和伦敦出版)也不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