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噪耳机知识点# W& J* Z$ I. `6 v/ _
) B! A+ m5 Q) x% P, \( y1 |7 J/ _
每当提及降噪耳机时评论区里也少不了一番评头论足,既有Bose第一宇宙党(ANC-主动降噪技术舍我其谁),也有SONY大法好党(黑科技就是好,音质完爆Bose),更有森海等音质党(谈音质,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渣渣)。
7 y* i, f, B E/ @; [) D* Q4 N8 M# r 就像音频圈的其他领域一样,降噪圈也没能逃脱声电玄学的怪圈,从降噪电路谈开,有模拟党v.s.数字党,从传输方式来说,有无线党v.s.有线党,从无线传输技术来说,又有aptX党v.s.LDAC党……就买一个耳机这么多区别,到底应该怎么选,这些技术值得我付出更多的金钱吗?
$ N; \9 B$ `/ N1 G 相信很多值友有同样的疑惑,下面将通过我将通过对各路技术的浅层剖析(将让大家听得懂,看得明)和自己的实际体验(略玄学)为大家带来具体的分析,种草还是拔草不看钱包看需求 。
( U4 x f7 T0 }/ F* Y 本文将按一下顺序展开,如果想直接买买买拔草,直接第三部分,不管热门爆款,还是高冷不跟随,都能找到:& W0 f) p. M6 e! @5 _* Q
提到降噪技术,就不得不说噪声的本质,是频率、强弱变化无规律、杂乱无章的机械波。机械波又可以按人耳的识别程度分为一下几个部分:a. 可听见的声音;b. 音乐;c. 交谈。, u) Q# D3 Y! I
1 }" {8 K4 R0 W8 h 人可见的音频与音压,降噪的重点在于将处在“黄”色区域的声音消除
. }) k% [+ b0 ^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有不同传播特性。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都会有衰减,而衰减又分为:$ o% R9 s" }! `) H* L
1.扩散衰减
# `: v# O/ S$ g% B 物体振动发出的声波向四周传播,声波能量逐渐扩散开来。能量的扩散使得单位面积上所存在的能量减小,听到的声音就变得微弱。单位面积上的声波能量随着声源距离的平方而递减。3 e. J2 m4 L& n8 r; _$ x. R
2.吸收衰减
3 M4 k8 T! p$ Y, Q! m) A 声波在固体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的粘滞性而造成质点之间的内摩擦,从而使一部分声能转变为热能;同时,由于介质的热传导,介质的稠密和稀疏部分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导致声能的损耗,这就是介质的吸收现象。介质的这种衰减称为吸收衰减。通常认为,吸收衰减与声波频率的一次方、频率的平方成正比。, ~; @& T9 S- t ?6 V* @
3.散射衰减9 X( t4 ?* X ]4 M
当介质中存在颗粒状结构(如液体中的悬浮粒子、气泡,固体中的颗粒状结构、缺陷、搀杂物等)而导致的声波的衰减称散射衰减。通常认为当颗粒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散射衰减与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当颗粒尺寸与波长相近时,散射衰减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3 @+ I9 M3 N" }) b
综上所述,扩散衰减只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与介质本身的性质无关;吸收衰减与散射衰减大小则取决于声波的频率和介质本身的性质。高频的声音容易衰减,低频的声音较难衰减,这也是现有降噪手段的理论基础。
7 E% u( d( j I# O) \ 对于高频噪声,通常采用的是物理阻隔的方法,例如采用更多的吸声材料,这也是所谓的被动降噪,而对于低频噪声,吸声材料的作用就有限了,此时主动降噪也就成为了必要手段。
/ v/ ?1 s+ i( L: E) I: n 而也正是因为对于高低频噪声不同的降噪特性,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技术被综合地使用很多降噪耳机中。
* Y$ u; M& z' F! e! D+ K 主动降噪技术:用来消除频率较低的背景环境声音,对于大多数厂商来说,低频噪声的阀值设置为1 kHz,而像SONY这种技术储备雄厚的厂商,通过采用极低延迟的DNC(Digital Noise Cancelling )电路,已经具备对频率3 kHz噪声实现主动降噪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