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918|回复: 4
收起左侧

[资讯] 什么是五线谱

[复制链接]

267

积分

2

听众

0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267
发表于 2005-6-27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线谱* R( |0 ^/ D+ w+ }% Q4 d0 W: H* w8 }( F
" ~8 p0 u& b: L. N
five-line staff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 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  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  种方法。* W  u0 H9 k+ \7 a& {, Z
6 z2 q9 `3 O: c- l. k
五线谱的每根线以及线与线之间的空间,自下而上分别称为第1线、第2线、第3线、第4线、第5线和第1间、  第2间、第3间、第4间。线和间如不够使用,可在五线谱  上方或下方增加线和间。加线及加间各分别称为上加第  1线、上加第1间;下加第1线、下加第1间等,各代表1个  音级。这些音级的固定高度根据所用的谱号来决定。谱  号有 3种:高音谱号,亦称G谱号;低音谱号,亦称F谱  号;中音谱号,亦称C谱号。五线谱为适应不同音域的人  声和乐器的需要,并避免过多的加线,有多种谱表,其  中常用的有5种:即高音谱表(用G谱号)、低音谱表(用  F谱号)、女高音谱表、中音谱表、下中音谱表(后3种  用C谱号)。女高音谱表现已不常应用,中音谱表仅用于  中提琴,次中音谱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长号的较高  音区。此外还有上低音谱表、女中音谱表等。) e. Y' c) R7 p, j2 A
- T& E! A& I- z# X' q
五线谱一般分类为:①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②分谱,分别记载每种乐  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③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  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  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  谱表。9 y( h; Z7 P( ^( V- o: P& o

* B. A6 G0 o; H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 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圭  多(阿雷佐的)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  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  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 5根线,成  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  载更完备。 " i' ?- r# C* M' B% t* X3 x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  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  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4 y3 _- U$ M0 `8 d) N! L
. t0 \6 K3 P7 {7 u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  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  8种。五线谱记谱符号见附录:音乐记谱常用符号。
. ^) [* N3 l  v
* w" W3 y. U* W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在五线谱  之外,也存在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16世纪中  意大利及英国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  世纪初,有人立足于对五线谱进行改革而作过种种多线  谱的尝试,但都昙花一现,未能普及。" n5 i3 i- l+ c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67

积分

2

听众

0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267
 楼主| 发表于 2005-6-28 0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m, M" L( z2 _, o2 ?3 ^! ]五线谱常用符号和术语
& u, G$ t# W6 t( |7 Y) w! ^8 ]% E8 H  I

$ J, q5 P3 e! f" b# [: C6 @! v& t1 B
( f2 N, N( {8 H( ]- e符 号 说 明
% s8 c# m* J& t" J2 [6 Y  D0 空弦,即左手指不按在指板上,拉奏某根琴弦。
4 A4 Z. W. n3 ?1 1指,即左手食指按在指板上。
* l5 `: _, o: b' E) e# f$ p2 2指,即左手中指按在指板上。
- r; v. u7 U" X9 H. p' D3 3指,即左手无名指按在指板上。
$ }2 i, l0 L5 Y. B/ a0 {4 4指,即左手小指按在指板上。2 ^" {* T% F! a: u& u& @
I E弦,即最细的琴弦。3 t8 b" E- V, O: W+ V
II A弦。  E' |5 Q5 y1 v# K/ j0 J
III D弦。
9 y- Z* {5 C) h. r/ rIV G弦,即最粗的琴弦。5 e4 t4 n: j3 d* Y# \
表示往下的方向拉奏。
8 X% `4 q, q3 O: W" D: K表示往上的方向拉奏。/ X& f7 v: \" `* T. N4 u
全 表示用全弓拉奏。5 Z' @+ \1 s& |4 d1 w, u
上 表示用上半弓拉奏。
6 Q4 Z4 l# i$ _4 n; H下 表示用下半弓拉奏。' q% @- F/ {7 ~. h

% U& ]7 j6 d2 K! B全 从弓根开始向下拉到弓尖。/ f' ~0 G, S2 y( O* [

1 M: l7 K, o# H) u3 B. `% ^全 从弓尖开始向上拉到弓根。6 n8 E% }3 N1 E* I

- _# b+ K+ B% @上 从中弓开始向下拉到弓尖。
. v( l0 Y7 p, {' f' O2 y
! k$ f/ S- g. y9 J上 从弓尖开始向上拉到中弓。$ c, x# O/ y4 W" x

5 z# S$ W4 b2 f& c+ e下 从弓根开始向下拉到中弓。' l$ R1 Z# d2 \" H( `5 A1 G4 T
* V9 r; [4 W7 y  J7 E- a1 t
下 从中弓开始向上拉到弓根。
  H, A% ?5 i2 c1 Q; L! |: f- ~- O8 c& B9 z, O0 i: c
乐曲体裁与名称
, [0 q! d+ y& F* ]0 h! W' K- b( X' z1 v! G! |& h$ g
4 s- Z) {1 E8 i* E, @" q
Ballad 叙事曲' |/ v, ]% G8 J2 {8 r) u
Berceuse 摇篮曲
6 V( A6 G# Z; i2 a3 Z, \3 F3 LConcerto 协奏曲( D* a  G# q/ X
Etude 练习曲
* |2 y, r) Q+ Q1 W$ v) B& Y( z) rFantasia 幻想曲) ?0 w( j3 _/ o6 U! D; B/ F
Fugue 赋格4 Q7 `7 s4 ?( ]! D. h- B) }
Gavotte 加沃特舞曲0 @/ s/ P- s) b# a7 m
Impromptu 即兴曲! H8 m2 j( b3 [( l5 s8 s+ q* a
March 进行曲
& \0 R/ _; Y/ \* FMazuka 马祖卡舞曲
, ~% J* }: k3 N8 J, R1 V4 hPolka 波尔卡舞曲
; x0 P$ Q: n) a9 z9 o7 GPolonaise 波洛奈兹舞曲
) a: u0 P  w/ m5 ^7 ]Prelude 前奏曲、序曲4 t, r) l6 |* F2 P
Rondo 回旋曲7 W/ |) M; `% A+ ?
Rhapsody 狂想曲' o. ^( W' B: M, W: f( {; `$ S% n) N$ f2 @
Scherzo 谐谑曲5 J! o8 N2 H: ~. c
Serenade 小夜曲
) Y" z3 R  y. }/ q6 P1 b8 _0 `Sonata 奏鸣曲3 v) u, m. [1 {0 s( R: B1 s
Sonatina 小奏鸣曲
" {, K* U7 b8 a* R. d/ bSuites 组曲2 T7 Q2 j5 A; ~  R1 b2 o
Symphony 交响曲3 ?3 M1 ]6 w: D9 g9 K) b: r3 E" O
Symphonic poem 交响诗
& V+ e; L) F2 T* z7 Z% K% v/ |Variation 变奏曲) X- m. Y; X( w6 U
Waltz 圆舞曲
& x* C: V+ B6 g; K8 bBallet 芭蕾舞剧
/ p5 e* k9 z" ]( jChoral 合唱、众赞歌
0 n! h/ S$ Z- FOpera 歌剧
# T: R+ T/ V' X# f( R# EOrchestra 管弦乐队0 O+ x6 b8 q4 H8 G
Music theatre 音乐剧
6 Z  E$ H1 T( G( NDuet 二重奏
* {: d9 B7 j* Z! BSolo 独奏- N% Q0 s) ]( J8 }
Form 曲式
* v& k3 T) L/ ISubject 主题
+ n$ M/ {3 h' d: T4 ITheme 主题
9 g; @6 I+ ^( K) TMotive 动机
' ?& O/ x* F6 N2 O+ aExposition 呈示部% v. `# T' Z7 @! j/ r2 I
Development 展开部1 M" A5 |# b7 i
Recapitulation 再现部* p; @9 Z% N7 @$ {/ ]
Tutti 全奏  [/ S2 j. Y' K! e
. D& L1 d3 d6 O4 [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67

积分

2

听众

0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267
 楼主| 发表于 2005-6-28 0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 N0 q$ }$ h3 ~! c) ]" k) X0 ~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音乐所使用一种记谱方式。他的历史相当久,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的四线谱。不过目前的体制,大约是在十六世纪所底定的。' _7 J! m+ F) `, d6 V
9 |' M  ~( P' Q+ l- ?' H& x
而简谱的起步较晚,在十七世纪时由法国出现,其后经由多人的改良,到十九世纪下才逐渐底定其规格。并传入日本,再传入中国。其实大约是清末民初的时候。
# B1 L3 b* j+ Z3 E8 R# n
9 q; b  P$ w7 f5 ]7 R* s目前使用简谱的,大概以有中国人的地方最多了。除了国乐以外,流行歌曲,吉他,甚至于在大陆有些合唱等等,都使用了简谱。; B( a$ H& w; b* I; E; `
4 x/ N& Q8 K7 y
对于大多数由业余开始学国乐的人来说,简谱还是最先入门的一种记谱方式。而音乐班的学生,如果是从小学起的,则有些直接就使用五线谱,没有使用简谱。如果是在大一点的,则可能是两者并用。
; c4 ]% N8 V) [7 x7 L  I: t  o. G3 D% P$ {# ]5 b  P5 ~
所以,以我的经验来说,有人只会看简谱,拿到五线谱就得翻成简谱才看得懂;有的人只会看五线谱,跟他唱首调旋律他还会被搞混了;有人两种都可以看,但是其中一种看的速度与正确率较高。; p+ M; H# F0 R3 H# }

- e, p- U. k1 Y% I第一种人以一般社团的人士居多,第二种则以小学音乐班居多,第三种就是像我们这样演奏需求较多,或者是社团中比较有心的人了。& s, Y3 W8 b/ z5 V
7 t8 z% t) H' A( o# e1 q1 T0 c
有人支持五线谱,甚至完全不知道简谱是怎么回事的,也大有人在。有人则是支持简谱,认为易学易普及,也没有什么是简谱办不到的。- b% D8 s. q& H$ E
4 a$ x8 R  A+ B0 V7 t
: m+ b3 p0 z1 D# x1 q9 k
最简单的c大调就是:左边那个绕圈圈的符号旁边#和b都没有的情况下,上面数下来第一根线上的音是fa,第一根线和第二根线中间的是mi,第二根线上的音是re,一根根这么数下来就是do,si,la,so...上面的一次类推。# F- Y6 v; O# w! R
#是升半度音,b是降半度音。% i- t5 e6 d2 H. L8 \
************************
6 l- C1 `$ _, n+ Y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为了能使音乐保留下来,并且便于学习与交流,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记谱方法。象我们唱歌,或者演奏某一种乐器,仅仅靠记忆,或者是口传心授都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乐谱。按照作曲家提供的乐谱,才能演奏和演唱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也由于有了乐谱,才使得很多的优秀作品流传下来。比如我国优秀的民间艺人华彦钧(瞎子阿炳),他从小爱好音乐,勤于学习,既能唱又能演奏,当时当地的乐器样样精通。群众非常喜欢听他的演奏和演唱。他能奏“十番鼓”,“十番锣鼓”,又掌握许多民间唱腔,还创作了大量的乐曲,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及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和一些优秀的民间唱腔,他所创作演奏的作品,个个是精品,但由于生活所迫,流落街头,成了一个街头流浪艺人,受尽欺凌与压迫,受尽了折磨,刚刚解放就病故了,仅留下了有限的曲目,带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人世,再没人记得这些。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失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遗憾。
. X& m$ f) g* [5 `2 s1 \# [4 B+ U, a' R
乐谱实在是保留曲目、交流文化的重要工具。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2万

积分

6

听众

-230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493
发表于 2005-10-22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em01]哈哈~~```````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3555

积分

3

听众

-740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3555
发表于 2005-10-24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学习!!!好棒!!!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应用 ( 鄂ICP备16002437号-6 )

GMT+8, 2025-7-17 11:26 , Processed in 0.028685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